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L-17E和IL-17F及其受体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7
1
作者 杨学良 孙雪梅 +5 位作者 赵晓晖 杨丽娟 沈维高 肖梓屾 郭冲 刘艳波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74-578,696,697,共7页
目的:观察配体白细胞介素17E(IL-17E)、白细胞介素17F(IL-17F)及其受体白细胞介素17RB(IL-17RB)和白细胞介素17RC(IL-17RC)在肠炎、肠息肉及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直结肠癌恶性度的关系。方法:收集15例肠炎、5例增生性肠息肉及3... 目的:观察配体白细胞介素17E(IL-17E)、白细胞介素17F(IL-17F)及其受体白细胞介素17RB(IL-17RB)和白细胞介素17RC(IL-17RC)在肠炎、肠息肉及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直结肠癌恶性度的关系。方法:收集15例肠炎、5例增生性肠息肉及30例结直肠腺癌组织病理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IL-17E、IL-17RB、IL-17F和IL-17RC在肠炎、肠息肉和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析配体与受体阳性表达率的相关性以及配体阳性表达率与肠癌恶性度的关联。结果:IL-17E、IL-17F、IL-17RB和IL-17RC主要表达于腺上皮细胞、单个核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部分癌细胞;IL-17E在肠炎和肠息肉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肠癌组织(P<0.05),且随肠癌恶性度升高而降低;IL-17F在肠息肉和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肠炎组织(P<0.05),且随肠癌恶性度的升高而升高;IL-17RB在肠炎及息肉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肠癌组织(P<0.05)。与肠炎和肠息肉比较,肠癌组织中IL-17RC阳性表达率升高(P<0.05)。在肠癌组织中,IL-17F阳性表达率与IL-17RC阳性表达率呈正相关关系(r=0.667,P=0.001)。结论:IL-17F、IL-17RC、IL-17E和IL-17RB信号可能参与了肠癌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7E 白细胞介素17F 白细胞介素17RB 白细胞介素17RC 肠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7A对结肠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4
2
作者 杨学良 王明华 +4 位作者 刘艳波 孙雪梅 赵晓晖 杨丽娟 肖梓屾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58-261,共4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7A (IL-17A)对结肠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将结肠癌SW480细胞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细胞未经处理,实验组细胞加入50μg·L-1重组人IL-17A。采用CKK-8法检测2组SW480细胞增殖活性,... 目的:探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7A (IL-17A)对结肠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将结肠癌SW480细胞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细胞未经处理,实验组细胞加入50μg·L-1重组人IL-17A。采用CKK-8法检测2组SW480细胞增殖活性,采用ELISA法检测2组细胞中IL-17A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2组SW480细胞中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 (STAT3)和磷酸化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p-STAT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SW480细胞中IL-17A水平、STAT3和p-STAT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重组人IL-17A可刺激结肠癌细胞SW480细胞的生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STAT3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白细胞介素17A 结肠癌细胞 信号通路 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癌COX-2和VEGF的表达与血管生成及临床病理的关系 被引量:4
3
作者 纪柏 王广义 +2 位作者 张平 杨子军 李爽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77-1080,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OX-2)与甲状腺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研究COX-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甲状腺癌、15例甲状腺腺瘤及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COX-2和VEGF的表达,并...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OX-2)与甲状腺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研究COX-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甲状腺癌、15例甲状腺腺瘤及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COX-2和VEGF的表达,并对甲状腺癌组织学分型、临床病理分期及淋巴结转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OX-2和VEGF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甲状腺腺瘤(P<0.01),正常甲状腺组织未见表达;甲状腺癌中COX-2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r=0.636,P<0.01)。二者表达均与甲状腺癌组织学分型、临床病理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COX-2和VEGF在甲状腺癌中呈高表达。COX-2可能通过多种途径促进甲状腺癌的发生和发展;COX-2对VEGF的高表达可能具有潜在的正向调控作用,进而影响甲状腺癌的浸润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合酶-2 血管生成因子 甲状腺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成体肝脏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 被引量:1
4
作者 吕国悦 张平 +2 位作者 李红 李爽 王广义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85-387,共3页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人成体肝脏干细胞,确定肝癌干细胞的表面标志物,寻找肝脏干细胞新的来源。方法:以肝癌患者的癌旁组织做为肝脏干细胞的来源,进行体外培养,摸索培养条件,待细胞稳定传代后,通过免疫磁珠法初步分离C-kit+细胞,对肝脏...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人成体肝脏干细胞,确定肝癌干细胞的表面标志物,寻找肝脏干细胞新的来源。方法:以肝癌患者的癌旁组织做为肝脏干细胞的来源,进行体外培养,摸索培养条件,待细胞稳定传代后,通过免疫磁珠法初步分离C-kit+细胞,对肝脏干细胞进行初步筛选,最后对肝癌的癌旁组织及C-kit+细胞利用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化学染色鉴定AFP+、CK19+双阳性表达,证实癌旁组织中存在肝脏干细胞。结果:肝细胞生长因子(HGF)、α-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表皮生长因子(EGF)及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对肝癌癌旁组织细胞的原代培养非常重要,可以获得比较稳定的细胞以便传代。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证实癌旁组织中存在肝脏干细胞,经体外培养,免疫磁珠初步分离C-kit+细胞后,获得小圆形细胞,此类细胞共同表达AFP及CK19。结论:人类肝癌的癌旁组织中存在肝脏干细胞,可以联合其表面表达的标志物,将C-kit+/AFP+/CK19+做为鉴定分离肝脏干细胞的一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得到的小圆形细胞即卵圆细胞具备向肝细胞及胆管上皮细胞双向分化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肝脏干细胞 卵圆细胞 荧光抗体技术 间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眶下孔相关径线测量及定位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孙雪梅 徐剑 +3 位作者 孙波 赵晓晖 王振江 沈维高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65-268,共4页
目的测量完整人颅骨的眶下孔的相关径线,为临床应用提供数据。方法用游标卡尺测量60例(120侧)成人眶下孔内径的长径和短径,并观察孔的形状,观察副孔的数量。测量眶下孔到眶下缘的距离,切此线与面部前正中线平行。测量眶下孔到梨状孔... 目的测量完整人颅骨的眶下孔的相关径线,为临床应用提供数据。方法用游标卡尺测量60例(120侧)成人眶下孔内径的长径和短径,并观察孔的形状,观察副孔的数量。测量眶下孔到眶下缘的距离,切此线与面部前正中线平行。测量眶下孔到梨状孔外缘的距离,切此线与面部前正中线垂直。结果 1眶下孔为圆孔(10%)和椭圆形孔(90%);2左右两侧眶下孔副孔总的出现率为2.5%。3眶下孔的长径为(4.24±0.91)mm(2.48~7.59 mm)。4眶下孔的短径为(2.55±0.48)mm(1.37~3.63 mm)。5眶下孔到眶下缘的距离为(8.54±1.60)mm(5.16~13.63 mm)。6眶下孔到梨状孔外缘的距离为(16.55±2.01)mm(11.73~23.17 mm)。结论完善人颅骨眶下孔的形态学资料,为临床开展眶下孔的应用研究提供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 眶下孔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