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伊通盆地莫里青油田低孔低渗油藏注水开发储层损害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王宇宁 唐洪明 +1 位作者 张德平 潘若生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14,共5页
针对伊通盆地莫里青油田低孔低渗储层注水开发的需求,开展了储层损害评价和注入水改善措施研究。通过对该油藏储层岩性、物性与黏土矿物特征的分析,揭示了储层存在速敏、碱敏及水敏等潜在损害;以储层敏感性分析为主要方法,借助前期注水... 针对伊通盆地莫里青油田低孔低渗储层注水开发的需求,开展了储层损害评价和注入水改善措施研究。通过对该油藏储层岩性、物性与黏土矿物特征的分析,揭示了储层存在速敏、碱敏及水敏等潜在损害;以储层敏感性分析为主要方法,借助前期注水状况分析结果,认为引起注入困难的主要原因为水敏、速敏伤害;针对储层损害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有机防膨+无机防膨"的注入水改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低孔低渗油藏 注水开发 敏感性 储层损害 防膨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井分段压裂各段产能评价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2
作者 李亭 张金发 +3 位作者 管英柱 尹国君 杨琦 张庆惠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8916-8927,共12页
为更好掌握水平井分段压裂后各层段产能贡献情况,分析水平井分段压裂各段产能评价存在的问题,系统梳理现有的3种水平井分段压裂各段产能评价技术,并提出该技术未来的重点攻关方向。结果表明:水平井分段压裂产能评价主要存在测试仪器输... 为更好掌握水平井分段压裂后各层段产能贡献情况,分析水平井分段压裂各段产能评价存在的问题,系统梳理现有的3种水平井分段压裂各段产能评价技术,并提出该技术未来的重点攻关方向。结果表明:水平井分段压裂产能评价主要存在测试仪器输送困难和测试资料解释困难;产出剖面测井技术的测试仪器因井身结构和井况使其适用性受限制,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可实时连续监测压裂动态,但数据解释仍是最大的难题,示踪剂监测技术选取合适的示踪剂可弥补上述2种技术的不足;下一步攻关方向应着重于各技术的测试工艺和数据解释。通过对水平井分段压裂各段产能评价技术综合剖析,可为现场测试提供技术参考和为后续技术发展提供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分段压裂 产能评价 产出剖面测井技术 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 示踪剂监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油含水率测量传感器性能优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孙金辉 谢丽蓉 +2 位作者 于川 杨清海 张超会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7-104,共8页
石油开采实际工况复杂多变,在利用电导法在线测量含水率时,环境因素温度、矿化度和传感器本身的电极结构会带来测量上的偏差。本研究设计不同电极环内径、激励电极间距的三电极和四电极进行对比实验并利用标定实验获取电导率和温度信息... 石油开采实际工况复杂多变,在利用电导法在线测量含水率时,环境因素温度、矿化度和传感器本身的电极结构会带来测量上的偏差。本研究设计不同电极环内径、激励电极间距的三电极和四电极进行对比实验并利用标定实验获取电导率和温度信息。在考虑到温度、信号调理电路等因素造成非线性的情况下,建立综合补偿函数并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优化以求取温度和非线性综合补偿参数。通过电极结构的优化和得到的补偿参数实现对传感器的性能优化。搭建含水率测试系统进行模拟测试验证,实验表明,经过电极结构参数优化和补偿的传感器测量误差在2%之内,稳定性较好,可满足原油含水率的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 电极电导传感器 结构优化 温度和非线性综合补偿参数 最小二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无水压裂增产机理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段永伟 张劲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1-105,共5页
单井控制范围有限和地层能量补充困难一直是困扰致密油储层开发的关键问题。压裂过程井下微地震数据监测表明,二氧化碳无水压裂改造体积是同等液量常规水基压裂的2.5倍,并能显著增加裂缝的复杂程度。室内实验和压后原油取样分析证实,二... 单井控制范围有限和地层能量补充困难一直是困扰致密油储层开发的关键问题。压裂过程井下微地震数据监测表明,二氧化碳无水压裂改造体积是同等液量常规水基压裂的2.5倍,并能显著增加裂缝的复杂程度。室内实验和压后原油取样分析证实,二氧化碳能够有效降低原油黏度,通过无水压裂施工实现了原油混相,提高了驱油效率。压后地层静压测试显示,压后地层压力较压前有显著提高,具有单井超前补充地层能量的效果。二氧化碳无水压裂技术已在吉林油田成功应用5口致密油井进行了应用,这些井压裂后产油量均较压前有显著提高,平均单井日增油量2.31t,且施工后邻井产油、产液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说明了二氧化碳无水压裂增产效果良好,该技术在致密油藏开发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二氧化碳 无水压裂 增产机理 混相驱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气藏防水锁易返排滑溜水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8
5
作者 刘培培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77-781,788,共6页
吉林油田致密气储层微纳米级孔隙发育,喉道窄小且连通性差,属低孔低渗储层。随着气藏的长期开发,地层压力、产能的逐渐降低,水锁伤害的影响逐渐显现,导致压后返排难度大,加之黏土的膨胀运移与堵塞,进一步降低了储层有效渗透率,严重制约... 吉林油田致密气储层微纳米级孔隙发育,喉道窄小且连通性差,属低孔低渗储层。随着气藏的长期开发,地层压力、产能的逐渐降低,水锁伤害的影响逐渐显现,导致压后返排难度大,加之黏土的膨胀运移与堵塞,进一步降低了储层有效渗透率,严重制约了气藏采收率的提高。针对此问题,研发了防水锁易返排滑溜水压裂液体系,该体系主要由减阻剂XY-205、纳米微乳助排剂与黏土稳定剂XY-63组成。实验证明该体系具有速溶与低黏特性,能够满足快速连续混配要求,减阻率能够能达到70%以上,表面张力比常规气井滑溜水降低40%以上,利于致密气井压后助排,且能够较好地抑制黏土膨胀,对地层伤害小。该滑溜水对岩心的伤害率为9.45%,24 h岩心渗透恢复率接近90%,解除水锁伤害程度较高。该滑溜水体系在致密气区块现场应用4口井,压裂成功率100%,压后返排率提高2倍以上,试气效果显著,具有较好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气藏 防水锁 易返排 滑溜水 水力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曲率半径水平钻孔取心技术研究及试验 被引量:5
6
作者 徐峰阳 刘成双 陈宁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6-28,37,共4页
吉林油田经历了50多年的开发,已进入中高含水采油期,同时还有大量因井下管柱损坏、含水率高、产能低于经济极限等原因而关井的停产井。为了重新认识地下剩余油的分布规律,最大限度地提升油田老区剩余油挖掘产量,短曲率半径水平钻孔取心... 吉林油田经历了50多年的开发,已进入中高含水采油期,同时还有大量因井下管柱损坏、含水率高、产能低于经济极限等原因而关井的停产井。为了重新认识地下剩余油的分布规律,最大限度地提升油田老区剩余油挖掘产量,短曲率半径水平钻孔取心技术能利用停产井进行取心作业,对油田储层物性进一步认识、获取地层油水动态,是最直观最经济的技术手段。该项技术是超短半径侧钻技术和水平井柔性密闭取心技术的有机结合,自主研发了柔性钻具、造斜钻具、柔性密闭取心工具等相关配套工具,可以实现超短半径侧钻取心,为调整开发方案提供重要依据,使停产井复活。吉林油田积极开展短曲率半径水平钻孔取心技术研究,并成功开展现场试验,为此项技术在油田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曲率半径 水平钻孔 密闭取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_(2)特性的无水加砂压裂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陈实 邵光超 +2 位作者 王艳玲 王翠翠 郝春成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5-78,共4页
吉林油田致密油资源潜力大,储层物性差,常规水力压裂改造技术易造成储层污染、能量补充不及时,油井产量递减快。CO_(2)无水压裂技术具有增加地层能量、降低储层伤害、原油混相等技术优势。基于液态CO_(2)压裂液体系的黏度、携砂性及滤... 吉林油田致密油资源潜力大,储层物性差,常规水力压裂改造技术易造成储层污染、能量补充不及时,油井产量递减快。CO_(2)无水压裂技术具有增加地层能量、降低储层伤害、原油混相等技术优势。基于液态CO_(2)压裂液体系的黏度、携砂性及滤失特征方面的研究,开展了CO_(2)无水压裂技术加砂试验。通过优选增稠剂Ⅱ型压裂液提高CO_(2)的黏度,采用段塞与连续加砂相结合的加砂方式、优化前置液比例,完善加砂工艺,提高加砂规模,压裂液体系黏度增加15~45倍,效果明显好于增稠剂Ⅰ型。CO_(2)无水加砂压裂技术实施的10口井压后日产油是常规重复压裂的2倍以上,折算单井节约水资源1512 m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无水加砂压裂 增稠剂 加砂方式 工艺流程 现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通道连续油管地面分层注水技术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叶勤友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4-78,共5页
利用连续油管开发了一种多通道连续油管地面分层注水系统,其中3个通道由捆扎成束的连续油管的内部通道构成,铠装连续油管置于另一个连续油管之中,利用两者之间的间隙构成第4个通道。对连续油管进行了强度设计,并设计了相应的可钻桥塞、... 利用连续油管开发了一种多通道连续油管地面分层注水系统,其中3个通道由捆扎成束的连续油管的内部通道构成,铠装连续油管置于另一个连续油管之中,利用两者之间的间隙构成第4个通道。对连续油管进行了强度设计,并设计了相应的可钻桥塞、多功能密封接头、多通道分层注水井口以及相应的分层注水工艺,形成了一种多通道、多地层同时进行地面分层注水的技术,注水极限深度可达2 299 m。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解决常规地面分层注水层数少的技术难题,实现三层同时注水。所开发的可钻桥塞与插管密封配套技术可延长封隔器密封寿命,可简便、快捷地实现地面验封和分层水量地面调配等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注水 多通道 连续油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空重磁构造分层与新层系研究——以松辽盆地嫩江—林甸地区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刘燕戌 赖燕玲 +5 位作者 曹安琪 高姗 王宁 孟维棣 杨冬红 王立杰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55-466,共12页
本文聚焦盆地结构和新层系研究,基于最新采集的航空重磁综合测量数据和岩石样本物性数据,结合重点地区井震资料,对异常数据进行多尺度构造分层,构建了松辽盆地中北部浅—中—深三维空间结构格架;通过定性与定量研究,系统分析了研究区上... 本文聚焦盆地结构和新层系研究,基于最新采集的航空重磁综合测量数据和岩石样本物性数据,结合重点地区井震资料,对异常数据进行多尺度构造分层,构建了松辽盆地中北部浅—中—深三维空间结构格架;通过定性与定量研究,系统分析了研究区上白垩统底面、中生界底面、磁性基底顶面等深度以及上白垩统、上侏罗统—下白垩统、上古生界等厚度,为研究区域上古生界、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等含油气新层系、探讨盆地结构特征对油气的控制作用提供地球物理证据。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地段的上古生界残留厚度差异性显著,厚度变化范围在0~9300 m之间,西部和北东部残留厚度较大,北部和东部局部缺失;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厚度和埋藏深度在研究区北、南部明显不同,总体呈现南部较厚而且埋藏较深北部较薄而且局部缺失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重磁 构造分层 新层系 嫩江—林甸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驱注入井井筒完整性分析与风险评价 被引量:13
10
作者 张绍辉 张成明 +2 位作者 潘若生 耿笑然 柏明星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0-95,123,共7页
针对CO_2驱油藏开发过程中注入井井筒完整性进行分析,将CO_2驱注入井井筒完整性评价分为井口、管柱及井筒三大单元,给出了井筒完整性评价指标,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完整性风险影响因素的权重。在此基础上,利用风险矩阵法建立CO_2驱注... 针对CO_2驱油藏开发过程中注入井井筒完整性进行分析,将CO_2驱注入井井筒完整性评价分为井口、管柱及井筒三大单元,给出了井筒完整性评价指标,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完整性风险影响因素的权重。在此基础上,利用风险矩阵法建立CO_2驱注入井井筒完整性风险评价模型,确定注入井井筒完整性风险值和风险等级。利用以上方法对吉林油田某CO_2驱注气井井筒完整性进行评价,确定了井筒完整性主要风险因素和风险等级。研究结果表明:CO_2驱注入井井筒完整性风险评价有助于降低注入井安全事故风险,能够有效指导CO_2驱安全施工和完整性风险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驱 井筒完整性 风险评价 层次分析法 风险矩阵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性离子聚合物凝胶的性能评价及矿场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进祥 卢祥国 +5 位作者 牛丽伟 谢坤 张宝岩 张松 于振涛 葛玉婷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1-88,11,共8页
采用黏度计、动态光散射仪和岩心驱替实验方法,对两性离子聚合物溶液和两性离子交联聚合物溶液的黏度、分子线团尺寸、流动特性、岩心内静态成胶和液流转向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两性离子聚合物凝胶初期黏度、分子线团... 采用黏度计、动态光散射仪和岩心驱替实验方法,对两性离子聚合物溶液和两性离子交联聚合物溶液的黏度、分子线团尺寸、流动特性、岩心内静态成胶和液流转向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两性离子聚合物凝胶初期黏度、分子线团尺寸、阻力系数、注入压力均与两性离子聚合物溶液比较接近;5 d后,两性离子聚合物凝胶的黏度大幅度上升,分子线团尺寸大幅增加,残余阻力系数明显上升,说明两性离子聚合物凝胶具有良好的延缓交联性能。岩心实验表明,两性离子聚合物凝胶可以在多孔介质内发生交联反应,成胶后具有良好的液流转向效果。矿场试验表明,两性离子聚合物凝胶在深部调驱过程中注入压力明显提升,采油井的含水明显下降,产油量明显增加,增油降水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离子聚合物 延缓成胶 分子线团尺寸 阻力系数 液流转向 现场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氧空气重力稳定驱驱替机理及与采收率的关系 被引量:22
12
作者 陈小龙 李宜强 +4 位作者 廖广志 张成明 徐善志 齐桓 汤翔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80-788,共9页
采用二维可视化模型开展减氧空气重力驱(OAGD)实验,分析重力、毛细管力与黏滞力对油气界面运移特征的影响;开展了长岩心驱替实验,研究邦德数、毛细管数、低温氧化反应对OAGD采收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引入低温氧化数并建立了其与采收率的... 采用二维可视化模型开展减氧空气重力驱(OAGD)实验,分析重力、毛细管力与黏滞力对油气界面运移特征的影响;开展了长岩心驱替实验,研究邦德数、毛细管数、低温氧化反应对OAGD采收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引入低温氧化数并建立了其与采收率的关系。研究表明,油气前缘形态与变化规律主要受重力、毛细管力与黏滞力的综合影响,邦德数一定(4.52×10^−4)时,油气前缘形态受毛细管数大小控制:毛细管数小于1.68×10^−3时,油气前缘稳定;毛细管数大于2.69×10^−2时,油气前缘呈黏性指进;毛细管数为1.68×10^−3~2.69×10^−2时,油气前缘呈毛细管指进。OAGD稳定驱气体突破前,重力数越高、毛细管数越低,采收率越高,采收率主要受重力影响,可通过降低注气速度提高采收率;气体突破后,重力数越低、毛细管数越高,采收率越高,采收率主要受黏滞力影响,可通过提高注气速度提高采收率。低温氧化数与采收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可用于预测OAGD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氧空气驱 重力驱实验 驱油机理 采收率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北113复合体系驱油效率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4
13
作者 邸胜杰 吕迪 +1 位作者 程鸿雁 吕振山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6年第1期44-49,共6页
为解决HG油田聚/表二元驱配方体系黏度与界面张力损害严重、矿场应用与室内评价结果出入大、表活剂用量及成本过高、控水稳油能力远远小于预期等实际问题,通过油藏化学驱适应性分析、二元驱注入体系选择与性能研究、水动力学尺寸与油藏... 为解决HG油田聚/表二元驱配方体系黏度与界面张力损害严重、矿场应用与室内评价结果出入大、表活剂用量及成本过高、控水稳油能力远远小于预期等实际问题,通过油藏化学驱适应性分析、二元驱注入体系选择与性能研究、水动力学尺寸与油藏孔渗配伍性研究、物模驱油效率与矿场应用试验研究,明确了体系黏度与界面张力、储层条件、注入时机与段塞大小等因素对最终提高采收率的影响。优选出的配方体系物模驱油效率都大于12%,比同黏度聚驱高30%~60%,最适合的驱油体系配方随着油藏及各参数动态变化而变化。此项研究将室内模拟实验成果与矿场实际状况有机结合,提出了解决红北113复合驱现存问题的明确思路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复合驱 聚合物 表面活性剂 驱油效率 分析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在能源开发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2
14
作者 柏明星 贺凯 +2 位作者 段永伟 王洪涛 王春友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6-29,31,共5页
综述了国内外石油行业将CO_2在驱油、采气、压裂、钻井等方面的应用。大量实验研究和现场试验表明,应用CO_2开发技术能够真实有效地提高油(气)采收率、改善油藏环境、提高钻井质量。此外,CO_2在置换水合物、驱水和抽取地热等方面也扮演... 综述了国内外石油行业将CO_2在驱油、采气、压裂、钻井等方面的应用。大量实验研究和现场试验表明,应用CO_2开发技术能够真实有效地提高油(气)采收率、改善油藏环境、提高钻井质量。此外,CO_2在置换水合物、驱水和抽取地热等方面也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在开发能源的同时,联合CO_2捕集与封存技术(CCS)还可对CO_2进行地质封存,从而减缓全球变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2 能源开发 CO2捕集与封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稠油黏度影响的潜油电泵模拟与优化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永辉 谢在香 +2 位作者 周宇驰 彭振华 刘重伯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0-177,共8页
潜油电泵采油是目前最常用的人工举升方式之一。当应用于稠油井时,受入泵流体高黏度的影响,使潜油电泵特性曲线偏离抽水时的特性曲线,导致潜油电泵合理运行窗口变窄,因此,针对水设计的离心泵结构难以适应稠油的高黏环境。针对上述问题,... 潜油电泵采油是目前最常用的人工举升方式之一。当应用于稠油井时,受入泵流体高黏度的影响,使潜油电泵特性曲线偏离抽水时的特性曲线,导致潜油电泵合理运行窗口变窄,因此,针对水设计的离心泵结构难以适应稠油的高黏环境。针对上述问题,基于CFD数值模拟方法,系统地进行了潜油电泵在高黏条件下增压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随流体黏度增加,流体流动摩擦阻力更大,流体与叶片间相互作用增大,叶轮与导轮的进出口压差减小,流速降低,流体流动状态从湍流转变为层流,叶轮及导轮内回流区域的尺寸及数量均减小。同一黏度下,离心泵扬程随排量的增加而降低;同一排量下,离心泵扬程随着黏度的增大而显著降低。基于因素分析,考虑黏度影响,进而对离心泵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最优结构为:入口宽度16.6 mm,叶片数6片,出口宽度21.9 mm,叶包角60°。相比于原离心泵,在黏度为400 mPa.s,允许排量范围内,扬程最大增幅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度 潜油电泵 计算流体力学 特性曲线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气类型对特低渗透油藏泡沫驱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佳 王健 +2 位作者 王岩 张成明 任振宇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6年第6期18-20,共3页
吉林油田大情字井黑46区块属特低渗透油藏,水驱效果差,为改善油藏开发效果,选择合理的开发方式,在模拟油藏条件下,进行了水驱、N2、CO2和天然气长岩心泡沫驱室内模拟实验,以确定合适的注气类型及其对泡沫驱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吉... 吉林油田大情字井黑46区块属特低渗透油藏,水驱效果差,为改善油藏开发效果,选择合理的开发方式,在模拟油藏条件下,进行了水驱、N2、CO2和天然气长岩心泡沫驱室内模拟实验,以确定合适的注气类型及其对泡沫驱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吉林大情字井黑46区块特低渗透油藏水驱采收率低,见水早,无水采油期短。在该油藏条件下,N2、天然气泡沫驱阻力因子大于CO2泡沫驱,封堵能力更强。N2、天然气泡沫调驱提高采收率15%左右,明显好于CO2泡沫驱,且大情字井具有丰富的天然气源,在实际应用中,天然气更适合作为注入气体用于泡沫调驱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气类型 特低渗透油藏 泡沫驱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下含水率传感器表面处理技术
17
作者 杨清海 高伟 +6 位作者 魏松波 于翔 于川 石白茹 杨兴国 沈翘楚 许箕磊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42-1251,共10页
基于电导式含水率传感器结构、原理和工作环境分析,揭示传感器金属电极在井下长期服役时因井液冲蚀、电化学腐蚀和油液污染等因素综合作用而发生早期失效的过程,提出利用掺硼金刚石(Boron-doped diamond,BDD)薄膜进行电极表面改性处理... 基于电导式含水率传感器结构、原理和工作环境分析,揭示传感器金属电极在井下长期服役时因井液冲蚀、电化学腐蚀和油液污染等因素综合作用而发生早期失效的过程,提出利用掺硼金刚石(Boron-doped diamond,BDD)薄膜进行电极表面改性处理的方法,提高薄膜改性电极的服役性能。采用热丝化学气相沉积法沉积BDD薄膜,依次调整掺硼浓度、优化沉积时间并进行氟化处理,综合优化BDD薄膜的耐磨损性、耐电化学腐蚀性和疏油性。研究表明:掺硼浓度为6×10^(-3)时薄膜的高耐磨性和耐电化学腐蚀性赋予改性电极良好的耐冲蚀和抗腐蚀能力,摩擦系数和磨损率较因瓦合金分别降低92%和78%,低频阻抗模值大于1×10^(4)Ω·cm^(2);沉积时间8 h制备的BDD薄膜沉积晶粒尺寸较小且分布均匀,表现出良好的微纳结构,最利于提高改性电极的疏油性能,在模拟井液中的接触角达102°。BDD薄膜改性电极在模拟工况下的应用实践表明,改性电极表现出优异的耐冲蚀磨损、耐电化学腐蚀性以及抗油污黏附能力,可实现电导式含水率传感器在井下苛刻工况下的长期稳定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率传感器 表面处理 掺硼金刚石薄膜 耐冲蚀磨损性 耐电化学腐蚀性 疏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油藏耐盐聚合物P(AM/MAPS)驱油剂的制备与性能评价 被引量:7
18
作者 宁长元 张亮 +5 位作者 潘若生 康万利 李哲 杨红斌 周博博 蒋海壮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60-466,共7页
随着聚合物驱广泛应用,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在高温高盐油藏中存在易水解、增黏能力较差的问题。为满足目前日益苛刻的储层开采条件,首先利用烯丙基氯与N-甲基牛磺酸钠合成一种耐盐功能单体3-(N-烯丙基-N-甲基氨基)丙烷-1-磺酸钠(MA... 随着聚合物驱广泛应用,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在高温高盐油藏中存在易水解、增黏能力较差的问题。为满足目前日益苛刻的储层开采条件,首先利用烯丙基氯与N-甲基牛磺酸钠合成一种耐盐功能单体3-(N-烯丙基-N-甲基氨基)丙烷-1-磺酸钠(MAPS),进一步与丙烯酰胺(AM)共聚合成了一种新型耐盐聚合物P(AM/MAPS);红外光谱法、核磁氢谱法表征证实为目标产物。采用流变仪系统研究了浓度、温度、矿化度及剪切速率对新型耐盐聚合物溶液黏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温度为85℃、矿化度为3×10^(4)mg/L的油藏条件下,质量浓度为2000 mg/L的P(AM/MAPS)耐盐聚合物溶液的表观黏度达到14.20 mPa·s。在渗透率为527.73×10^(-3)μm^(2)的单管填砂管中,P(AM/MAPS)可在水驱基础上提高采收率13.42百分点;在高低渗透率分别为882.79×10^(-3)、422.53×10^(-3)μm^(2)的双管并联填砂管中,总采收率可提高9.27百分点。该耐盐聚合物P(AM/MAPS)能够高效用于高温高盐油藏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盐油藏 耐盐聚合物 流变性能 提高采收率 驱油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油井模块化分层流体取样与压力测试技术 被引量:3
19
作者 许建国 杨清海 +5 位作者 伊鹏 侯泽 贾唯特 付涛 张宗霖 岳庆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85-393,共9页
为了准确掌握老油田高含水开采后期各油层分层压力及流体参数等开发动态数据,提出并研发了具有模块化、全电控、快捷化等特点的模块化分层取样与测试技术,并进行了室内测试和现场试验。模块化分层取样与测试系统由地面控制系统、井下电... 为了准确掌握老油田高含水开采后期各油层分层压力及流体参数等开发动态数据,提出并研发了具有模块化、全电控、快捷化等特点的模块化分层取样与测试技术,并进行了室内测试和现场试验。模块化分层取样与测试系统由地面控制系统、井下电源、排液泵、电控锚定器、电控封隔器、电控取样器、磁定位短节、终端短节、适配管缆、快速接头等多个功能模块构成,室内测试证实各模块性能参数均达到了设计要求。系统井下功能模块耐压35 MPa,耐温85℃,电控封隔器胶筒耐压差10 MPa以上,电控锚定器锚定力大于6.9 t,并可在意外情况下强制解卡,排液泵排量0.8 m^(3)/d,扬程500 m,电控取样器能够满足3腔各500 mL取样需求。吉林油田现场试验表明,该系统能够实现井下单个生产层段快速封隔与自验封,完成分层压力恢复测试,利用排液泵可将上下封隔器间以及近井地带的混合液体排出,获取被测层段的地层真实流体样品,提高老油田产层认识水平,为开发方案调整优化、油层改造等提高采收率措施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取样 分层测试 模块化 全电控 快捷化 提高采收率 流体取样 压力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台子油层高封堵/高洗油氮气泡沫体系交替注入驱油效果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成明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9-112,共4页
交替注入高封堵泡沫体系和高洗油泡沫体系,既可以实现较好的封堵效果,又能够充分发挥体系洗油能力。通过室内实验研究9种表面活性剂的起泡性能和低界面张力性能,优选出高封堵和高洗油性能起泡剂各1种,并分析2种泡沫体系不同交替注入方... 交替注入高封堵泡沫体系和高洗油泡沫体系,既可以实现较好的封堵效果,又能够充分发挥体系洗油能力。通过室内实验研究9种表面活性剂的起泡性能和低界面张力性能,优选出高封堵和高洗油性能起泡剂各1种,并分析2种泡沫体系不同交替注入方式下的驱油效果。结果表明:101098型氟碳起泡剂和LAB-5型甜菜碱起泡剂均有较强的高封堵和高洗油性能,有效作用距离分别为60%和80%,具有良好的抗吸附性能,适应高台子油层;在2种泡沫体系交替注入方案中,0. 2倍孔隙体积高封堵泡沫体系与0. 2倍孔隙体积高洗油泡沫体系交替1次注入时,低渗透岩心采收率提高幅度最大,为优选的注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体系 封堵性能 洗油性能 有效作用距离 驱油 交替注入 高台子油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