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吉林油田含油污泥的破乳-润湿处理 被引量:10
1
作者 康万利 蔚新燕 +3 位作者 张柏桐 朱志强 范海明 赵龙州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43-445,473,共4页
石油开采及加工中产生大量含油污泥,对这些含油污泥进行合理的无害化处理,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还可以回收大量的石油资源。本文针对吉林油田含油污泥的特点,通过对其组分的系统分析研究,采用化学破乳-润湿的方法对含油污泥进行了... 石油开采及加工中产生大量含油污泥,对这些含油污泥进行合理的无害化处理,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还可以回收大量的石油资源。本文针对吉林油田含油污泥的特点,通过对其组分的系统分析研究,采用化学破乳-润湿的方法对含油污泥进行了调质处理,并研究了水固比、pH、试剂浓度、温度、处理时间对含油污泥原油回收率的影响。实验筛选出破乳剂PR105和拉开粉BX为调质剂,确定了最佳处理条件为:含油污泥水固比为6:1,pH值为7.5~8.5,破乳剂PR105和拉开粉BX最佳用量分别为100mg/L和2000mg/L,处理温度为45℃,在搅拌器转速为180r/min下搅拌25min,含油污泥原油回收率可达99.4%,满足油田含油污泥处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污泥 破乳剂 润湿剂 原油回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水湖盆河控三角洲短期基准面旋回结构样式与沉积演化:以松辽盆地扶新隆起带南部扶余油层为例 被引量:21
2
作者 孙雨 马世忠 +3 位作者 闫百泉 赵慧 于利民 丛琳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3405-3414,共10页
利用22口取心井岩心资料和830口井的录井、测井资料,系统分析松辽盆地扶新隆起带南部扶余油层浅水湖盆河控三角洲体系的短期基准面旋回界面类型、成因特征、结构样式及分布模式,总结出扶余油层的沉积层序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扶... 利用22口取心井岩心资料和830口井的录井、测井资料,系统分析松辽盆地扶新隆起带南部扶余油层浅水湖盆河控三角洲体系的短期基准面旋回界面类型、成因特征、结构样式及分布模式,总结出扶余油层的沉积层序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扶余油层短期基准面旋回界面类型主要有基准面下降至基准面上升转换面、基准面上升至基准面下降转换面和基准面旋回界面对比局部参照等时面;(2)短期基准面旋回结构样式可分为3大类7亚类,即向上"变深"非对称型旋回(可分为2亚类)、向上"变浅"非对称型旋回(可分为2亚类)和对称型旋回(可分为3亚类),以向上"变深"非对称型旋回为主;(3)扶余油层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的上升半旋回、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13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其在总体水进的背景下,主要经历4个变化阶段:早期的缓慢上升阶段、中期的快速上升阶段、中后期的缓慢上升阶段及末期的快速上升后略有下降阶段,近似对应于识别出的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在这4个阶段的变化过程中,依次发育高能河控三角洲分流平原、低能河控三角洲平原、河控三角洲分流平原近岸沉积区及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期基准面旋回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 沉积演化 河控三角洲 扶余油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扶新隆起带南部扶余油层油气运移机制与成藏模式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孙雨 陈晨 +3 位作者 马世忠 丛琳 赵慧 于利民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01-509,共9页
应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埋藏史、古构造演化及构造运动时期等资料,确定扶新隆起带南部扶余油层成藏期主要为嫩江组沉积末期和明水组沉积末期。成藏期,源内区域油以垂向"倒灌"运移为主,青一段超压是油气向下"倒灌"... 应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埋藏史、古构造演化及构造运动时期等资料,确定扶新隆起带南部扶余油层成藏期主要为嫩江组沉积末期和明水组沉积末期。成藏期,源内区域油以垂向"倒灌"运移为主,青一段超压是油气向下"倒灌"运移的动力,油源断裂是油气向下"倒灌"运移的输导通道;源边、源外区域油以"复式"运移为主,源内区域生成的大量油首先沿油源断裂垂向运移至源内区域的储集层内,再通过一定的优势输导通道长距离侧向运移至源边或源外区域的有效圈闭内成藏。在此基础上,提出扶新隆起带扶余油层不同区域的3类成藏模式,即:源内"先直排倒灌,后短距离侧向分配",源边"斜坡带断层遮挡"及源外"复式聚集,长距离侧向运移"的成藏模式,为扶新隆起带南部扶余油层油气富集区优选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模式 复式聚集 “倒灌”运移 扶余油层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台断陷深层的气源条件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14
4
作者 卢双舫 胡慧婷 +6 位作者 刘海英 邵明礼 王立武 张世广 黄文彪 仲维维 吴高平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12-920,共9页
为了评价和认识天然气勘探已获重大突破的松辽盆地深层中部断陷带之外断陷的勘探潜力,利用龙深1井风险探井的分析资料,从定性评价和定量计算的结合上,对英台断陷的气源条件和勘探潜力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英台断陷深层营城组、沙... 为了评价和认识天然气勘探已获重大突破的松辽盆地深层中部断陷带之外断陷的勘探潜力,利用龙深1井风险探井的分析资料,从定性评价和定量计算的结合上,对英台断陷的气源条件和勘探潜力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英台断陷深层营城组、沙河子组不仅暗色泥岩较为发育、残余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普遍处于有利于大量成气的高—过成熟阶段,而且有机质类型并不像前人认为的那样以III型有机质为主,而是以绝对成气潜力更高的Ⅱ1、Ⅱ2型为主,这进一步提高了深层断陷的成气潜力;恢复之后的有机质原始丰度和原始生烃潜力更高,体现了恢复对客观评价高—过成熟源岩的重要意义;初步的定量评价表明,英台断陷的天然气资源量为(938~3758)×108m3,具有形成大中型气田(群)的气源条件。这也可能意味着松辽盆地除了中部的徐家围子和长岭断陷之外,其它断陷也具备值得重视、探索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台断陷 气源条件 勘探潜力 有机碳原始丰度 原始生烃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似花状断裂密集带富油差异性--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中浅层为例 被引量:20
5
作者 胡明 姜宏军 +2 位作者 付广 历娜 陈亚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28-537,共10页
在三维地震、钻井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利用联合剖面对比追踪,累计隆起幅度和盖层断接厚度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中浅层似花状断裂密集带平面和垂向富油特征及其差异性,并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认为:1南堡凹陷内... 在三维地震、钻井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利用联合剖面对比追踪,累计隆起幅度和盖层断接厚度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中浅层似花状断裂密集带平面和垂向富油特征及其差异性,并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认为:1南堡凹陷内似花状断裂密集带较发育,展布方向主要为北东向,以背形断裂密集带为主;2平面上似花状断裂密集带内部及边部是油气富集的主要区域,内部较边部油气富集程度高,背形似花状断裂密集带较向形似花状断裂带油气富集程度高,背形似花状密集带内累计隆起幅度控制着油气富集程度上限;3垂向上油气富集程度受控于盖层断接厚度,东营组二段盖层断接厚度控制似花状断裂密集带内中浅层的油气聚集,馆陶组盖层断接厚度控制中浅层内垂向油气聚集层位;4背形似花状断裂密集带内累计隆起幅度较大区域,且东营组二段盖层断接厚度小于90~95 m阈值区域为下一步勘探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状断裂 断裂密集带 累计隆起幅度 成藏模式 南堡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扶新隆起带南部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孙雨 张金岩 +3 位作者 马世忠 闫百泉 赵慧 丛琳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14,共8页
依据岩心、录井和测井资料,对松辽盆地扶新隆起带南部扶余油层各级次基准面旋回演化规律及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扶余油层发育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的上升半旋回、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和13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地层厚度受继... 依据岩心、录井和测井资料,对松辽盆地扶新隆起带南部扶余油层各级次基准面旋回演化规律及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扶余油层发育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的上升半旋回、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和13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地层厚度受继承性古隆起控制向盆地阶梯状减薄;基准面的发育过程经历早期的缓慢上升阶段、中期的快速上升阶段、中后期的缓慢上升阶段及末期的快速上升后略有下降阶段,依次发育高能和低能河控三角洲平原、近岸沉积区、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扶余油层底部为长期基准面下降至上升转换面,A/S值远小于1,砂体几何形态以多层式为主;随着基准面上升,A/S增加,原始地貌要素保存程度的增强导致河道沉积以侧向加积为主,砂体以孤立式为特征;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中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早期主要发育厚层分流河道沉积,构成扶余油层的主要储集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准面旋回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 河控三角洲 扶余油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昌德CO_2气藏成因与形成机制 被引量:18
7
作者 庞庆山 王蕾 +1 位作者 赵荣 王凤刚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89-91,共3页
对芳深 9、芳深 7、芳深 6井的天然气组成及甲烷同位素分析表明 ,松辽盆地北部昌德CO2 气为幔源无机气 ,该CO2 气是以由徐家围子连锁断层系下延与局部岩浆房相接作为通道 ,幔源热流底辟体中的CO2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成因 形成机制 二氧化碳气藏 火山岩 深大断裂 热流底辟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吴文祥 饶永久 +1 位作者 侯吉瑞 韩成林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8-20,共3页
选定 5种聚合物 ,在 3种岩心模型上进行了驱油效果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 ,无论是均质岩心还是非均质岩心 ,当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宽度指数相同时 ,随着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 ,聚合物驱的采收率也随之增加。当岩心渗透率的变异因... 选定 5种聚合物 ,在 3种岩心模型上进行了驱油效果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 ,无论是均质岩心还是非均质岩心 ,当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宽度指数相同时 ,随着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 ,聚合物驱的采收率也随之增加。当岩心渗透率的变异因数和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同时 ,其分布由窄到宽 ,聚合物驱采收率逐渐增加 .当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宽度相同时 ,随着岩心渗透率变异因数的增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相对分子质量 变异因数 渗透率 驱油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基底石炭—二叠系的分布 被引量:18
9
作者 庞庆山 方德庆 +1 位作者 翟培民 刘长宝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92-94,共3页
运用地质、地震及基底磁性体分析相结合方法 ,预测了松辽盆地北部基底石炭—二叠系的分布 ,结果表明 :石炭—二叠系在全区不很均匀 ,在盆地北部的中央隆起带以东地区和西北地区较厚 ,其它地区相对较薄或不发育 ,一般厚度为 3.0~ 4 .5k... 运用地质、地震及基底磁性体分析相结合方法 ,预测了松辽盆地北部基底石炭—二叠系的分布 ,结果表明 :石炭—二叠系在全区不很均匀 ,在盆地北部的中央隆起带以东地区和西北地区较厚 ,其它地区相对较薄或不发育 ,一般厚度为 3.0~ 4 .5km ,最厚的三肇地区达 6 .0km .石炭—二叠系总体可分为 2个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石油地质 石炭-二叠系 分布预测 地质模型 地球物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泥质砂岩双水电导率模型 被引量:6
10
作者 于宝 宋延杰 +2 位作者 孔顺国 何英伟 张志新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95-97,105,共4页
基于层状泥质和分散泥质砂岩并联导电,采用双水电导率模型来描述分散泥质砂岩导电规律,建立了混合泥质砂岩双水电导率模型.通过对模型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泥质分布形式对模型计算的含水饱和度影响很大;随着含水饱和度的增大,胶结指数和... 基于层状泥质和分散泥质砂岩并联导电,采用双水电导率模型来描述分散泥质砂岩导电规律,建立了混合泥质砂岩双水电导率模型.通过对模型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泥质分布形式对模型计算的含水饱和度影响很大;随着含水饱和度的增大,胶结指数和因数b也会对模型计算结果产生很大影响.将16块人造岩心的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测量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混合泥质砂岩双水电导率模型适用于纯砂岩、层状泥质砂岩、分散泥质砂岩和混合泥质砂岩储层解释,是一个通用电导率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质砂岩 层状泥质 分散泥质 人造岩样 并联导电 双水 通用电导率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陷盆地单层暗色泥岩厚度与优质烃源岩的关系及其对成藏的控制--以海拉尔盆地为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伟明 邓海 +3 位作者 卢双舫 徐建军 王贵磊 陈国辉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610-1616,共7页
首次应用单层厚度最大暗色泥岩对海拉尔盆地油气成藏进行研究,为断陷盆地油气勘探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研究表明:单层厚度最大暗色泥岩层段中发育优质烃源岩,具有较高的生烃潜力,应用寻找单层最大厚度暗色泥岩的方法追踪优质烃源岩是一... 首次应用单层厚度最大暗色泥岩对海拉尔盆地油气成藏进行研究,为断陷盆地油气勘探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研究表明:单层厚度最大暗色泥岩层段中发育优质烃源岩,具有较高的生烃潜力,应用寻找单层最大厚度暗色泥岩的方法追踪优质烃源岩是一种简单而又有实际意义的一种方法;单层暗色泥岩的厚度与油气的聚集密切相关,单层厚度越大,单井的产能越高;单层暗色泥岩在断陷盆地中受沉积相带演化呈现明显的规律性,从陡坡带到缓坡带发育两个高值区,缓坡带单层暗色泥岩厚度高值区紧邻的砂体是油气主要富集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层暗色泥岩 优质烃源岩 油气成藏 油气 海拉尔盆地 断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古扩散系数的恢复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云峰 付广 +1 位作者 王艳君 于建成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5-7,共3页
在分析天然气扩散系数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根据天然气在岩石中扩散系数与其在水中扩散系数之间对应函数关系及天然气在水中扩散系数随温度的变化关系 ,建立了一种天然气古扩散系数的恢复计算方法 ,并将其应用于松辽盆地昌德气藏泉一、二... 在分析天然气扩散系数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根据天然气在岩石中扩散系数与其在水中扩散系数之间对应函数关系及天然气在水中扩散系数随温度的变化关系 ,建立了一种天然气古扩散系数的恢复计算方法 ,并将其应用于松辽盆地昌德气藏泉一、二段泥岩盖层天然气古扩散系数的恢复计算中 .由于该方法考虑了岩石饱和介质、岩石物性等地质因素的影响 ,校正后的天然气扩散系数大于实验室实测天然气扩散系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古扩散系数 恢复方法 松辽盆地 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台断陷深层天然气成因分析及气源对比 被引量:4
13
作者 黄文彪 卢双舫 +2 位作者 薛海涛 王立武 邵明礼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年第9期1944-1949,共6页
松辽盆地南部深层天然气资源丰富,但其烃类气既存在有机成因气(包括油型气和煤型气),亦存在无机成因,还存在混合成因,在同位素序列上常表现为部分倒转和完全倒转。为了明确英台断陷天然气的成因及来源,根据烃源岩的地化指标、天然气组... 松辽盆地南部深层天然气资源丰富,但其烃类气既存在有机成因气(包括油型气和煤型气),亦存在无机成因,还存在混合成因,在同位素序列上常表现为部分倒转和完全倒转。为了明确英台断陷天然气的成因及来源,根据烃源岩的地化指标、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以及轻烃指纹对研究区的天然气成因类型加以分析,并进行气源对比。研究表明,英台断陷烃类气为凝析油伴生气和煤型气的混合,其中南部洼槽天然气主要来自于沙河子组,而北部则来自于营城组。通过判定天然气成因的类型和识别气源方向,有利于加深对英台断陷深层天然气成藏条件和成藏模式的认识,从而为研究天然气藏的分布规律,以及下一步的天然气勘探指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台断陷 天然气成因 碳同位素 气源对比 轻烃指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岭断陷深层烃源岩条件及勘探潜力评价 被引量:4
14
作者 黄文彪 卢双舫 +2 位作者 江涛 薛海涛 绍明礼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年第14期3172-3177,共6页
作为松辽盆地南部最大的断陷,长岭断陷深层天然气勘探已取得重大突破。为了评价和认识长岭断陷深层天然气勘探潜力,进一步明确勘探方向,根据深层源岩的地化分析资料,生烃热模拟实验结果,利用化学动力学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对长... 作为松辽盆地南部最大的断陷,长岭断陷深层天然气勘探已取得重大突破。为了评价和认识长岭断陷深层天然气勘探潜力,进一步明确勘探方向,根据深层源岩的地化分析资料,生烃热模拟实验结果,利用化学动力学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对长岭断陷深层的气源条件和勘探潜力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长岭断陷深层发育大套暗色泥岩,其中沙河子组残余有机碳丰度普遍较高,类型基本为Ⅱ1型和Ⅱ2型,主要处于高熟—过熟阶段,具有较高的生气潜力。长岭断陷营城组和沙河子组共生气22×1012m3,沙河子组生气量占到2/3以上,这意味着长岭断陷深层应围绕沙河子组生烃强度高的区域进行天然气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岭断陷 源岩条件 勘探潜力 化学动力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碎屑岩地层中形成断层垂向封闭的有利深度及确定方法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朋岩 付广 +1 位作者 王艳君 卢连生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2-14,共3页
在深入分析断层垂向封闭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提出了断层垂向封闭形成有利深度的概念 ,并建立了利用作用于断裂带正压力与泥岩弹性极限和强度极限相等来确定形成断层垂向封闭上、下限深度的方法 .将此方法应用于松辽盆地汪家屯气... 在深入分析断层垂向封闭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提出了断层垂向封闭形成有利深度的概念 ,并建立了利用作用于断裂带正压力与泥岩弹性极限和强度极限相等来确定形成断层垂向封闭上、下限深度的方法 .将此方法应用于松辽盆地汪家屯气田一些重要断层垂向封闭性的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聚集 断层眚向封闭 碎屑岩地层 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待钻井地层孔隙流体渗流速度预测模型及应用
16
作者 赵静 刘义坤 赵泉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3-65,共3页
在密井网条件下,地层孔隙流体渗流速度是影响固井质量主要因素之一,如何准确预测地层孔隙流体渗流速度,正确分析固井质量优劣的原因,一直是许多油田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了能更准确地预测待钻井地层孔隙流体渗流速度,保证固井质量,根据物... 在密井网条件下,地层孔隙流体渗流速度是影响固井质量主要因素之一,如何准确预测地层孔隙流体渗流速度,正确分析固井质量优劣的原因,一直是许多油田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了能更准确地预测待钻井地层孔隙流体渗流速度,保证固井质量,根据物质平衡原理、油层任一半径对应的封闭流经面积所通过的流量不变理论、多井作用于任一点(待钻井点)的渗流速度为各相关井单独作用于这一点的渗流速度之和的原理,建立了待钻井地层孔隙流体渗流速度预测的数学模型。模型包括单井作用、多井干扰和受断层影响井情况,应用该模型对大庆油田待钻井地层孔隙流体渗流速度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准确预测待钻井地层孔隙流体渗流速度,预测准确率可达9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孔隙流体 渗流速度 数学模型 待钻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热温度对含蜡原油胶凝过程微观机理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国丽萍 季军美 +4 位作者 张家俊 张利利 贺怀东 施少军 杨宝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6-97,I0006,I0007,共14页
加热温度是含蜡原油胶凝程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油品实验基本物性数据,选取与实验原油实际分子结构较接近的蜡晶、胶质和沥青质分子模型构建含蜡原油体系,应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加热温度对含蜡原油胶凝过... 加热温度是含蜡原油胶凝程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油品实验基本物性数据,选取与实验原油实际分子结构较接近的蜡晶、胶质和沥青质分子模型构建含蜡原油体系,应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加热温度对含蜡原油胶凝过程微观机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含蜡原油凝点温度可由密度—温度曲线和自扩散系数—温度曲线综合判断;加热温度降低时,含蜡原油体系分子链由直链转变为卷曲状态且在凝点时发生明显变化;蜡晶同种分子间的聚集是含蜡原油胶凝的主要影响因素。蜡晶分子间的径向分布函数(RDF)存在峰值且集中,使凝点恶化的加热温度RDF峰值明显升高。该结果从分子间作用机理上为含蜡原油胶凝体系流变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蜡原油 胶凝过程 凝点 加热温度 微观机理 径向分布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油微观充注动态过程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6
18
作者 黄文彪 詹卓琛 +4 位作者 逯瑞敬 高阳 卢双舫 白振华 杨亮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97-1204,1214,共9页
致密储层微观结构影响着原油在储层中的充注行为,制约着致密油的富集和分布规律。基于致密油充注模拟、恒速压汞、扫描电镜与核磁共振等实验,文章定量表征致密储层的原油充注行为和孔喉结构特征,剖析成岩作用、自生矿物生长形态以及孔... 致密储层微观结构影响着原油在储层中的充注行为,制约着致密油的富集和分布规律。基于致密油充注模拟、恒速压汞、扫描电镜与核磁共振等实验,文章定量表征致密储层的原油充注行为和孔喉结构特征,剖析成岩作用、自生矿物生长形态以及孔喉结构特征对原油在致密储层中充注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原油充注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充注启始阶段、快速充注阶段和缓慢充注阶段,这是充注过程中驱替压力与毛管力的动平衡以及主要储集空间分布的结果。其中,快速充注阶段又存在两种增长模式,即持续增长模式和跳跃增长模式,这两种模式揭示了主流喉道半径分布特征的差异。通过分析发现,压实、胶结、溶蚀、自生矿物生长等成岩作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储集空间和喉道半径的尺寸和分布,决定了致密储层品质的优劣。故此,在油源充足的条件下,具备足够的驱动力和品质优良的储层,是致密油富集的关键,而开启的断层/微裂隙附近的砂体正是满足这些条件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速压汞 孔喉结构 成岩作用 致密油充注 致密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六烷基邻二甲苯磺酸钠油/水界面聚集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玉才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174-178,共5页
利用量子化学软件GAMESS(US)对十六烷基邻二甲苯磺酸钠的分子结构进行了量子化学优化,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对十六烷基邻二甲苯磺酸钠在油/水界面的聚集行为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磺酸基中氧原子与水分子中氢原子间存在较强氢... 利用量子化学软件GAMESS(US)对十六烷基邻二甲苯磺酸钠的分子结构进行了量子化学优化,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对十六烷基邻二甲苯磺酸钠在油/水界面的聚集行为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磺酸基中氧原子与水分子中氢原子间存在较强氢键作用形成第一水层和第二水层,反离子Na+分布于第一水层和第二水层,表面活性剂分子数量增加不会影响磺酸基与水分子形成的氢键分布,十六烷基邻二甲苯磺酸钠对癸烷分子具有较强的亲和能力,表明其具有较强的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烷基邻二甲苯磺酸钠 油水界面 分子动力学模拟 聚集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细观数值试验的水平井多裂纹间距确定 被引量:1
20
作者 于友 魏建光 李江涛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5-48,I0018,共5页
Stress shadow效应是影响水平井压裂多裂缝设计、提高储层体积压裂效果的关键因素,当水平井中的水力裂纹数量增多并且间距减少时,裂缝间相互作用的stress shadow效应尤为显著。本研究从岩石细观非均质性的特点出发,基于渗流-应力-损伤模... Stress shadow效应是影响水平井压裂多裂缝设计、提高储层体积压裂效果的关键因素,当水平井中的水力裂纹数量增多并且间距减少时,裂缝间相互作用的stress shadow效应尤为显著。本研究从岩石细观非均质性的特点出发,基于渗流-应力-损伤模型,对不同井孔间距内应力场的相互作用及对裂纹发展形态的影响进行研究,以优化水平井多裂纹射孔间距。研究结果表明,当井孔间距小于某临界长度时,井孔间的相互作用较强,容易形成孔间连通的水力裂纹;由stress shadow效应影响的井孔临界间距受岩石非均质的影响,当岩石的非均质性较强时,影响间距较大,当岩石的非均质性较弱时,影响间距较小;随着岩石均质度的提高,stress shadow效应对尖端"应力伞"的影响变弱,裂纹尖端应力伞面积变小。通过这一研究,可以为水平井多裂纹射孔间距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裂纹 非均质性 应力阴影 临界间距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