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吉林油田致密油藏长岩心二氧化碳水气交替提高采收率实验
1
作者 李忠诚 陈栗 +3 位作者 郑新一 李金龙 姜振昌 熊宇豪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3期9767-9776,共10页
吉林油田早期采用“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实现低渗透储层动用,目前已进入致密油开发阶段,动态表现为产量递减快、地层压力低、采油速度慢和采收率低,亟需开展能量补充技术的攻关研究,以进一步提高采收率。为明确吉林油田Q区块CO 2水... 吉林油田早期采用“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实现低渗透储层动用,目前已进入致密油开发阶段,动态表现为产量递减快、地层压力低、采油速度慢和采收率低,亟需开展能量补充技术的攻关研究,以进一步提高采收率。为明确吉林油田Q区块CO 2水气交替开发的可行性及潜力,通过长岩心驱替实验及微观模拟方法,岩心尺度与孔喉尺度相结合,系统探索了不同类型岩心在不同驱替方式中的驱替特征差异及微观流体赋存规律。实验结果显示,带缝长岩心在水气比为1∶2时驱油效率最高;随着气段塞的增大,驱油效率降低。三种水气比的最终驱油效率分别为60.4%、53.6%和50.2%。而在常规长岩心中,水气比为1∶1时驱油效率最高,达到72.8%。总体上,水气交替开发的驱油效率显著高于连续水驱和连续气驱,分别提高了28%和12%。此外,通过对比不同类型岩心的实验结果,发现裂缝的存在显著降低了驱油效率,并增加了气窜的风险。借助微观模拟技术,进一步明确了在水气交替过程中,水段塞贾敏效应通过封堵气窜高渗层从而提高采收率的作用机理。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吉林油田在不同类型储层中合理选择水气段塞比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CO 2驱 带缝长岩心 水气交替 微观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技术在吉林油田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李羡春 齐艳丽 +1 位作者 张磊 张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94-96,共3页
介绍吉林油田筛选微生物菌种、菌种分类、菌种性能评价等室内研究技术和微生物放大发酵工艺、注入工艺。综合评价微生物采油现场试验研究及试验效果 ,讨论微生物在地层中的生长繁殖、运移及提高采收率机理。
关键词 微生物 发酵 采收率 现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油田低渗油藏水平井开发技术 被引量:50
3
作者 赵静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94-599,共6页
针对吉林油田低渗透油藏水平井开发状况,建立了吉林油田低渗透油藏水平井适应性地质参数评价标准,根据不同渗透率级别,优选出2类8个适合水平井开发区块。以M区块、N区块、E区块水平井开发油藏为例,从精细地质体描述、油藏工程参数优化... 针对吉林油田低渗透油藏水平井开发状况,建立了吉林油田低渗透油藏水平井适应性地质参数评价标准,根据不同渗透率级别,优选出2类8个适合水平井开发区块。以M区块、N区块、E区块水平井开发油藏为例,从精细地质体描述、油藏工程参数优化、投产投注方案优化、水平井轨迹控制、能量补充5个方面对水平井油藏工程优化设计进行研究,给出了适合吉林油田地质特点的水平井油藏工程设计参数,形成了水平井系列开发技术。利用Eclipse软件对N区块不同能量补充方案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直井位于水平井趾端注水时,水平井产量最高。M区块水平井应用效果表明,水平井平均累计产油量是周围直井130-6井同期累计产油量的2.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油藏工程 参数优化 能量补充 轨迹控制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油田低渗透油藏注入水水质实验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程静波 孙玉学 刘军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9年第24期7470-7473,共4页
吉林油田低渗透油藏95%以上采用注水开发的方式,而注入水大多是污水回注,因此,有必要对其水质情况进行研究,改善水质,从而提高油层采收率。以吉林油田八面台油田方44、方68两个区块储层为研究对象,从目前注入水水质现状分析入手,对注入... 吉林油田低渗透油藏95%以上采用注水开发的方式,而注入水大多是污水回注,因此,有必要对其水质情况进行研究,改善水质,从而提高油层采收率。以吉林油田八面台油田方44、方68两个区块储层为研究对象,从目前注入水水质现状分析入手,对注入水与地层水的配伍性、注入水与地层的敏感性、注入水水质对储层的影响等进行研究,内、外因相结合,综合分析注水伤害情况,给出水质改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入水 水质 配伍性 敏感性 注水伤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某低渗透油藏CO_(2)驱沥青质沉淀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
5
作者 文士豪 李忠诚 +4 位作者 李明义 陈栗 李金龙 陈伟 黄文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6290-6296,共7页
CO_(2)驱是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最有效的技术手段之一,但注入的CO_(2)会引发原油中沥青质沉淀,导致储层渗透率下降并改变储层的非均质性。为明确不同压力条件下沥青质差异化沉淀对低渗透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以吉林油田某低渗透油藏为... CO_(2)驱是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最有效的技术手段之一,但注入的CO_(2)会引发原油中沥青质沉淀,导致储层渗透率下降并改变储层的非均质性。为明确不同压力条件下沥青质差异化沉淀对低渗透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以吉林油田某低渗透油藏为研究对象,通过CO_(2)长岩心驱替实验,明确了不同压力下的CO_(2)驱替特征,同时结合原油及岩心性质测试结果,分析不同压力条件下驱替前后原油沥青质含量及储层性质变化,进一步明确了沥青质沉淀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非混相条件下,原油采出程度较低,仅为55.11%,沥青质沉淀随驱替距离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CO_(2)主要驱替大孔喉原油,沥青质沉淀也主要发生在高渗区域内,从而抑制了储层非均质性;混相条件下,原油采出程度较高,达81.84%,沥青质沉淀随驱替距离的增加而增加,CO_(2)能够驱替小孔喉原油,沥青质沉淀发生在高渗及低渗区域,但低渗区域受到的影响大,储层非均质性进一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 沥青质沉淀 采出程度 原油组分 储层非均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低渗透油藏气驱开发潜力 被引量:7
6
作者 张辉 于孝玉 +3 位作者 马立文 陈国利 郑雄杰 赵世新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30-134,共5页
在老区稳产和新区上产难度越来越大的形势下,为有效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和储量动用率,吉林油田提出转变开发方式,全面推进气驱开发的发展战略.从油田资源特点出发,对气驱开发的技术需求、可行性和潜力进行分析,对矿场试验和工业化推广... 在老区稳产和新区上产难度越来越大的形势下,为有效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和储量动用率,吉林油田提出转变开发方式,全面推进气驱开发的发展战略.从油田资源特点出发,对气驱开发的技术需求、可行性和潜力进行分析,对矿场试验和工业化推广作出部署.吉林油田拥有丰富的CO2资源,可动用储量具备形成年产200&#215;104t CO2的产能规模.适合气驱的油藏储量资源规模较大,混相和近混相驱石油资源占39.9%.气驱开发将以CO2混相驱技术为引领,逐步拓宽气驱类型.在长岭气田周边优先开展CO2驱,在距离CO2气源较远的油田开展空气驱,规划2020年气驱年产油量达到80&#215;104t.吉林油田气驱开发具有资源优势和技术基础,潜力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含CO2气藏 混相 CO2驱 空气驱 矿场试验 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裂缝性油田井网优化数值模拟研究——以两井油田为例 被引量:11
7
作者 周志军 宋洪才 +2 位作者 孟令波 于学惠 于孝玉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28-230,共3页
低渗透油田开发与裂缝密切相关,因此井网部署是否合理是低渗透油田开发成败的关键。利用数值模拟手段对吉林两井超低渗透油田让11试验区裂缝性超低渗透油藏的菱形井网和矩形井网进行了井网模式和井排距优化研究,这一研究成果为我国超低... 低渗透油田开发与裂缝密切相关,因此井网部署是否合理是低渗透油田开发成败的关键。利用数值模拟手段对吉林两井超低渗透油田让11试验区裂缝性超低渗透油藏的菱形井网和矩形井网进行了井网模式和井排距优化研究,这一研究成果为我国超低渗透油田采用合理的井网进行有效开发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气藏 裂缝 井网 数值模拟 菱形井网 矩形井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地震波监测技术在水驱前缘与裂缝研究中的应用——以乾安油田为例 被引量:9
8
作者 王建华 李迎九 +3 位作者 陈栗 陈俊哲 韩莹波 赵燕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6-58,共3页
应用潜入式水驱前缘和裂缝监测系统,通过微地震信息的现场监测和解释,结合生产动态及其他监测资料综合分析,描述了乾安油田注水开发状态下水井井周裂缝发育特征,确定了水驱前缘位置,研究了地下油水运动规律,结果表明,乾安油田水驱前缘&q... 应用潜入式水驱前缘和裂缝监测系统,通过微地震信息的现场监测和解释,结合生产动态及其他监测资料综合分析,描述了乾安油田注水开发状态下水井井周裂缝发育特征,确定了水驱前缘位置,研究了地下油水运动规律,结果表明,乾安油田水驱前缘"指状"突出现象普遍,油井排100m附近剩余油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震波 裂缝发育 水驱前缘 乾安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外围盆地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11
9
作者 邓守伟 贺君玲 +3 位作者 李本才 刘华 龚华立 杨金辉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9年第4期13-16,共4页
通过对吉林的区域地质特征分析,认为区域构造运动控制了外围盆地的形成及演化,外围盆地经历了古生代海相沉积和中、新生代陆相沉积,为多类型的叠合盆地。综合分析外围盆地的基本石油地质条件,揭示吉林外围盆地存在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和... 通过对吉林的区域地质特征分析,认为区域构造运动控制了外围盆地的形成及演化,外围盆地经历了古生代海相沉积和中、新生代陆相沉积,为多类型的叠合盆地。综合分析外围盆地的基本石油地质条件,揭示吉林外围盆地存在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和中、新生代陆相两大油气勘探领域,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进一步明确吉林外围盆地的勘探方向,坚持海相和陆相勘探并举,古生代与中、新生代兼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外围盆地 构造演化 古生代 海相残留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大情字井油田CO_2注入井吸气能力主控因素 被引量:2
10
作者 高建 杨思玉 +2 位作者 李金龙 王昊 周体尧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8-131,共4页
吉林大情字井油田二氧化碳试验区全部为笼统注气。为准确求取小层吸入量,开展了注气试验区的吸气剖面资料与地质参数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多层低渗砂岩储层分层的相对吸入量与储层厚度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特定条件下与储层物性具有... 吉林大情字井油田二氧化碳试验区全部为笼统注气。为准确求取小层吸入量,开展了注气试验区的吸气剖面资料与地质参数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多层低渗砂岩储层分层的相对吸入量与储层厚度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特定条件下与储层物性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且各小层吸气量动态变化幅度非常小;大情字井油田青一段储层的吸气物性下限为孔隙度8.6%;形成了储层厚度与相对吸气量的3种线性关系。研究成果对类似的CO_2注入区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情字井油田 二氧化碳 吸气下限 吸气主控因素 线性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水力喷射解堵技术在吉林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谢敏 许建国 +2 位作者 张凤 林其勇 王秋萍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63-64,81,共3页
解除地层堵塞的常规方法存在施工复杂、成本高、物理作用单一、产生的能量有限以及处理深度较小等问题。为此,研究出一种新型水力喷射解堵技术。该技术中的核心工具是水力喷射解堵器,它采用水压马达作为驱动,可以获得较大的扭矩,不易被... 解除地层堵塞的常规方法存在施工复杂、成本高、物理作用单一、产生的能量有限以及处理深度较小等问题。为此,研究出一种新型水力喷射解堵技术。该技术中的核心工具是水力喷射解堵器,它采用水压马达作为驱动,可以获得较大的扭矩,不易被粘稠物卡死;其喷嘴采用自激脉冲设计,能够形成高频振荡射流冲击波直接冲洗炮眼和空化噪声超声波帮助地层解堵。新型水力喷射解堵技术在吉林油田12口井的现场试验中,施工成功率100%,施工工艺简单,操作方便,一次下井便可完成作业,作业效率高,可大大节约施工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喷射 解堵 工艺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方坨子油田开发实践与认识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伟 辛志良 王丽颖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1年第1期28-31,共4页
四方坨子油田是吉林油区西北部的一个低幅度短轴背斜油气藏 ,油田 1987年采用“顶密边疏”的 30 0~ 4 0 0m井距正方形井网依靠天然能量投入开发 ,并相继经历了提液增油、污水回注、加密调整等几项重要的开发调整阶段。在不断的开发过程... 四方坨子油田是吉林油区西北部的一个低幅度短轴背斜油气藏 ,油田 1987年采用“顶密边疏”的 30 0~ 4 0 0m井距正方形井网依靠天然能量投入开发 ,并相继经历了提液增油、污水回注、加密调整等几项重要的开发调整阶段。在不断的开发过程中 ,油田始终坚持把充分利用天然边水能量 ,加强油藏动态监测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作为工作重点 ,通过应用数值模拟、C O测井、水动力监测等项新技术来对不同时期剩余油进行研究 ,及时指导油田的调整挖潜工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方坨子油田 天然能量 数值模拟 剩余油 地质特征 开发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乾安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栗 王敬瑶 陈茜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1年第3期26-29,45,共5页
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采用沉积微相、动态监测、油藏工程及数值模拟等方法,总结了乾安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有效做法,明确了乾安油田剩余油分布垂向上仍以主力油层为主,平面上分布在以河口坝为主体的相带内,落实到井网,... 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采用沉积微相、动态监测、油藏工程及数值模拟等方法,总结了乾安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有效做法,明确了乾安油田剩余油分布垂向上仍以主力油层为主,平面上分布在以河口坝为主体的相带内,落实到井网,剩余油分布在油水井排非主流线区域。应用剩余油研究成果,有效地指导了乾安油田的挖潜工作,在确定合理的井网方式基础上,开辟井网调整试验区,取得了较好的调整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 沉积微相 动态监测 数值模拟 调整挖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立油田扶杨油层油藏特征研究
14
作者 刘吉余 周鹏 +3 位作者 宋学会 王春江 张惠瑜 李朝晖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年第34期8571-8574,共4页
新立油田处于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最西端,扶杨油层包括扶余油层以及杨大城子油层,油层厚度约500 m,是新立油田主要目的层。通过岩心、测井、录井、钻井、试油以及PVT资料的研究,对油藏的构造、沉积、储层、油层展布有系统性认识。研究认... 新立油田处于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最西端,扶杨油层包括扶余油层以及杨大城子油层,油层厚度约500 m,是新立油田主要目的层。通过岩心、测井、录井、钻井、试油以及PVT资料的研究,对油藏的构造、沉积、储层、油层展布有系统性认识。研究认为,储层物性条件差,孔隙度与渗透率都很低;油层分布范围广,平面连通性好,但单井有效厚度差异大,主体中心区厚度较大,并向周边逐渐减薄。油藏的控制因素由于方向的不同而不同:东西向油藏主要受到构造和断层因素控制,形成构造油藏以及断块油藏;南北向油藏含油范围与构造范围分布不统一,主要受岩性控制,发育有岩性油藏。新立油田扶杨油层整体属于构造——岩性油藏。在未来的工作中,要加大沉积预测以及地震方面的研究,从而形成综合性的地震地质分析和一套切实可行的预测含油有利区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特征 新立 裂缝 物性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性低渗透砂岩油田合理注采井网 被引量:52
15
作者 刘子良 魏兆胜 +1 位作者 陈文龙 马立文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85-88,共4页
裂缝性低渗透油田的合理注采井网要能延缓方向性水窜、水淹时间和解决注不进水的问题 ,由于压力传导慢 ,注采井距不能过大 ,开发后期要能灵活调整井网。吉林油区已开发裂缝性低渗透油田采用过 4种注采井网开发 :正三角形斜反九点法注采... 裂缝性低渗透油田的合理注采井网要能延缓方向性水窜、水淹时间和解决注不进水的问题 ,由于压力传导慢 ,注采井距不能过大 ,开发后期要能灵活调整井网。吉林油区已开发裂缝性低渗透油田采用过 4种注采井网开发 :正三角形斜反九点法注采井网 (扶余油田 ) ,井排方向与裂缝方向错开 2 2 .5°的注采井网 (新立油田 ) ,井排方向与裂缝方向错开 45°的注采井网 (新民油田 ) ,菱形反九点法面积注采井网 (民 43 8区块和大情字井油田 )。总结注采井网调整历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开发初期应采用小排距菱形反九点法面积注水 ,开发后期调整为线状注水 ;井排方向应与裂缝走向平行 ;若经济条件允许 ,开发后期用密井网注采 ,尽可能缩短油、水井排距。图 2表 2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 低渗透 井网调整 注采方式 吉林油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水钻井液侵入油层形成低电阻率环带的综合研究与应用分析 被引量:36
16
作者 李长喜 欧阳健 +1 位作者 周灿灿 修立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2-86,共5页
通过对钻井液侵入油层的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分析,可定量计算钻井液侵入后油层含水饱和度、地层水矿化度(电阻率)的径向分布以及地层电阻率的径向变化。应用相对渗透率的概念,对淡水钻井液滤液侵入油层形成低电阻率环带的过程进行了解释... 通过对钻井液侵入油层的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分析,可定量计算钻井液侵入后油层含水饱和度、地层水矿化度(电阻率)的径向分布以及地层电阻率的径向变化。应用相对渗透率的概念,对淡水钻井液滤液侵入油层形成低电阻率环带的过程进行了解释。分析了储集层的孔隙度、含水饱和度和钻井液矿化度等因素变化对地层径向电阻率分布和低电阻率环带的影响。在一维含油岩心钻井液滤液驱替实验和实际测井资料中,均测量到了低电阻率环带的存在。低电阻率环带的存在对高频感应电阻率测井影响较大,而低频侧向电阻率测井几乎不受影响。可以用阵列感应或阵列电磁波测井测量出的低电阻率环带来识别低电阻率油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电阻率环带 淡水钻井液 数值模拟 阵列感应测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中浅层成藏机制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赵占银 李洪革 +2 位作者 王兴光 苗洪波 毛超林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7-19,共3页
根据最新资料,结合目前的勘探认识,分析松辽盆地南部中浅层的成藏机制。认为虽然松辽盆地南部发育两套烃源岩,但青山口组是主要烃源岩,而且主要在明水组沉积末期生烃,具有突发性;油气初次充注的时期是嫩江组沉积末期,主要充注时期是明... 根据最新资料,结合目前的勘探认识,分析松辽盆地南部中浅层的成藏机制。认为虽然松辽盆地南部发育两套烃源岩,但青山口组是主要烃源岩,而且主要在明水组沉积末期生烃,具有突发性;油气初次充注的时期是嫩江组沉积末期,主要充注时期是明水组沉积末期;T2地震反射层的断层多,是青山口组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往扶杨油层、葡萄花油层、萨尔图油层排运的主要通道和途径。而嫩江组泥岩成岩作用弱,具有一定柔韧性,导致T1地震反射层断裂少,增强了嫩江组封盖能力,这是中部组合油气丰富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生烃高峰 包裹体 断层输导 含油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观地质特征对硬脆性泥页岩井壁稳定性影响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63
18
作者 赵峰 唐洪明 +2 位作者 孟英峰 李皋 徐洪明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6-18,共3页
硬脆性泥页岩引起的井壁失稳是钻井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个十分复杂的难题。利用扫描电镜、压汞、X-衍射、比表面分析仪等岩矿测试手段研究硬脆性泥页岩的微观地质特征,根据研究结果分析其对硬脆性泥页岩井壁失稳的影响,并提出保持硬脆性... 硬脆性泥页岩引起的井壁失稳是钻井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个十分复杂的难题。利用扫描电镜、压汞、X-衍射、比表面分析仪等岩矿测试手段研究硬脆性泥页岩的微观地质特征,根据研究结果分析其对硬脆性泥页岩井壁失稳的影响,并提出保持硬脆性泥页岩井壁稳定的措施,为硬脆性泥页岩井壁稳定性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研究结果表明,硬脆性泥页岩中发育的一部分微裂缝是导致井壁失稳的重要原因。在钻井过程中,钻井液滤液沿着泥页岩中的微裂缝进入到地层内部,导致粘土矿物的水化膨胀,使孔隙压力增加,泥页岩强度降低,最终发生井壁失稳。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在钻井液中加入一部分和泥页岩孔喉相匹配的封堵粒子,期望它能降低或阻止钻井液滤液在泥页岩中的漏失,达到稳定井壁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 硬脆性泥页岩 井壁稳定 地质特征 微裂缝 封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深层天然气成藏条件与勘探方向 被引量:23
19
作者 焦贵浩 罗霞 +4 位作者 印长海 宋立中 赵泽辉 王志宏 曾富英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8-31,共4页
松辽盆地深层天然气勘探除徐家围子、长岭和英台断陷外,其他断陷的勘探效果尚不明显。依据大量的地震、野外露头、岩心观察、分析化验等资料,对松辽盆地深层断陷结构、烃源岩、火山岩储层等天然气成藏条件进行系统研究后认为:该区深层... 松辽盆地深层天然气勘探除徐家围子、长岭和英台断陷外,其他断陷的勘探效果尚不明显。依据大量的地震、野外露头、岩心观察、分析化验等资料,对松辽盆地深层断陷结构、烃源岩、火山岩储层等天然气成藏条件进行系统研究后认为:该区深层天然气分布受断陷、火山岩、断裂与不整合面控制;深层主要断陷期为沙河子期,由34个大小不一、相互独立的断陷组成断陷群,天然气在各断陷中自成含气系统,主要分布于早盛继承型断陷中;烃源岩严格分布于各断陷中,烃源岩最好的区域位于断陷中部,地震反射特征为席状平行结构,成层性、连续性好;火山岩储层形成受岩相、岩性、顶面构造、喷发旋回等控制;以次级洼陷为评价单元对断陷进行了评价,提出成藏条件好的中小型断陷具有较大勘探潜力的新认识,指出双城(莺山)、林甸等为有利的接替断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深层 天然气 断陷结构 烃源岩 火山岩储层 富集规律 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序单元体系域划分及勘探意义 被引量:11
20
作者 李群 王英民 +2 位作者 邱以刚 马虹 赵惠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3-25,共3页
体系域是层序地层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概念 ,在隐蔽油气藏的勘探中 ,勘探家们极为重视低位体系域。但体系域的成因意义、是否有不同级别层序的体系域以及如何划分 ,在实际工作中认识不一致。结合渤海湾盆地的勘探实例 ,分析体系域的成因... 体系域是层序地层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概念 ,在隐蔽油气藏的勘探中 ,勘探家们极为重视低位体系域。但体系域的成因意义、是否有不同级别层序的体系域以及如何划分 ,在实际工作中认识不一致。结合渤海湾盆地的勘探实例 ,分析体系域的成因机制、组合特征和勘探规律 ,认为 :体系域是基准面变化等因素作用的产物 ,不同级别的层序都发育着与其对应的体系域 ;一般情况下 ,三级层序对应的体系域单元与含油气层的规模相匹配 ,但四级层序对应的体系域才是隐蔽油气藏赋存的有利部位。图 5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学 体系域 隐蔽油气藏 四级层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