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渗透油田蓄能整体压裂技术研究——以吉林油田外围井区为例 被引量:12
1
作者 张红妮 陈井亭 《非常规油气》 2015年第5期55-60,共6页
低渗透油田外围井区砂体不连续,井网不完善,注采不见效,常规压裂技术无法显著提高单井产量,针对此问题,开展蓄能整体压裂技术研究。采用室内裂缝规模模拟、裂缝净压力监测分析及压裂液体系室内评价方法,对老区特定井网和储层条件下蓄能... 低渗透油田外围井区砂体不连续,井网不完善,注采不见效,常规压裂技术无法显著提高单井产量,针对此问题,开展蓄能整体压裂技术研究。采用室内裂缝规模模拟、裂缝净压力监测分析及压裂液体系室内评价方法,对老区特定井网和储层条件下蓄能整体压裂的裂缝参数、施工排量、用液量及压裂液体系进行优化,排量优化结果为4~10m3/min,配合复合压裂液体系(滑溜水+线性胶+冻胶组合)、多粒径组合支撑剂(粉陶+均陶+小陶)提高压裂改造效果。现场试验表明,前置液阶段滑溜水与清水交替加入,增加裂缝内的净压力,提高微裂缝开启程度;同一井区油井同步压裂,能增加裂缝在一定范围内的相互干扰,提高井区的产量,改善注采关系。试验结果表明,蓄能整体压裂技术能够在控制投入成本的同时提高单井产量,实现老油田外围井区经济有效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能整体压裂 整体压裂 注采不见效 井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L油田老井重复压裂工艺技术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王艳玲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9年第6期61-64,71,共5页
CCL油田开采目的层段为下白垩系泉头组第四段扶余油层,具有原油黏度大、流动性差、低压、低温的油藏特点。在压裂过程中存在着入井流体与储层不相配伍造成的冷伤害;薄油层发育,隔层遮挡能力弱,致使裂缝高度难以控制;储层埋深浅,地层压力... CCL油田开采目的层段为下白垩系泉头组第四段扶余油层,具有原油黏度大、流动性差、低压、低温的油藏特点。在压裂过程中存在着入井流体与储层不相配伍造成的冷伤害;薄油层发育,隔层遮挡能力弱,致使裂缝高度难以控制;储层埋深浅,地层压力低,压后地层吐砂严重,返排率低等压裂难点。结合室内压裂材料优选,压裂液选用低浓度胍胶体系,支撑剂选用粒径16/30目的石英砂,提出前置热水+暂堵转向和变排量+同步干扰+整体改造工艺技术,采用FracproPT软件模拟人工裂缝半长、裂缝的导流能力,进行压裂规模的确定和设计参数优化。现场试验压后效果明显,单井增油量为常规压裂增油量的2倍,能够有效地减缓单井产油递减幅度。此改造技术为CCL油田提高单井产量、实现稳产增产提供了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L油田 压裂难点 整体改造 工艺技术 压后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德惠断陷华家构造带深层储层油气成藏期次——来自流体包裹体证据 被引量:10
3
作者 赵玉涛 邵明礼 +2 位作者 贾可心 林爽 唐敏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3-81,共9页
松辽盆地德惠断陷具有多期油气充注的特征,受复杂构造运动的影响,原生油气藏发生调整改造。运用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根据烃类包裹体岩相特征及其伴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埋藏史和热史模拟,研究德惠断陷华家构造带深层储层成藏期次... 松辽盆地德惠断陷具有多期油气充注的特征,受复杂构造运动的影响,原生油气藏发生调整改造。运用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根据烃类包裹体岩相特征及其伴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埋藏史和热史模拟,研究德惠断陷华家构造带深层储层成藏期次和时间。结果表明,德惠断陷华家构造带深层储层油气共经历三期油气充注过程和二次调整改造,第一期油充注发生在沙河子组沉积末期(141.5~135.0 Ma);第二期油气充注发生在登娄库组沉积末期—青山口沉积时期(116.0~91.5 Ma);第三期油气充注发生在嫩江组沉积时期(81.0~72.5 Ma)。第一次原油调整改造发生在营城组沉积晚期到登娄库组沉积早期(128.1~121.0 Ma);第二次原油调整改造和第一次天然气调整改造发生在新近纪(4.0~1.0 Ma)。德惠断陷经历较为复杂的油气成藏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期次 流体包裹体 岩相特征 华家构造带 德惠断陷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超深超稠油油藏人工举升技术 被引量:6
4
作者 彭振华 张园 +3 位作者 丁雯 任向海 李晓君 熊伟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4-90,共7页
塔河油田超深超稠油油藏具有"两超五高"的特点,人工举升困难,目前存在深抽能力不足、杆断严重、井筒掺稀降黏成本高和井下抽油泵故障率高等难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攻关研究了大型皮带抽油机、大排量抽稠泵、减载深抽和高温抗... 塔河油田超深超稠油油藏具有"两超五高"的特点,人工举升困难,目前存在深抽能力不足、杆断严重、井筒掺稀降黏成本高和井下抽油泵故障率高等难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攻关研究了大型皮带抽油机、大排量抽稠泵、减载深抽和高温抗稠油电动潜油泵等技术,形成了掺稀气举举升、稠油复合举升和稠油螺杆泵举升等工艺,并针对油藏开发的技术难点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对策和建议,为塔河油田超深超稠油油藏高效、经济开发指明了攻关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洞型油藏 碳酸盐岩 超稠油 超深井 举升工艺 塔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山岩定容充注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以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火山岩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张学娟 荣鹏飞 +3 位作者 卢双舫 张曦 郭天然 王民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64-870,共7页
以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火山岩全直径取心岩样为实验介质,设计制作耐压可视的实验装置,选择一定的初始充注压力开展定容衰竭气体充注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裂缝型介质需要一定的开启压力及开启时间才具备高效输导能力,而裂缝一旦开... 以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火山岩全直径取心岩样为实验介质,设计制作耐压可视的实验装置,选择一定的初始充注压力开展定容衰竭气体充注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裂缝型介质需要一定的开启压力及开启时间才具备高效输导能力,而裂缝一旦开启后,即使充注压力低于开启压力,裂缝依然具有输导能力,直到充注压差降为零;孔渗型非均质岩样中,中孔、中渗岩心气体运移路径可表现为明显指状突进式特征,而高孔、高渗型火山岩介质可以明显观察到充注过程中各孔渗单元有规律的幕式周期运移过程。整体上,定容充注压力与衰减时间具有指数关系的衰减特征,气体运移速度随时间具有波浪式起伏降低的幕式特征,且随着充注压力的不断降低,幕式运移路径范围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充注实验 幕式运移 输导类型 徐家围子断陷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扶余油田储层裂缝特征及其与注水开发的关系 被引量:2
6
作者 张耀升 胡望水 +1 位作者 王建一 刘杨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6年第1期99-102,149,共4页
扶余油田目前已进入高含水后期开采阶段,油藏中裂缝的发育和分布直接影响着油田注水开发效果。在岩心裂缝观察、分析裂缝特征基础上,通过井间示踪剂测试、电位法测试等裂缝动态监测方法,应用人工裂缝与天然裂缝藕合关系对该油藏裂缝特... 扶余油田目前已进入高含水后期开采阶段,油藏中裂缝的发育和分布直接影响着油田注水开发效果。在岩心裂缝观察、分析裂缝特征基础上,通过井间示踪剂测试、电位法测试等裂缝动态监测方法,应用人工裂缝与天然裂缝藕合关系对该油藏裂缝特征进行分析,预测了人工裂缝走向,为油田开发井网部署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余油田 裂缝分布特征 注水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化多管分层注水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8
7
作者 叶勤友 刘亚珍 +1 位作者 孙伟 沈翘楚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2-87,共6页
针对井身结构复杂的大斜度井以及腐蚀结垢严重、层间压差大等水井测试困难问题,研究了智能化多管分层注水技术及关键工具——大通径低压坐封可洗井封隔器、上层配注器、下层配注器和智能化地面控制系统。采用该技术可在现有带压作业设备... 针对井身结构复杂的大斜度井以及腐蚀结垢严重、层间压差大等水井测试困难问题,研究了智能化多管分层注水技术及关键工具——大通径低压坐封可洗井封隔器、上层配注器、下层配注器和智能化地面控制系统。采用该技术可在现有带压作业设备下,实现外管带压、内管常压的作业模式,突破了带压作业的技术瓶颈。低压坐封解决了高压坐封时管柱蠕动引起封隔器易解封问题,大通径设计在新增洗井通道的情况下可保证内管顺利通过;将注水参数的测调、验封等功能由井下转移到地面,操作简便,数据准确率高;实现了注水数据的高频采集和实时测调,保证了注水方案调整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该技术在吉林油田累计应用26口井,实现了反洗井和带压作业功能;检管周期由1.0 a延长到2.5 a以上,节省了检管作业成本;试验区有效注水合格率由67%提高到94%,测试人员由4人减少到技术人员1人兼职,降低了测试成本和人工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化 多管 分层注水 大通径 低压坐封 智能测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田水平井CO_2复合吞吐技术 被引量:2
8
作者 于春涛 金雪超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61-664,共4页
为了解决低渗油田水平井因储层非均质性强而发生的注水沿裂缝、高渗条带窜流以及含水高的问题,开展CO_2复合吞吐试验技术研究。首先考察了适合酸性条件下的表面活性剂YQY-1体系的发泡性能和稳泡性能,在获得最佳气液比的基础上开展了水驱... 为了解决低渗油田水平井因储层非均质性强而发生的注水沿裂缝、高渗条带窜流以及含水高的问题,开展CO_2复合吞吐试验技术研究。首先考察了适合酸性条件下的表面活性剂YQY-1体系的发泡性能和稳泡性能,在获得最佳气液比的基础上开展了水驱-CO_2吞吐-CO_2泡沫复合吞吐动态评价实验,并进行了现场实验。研究结果表明,YQY-1发泡体系在高温高压下具有较好的起泡性能和稳泡性能,在气液比1∶1(交替注入)下,CO_2复合吞吐对比单一CO_2吞吐注入压力上升1.9 MPa,采收率提高11.6%,说明CO_2泡沫复合体系在油藏条件下能够对裂缝、高渗条带起到封堵作用,扩大注气波及体积,启动低渗部位剩余油。现场试验结果表明,CO_2复合吞吐增油控水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泡沫体系 CO2复合吞吐 稳油控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常规油藏多功能滑溜水体系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刘培培 何定凯 +1 位作者 潘柯羽 王清刚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CAS 2022年第6期1-5,共5页
非常规油藏压裂使用的常规滑溜水存在溶解缓慢、携砂性能差、抗盐能力弱及对温度敏感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自主研发由0.1%~0.6%可变黏减阻剂与0.2%纳米乳液组成的多功能滑溜水体系,该滑溜水体系溶解速度快,90 s基本溶解完成;0.1%... 非常规油藏压裂使用的常规滑溜水存在溶解缓慢、携砂性能差、抗盐能力弱及对温度敏感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自主研发由0.1%~0.6%可变黏减阻剂与0.2%纳米乳液组成的多功能滑溜水体系,该滑溜水体系溶解速度快,90 s基本溶解完成;0.1%的减阻剂滑溜水减阻率可达74.84%;使用中不需要添加交联剂可实现变黏携砂;对一价离子与二价离子均有很高耐受性,可使用返排液配液;在-30~40℃环境中放置后,减阻剂乳液仍可正常使用。滑溜水进入地层破胶后,对页岩、砂岩储层岩心的渗吸驱油率为71.25%~74.16%。经现场应用,压裂成功率100%,施工中砂密度最高为540~550 kg/m^(3),减阻率超过77%,压后两井日产油9.8~14.4 m^(3),证明多功能滑溜水体系具有驱油增效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油藏 多功能滑溜水体系 减阻剂 纳米乳液 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田压裂技术和压裂液的优化选择探讨 被引量:5
10
作者 乔春亮 《石化技术》 CAS 2019年第7期280-281,共2页
压裂技术和压裂液的选择是否合理,决定着压裂作业的成败。本文对压裂技术进行简单的叙述,并对压裂施工技术和特点、压裂液的研究和选用方面展开探讨。
关键词 压裂技术 压裂液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MS井下腐蚀监测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范冬艳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2期45-47,65,共4页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井下腐蚀情况监测是评估井下腐蚀状况的主要手段,对了解整个防腐工程的实施情况以及实施效果能给予指导与验证。DCMS井下腐蚀监测系统采用电阻法原理,通过探针金属损失量的计算可测出腐蚀速率。研究结果表明,DCMS可实...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井下腐蚀情况监测是评估井下腐蚀状况的主要手段,对了解整个防腐工程的实施情况以及实施效果能给予指导与验证。DCMS井下腐蚀监测系统采用电阻法原理,通过探针金属损失量的计算可测出腐蚀速率。研究结果表明,DCMS可实时监测腐蚀速率,具有灵敏度高、适用范围广等特点,可以针对井下的腐蚀情况给出直观的测试数据,具有良好的预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法 腐蚀速率 欧姆定律 金属损失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驱防腐蚀药剂针对性评价研究
12
作者 范冬艳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18年第7期78-81,共4页
随着CO_2驱工业化推广应用,注采井服役环境及地质单元差异性使之呈现出多样化腐蚀现象,要在复杂环境下研究防腐药剂的使用才能有效地控制防腐成本和保障矿场安全。在前期防腐技术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腐蚀单元,明确不同工艺阶段、不... 随着CO_2驱工业化推广应用,注采井服役环境及地质单元差异性使之呈现出多样化腐蚀现象,要在复杂环境下研究防腐药剂的使用才能有效地控制防腐成本和保障矿场安全。在前期防腐技术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腐蚀单元,明确不同工艺阶段、不同地质单元腐蚀主控因素。通过确定水质矿化度、细菌和CO_2含量等腐蚀主控因素,模拟高温高压环境,开展合理的药剂适用性评价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腐蚀单元主控因素有着明显的差异,针对不同的腐蚀主控因素加入有针对性的药剂,强化了多效性防腐药剂的针对性应用。不同腐蚀单元注入不同类型的防腐蚀药剂,能够更加精准地针对主控因素控制腐蚀速率,缓蚀剂与杀菌剂的配套使用可保障矿场安全平稳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驱 药剂利用率 腐蚀速率 硫化氢 缓蚀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性致密油藏CO_(2)吞吐开采孔隙原油动用特征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宾飞 郑磊 +3 位作者 柏浩 朱迪 李兆敏 许建国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9-127,共9页
通过对天然致密岩心进行人工造缝,试验研究致密油储层CO_(2)吞吐开采特征,分析基质渗透率、裂缝数量对CO_(2)吞吐采出程度的影响;通过核磁共振,探究CO_(2)吞吐动用孔隙范围及剩余油分布。结果表明:随着基质渗透率从(0.1~0.2)×10^(... 通过对天然致密岩心进行人工造缝,试验研究致密油储层CO_(2)吞吐开采特征,分析基质渗透率、裂缝数量对CO_(2)吞吐采出程度的影响;通过核磁共振,探究CO_(2)吞吐动用孔隙范围及剩余油分布。结果表明:随着基质渗透率从(0.1~0.2)×10^(-3)μm^(2)增大至(0.4~0.5)×10^(-3)和(0.8~0.9)×10^(-3)μm^(2),无裂缝致密岩心采收率从15.81%分别提高至20.48%和26.18%,CO_(2)动用的最小孔径从0.034μm依次减小为0.023和0.012μm;在基质渗透率为(0.8~0.9)×10^(-3)μm^(2)的含单一裂缝和多裂缝的致密岩心中,采收率分别进一步提高至41.45%和52.46%,CO_(2)动用的最小孔径减小至0.003和0.005μm;基质渗透率和裂缝对采收率的提高主要体现在吞吐前两周期,对第3周期采出程度影响甚小;孔径约为0.1μm的孔隙内的原油是多周期CO_(2)吞吐开采后期的主要增油来源;CO_(2)吞吐开采后,较高基质渗透率和多裂缝的致密岩心中剩余油分布更为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CO_(2)吞吐 裂缝 基质渗透率 核磁共振 开采特征 剩余油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nton氧化法与电絮凝法对水中盐酸四环素的去除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晓婷 邱海燕 +4 位作者 谯梦丹 石宇 徐波 兰贵红 高虹 《净水技术》 CAS 2022年第3期90-99,159,共11页
针对水中存在盐酸四环素(TC)带来的问题,研究Fenton氧化法中H_(2)O_(2)投加量、FeSO_(2)·7H_(2)O投加量、初始pH、反应时间和初始TC浓度对TC和COD_(Cr)去除效果的影响,以及电絮凝法中电流强度、极板距离、电解时间和初始TC浓度对TC... 针对水中存在盐酸四环素(TC)带来的问题,研究Fenton氧化法中H_(2)O_(2)投加量、FeSO_(2)·7H_(2)O投加量、初始pH、反应时间和初始TC浓度对TC和COD_(Cr)去除效果的影响,以及电絮凝法中电流强度、极板距离、电解时间和初始TC浓度对TC和COD_(Cr)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100 mg/L的TC废水时,Fenton氧化法最佳操作条件是H_(2)O_(2)投加量为2.0 mL/L、FeSO_(2)·7H_(2)O投加量为4.634 g/L、初始pH值为3.0、反应时间为20 min,此时TC、COD_(Cr)去除率分别为91.67%、75.00%;电絮凝法最佳操作条件是电流强度为0.20 A、板板间距为34 mm、反应时间为20 min,此时铁电极的TC、COD_(Cr)去除率分别为88.57%、75.00%,铝电极的TC、COD_(Cr)去除率分别为95.32%、80.00%。铝电极处理TC效率高于铁电极和Fenton氧化法的处理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四环素 FENTON氧化法 电絮凝 氧化 去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磺基甜菜碱型两亲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流变特性 被引量:6
15
作者 朱洲 康万利 +1 位作者 杨红斌 张博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17年第5期32-36,共5页
采用胶束聚合法合成磺基甜菜碱两亲聚合物丙烯酰胺/N,N-二甲基-N-甲基丙烯酰胺基丙基-N-丙烷磺酸内盐/N,N-十二烷基丙烯酰胺三元共聚物。利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产物进行表征。通过旋转黏度计和流变仪研究两亲聚合物在NaCl溶液中... 采用胶束聚合法合成磺基甜菜碱两亲聚合物丙烯酰胺/N,N-二甲基-N-甲基丙烯酰胺基丙基-N-丙烷磺酸内盐/N,N-十二烷基丙烯酰胺三元共聚物。利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产物进行表征。通过旋转黏度计和流变仪研究两亲聚合物在NaCl溶液中的增黏性和黏弹性。结果表明,该两亲聚合物具有盐增黏的特性,NaCl质量分数越大,其增黏能力越明显。NaCl质量分数的增大,有利于该两亲聚合物在溶液中聚集体的形成,并且其结构强度随之增大,导致其溶液的黏弹性由黏性流体向弹性流体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亲聚合物 盐增黏 黏弹性 疏水缔合 内聚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府断陷深层气藏火山岩储集层可压性评价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光玉 王卫明 王艳玲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59-364,共6页
王府断陷深层气藏火山岩储集层具有埋藏深、物性差等特征,传统的开采手段受限,需进行压裂改造才能有效建产。以王府断陷深层气藏火山岩储集层为研究目标,通过岩石力学实验和声发射测试,综合岩石的各向异性、脆性、应力敏感性、天然裂缝... 王府断陷深层气藏火山岩储集层具有埋藏深、物性差等特征,传统的开采手段受限,需进行压裂改造才能有效建产。以王府断陷深层气藏火山岩储集层为研究目标,通过岩石力学实验和声发射测试,综合岩石的各向异性、脆性、应力敏感性、天然裂缝密度、声发射活动性等共同评价储集层的可压性和造缝能力。研究表明:王府断陷深层气藏火山岩脆性矿物含量高,抗压强度较大;岩石弹性波速变化范围大,应力敏感性有一定的差异性,天然裂缝各向异性弱;储集层存在一定的流体敏感性,但敏感性强弱程度不一;蒸馏水和质量分数为15%的KCl溶液的造缝能力较强。储集层可压性综合评价对优选压裂层位、压裂液体系和设计压裂改造方案提供理论指导,为王府断陷深层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府断陷 深层气藏 火山岩 可压性 压裂改造 力学特性 天然裂缝 造缝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延展型表面活性剂界面张力的影响
17
作者 许建国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9-54,共6页
为深入了解延展型表面活性剂降低界面张力(IFTs)的作用机制,采用旋转滴法研究延展型表面活性剂与正构烷烃间的界面张力,并考察不同盐度条件下温度对延展型表面活性剂降低界面张力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聚氧丙烯(PO)基团的存在,延展... 为深入了解延展型表面活性剂降低界面张力(IFTs)的作用机制,采用旋转滴法研究延展型表面活性剂与正构烷烃间的界面张力,并考察不同盐度条件下温度对延展型表面活性剂降低界面张力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聚氧丙烯(PO)基团的存在,延展型表面活性剂疏水基团尺寸增大,降低界面张力能力较强,其与辛烷的界面张力达到0.01 mN/m数量级;低盐度条件下,温度升高会进一步增加疏水基团的尺寸,有利于界面张力的降低,温度从30℃升高至90℃,界面张力降低幅度约为1个数量级;盐度增大,离子头尺寸减小,延展型表面活性剂对适宜碳数的油相能够达到超低界面张力,此时升高温度主要影响延展型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能力,但对界面张力最低值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展型表面活性剂 界面张力(IFT) 盐度 温度 分子尺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套变分注井小直径可丢可钻封隔器设计及试验
18
作者 刘亚珍 《石油矿场机械》 CAS 2023年第4期41-46,共6页
随着吉林油田开发时间的延长,偏/同心分注井因套管变形、井筒结垢缩径造成卡井,由此大修井作业占比43%。外径114 mm的Y341型封隔器因其外径及解封机理的限制,无法满足套变井分层注水工艺的要求。设计了一种Y341型小直径可丢可钻封隔器,... 随着吉林油田开发时间的延长,偏/同心分注井因套管变形、井筒结垢缩径造成卡井,由此大修井作业占比43%。外径114 mm的Y341型封隔器因其外径及解封机理的限制,无法满足套变井分层注水工艺的要求。设计了一种Y341型小直径可丢可钻封隔器,合理布局、严格选材,在保证内通径及性能指标的情况下最大外径缩小至102 mm,能够满足油田大部分套变井分注管柱下入通过要求;可丢手设计,上提遇阻工况能避免强拔而造成井筒情况复杂化;可钻除设计,通过小修钻捞一体工艺钻除、打捞,解决分注井运行一段时间后出现卡井问题。室内试验表明:研发的封隔器耐压差20 MPa、耐温120℃,达到设计要求。吉46-014井应用中,密封有效期2.5 a,安全丢手与可钻除设计工作性能可靠稳定,在套变分注井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情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变分注井 封隔器 小直径 安全丢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