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吉林油田高含蜡稠油油藏有效开发方式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程静波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1年第4期119-123,共5页
C油田为吉林油田新发现的浅层稠油油田,由于埋藏浅而引起油层低温、低压,油层条件下原油流动性差,开采过程中储层易受析蜡冷伤害,造成常规开采产能低,甚至无产能,严重影响了油田的正常生产,制约了该区储量的有效动用。针对这一现状,对... C油田为吉林油田新发现的浅层稠油油田,由于埋藏浅而引起油层低温、低压,油层条件下原油流动性差,开采过程中储层易受析蜡冷伤害,造成常规开采产能低,甚至无产能,严重影响了油田的正常生产,制约了该区储量的有效动用。针对这一现状,对该油田重点开展了原油析蜡实验、热采物理模拟实验、热采数值模拟研究,从理论上明确了提高地层温度、保持地层压力、预防原油析蜡是实现C油田有效开发的关键。结合现场蒸汽吞吐、蒸汽驱、火烧油层等多种热采试验的开发效果,明确了主体资源可采用热水驱开发,局部低温、高含蜡区可采用火烧油层的开发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析蜡 稠油油藏 有效开发 热水驱 火烧油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别古庄油田京11断块开发效果的地质因素耦合作用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尹志军 尹楠鑫 +5 位作者 田世清 张嘉友 姜燕 尹玉明 闫耀成 王朝辉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4-96,106,共4页
为遏制别古庄京11断块油田产量急速下降,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应用地质、测井和生产动态资料,通过对储层微构造、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的精细刻画,对影响油田注水开发效果的地质因素及其耦合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微幅鼻状构造(... 为遏制别古庄京11断块油田产量急速下降,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应用地质、测井和生产动态资料,通过对储层微构造、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的精细刻画,对影响油田注水开发效果的地质因素及其耦合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微幅鼻状构造(微鼻)和三角断块高点连线构成的6个微构造凸起带是剩余油分布的最有利构造部位;砂滩和砂坪以较差的储层物性成为注水效率较差的储集相带;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直接决定了注入水推进方向和速度,形成差异性水驱,是影响油田注水开发最关键的地质因素。在上述3个地质因素的耦合作用下,处于微鼻和三角断块砂滩、砂坪沉积微相是剩余油最为富集的区域,也是油田部署加密井最有利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发地质 微构造 沉积微相 储层非均质性 剩余油 耦合作用 别古庄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砾岩油藏流动单元研究——以克拉玛依油田二中西区八道湾组为例 被引量:6
3
作者 何辉 彭仕宓 +1 位作者 黄述旺 张华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6-99,共4页
针对克拉玛依油田二中西区八道湾组砾岩油藏高含水开发期的特点,提出了砾岩油藏流动单元定量划分方法。通过对取心井参数优选,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储集层流动单元划分为4种类型,建立了各类流动单元的数学判别函数进行判别分析,对非取... 针对克拉玛依油田二中西区八道湾组砾岩油藏高含水开发期的特点,提出了砾岩油藏流动单元定量划分方法。通过对取心井参数优选,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储集层流动单元划分为4种类型,建立了各类流动单元的数学判别函数进行判别分析,对非取心井进行了流动单元划分,并应用序贯指示模拟方法建立了流动单元三维地质模型,更加准确地反映了地下流体的流动特征,为预测剩余油分布规律、油田后期开发调整及提高采收率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岩油藏 流动单元 聚类分析 剩余油 克拉玛依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喇嘛甸油田水驱开发注水量界限的实验 被引量:8
4
作者 徐亚萍 穆文志 +2 位作者 宋国光 闫文华 余兴华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30,121-122,共7页
针对喇嘛甸油田厚油层发育,且层内非均质性严重的特点,以均质、二类、三类和分流河道四种类型油层为对象,研究了注入孔隙体积倍数与采收率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对均质油层,较小的注入孔隙体积倍数可获得较高的采收率,当进入特高含... 针对喇嘛甸油田厚油层发育,且层内非均质性严重的特点,以均质、二类、三类和分流河道四种类型油层为对象,研究了注入孔隙体积倍数与采收率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对均质油层,较小的注入孔隙体积倍数可获得较高的采收率,当进入特高含水期后,应适当控制注水,如果注水强度过高,当注入孔隙体积倍数达到一定程度时则出现无效循环;对非均质厚油层,注入孔隙体积倍数较低时层内则出现无效循环通道,二类油层、三类油层、分流河道在注入孔隙体积倍数分别为0.59,0.93,0.70时,应采取措施封堵层内无效循环通道,控制无效注水,增加中、低渗透层的注入孔隙体积倍数;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后,通过封堵层内无效循环通道,增加中、低渗透部位注入孔隙体积倍数,可提高水驱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期 油田开发 喇嘛甸 采收率 注入孔隙体积倍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油田两个产聚合物菌区块连续注入试验效果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杨天红 王学武 +2 位作者 苑刚 谢影 杨艳凤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0-81,共2页
A菌在储层中代谢非水溶性聚合物, 能够降低油井产出液含水, 提高单井产量。该菌在吉林油田已进行了 4年的连续注入试验, 从矿场先导性试验到扩大试验, 经历了清水营养基伴随注入到污水营养基伴随注入, 取得了良好的试验效果。
关键词 A菌 聚合物 矿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水平井井网开发产能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赵静 景凡 王海忠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99-602,共4页
利用水电相似原理和等值渗流阻力法,同时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对低渗透油藏水平井与直井联合开发的四点法、五点法、七点法及九点法井网产能计算公式进行了理论推导,分别给出了上述4种布井方式下水平井产能计算公式,并分析了穿透比、储集... 利用水电相似原理和等值渗流阻力法,同时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对低渗透油藏水平井与直井联合开发的四点法、五点法、七点法及九点法井网产能计算公式进行了理论推导,分别给出了上述4种布井方式下水平井产能计算公式,并分析了穿透比、储集层厚度及启动压力梯度等方面对不同井网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低渗透油藏,由于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使得不同井网产能比均减小;随着穿透比的增大,水平井不同井网产能比均增大;随着储集层厚度的增大,不同井网产能比均减小。这一研究结果可应用于现场开发方案的编制及井网产能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气藏 水平井 井网 产能 启动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田超前注水研究 被引量:39
7
作者 王建华 《断块油气田》 CAS 2005年第3期53-54,65,共3页
为了提高木头油田泉头组扶余油藏的开发效果、经济效益及最终采收率,木头油田在大面积同步注水开发取得较好效果的同时,不断探索开发的新途径。通过借鉴国内外油田开发经验,经过不断探索、实践,找出了一条提高单井产量、实现特低渗透油... 为了提高木头油田泉头组扶余油藏的开发效果、经济效益及最终采收率,木头油田在大面积同步注水开发取得较好效果的同时,不断探索开发的新途径。通过借鉴国内外油田开发经验,经过不断探索、实践,找出了一条提高单井产量、实现特低渗透油田高效开发的新路子,即采用超前注水、先注后采的注水开发方式,合理地补充地层能量,提高地层压力,使油井能够长期保持较高的地层能量和旺盛的生产能力,产量递减明显减小。同时降低了因地层压力下降造成的地层伤害,抑制了油井的初始含水率,从而提高了投产初期油田的产量,使得油田能够保持较长的稳产期,减缓了递减,提高最终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田 超前注水 单井产量 地层压力 含水率 压力驱替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扶余油田微生物现场吞吐试验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黄春霞 段伟 王柏利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4-37,共4页
微生物提高石油采收率 (MEOR)技术 ,是一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三次采油技术。就MEOR增油机理、影响因素、现场注入方案、现场监测方案、现场试验取样分析及试验效果分析 ,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在关井期间CO2 含量上升 ,开井生产后产出... 微生物提高石油采收率 (MEOR)技术 ,是一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三次采油技术。就MEOR增油机理、影响因素、现场注入方案、现场监测方案、现场试验取样分析及试验效果分析 ,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在关井期间CO2 含量上升 ,开井生产后产出水中有机质含量增加、pH值下降、细菌浓度及种类增加。 2 9口试验井中有 2 0口见到试验效果 ,见效率达 69% ,试验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增油机理 试验 扶余油田 石油采收率 ME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已开发区块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刘吉余 王剑 刘琦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年第16期3786-3790,共5页
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地质条件复杂、区块较多。在评价单元划分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的具体地质特征和开发动态特征,采用聚类分析方法,结合各参数的地质意义和开发意义,优选出6个地质参数和4个开发参数。在单因素评价的基础上,针对单因素... 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地质条件复杂、区块较多。在评价单元划分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的具体地质特征和开发动态特征,采用聚类分析方法,结合各参数的地质意义和开发意义,优选出6个地质参数和4个开发参数。在单因素评价的基础上,针对单因素分类评价存在的分类结果不唯一问题,进行了多因素综合定量评价,并建立分类标准,根据分类标准可以将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已开发区块划分为三类。Ⅰ类区块在地质上和开发上好于Ⅱ类区块,Ⅱ类区块优于Ⅲ类区块,分类评价结果与实际地质特征和开发特征相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定量评价 参数优选 聚类分析 葡萄花油层 三肇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矿地震勘探技术方法研究综述——金属矿地震勘探技术及其现状 被引量:24
10
作者 勾丽敏 刘学伟 +1 位作者 雷鹏 刘士军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7年第1期16-24,46,共10页
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现有金属矿地震勘探技术及其研究与应用现状,其中包括岩石物理性质分析和散射波场特征分析等基础研究、区域普查地震技术、二维和三维地震成像技术及井下地震勘探技术。指出反射波地震方法是目前金属矿地震勘探的主... 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现有金属矿地震勘探技术及其研究与应用现状,其中包括岩石物理性质分析和散射波场特征分析等基础研究、区域普查地震技术、二维和三维地震成像技术及井下地震勘探技术。指出反射波地震方法是目前金属矿地震勘探的主要方法:国外使用的主流方法是在利用反射波成像处理技术得到的实测成果数据体中,采用强散射特征分析等属性分析方法圈定矿体;国内主要是利用常规反射波方法进行资料处理,在反射剖面上利用散射波概念进行地质解释。同时指出,金属矿勘探所涉及的特殊地震地质条件使得金属矿地震勘探问题落入地震波散射领域,而现有技术中缺少从散射观点出发进行地震资料采集、处理和解释的理论与配套技术。进而强调研究基于地震波散射理论的散射波地震技术是金属矿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矿 地震勘探技术 反射波地震方法 地震波散射 散射波地震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矿地震勘探技术方法研究综述——散射波地震勘探方法 被引量:14
11
作者 勾丽敏 刘学伟 +1 位作者 雷鹏 刘士军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7年第2期85-90,103,共7页
介绍了地震波散射的概念、散射波特征、散射波与反射波的区别等散射波地震方法的基础内容,分析了金属矿地震波场复杂的散射特征。对散射波地震方法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了评述,指出散射波资料采集和成像技术是目前散射波地震方法技术研究... 介绍了地震波散射的概念、散射波特征、散射波与反射波的区别等散射波地震方法的基础内容,分析了金属矿地震波场复杂的散射特征。对散射波地震方法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了评述,指出散射波资料采集和成像技术是目前散射波地震方法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总结了散射波资料采集的要求和处理难点。特别强调了已有的较为成熟的反射波成像技术不能直接用于散射波地震资料处理,应开展有针对性的散射波成像技术研究。研究表明,基于等效偏移距的偏移方法(EOM)在速度分析和偏移成像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为散射波成像方法研究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矿 散射波 散射波地震方法 采集和处理 散射波成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台油田利用液面资料求取地层参数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辉 《断块油气田》 CAS 2007年第6期84-85,共2页
环空液面恢复法是在压力计下不到井底情况下获得油藏参数的主要测压方法。通过对试验资料分析研究,确定英台采油厂平均压力梯度,给出了折算压力经验公式,为以后环空液面恢复法提供了依据,指出了实际采集的时间-液面数据,通过折算后的压... 环空液面恢复法是在压力计下不到井底情况下获得油藏参数的主要测压方法。通过对试验资料分析研究,确定英台采油厂平均压力梯度,给出了折算压力经验公式,为以后环空液面恢复法提供了依据,指出了实际采集的时间-液面数据,通过折算后的压力数据。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了错误的数据,因此需要对某些数据做预处理或修正,确保压力恢复曲线不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空液面恢复法 液面折算压力 不稳定试井 试井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油田庙130区块水平井稳产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静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82-384,共3页
针对吉林油田庙130区块油藏特点,利用Eclipse油藏描述-数值模拟一体化软件,预测了区块的储集层物性分布,真实反映出该区块储集层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变化情况。针对该区块产量下降快、含水率上升的特点,设计出4套开发方案,并对... 针对吉林油田庙130区块油藏特点,利用Eclipse油藏描述-数值模拟一体化软件,预测了区块的储集层物性分布,真实反映出该区块储集层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变化情况。针对该区块产量下降快、含水率上升的特点,设计出4套开发方案,并对不同方案进行开发指标预测。预测结果表明,方案4含水率最低,采出程度最高,地层压力最稳定,为最佳开发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油田 庙130区块 数值模拟 方案设计 开发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拗陷湖盆细粒沉积有机质富集机制研究:以松辽盆地长岭凹陷青山口组为例 被引量:4
14
作者 孟庆涛 张训 +9 位作者 杨亮 高家俊 刘招君 胡菲 邢济麟 张成铭 康嘉楠 崔博 董秦玮 张恩威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1-415,共15页
松辽盆地作为白垩纪形成的大型陆相拗陷含油气盆地,沉积了巨厚的湖相细粒沉积,近年来在非常规油气方面展现了巨大的勘探潜力,其中青山口组是松辽盆地页岩油的重点攻关层系,细粒沉积有机质富集机制对于非常规油气勘探至关重要。在松辽盆... 松辽盆地作为白垩纪形成的大型陆相拗陷含油气盆地,沉积了巨厚的湖相细粒沉积,近年来在非常规油气方面展现了巨大的勘探潜力,其中青山口组是松辽盆地页岩油的重点攻关层系,细粒沉积有机质富集机制对于非常规油气勘探至关重要。在松辽盆地南部长岭凹陷分别选取位于不同沉积区的3口井,针对其青一段水进体系域的细粒沉积岩,借助岩心观察、有机地球化学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等技术手段,讨论在不同沉积环境和水进过程中,有机质来源和有机质保存条件的变化,分析有机质富集的关键控制因素,并建立相关的有机质富集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青一段细粒沉积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以Ⅱ型干酪根为主,整体呈现有机质丰度南低北高、下低上高的特征;饱和烃中正构烷烃主要表现为单峰、前峰型,具有微弱奇数碳优势;萜类化合物中以三环萜烷和五环三萜烷为主;甾类化合物中C_(27-29)规则甾烷以C_(27)规则甾烷丰度最高;芳香烃中三芴系列化合物以二苯并噻吩为主。研究区青一段细粒沉积岩有机质来源以湖泊内源菌藻类为主,含有一定的陆源高等植物输入,古水体整体为弱还原的半咸水环境。其中,有机质来源和古盐度是控制有机质富集的关键因素。在平面上,半深湖—深湖沉积区相较三角洲外前缘沉积区,受河流影响较弱,陆源输入较弱,水体盐度较高,有机质类型较好,有机质更加富集。在垂向上,随着水体加深,河流影响减弱,水体盐度呈升高的趋势,有机质类型变好,有机质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拗陷湖盆 细粒沉积 有机质富集 控制因素 青山口组一段 白垩系 长岭凹陷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油田花敖泡地区青山口组青一段油藏特征分析
15
作者 刘吉余 王猛 唐美涛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年第11期2441-2445,共5页
为搞清吉林油田花敖泡地区青一段储量分布情况,为勘探部署工作提供更好的理念依据。通过对花敖泡地区沉积特征、砂岩分布特征、成藏条件、油水分布规律及油气成藏规律的分析,确定了该区砂体及油水分布情况、油藏类型。花敖泡地区在青一... 为搞清吉林油田花敖泡地区青一段储量分布情况,为勘探部署工作提供更好的理念依据。通过对花敖泡地区沉积特征、砂岩分布特征、成藏条件、油水分布规律及油气成藏规律的分析,确定了该区砂体及油水分布情况、油藏类型。花敖泡地区在青一段沉积时期主要受西南部沉积体系控制,砂体主要分布在Ⅱ—Ⅳ砂组。油层主要分布于Ⅲ、Ⅳ砂组。本区存在两种油藏,即岩性油藏和断层-岩性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岭凹陷 青山口组一段 砂体分布 油水分布规律 油藏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岭气田火山岩气藏水平井开发技术研究
16
作者 杨思松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5-110,共6页
2005年吉林油田在长岭断陷的中部凸起带发现长岭气田营城组火山岩气藏。该区火山岩储层岩性、岩相复杂、非均质性强,裂缝比较发育、底水体积大、能量强,给气藏开发带来了较大困难。为了有效开发长岭气田火山岩气藏,通过深化地质认识,开... 2005年吉林油田在长岭断陷的中部凸起带发现长岭气田营城组火山岩气藏。该区火山岩储层岩性、岩相复杂、非均质性强,裂缝比较发育、底水体积大、能量强,给气藏开发带来了较大困难。为了有效开发长岭气田火山岩气藏,通过深化地质认识,开展有效开发方式论证,确立了水平井开发方式,并通过水平井的优化部署及现场地质导向,实现了储量的高效动用,水平井成功率100%、气层钻遇率达到92%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岭气田 火山岩 裂缝 水平井 开发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油田未动用难采储量评价技术方法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子良 司云革 +2 位作者 于孝玉 华正秋 程静波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3年第3期65-68,共4页
根据吉林油田近期和长远勘探、开发形势分析可以预见,未动用难采储量评价及相似地质条件油田的勘探开发将成为吉林油田今后面临的主要研究重点和方向。面对这种新形势,根据这类油藏的地质特点和开发状况,本文较为全面地研究总结了近年... 根据吉林油田近期和长远勘探、开发形势分析可以预见,未动用难采储量评价及相似地质条件油田的勘探开发将成为吉林油田今后面临的主要研究重点和方向。面对这种新形势,根据这类油藏的地质特点和开发状况,本文较为全面地研究总结了近年来吉林油田针对未动用难采储量评价工作的主要技术手段和做法,这些技术方法的实现与成果的应用实现了吉林油田产能建设良性循环,并将带来吉林油田未来的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油田 未动用储量 评价技术 评价方法 储量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南油田沙三中亚段2-4砂组四性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吴成晨 胡望水 +3 位作者 刘杨 王闯 陈佩佩 余振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5期233-237,共5页
文南油田沙三中亚段处于弱氧化-弱还原环境的三角洲前缘、滨浅湖亚相和还原环境的半深湖、深湖亚相,储层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砂岩为主。储层物性和岩性的差异影响了油气的富集程度和分布规律。控制文南油田沙三中亚段2-4砂组物性的主... 文南油田沙三中亚段处于弱氧化-弱还原环境的三角洲前缘、滨浅湖亚相和还原环境的半深湖、深湖亚相,储层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砂岩为主。储层物性和岩性的差异影响了油气的富集程度和分布规律。控制文南油田沙三中亚段2-4砂组物性的主要因素是碎屑组成、结构和含量以及胶结物成分和含量;不同岩性储层的含油性是有差异的,含油性最好的岩性是长石细砂岩和粉砂质细砂岩。通过测井、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分析文南油田沙三中亚段2-4砂组的岩性、物性、电性以及含油性,归纳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拟合出相应的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油饱和度的解释图版,并根据试油资料与储层物性、电性参数绘制他们的交会图,确定油层、干层、水层解释标准,为指导该区的油气勘探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三中亚段2-4砂组 解释图版 含油性 四性关系 解释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合红岗油田萨尔图油层的三元复合体系研究
19
作者 洪玲 张忠林 +1 位作者 董宪红 王淑英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2001年第3期44-46,共3页
红岗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 ,依靠常规方法提高采收率的难度越来越大 ,利用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组成的三元复合体系可与原油产生超低界面张力 ,又具有较高粘度 ,既提高驱油效率又能提高波及体积 ,从而提高采收率。根据红岗油田萨尔图... 红岗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 ,依靠常规方法提高采收率的难度越来越大 ,利用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组成的三元复合体系可与原油产生超低界面张力 ,又具有较高粘度 ,既提高驱油效率又能提高波及体积 ,从而提高采收率。根据红岗油田萨尔图油层特征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筛选出了一种三元复合驱油体系 ,该体系与红岗油田萨尔图油层原油形成的界面张力可达到 10 -3 mN/m ,该体系为 1.5 %A +0 .0 6 %S +0 .2 %P +0 .2 %N ;其主要指标为界面张力 (3~ 7)× 10 -3 mN/m ,粘度 μ >2 0mPa·s。另外 ,通过室内岩心流动实验证实 :室内天然岩芯驱油效率比水驱采收率提高 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红岗油田 采油 三元复合体系 表面活性剂 驱油效率 界面张力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页岩油藏可动油特征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黄千慧 李海波 +5 位作者 邢济麟 杨正明 薛伟 姚兰兰 杜猛 孟焕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942-4951,共10页
针对松辽盆地青山口组一段页岩油藏19块岩样,开展高速离心和核磁共振实验,建立储层可动油评价方法,揭示目标页岩油藏可动油特征;结合高压压汞实验和扫描电镜实验,从孔隙结构角度分析目标油藏可动油特征的原因。结果表明:随着渗透率降低... 针对松辽盆地青山口组一段页岩油藏19块岩样,开展高速离心和核磁共振实验,建立储层可动油评价方法,揭示目标页岩油藏可动油特征;结合高压压汞实验和扫描电镜实验,从孔隙结构角度分析目标油藏可动油特征的原因。结果表明:随着渗透率降低,实验岩心T 2谱右峰比例减少,可动油变少。区块一岩心可动油百分数平均17.88%,区块二岩心可动油百分数平均14.56%;不同渗透率岩心均含有一定量微米级渗流通道,两区块岩心中微米喉/缝控制的可动油分别为9.34%和5.7%;0.10~1.0μm喉道控制的可动油比例较低,区块一平均为4.05%,区块二平均为3.22%;小于0.1μm喉道控制的可动油比例区块一为4.49%,区块二为5.64%。区块一大于1.0μm喉道控制的可动油比区块二更高,区块二小于0.1μm喉道控制的可动油比例较高。高压压汞表明,目标页岩油储层有一定比例较大喉道发育,但基质喉道总体非常小,主要喉道分布在5~30 nm,6块岩心平均喉道半径为30 nm,储层喉道分布和可动油分布有很好的一致性,喉道分布特征决定了可动油的分布特征。扫描电镜结果表明:目标页岩油藏基质致密、喉道小,多数孔隙呈孤立状,部分储层发育裂缝隙、间裂缝等微裂缝,非均质性强;储层发育一定比例微裂缝,因此离心力较小时能驱出一定量的原油,但储层基质整体致密,喉道小,导致其总可动油比例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藏 高速离心 核磁共振 高压压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