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0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吉林油田二氧化碳管道输送技术新进展
1
作者 文士豪 张德平 +3 位作者 李明卓 刘雨桐 宁岩 李洋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02-211,共10页
二氧化碳输送管道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全流程的关键,是提高油田采收率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环节。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公司目前已建成二氧化碳输气、注入及集气管道总长达200 km,在国内率先建成了CCUS全流程示范工程,在工程设... 二氧化碳输送管道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全流程的关键,是提高油田采收率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环节。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公司目前已建成二氧化碳输气、注入及集气管道总长达200 km,在国内率先建成了CCUS全流程示范工程,在工程设计、工程建设及工程运行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为了系统总结该示范工程的经验,在系统全面分析吉林油田二氧化碳输送管道设计、建设及运维各阶段面临的技术难题与攻关方法的基础上,依托模拟软件、实验研究并结合现场实践,在管材优选、气质控制、设备定型与施工要求等关键技术领域形成了相关的标准和体系。研究结果表明:①构建了超临界/密相二氧化碳管道止裂韧性的定量计算体系,为高压管道的安全设计与断裂控制提供了关键理论依据;②明确了二氧化碳管输中水、硫化氢、氧气等关键杂质含量的限值标准,有效降低了管道内部腐蚀和运行风险;③形成了一套适用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增压注入设备的选型方法,并创新实现了智能运行监控模式,提高了长输管道系统的稳定性和管控效率。结论认为,通过吉林油田CCUS全流程示范工程实践,形成了一套可推广的二氧化碳管道设计、建设与运行关键技术体系,为推动中国二氧化碳管道输送技术提升与工程应用提供了技术参考和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油田 CCUS 二氧化碳输送管道 关键技术 现场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油田CCUS-EOR技术攻关与实践新进展 被引量:13
2
作者 王峰 黎政权 张德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6-82,共7页
CO_(2)捕集、埋存与提高原油采收率(CCUS-EOR)技术可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并实现CO_(2)有效埋存,同时兼具减碳、增油两大功能,是落实“双碳”战略和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中国石油高度关注CO_(2)资源化利用问题,在系统研究原始... CO_(2)捕集、埋存与提高原油采收率(CCUS-EOR)技术可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并实现CO_(2)有效埋存,同时兼具减碳、增油两大功能,是落实“双碳”战略和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中国石油高度关注CO_(2)资源化利用问题,在系统研究原始油藏、中高含水、高含水及特高含水油藏CO_(2)驱油机理与埋存潜力的基础上,研发了关键技术和工艺装备,形成了集CO_(2)捕集、输送、注入、采出、驱油、埋存、防腐等为主体的CCUS-EOR全产业链一体化技术体系,并率先在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开展了CO_(2)捕集埋存与提高采收率矿场实践。研究结果表明:①矿场试验证实CO_(2)驱油可提高采收率20%以上,现已累计注入CO_(2)达320×10^(4) t;②矿场实践系统揭示了陆相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与埋存规律,验证了CO_(2)捕集输送、注入采出、驱油埋存与循环利用全流程技术的适应性,实现了CCUS-EOR减排增效一体化。结论认为:①吉林油田建成了国内首个全产业链、全流程CO_(2)捕集、驱油、埋存与循环利用示范工程,实现了陆相沉积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采收率的大幅提高和CO_(2)的安全埋存;②系统总结了吉林油田近年来在CCUS-EOR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矿场实践认识,指明了油气田CCUS-EOR应用前景,并提出了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相关企业产业化发展的具体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油田 CCUS-EOR 全流程技术 产业化发展 驱油与埋存一体化 新质生产力 战略布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某低渗透油藏CO_(2)驱沥青质沉淀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
3
作者 文士豪 李忠诚 +4 位作者 李明义 陈栗 李金龙 陈伟 黄文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6290-6296,共7页
CO_(2)驱是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最有效的技术手段之一,但注入的CO_(2)会引发原油中沥青质沉淀,导致储层渗透率下降并改变储层的非均质性。为明确不同压力条件下沥青质差异化沉淀对低渗透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以吉林油田某低渗透油藏为... CO_(2)驱是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最有效的技术手段之一,但注入的CO_(2)会引发原油中沥青质沉淀,导致储层渗透率下降并改变储层的非均质性。为明确不同压力条件下沥青质差异化沉淀对低渗透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以吉林油田某低渗透油藏为研究对象,通过CO_(2)长岩心驱替实验,明确了不同压力下的CO_(2)驱替特征,同时结合原油及岩心性质测试结果,分析不同压力条件下驱替前后原油沥青质含量及储层性质变化,进一步明确了沥青质沉淀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非混相条件下,原油采出程度较低,仅为55.11%,沥青质沉淀随驱替距离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CO_(2)主要驱替大孔喉原油,沥青质沉淀也主要发生在高渗区域内,从而抑制了储层非均质性;混相条件下,原油采出程度较高,达81.84%,沥青质沉淀随驱替距离的增加而增加,CO_(2)能够驱替小孔喉原油,沥青质沉淀发生在高渗及低渗区域,但低渗区域受到的影响大,储层非均质性进一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 沥青质沉淀 采出程度 原油组分 储层非均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新立油田下白垩统泉头组成岩储集相及储集空间演化 被引量:14
4
作者 胡海燕 彭仕宓 +3 位作者 卢春慧 齐耀春 胡景春 李国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1期97-106,共10页
吉林新立油田位于吉林省松原市郭县以北新庙乡境内。综合应用25口取心井薄片、镜质体反射率、铸体、电镜、X衍射等岩心分析资料,研究了泉头组的成岩作用、成岩演化序列、成岩阶段划分及储集空间类型。根据成岩作用及特有的储集空间组合... 吉林新立油田位于吉林省松原市郭县以北新庙乡境内。综合应用25口取心井薄片、镜质体反射率、铸体、电镜、X衍射等岩心分析资料,研究了泉头组的成岩作用、成岩演化序列、成岩阶段划分及储集空间类型。根据成岩作用及特有的储集空间组合,划分了4种成岩储集相类型,即A相(不稳定组分强溶解次生孔隙成岩储集相)、B相(中等压实弱—中胶结混合孔隙成岩储集相)、C相(强压实中等胶结残余粒间孔成岩储集相)、D相(碳酸盐强胶结微孔隙成岩储集相);并阐述了各类成岩储集相的特征,其中A相储集物性最好,B相次之,C相较差,D相最差。最后探讨了泉头组储集空间演化,在中成岩阶段A期形成了大量次生溶蚀孔隙,为首次在该区泉头组特低渗储层中预测相对有利的成岩储集相带提供了研究思路和科学依据,也为改善特低渗油田的开发效果奠定了坚实的地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 新立油田 下白垩统 低渗透 成岩储集相 储集空间 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油田昌37井固井工艺技术 被引量:4
5
作者 王顺利 毛敬勋 +2 位作者 侯兵 高晶 刘胜英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2009年第5期43-46,共4页
针对吉林油田伊通地区昌37井三开使用油基钻井液钻井和基底存在花岗岩高压气层的特点,分析了该井的固井技术难点,研究了驱油加重前置液和高温微膨胀防窜水泥浆技术,介绍了关键完井工具的配置和使用情况。现场应用结果表明,YJC驱油冲洗液... 针对吉林油田伊通地区昌37井三开使用油基钻井液钻井和基底存在花岗岩高压气层的特点,分析了该井的固井技术难点,研究了驱油加重前置液和高温微膨胀防窜水泥浆技术,介绍了关键完井工具的配置和使用情况。现场应用结果表明,YJC驱油冲洗液和DG180加重隔离液能够快速高效地清洗残留油基钻井液,提高顶替效率,改善水泥环胶结质量,且压稳了下部高压气层,保障了固井质量;抗高温微膨胀防窜水泥浆过渡时间短、稠化时间可调、高温稳定性好,水泥石致密、抗压强度高,具有良好的防窜和防腐蚀性;一级固井质量合格率为100%,优质率为97.29%;双级注水泥管串、前置液密度和双凝水泥浆结构设计合理,固井施工作业正常,实现了压稳和防窜的目的,该井形成的配套固井工艺技术可在该地区同类井固井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井 固井质量 微膨胀水泥浆 驱油前置液 加重隔离液 油基钻井完井液 裸眼完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压裂液及其在吉林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9
6
作者 陈馥 林文君 +2 位作者 李丽书 刘海波 刘福梅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8-131,136,共5页
针对油气生产过程中容易出砂和压后测试快速排液时出现的支撑剂回流等问题,采用纤维稳定支撑剂技术配制出了性能优良的纤维压裂液,对该压裂的性能进行了系统评价,并介绍了纤维压裂液在吉林油田的应用情况。通过考察纤维加量(0.1%~0.4%... 针对油气生产过程中容易出砂和压后测试快速排液时出现的支撑剂回流等问题,采用纤维稳定支撑剂技术配制出了性能优良的纤维压裂液,对该压裂的性能进行了系统评价,并介绍了纤维压裂液在吉林油田的应用情况。通过考察纤维加量(0.1%~0.4%)对压裂液黏度及交联时间的影响,得到了纤维压裂液配方:0.3%瓜尔胶+0.04%SD2-2有机硼交联剂+0.035%过硫酸铵+0.2%T-3纤维+其他添加剂,该纤维压裂液pH值9~10,稳定性良好,并具有良好的延迟交联性能和耐剪切性能,适合于60~65℃的中低温地层。当闭合压力小于20 MPa时,加入纤维的支撑剂导流能力不受影响;常温、170 1/s下连续剪切90 min后黏度保留率为52.86%;破胶水化液的表面张力为23.8 mN/m并且黏度小于5 mPa.s。该项技术在吉林扶余油田东+5-33、东34-201、松原采气厂老4-24井共3口井进行现场施工中取得了良好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 纤维压裂技术 硼交联冻胶压裂液 破胶 纤维防砂 支撑剂回流 吉林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漏水泥浆体系在吉林油田严重漏失地层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7
作者 姚晓 李华 +4 位作者 步云鹏 袁志军 尚庆春 张明君 王福生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5-37,共3页
海坨构造位于吉林油田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该地区下部地层裂缝发育,在钻井和固井过程中经常发生严重井漏和水泥浆低返事故,固井质量无法保证。在分析了该地区构造特征、裂缝性质及固井施工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采取了以防漏水泥浆体系... 海坨构造位于吉林油田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该地区下部地层裂缝发育,在钻井和固井过程中经常发生严重井漏和水泥浆低返事故,固井质量无法保证。在分析了该地区构造特征、裂缝性质及固井施工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采取了以防漏水泥浆体系为主,结合小排量顶替的防漏固井工艺技术。室内评价和3井次的现场试验结果表明:以F27A为主的防漏水泥浆体系堵漏效果突出,其综合性能优于低密度水泥浆体系。F27A防漏水泥浆体系有效地解决了海坨地区严重漏失探井固井作业中水泥浆低返的技术难题,满足了该地区固井施工技术要求,显著提高了易漏地层的封固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密度水泥浆体系 吉林油田 固井施工 防漏 井漏 漏失地层 固井工艺 构造特征 坳陷 松辽盆地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油田注采系统腐蚀、结垢防治技术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光辉 房殿军 +2 位作者 潘兆光 何其东 李宗山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00-103,共4页
针对吉林油田注采系统普遍存在的严重的腐蚀、结垢现象,对腐蚀、结垢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开发了投资少、见效快、工艺简单的水质化学处理工艺及油井腐蚀、结垢防治技术。实践表明,该技术可有效地控制注采系统的腐蚀、结垢问题,并极... 针对吉林油田注采系统普遍存在的严重的腐蚀、结垢现象,对腐蚀、结垢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开发了投资少、见效快、工艺简单的水质化学处理工艺及油井腐蚀、结垢防治技术。实践表明,该技术可有效地控制注采系统的腐蚀、结垢问题,并极大地减少作业工作量和腐蚀、结垢造成的损失,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采系统 腐蚀 结垢 水处理工艺 应用效果 吉林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油田油气勘探长远发展战略 被引量:4
9
作者 王永春 梁春秀 +3 位作者 毛超林 李忠信 郭冬梅 李晶秋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3年第3期1-5,37,共6页
通过分析吉林油田的勘探发展趋势,对松辽盆地南部及伊通盆地的油气勘探潜力及勘探前景的科学预测,结合勘探开发的需求,确定了今后的勘探方向和重点,指出下一步需要重点发展的勘探技术和攻关方向,提出了吉林油田油气勘探长远发展战略。
关键词 吉林油田 油气勘探 发展战略 勘探战略 松辽盆地南部 伊通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油田两个产聚合物菌区块连续注入试验效果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杨天红 王学武 +2 位作者 苑刚 谢影 杨艳凤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0-81,共2页
A菌在储层中代谢非水溶性聚合物, 能够降低油井产出液含水, 提高单井产量。该菌在吉林油田已进行了 4年的连续注入试验, 从矿场先导性试验到扩大试验, 经历了清水营养基伴随注入到污水营养基伴随注入, 取得了良好的试验效果。
关键词 A菌 聚合物 矿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油田低渗油藏水平井开发技术 被引量:51
11
作者 赵静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94-599,共6页
针对吉林油田低渗透油藏水平井开发状况,建立了吉林油田低渗透油藏水平井适应性地质参数评价标准,根据不同渗透率级别,优选出2类8个适合水平井开发区块。以M区块、N区块、E区块水平井开发油藏为例,从精细地质体描述、油藏工程参数优化... 针对吉林油田低渗透油藏水平井开发状况,建立了吉林油田低渗透油藏水平井适应性地质参数评价标准,根据不同渗透率级别,优选出2类8个适合水平井开发区块。以M区块、N区块、E区块水平井开发油藏为例,从精细地质体描述、油藏工程参数优化、投产投注方案优化、水平井轨迹控制、能量补充5个方面对水平井油藏工程优化设计进行研究,给出了适合吉林油田地质特点的水平井油藏工程设计参数,形成了水平井系列开发技术。利用Eclipse软件对N区块不同能量补充方案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直井位于水平井趾端注水时,水平井产量最高。M区块水平井应用效果表明,水平井平均累计产油量是周围直井130-6井同期累计产油量的2.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油藏工程 参数优化 能量补充 轨迹控制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油田二氧化碳捕集、驱油与埋存技术及工程实践 被引量:25
12
作者 王国锋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9-226,共8页
系统总结吉林油田在CO_(2)捕集、驱油与埋存技术研究和工程实践方面形成的成型技术和矿场应用经验,阐述形成的全产业链配套技术系列。采用“模拟计算+中试试验+矿场应用”方法,研究证实了不同CO_(2)浓度捕集工艺在油田的适应性,研发了... 系统总结吉林油田在CO_(2)捕集、驱油与埋存技术研究和工程实践方面形成的成型技术和矿场应用经验,阐述形成的全产业链配套技术系列。采用“模拟计算+中试试验+矿场应用”方法,研究证实了不同CO_(2)浓度捕集工艺在油田的适应性,研发了以新型活化剂为主的低耗能活化N-甲基二乙醇胺脱碳工艺技术,建立了主干网CO_(2)气相输送、井口超临界注入、采出流体气液分输的运行模式。根据不同气源条件,应用液相、超临界相、高压密相增压技术和设施,形成了气密封管、连续油管等井下注入工艺及配套防腐防堵技术。驱油实践中研发了锥形水气交替驱、CO_(2)泡沫驱、高气油比CO_(2)驱等采油技术与采出流体处理技术。通过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探索,形成了直接回注、分离提纯后回注、混合回注3种产出气循环注入CO_(2)驱技术,并完建10×104m3/d循环注入站,实现了伴生气“零排放”。形成了碳通量、流体组分、碳同位素等监测一体分析的CO_(2)埋存安全监测技术,并确立了以防腐药剂为主、防腐材料为辅的全过程防腐技术路线。目前已建成高效低耗的CO_(2)捕集驱油与埋存集成示范区,累计增油32×104t,CO_(2)埋存量达250×104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排放 CO_(2)捕集 CO_(2)超临界注入 CO_(2)驱油 CO_(2)循环回注 CO_(2)埋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油田水平井射孔段长度确定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福文 叶勤友 +2 位作者 许建国 王百坤 迟雅芳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3-74,83,共3页
由动态数据统计方法及水平井井温测试解释得出的结论,分析总结了吉林油田2006年扶余地区23口水平井长、短射孔段改造的优劣弊端;经新木等地区8口井20段的短射孔段现场压裂改造试验,得出了一些规律性认识。提出对今后低渗透油田压裂改造... 由动态数据统计方法及水平井井温测试解释得出的结论,分析总结了吉林油田2006年扶余地区23口水平井长、短射孔段改造的优劣弊端;经新木等地区8口井20段的短射孔段现场压裂改造试验,得出了一些规律性认识。提出对今后低渗透油田压裂改造的水平井,在保证最佳射孔方式及射孔有效率的前提下,射孔段尽量采取短射为好,既能确保水平段储层的有效改造,又节约了不必要的资金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田 水平井 长射孔段 短射孔段 现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业条件危险评价方法的修正及在吉林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10
14
作者 刘锦铭 孙凯峰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2期78-80,共3页
对隐患的评价分级是治理的重要依据 ,作业条件危险评价方法是常用的一种危险评价方法。笔者认为 ,这种方法中的L项过于强调生产系统自身的客观不利因素 ,对管理行为外界主观因素没有考虑 ,恰恰就是这些因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减客观不... 对隐患的评价分级是治理的重要依据 ,作业条件危险评价方法是常用的一种危险评价方法。笔者认为 ,这种方法中的L项过于强调生产系统自身的客观不利因素 ,对管理行为外界主观因素没有考虑 ,恰恰就是这些因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减客观不利因素。因此 ,通过对L项的修正 ,客观地评价危险的等级 ,从而降低了安全投入 ,提高了治理措施的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故隐患 作业条件危险评价方法修正 石油储运行业 吉林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油田甲酸盐无固相钻井液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杨立国 崔海清 王中伟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0年第13期3208-3210,3214,共4页
甲酸盐无固相钻井液体系是针对吉林油田储层低孔低渗,井壁失稳等现象提出的。在室内实验的基础上优选出甲酸盐无固相钻井液体系配方,系统地评价了该体系的流变性、抑制性、抗污染能力、润滑性能及储层保护效果。通过室内实验及矿场试验... 甲酸盐无固相钻井液体系是针对吉林油田储层低孔低渗,井壁失稳等现象提出的。在室内实验的基础上优选出甲酸盐无固相钻井液体系配方,系统地评价了该体系的流变性、抑制性、抗污染能力、润滑性能及储层保护效果。通过室内实验及矿场试验,甲酸盐无固相钻井液体系性能易于调节,滤失量小、能够有效地抑制泥页岩的水化膨胀,稳定井壁,提高钻井速度、缩短钻井周期,保护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酸盐 井壁稳定 储层保护 钻井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油田高含蜡稠油油藏有效开发方式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程静波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1年第4期119-123,共5页
C油田为吉林油田新发现的浅层稠油油田,由于埋藏浅而引起油层低温、低压,油层条件下原油流动性差,开采过程中储层易受析蜡冷伤害,造成常规开采产能低,甚至无产能,严重影响了油田的正常生产,制约了该区储量的有效动用。针对这一现状,对... C油田为吉林油田新发现的浅层稠油油田,由于埋藏浅而引起油层低温、低压,油层条件下原油流动性差,开采过程中储层易受析蜡冷伤害,造成常规开采产能低,甚至无产能,严重影响了油田的正常生产,制约了该区储量的有效动用。针对这一现状,对该油田重点开展了原油析蜡实验、热采物理模拟实验、热采数值模拟研究,从理论上明确了提高地层温度、保持地层压力、预防原油析蜡是实现C油田有效开发的关键。结合现场蒸汽吞吐、蒸汽驱、火烧油层等多种热采试验的开发效果,明确了主体资源可采用热水驱开发,局部低温、高含蜡区可采用火烧油层的开发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析蜡 稠油油藏 有效开发 热水驱 火烧油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在油田老区挖潜中的应用——以吉林油田乾146区块开发为例 被引量:4
17
作者 苗长盛 董清水 +3 位作者 张旗 崔大勇 许圣传 王敏雪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9-45,共7页
吉林油田乾146区块经多年开采,已经进入高含水、高采出阶段。通过储层流动单元研究,运用多参数模糊聚类方法将该区高台子油层由好至差划分为A、B、C、D、E 5类储层流动单元。查明了区内主要目的层系各含油小层的储层流动单元发育特征:40... 吉林油田乾146区块经多年开采,已经进入高含水、高采出阶段。通过储层流动单元研究,运用多参数模糊聚类方法将该区高台子油层由好至差划分为A、B、C、D、E 5类储层流动单元。查明了区内主要目的层系各含油小层的储层流动单元发育特征:40、39小层主要发育A、B类优质储层流动单元,42、41、38小层则以C、D、E类储层流动单元为主,各小层储层流动单元类型及展布与初始产能吻合度较高,表明储层流动单元类型的差异是控制本区油气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综合油藏地质特征及油田开发动态数据,对各储层流动单元的注采渗流体系进行了深入剖析,归纳总结出乾146区块高台子油层XII砂组中剩余油分布的5条规律,据此在剩余油分布预测区部署了1口扩边井和2口老区加密井,投产后分别获得了11.2t/d、5.5t/d和8.6t/d的初始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流动单元 多参数模糊聚类分析 油田老区挖潜 高台子油层 乾146区块 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吉林油田大情字井区块CO2地下埋存试验区地质埋存格架 被引量:7
18
作者 许志刚 陈代钊 +4 位作者 曾荣树 郭凯 李元平 肖斌 王旭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75-878,I0001,879-884,共11页
目前,我国在CO2地质埋存的试验研究才刚刚开始,其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需要不断探索。本文立足于吉林油田大情字井区块,从储层埋存潜力、埋存体稳定性及水文地质条件3个方面对试验区实施CO2地质埋存工程进行评价。通过对注CO2层段的储层... 目前,我国在CO2地质埋存的试验研究才刚刚开始,其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需要不断探索。本文立足于吉林油田大情字井区块,从储层埋存潜力、埋存体稳定性及水文地质条件3个方面对试验区实施CO2地质埋存工程进行评价。通过对注CO2层段的储层砂体有效厚度、空间展布范围、储层物性及储层微观结构,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各砂体横向和垂向上的连续性、砂体间的连通性等等方面的分析和评价,试验区具备一定的埋存潜力,其有效储层厚度平均为273m;同时对试验区盖层的封盖性、断裂的稳定性及井筒的密封性3方面的评价,建立试验区埋存体稳定性评价体系。研究表明,试验区具备厚层泥岩封盖层、盖层内断裂不发育且比较单一以及储层内广泛发育隔夹层,可以有效地对CO2的运移或渗漏实施封盖和遮挡;另外,结合试验区矿化度、水化学成分的研究表明,试验区与邻近区域存在明显的矿化度分带特点、水化学成分也相对较单一以及含水层和隔水层均较发育。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试验区目的层段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下水水体环境,比较有利于适合注入CO2,并进行地质埋存。通过这3方面的研究,建立大情字井区块适合CO2地质埋存的埋存格架,为该区实现CO2长期有效安全埋存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 CO2 地质埋存 埋存格架 大情字井区块 吉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油田废钻井液固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魏平方 阮大同 +2 位作者 张博研 刘光全 邓皓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25-327,共3页
针对吉林油田废钻井液,确定了有效的固化配方,探讨了单一药剂对固化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各药剂对固化体强度和固化体浸出液的具体影响,并确定了最佳固化配方1.5%A+1.0%B+15.0%C+8.0%D。研究表明,该固化方法能... 针对吉林油田废钻井液,确定了有效的固化配方,探讨了单一药剂对固化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各药剂对固化体强度和固化体浸出液的具体影响,并确定了最佳固化配方1.5%A+1.0%B+15.0%C+8.0%D。研究表明,该固化方法能有效处理吉林油田废钻井液固化强度好,浸出液毒性小,能满足国家综合污水排放标准GB8978-1996。同时,该固化方法也能很好地处理江汉和四川废钻井液,说明它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油田 废钻井液 固体废物 固化 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找水测试技术在吉林油田的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伊鹏 张超会 +2 位作者 伊坤 陈宁 杨磊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0-91,99,共3页
油井智能法分层找水测试技术的核心是智能找水测试仪的研制,智能找水测试仪是集压力测试、温度测试、定时开关为一体的智能化井下找水测试装置。以该仪器为主体的分层找水测试工艺管柱的配套工具还有封隔器、后投凡尔、伸缩管及高压丝堵... 油井智能法分层找水测试技术的核心是智能找水测试仪的研制,智能找水测试仪是集压力测试、温度测试、定时开关为一体的智能化井下找水测试装置。以该仪器为主体的分层找水测试工艺管柱的配套工具还有封隔器、后投凡尔、伸缩管及高压丝堵等,其工艺流程为在地面设定温度、压力参数采集间隔及找水开关换向时间,地面测得单层产液、含水等数据,井下测取压力、温度数据。现场进行的试验结果表明,该项技术可以明确油层特性、确定出水层位,为油藏分析及下一步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找水测试仪 工艺管柱 现场试验 效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