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裂缝作用下CO_(2)吞吐动用基质页岩油特征 被引量:4
1
作者 刘客 张驰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159,共8页
为明确裂缝作用下CO_(2)吞吐过程中基质页岩油的动用特征,通过采用实时在线称质量方法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了裂缝作用下不同混相压力、基质长度以及基质渗透率对CO_(2)吞吐效果的影响,并建立了注CO_(2)提高基质页岩油动用程度的吞... 为明确裂缝作用下CO_(2)吞吐过程中基质页岩油的动用特征,通过采用实时在线称质量方法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了裂缝作用下不同混相压力、基质长度以及基质渗透率对CO_(2)吞吐效果的影响,并建立了注CO_(2)提高基质页岩油动用程度的吞吐方法。结果表明:CO_(2)在非混相、多次接触混相和一次接触混相压力下首轮吞吐动用基质深度分别为12.0、22.5、36.5 mm,累计吞吐采收率逐渐升高;但当压力大于多次接触混相压力后,累计吞吐采收率提高幅度减小;采用逐级增大衰竭压差的吞吐方式,能够弥补基质长度增加对吞吐采收率造成的不利影响,提高大尺寸基质原油的动用深度和动用程度;当裂缝密度保持不变时,基质渗透率的降低会导致累计吞吐采收率减小,且裂缝对吞吐采收率的影响程度降低;虽然增加吞吐次数和闷井时间可以提高低渗透率基质的动用程度,但提高裂缝密度、减小基质原油尺寸才是最有效的提高低渗透基质动用程度的开发方式。研究成果可为提高裂缝作用下页岩油CO_(2)吞吐采收率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 基质 磁悬浮天平 核磁共振成像 CO_(2)吞吐 页岩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态CO2-BLEVE过程中的压力与温度变化试验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清 张德平 +1 位作者 孙瑞艳 赵耀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156-2162,共7页
借助"CO2可视两相流动及爆炸试验装置"对固态CO2在热作用下发生蒸气爆炸的过程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容器内的CO2从上至下按过热气相、饱和气液两相、过冷液相分层存在,且温度从上部到底部逐步降低,热分层导致相同容器压... 借助"CO2可视两相流动及爆炸试验装置"对固态CO2在热作用下发生蒸气爆炸的过程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容器内的CO2从上至下按过热气相、饱和气液两相、过冷液相分层存在,且温度从上部到底部逐步降低,热分层导致相同容器压力下液相的能量降低,影响了沸腾响应和压力恢复过程,泄放后压力下降幅度和下降速率越大,压力回升幅度及回升达到的最大压力也越大,大致呈线性关系。相对升压量与相对降压量之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即过热度越大,CO2发生蒸气爆炸强度越剧烈,压力反弹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二氧化碳 沸腾液体扩展蒸气爆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_(2)特性的无水加砂压裂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陈实 邵光超 +2 位作者 王艳玲 王翠翠 郝春成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5-78,共4页
吉林油田致密油资源潜力大,储层物性差,常规水力压裂改造技术易造成储层污染、能量补充不及时,油井产量递减快。CO_(2)无水压裂技术具有增加地层能量、降低储层伤害、原油混相等技术优势。基于液态CO_(2)压裂液体系的黏度、携砂性及滤... 吉林油田致密油资源潜力大,储层物性差,常规水力压裂改造技术易造成储层污染、能量补充不及时,油井产量递减快。CO_(2)无水压裂技术具有增加地层能量、降低储层伤害、原油混相等技术优势。基于液态CO_(2)压裂液体系的黏度、携砂性及滤失特征方面的研究,开展了CO_(2)无水压裂技术加砂试验。通过优选增稠剂Ⅱ型压裂液提高CO_(2)的黏度,采用段塞与连续加砂相结合的加砂方式、优化前置液比例,完善加砂工艺,提高加砂规模,压裂液体系黏度增加15~45倍,效果明显好于增稠剂Ⅰ型。CO_(2)无水加砂压裂技术实施的10口井压后日产油是常规重复压裂的2倍以上,折算单井节约水资源1512 m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无水加砂压裂 增稠剂 加砂方式 工艺流程 现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