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机—环境系统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综合评价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刘辉 张超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7-111,共5页
从人、机、环境和管理四个方面对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状况的影响进行分析,以人—机—环境和管理系统为基础建立建筑施工现场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体系层次结构及安全评价指标的权重,并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分别对建筑施工现场人、机、环境... 从人、机、环境和管理四个方面对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状况的影响进行分析,以人—机—环境和管理系统为基础建立建筑施工现场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体系层次结构及安全评价指标的权重,并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分别对建筑施工现场人、机、环境、管理四个单因素评判和整体综合评判,得到的结果直观、科学、合理、可靠,可在了解系统各个因素的安全状况的同时,掌握系统整体安全状况,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施工现场 人一机一环境系统 安全评价 模糊数学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自东向西城乡连续空间大气汞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张刚 王宁 +3 位作者 盛连喜 王占华 张蕾 艾建超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30-135,共6页
为了解水平中尺度气象条件控制下连续空间区域内大气汞污染特征,使用车载塞曼效应汞分析仪(Zeeman RA915+),由吉林省东部汪清县不间断行车至西部镇赉县,同步测定了近1 000km沿线"城市—乡村"连续空间大气汞质量浓度分布情况.... 为了解水平中尺度气象条件控制下连续空间区域内大气汞污染特征,使用车载塞曼效应汞分析仪(Zeeman RA915+),由吉林省东部汪清县不间断行车至西部镇赉县,同步测定了近1 000km沿线"城市—乡村"连续空间大气汞质量浓度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大气汞含量平均值为(5.99±3.19)ng/m3,最高值出现在城市区(长春市),最低值出现在乡村区(汪清县,敦化市和白城市辖区内).研究区域内大气汞含量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由中部地区向东西部地区呈逐渐递减趋势;规模较大的城镇区高于规模较小的城镇区,城镇区显著高于乡村区;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具有不同的大气汞浓度空间特征,上述特征与区域内大气汞含量受燃煤汞排放过程控制有关.研究区域城镇全域(含乡村)大气汞含量特征表现为长春地区(9.07±6.36)ng/m3,吉林地区(7.02±2.70)ng/m3,延边地区(5.08±2.06)ng/m3,松原与白城地区(4.70±0.98)ng/m3;城镇辖区内(不含乡村)大气汞含量长春市(16.41±8.65)ng/m3最高,镇赉县(3.47±0.60)ng/m3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汞 空间分布 连续空间 中尺度 吉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取不同墙体材料时建筑房间内导热辐射与自然对流耦合换热问题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战乃岩 白莉 +2 位作者 徐沛巍 杨茉 王治云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827-1832,共6页
对采用几种典型墙体材料时,建筑房间导热、辐射与自然对流耦合换热问题进行数值研究。计算采用SIMPLE算法、QUICK差分格式。计算结果表明,当室外环境相同时,分别采用灰砂砖砌体、空心砖砌体、聚苯板作为墙体材料,对室内温度及墙体内表... 对采用几种典型墙体材料时,建筑房间导热、辐射与自然对流耦合换热问题进行数值研究。计算采用SIMPLE算法、QUICK差分格式。计算结果表明,当室外环境相同时,分别采用灰砂砖砌体、空心砖砌体、聚苯板作为墙体材料,对室内温度及墙体内表面温度影响不同。选择聚苯板作为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材料相对较好。昼夜温差较大的地区,可利用相变材料的蓄热性能,减小房间内的温度波动,提高热舒适度。对于建筑来说,利用墙体蓄热,将白天太阳辐射的一部分热量储存起来,到了夜间再释放出来,可降低白天的空调冷量,达到节能和环保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房间 自然对流 墙体材料 耦合 数值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填料对氨氮的吸附效果 被引量:28
4
作者 金相灿 贺凯 +2 位作者 卢少勇 胡小贞 李胜男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55-760,共6页
氮是引发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元素之一,湖泊外源和内源氮的去除对湖泊富营养化的控制非常关键,其中填料对氨氮的去除是湖泊外源控制的重要途径.研究了4种填料(天然沸石、陶粒、蛭石和土壤)对氨氮的吸附行为、填料去除氨氮的主要途径以及... 氮是引发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元素之一,湖泊外源和内源氮的去除对湖泊富营养化的控制非常关键,其中填料对氨氮的去除是湖泊外源控制的重要途径.研究了4种填料(天然沸石、陶粒、蛭石和土壤)对氨氮的吸附行为、填料去除氨氮的主要途径以及溶液中pH值和温度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沸石对氨氮的吸附效果明显,蛭石次之,土壤与陶粒效果较差.沸石去除氨氮的途径以离子交换作用为主,物理吸附作用很小;陶粒、土壤和蛭石3种填料的离子交换作用和物理吸附作用的效果相当.4种填料的吸附量在温度为15-35℃内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在pH值为3-9范围内随pH值升高而增大,振荡6h均达到吸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填料 氧氮 吸附 解吸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SBR工艺活性污泥代谢特性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尹军 李瑞 +2 位作者 张振庭 王建辉 王小龙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9-74,共6页
在(7±1)℃条件下,从污染物的去除效能、生物活性、污泥特性等方面,研究了低温SBR系统中活性污泥的代谢特性.结果表明:低温SBR系统在好氧阶段前40min能够将96%的COD去除,整个运行周期活性污泥对COD的代谢状况良好;由于低温的影响,... 在(7±1)℃条件下,从污染物的去除效能、生物活性、污泥特性等方面,研究了低温SBR系统中活性污泥的代谢特性.结果表明:低温SBR系统在好氧阶段前40min能够将96%的COD去除,整个运行周期活性污泥对COD的代谢状况良好;由于低温的影响,活性污泥硝化反应过程受到抑制,反硝化过程无法正常进行;低温不是影响SBR反应器中聚磷菌P代谢过程的关键因素,在低温条件下聚磷菌对P的摄取、释放代谢状况良好;活性污泥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和碘硝基四氮唑(INT)电子传递体系(ETS)活性呈现出周期性变化规律,TTC和INT-ETS活性能够有效表征整个运行过程活性污泥的代谢特性;稳定运行的低温SBR系统活性污泥表现出良好的沉降性,MLSS、MLVSS、以及MLVSS/MLSS都高于常温SBR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处理 低温SBR 活性污泥 代谢特性 生物活性 沉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2008年我国隧道施工事故统计分析 被引量:69
6
作者 刘辉 张智超 王林娟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6-100,共5页
为了解我国隧道施工事故的发生规律,采用柱状图和事故发生趋势图等方法对2004—2008年隧道施工事故进行统计与分析,获得了事故次数与死亡人数的年度分布和发展趋势、不同事故类型发生事故次数、事故类型占总事故数百分比、地区分布、事... 为了解我国隧道施工事故的发生规律,采用柱状图和事故发生趋势图等方法对2004—2008年隧道施工事故进行统计与分析,获得了事故次数与死亡人数的年度分布和发展趋势、不同事故类型发生事故次数、事故类型占总事故数百分比、地区分布、事故等级分布等统计特征。找出2004—2008年隧道施工事故的发生规律:事故次数和死亡人数均呈下降趋势;事故类型以坍塌、物体打击、透水、冒顶片帮为主,其中坍塌是隧道施工过程中的第一要害;事故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则很少;多数事故为较大事故,发生重大和特别重大事故较少,但多为恶性事故。同时根据隧道施工事故发生规律,提出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施工 事故类型 事故规律 统计分析 对策 事故等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氮磷营养盐大气湿沉降特征及入湖贡献率 被引量:57
7
作者 余辉 张璐璐 +2 位作者 燕姝雯 李焕利 徐军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210-1219,共10页
2009年8月—2010年7月在太湖流域不同区域10个采样点收集降水样品230多个,测定其中不同形态N,P营养盐的质量浓度,分析太湖大气湿沉降中N,P营养盐沉降特征,计算N,P营养盐湿沉降率及其占太湖河流入湖负荷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湿沉降中ρ(TN... 2009年8月—2010年7月在太湖流域不同区域10个采样点收集降水样品230多个,测定其中不同形态N,P营养盐的质量浓度,分析太湖大气湿沉降中N,P营养盐沉降特征,计算N,P营养盐湿沉降率及其占太湖河流入湖负荷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湿沉降中ρ(TN)年均值为3.16 mgL,DTN(溶解性总氮)占TN的70%以上,其中以NH4+-N为主;湿沉降中ρ(TN)年均值最高值出现在南部湖区,最低值出现在北部湖区.湿沉降中ρ(TP)年均值为0.08 mgL,相对较低.5个区域湿沉降中不同形态N的质量浓度均表现为冬季高、夏季低,而不同形态N,P的湿沉降量均为夏季最大.南部、东部湖区TN的湿沉降率相对较大.各采样点湿沉降中NH4+-N沉降率约占DTN沉降率的30.4%~52.0%,NO3--N沉降率约占DTN的31.6%;各区域间湿沉降中DTP(溶解性总磷)占TP的比例差异较大.大气湿沉降中TN和TP的年沉降总量分别为10 868和247 t,为同期河流入湖负荷的18.6%和11.9%,湿沉降对太湖富营养化的贡献及可能带来的水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湿沉降 营养盐 富营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种填料对磷酸盐的等温吸附-解吸特性 被引量:18
8
作者 贺凯 卢少勇 +2 位作者 金相灿 胡小贞 陈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232-235,共4页
研究了5种土地处理系统中的常用填料(天然沸石、陶粒、北京土壤、蛭石和砾石)对磷酸盐的吸附和解吸特征,结果表明蛭石与土壤对磷酸盐的吸附效果明显(吸附量分别为1.38mg/g和1.24mg/g),陶粒与沸石的磷酸盐吸附效果次之(分别为1.12mg/g和1... 研究了5种土地处理系统中的常用填料(天然沸石、陶粒、北京土壤、蛭石和砾石)对磷酸盐的吸附和解吸特征,结果表明蛭石与土壤对磷酸盐的吸附效果明显(吸附量分别为1.38mg/g和1.24mg/g),陶粒与沸石的磷酸盐吸附效果次之(分别为1.12mg/g和1.18mg/g),砾石的磷酸盐吸附效果最差(0.9mg/g)。5种填料在振荡12h均达到吸附平衡,吸附量随初始磷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砾石的解吸率最高,北京土壤与沸石的次之,蛭石与陶粒的最低。在所研究的五种填料中,从磷吸附量和解吸率来看,蛭石是较好的磷吸附填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填料 吸附 解吸 土地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巢湖沉积物磷的形态及其与间隙水磷的关系 被引量:26
9
作者 汤宝靖 陈雷 +1 位作者 姜霞 金相灿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867-1873,共7页
采用磷形态的连续提取法,研究了巢湖沉积物中磷的地球化学形态及间隙水中总溶解性磷(DTP)、可溶性磷酸盐(DIP)、可溶性有机磷(DOP)含量的垂向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西湖区的沉积物总磷含量明显高于东湖区。表层沉积物中活性磷含量占总磷的... 采用磷形态的连续提取法,研究了巢湖沉积物中磷的地球化学形态及间隙水中总溶解性磷(DTP)、可溶性磷酸盐(DIP)、可溶性有机磷(DOP)含量的垂向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西湖区的沉积物总磷含量明显高于东湖区。表层沉积物中活性磷含量占总磷的44%~81%,金属氧化物结合态磷(NaOH-P)作为活性磷的主要存在形式,在西湖区含量比例达到47%~60%,对磷释放起重要贡献;磷形态剖面表明,西湖区的金属氧化物结合态磷、可还原态磷(BD-P)含量高于东湖区,金属氧化物结合态磷、可还原态磷、钙结合态磷(HCl-P)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有机磷(Org-P)受外源磷污染影响很小;BD-P、NaOH-P随深度增加而减小,说明巢湖近期磷负荷有增加的趋势;DTP、DIP、DOP在水-沉积物界面的浓度梯度反映它们有自间隙水向上覆水扩散的趋势;巢湖间隙水不同形态磷与BD-P、NaOH-P显著相关(α=0.01)。这项研究可为巢湖内源污染和富营养化的控制与治理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 沉积物 形态分布 间隙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R工艺活性污泥比耗氧速率与控制参数的关系 被引量:18
10
作者 尹军 王雪峰 +2 位作者 王建辉 焦畅 周爱丽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81-483,共3页
活性污泥的比耗氧速率(SOUR)是表征污泥生物活性的重要参数之一,从微生物呼吸速率角度反映了活性污泥生理状态和基质代谢状况。通过监测SBR工艺活性污泥的SOUR,考察了SBR工艺中活性污泥SOUR的变化规律,研究了活性污泥的SOUR与各项控制... 活性污泥的比耗氧速率(SOUR)是表征污泥生物活性的重要参数之一,从微生物呼吸速率角度反映了活性污泥生理状态和基质代谢状况。通过监测SBR工艺活性污泥的SOUR,考察了SBR工艺中活性污泥SOUR的变化规律,研究了活性污泥的SOUR与各项控制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活性污泥的SOUR可以有效地表征SBR工艺的生化反应进程,并与DO、氧化还原电位(ORP)和pH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R工艺 活性污泥 比耗氧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流域重金属湿沉降特征 被引量:10
11
作者 余辉 张璐璐 +3 位作者 李焕利 燕姝雯 陈雷 姚理为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331-1338,共8页
为研究太湖流域湿沉降中重金属含量特征及污染现状,采用ICP-MS对2009年8月—2010年4月期间太湖周边10个采样点湿沉降中的ρ(Cr),ρ(Cd),ρ(Pb),ρ(Ni),ρ(Mn)和ρ(Zn)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湿沉降中ρ(Zn)最高(年均值为79.54μg/L),超过《... 为研究太湖流域湿沉降中重金属含量特征及污染现状,采用ICP-MS对2009年8月—2010年4月期间太湖周边10个采样点湿沉降中的ρ(Cr),ρ(Cd),ρ(Pb),ρ(Ni),ρ(Mn)和ρ(Zn)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湿沉降中ρ(Zn)最高(年均值为79.54μg/L),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占重金属总量的66.3%;其他依次为ρ(Mn),ρ(Pd),ρ(Ni),ρ(Cr)和ρ(Cd),分别为26.90,6.36,5.12,1.74和0.26μg/L.湿沉降中重金属含量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ρ(Cr)和ρ(Mn)以西北部湖区较高,ρ(Cd)和ρ(Zn)以南部湖区较高,ρ(Ni)以西部湖区较高,ρ(Pb)以东部和西部湖区较高.Cr,Cd,Pb,Ni,Zn及Mn的湿沉降率分别为2.14,0.34,7.57,6.18,101和33.1 mg/(m2.a),通过湖面湿沉降年入湖量分别为5.00,0.79,17.7,14.5,236及77.4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重金属 湿沉降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水期环太湖河流溶解态重金属空间分布 被引量:10
12
作者 燕姝雯 余辉 +3 位作者 李焕利 张璐璐 王雪 徐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6-10,63,共6页
文章以环太湖53条出入湖河流为研究对象,测定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间(枯水季节)溶解态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Mn、Ni、Cu、Zn、Cr、As等六种重金属溶解态浓度含量均较低,且未超标。将53条河流出入湖区域分为无锡常州区、宜兴区、湖州区、... 文章以环太湖53条出入湖河流为研究对象,测定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间(枯水季节)溶解态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Mn、Ni、Cu、Zn、Cr、As等六种重金属溶解态浓度含量均较低,且未超标。将53条河流出入湖区域分为无锡常州区、宜兴区、湖州区、苏州区四个区域,无锡常州区除Cd外,其它重金属含量最高;Cd在宜兴区含量最高,湖州区含量次之,且超标现象严重;苏州区河流由于大部分时间出湖,故各重金属含量最低,水质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态重金属 太湖 出入湖河流 枯水季节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性降水气象条件下土壤/大气间汞通量特征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刚 王宁 +3 位作者 艾建超 王占华 王艺 许德玄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09-415,共7页
为研究自然条件下地表大气间汞交换通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2012年4月22~25日在位于松花江上游的夹皮沟金矿,使用动态通量箱法(dynamic flux chamber,DFC)与汞分析仪(LUMEX Zeeman RA915+)联用技术测定了在持续性降雨气象条件控制下矿区... 为研究自然条件下地表大气间汞交换通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2012年4月22~25日在位于松花江上游的夹皮沟金矿,使用动态通量箱法(dynamic flux chamber,DFC)与汞分析仪(LUMEX Zeeman RA915+)联用技术测定了在持续性降雨气象条件控制下矿区土壤大气间汞交换通量,同步测定了近地面垂向0~150cm范围内大气汞浓度以及太阳辐射强度和大气温湿度,并分析了汞交换通量与降水条件下气象因子间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持续性降雨条件控制下,地表大气间的汞交换通量表现为沉降与释放过程连续交替出现特征,这与晴朗天气条件下日型汞通量单峰结构明显不同.降水间歇期土壤大气间汞交换通量在坡耕农田采样点依次为(-2.08±6.11)、(-6.16±33.57)、(-3.20±8.64)和(5.06±18.80)ng/(m2.h);在谷底漫滩采样点依次为(-5.21±6.42)、(3.87±28.12)、(-11.87±14.10)和(-9.44±12.23)ng/(m2.h).在局地范围内,地形条件差异影响不同地表和近地面大气系统能量收支,并使近地面大气汞浓度和气象因子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地表大气间汞交换通量过程和水平.持续性降水条件下,地表和大气间汞交换通量与太阳辐射强度和大气湿度间具有较为明显的正线性相关关系,与大气汞浓度和大气温度间无明显线性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汞交换通量 动态通量箱 金矿 地形因子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电极雾化介质阻挡放电低温等离子体对染料溶液的脱色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占华 许德玄 +2 位作者 陈瑜 赵子杰 王汝南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6-130,共5页
采用放电极雾化介质阻挡放电装置,以靛蓝二磺酸钠染料溶液为接地雾化水电极,将有玻璃介质保护的平板电极通入60 Hz交流电,在常压空气中放电形成低温等离子体,对染料溶液进行脱色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电压的升高和空气间隙的减小,放电电流... 采用放电极雾化介质阻挡放电装置,以靛蓝二磺酸钠染料溶液为接地雾化水电极,将有玻璃介质保护的平板电极通入60 Hz交流电,在常压空气中放电形成低温等离子体,对染料溶液进行脱色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电压的升高和空气间隙的减小,放电电流增大;在相同处理时间内,随着电压的增大和空气间隙的减小,脱色率逐渐增大.当空气间隙为30 mm,电压为30kV,处理时间为18 min时,染料溶液的脱色率可达95%以上.空气间隙和电压的不同,脱色率每提高1%的能量消耗量不同,空气间隙为30 mm时脱色率每提高1%的最低能量消耗量为34.81 J,电压为25 kV时脱色率每提高1%最低能量消耗量为49.56 J.空气间隙为30 mm,电压为25 kV,可实现在较低的能量消耗下达到较高的脱色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化 介质阻挡放电 染料 脱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分区进水的启动实验 被引量:7
15
作者 彭举威 王宏哲 +2 位作者 崔玉波 姜晓东 董魁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8-30,共3页
分区进水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内设填料,以二沉池活性污泥接种挂膜培养厌氧酸化菌,反应器四个格室的进水比为4:3:2:1,以单侧进水ABR作比较。实验研究了在HRT=8h,有机负荷约为0.8kgCOD/m·3d,运行15d后,改变运行参数为HRT=4h,在条件相同... 分区进水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内设填料,以二沉池活性污泥接种挂膜培养厌氧酸化菌,反应器四个格室的进水比为4:3:2:1,以单侧进水ABR作比较。实验研究了在HRT=8h,有机负荷约为0.8kgCOD/m·3d,运行15d后,改变运行参数为HRT=4h,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实验第23d后,分区进水ABR反应器的出水COD效果好于单侧进水。在运行60d时COD去除率平均保持在35%,可认为分区进水ABR的启动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折流板反应器 活性污泥 分区进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人工湿地内微生物活性和除污效率分析 被引量:15
16
作者 宋铁红 丁大伟 +1 位作者 王野 李惠丽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68-70,74,共4页
利用ABR酸化预处理和人工湿地联合去除污染物,在冬季运行条件下,探讨了污染物的降解效能与湿地内微生物活性关系。结果表明,在原水COD 260~300 mg·L-1条件下,酸化出水最高去除率达到56%,温度并不是酸化反应的限制因素。湿地COD去... 利用ABR酸化预处理和人工湿地联合去除污染物,在冬季运行条件下,探讨了污染物的降解效能与湿地内微生物活性关系。结果表明,在原水COD 260~300 mg·L-1条件下,酸化出水最高去除率达到56%,温度并不是酸化反应的限制因素。湿地COD去除率与夏季水平相当,说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水温>5℃),低温对湿地中的有机物降解没有影响。水温降到5℃以下,COD去除率降到50%,在此温度下会对湿地处理效率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温度 COD 微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污泥中温两相厌氧消化中试的启动试验 被引量:9
17
作者 尹军 赵纯广 张立国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100-1104,共5页
在小试基础上,以北方城市污水处理厂混合污泥为处理对象,研究了中试规模中温(35℃)两相厌氧消化工艺的启动性能及运行效果.结果表明,在启动过程中,初沉污泥与剩余污泥按1:1比例混合有助于提高处理效率;当水力停留时间(HRT)为10d,VS容积... 在小试基础上,以北方城市污水处理厂混合污泥为处理对象,研究了中试规模中温(35℃)两相厌氧消化工艺的启动性能及运行效果.结果表明,在启动过程中,初沉污泥与剩余污泥按1:1比例混合有助于提高处理效率;当水力停留时间(HRT)为10d,VS容积负荷为2.15kg/(m3·d)时,系统VS去除率达36%左右,相应产甲烷相的比产甲烷活性(SMA)约为0.31L/(g·d);系统运行约60d,产酸相VFA浓度稳定在1600~2000mg/L.经产甲烷相消化后,VFA浓度稳定在300~500mg/L;产甲烷相pH值保持在6.8~7.2,有利于产甲烷菌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两相厌氧消化 比产甲烷活性 中试 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处理多相催化臭氧氧化技术研究现状 被引量:17
18
作者 隋铭皓 马军 盛力 《现代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5-19,共5页
在对多相催化臭氧氧化水处理技术的除污染效能评述的基础上,针对多相催化臭氧氧化机理研究的难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其中对有机物吸附过程在多相催化臭氧氧化反应中的作用、可能存在的活性氧化物种等问题进行了重点讨论。此外还对该技术的... 在对多相催化臭氧氧化水处理技术的除污染效能评述的基础上,针对多相催化臭氧氧化机理研究的难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其中对有机物吸附过程在多相催化臭氧氧化反应中的作用、可能存在的活性氧化物种等问题进行了重点讨论。此外还对该技术的应用前景和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相催化臭氧氧化 除污染效能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线相关消毒工艺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9
作者 郭建伟 张永吉 +1 位作者 高乃云 任鹏飞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8,21,共5页
叙述了国内外紫外线消毒技术在给水处理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紫外线的消毒效果、反应动力学及缺点,对紫外线与其它化学消毒剂联用消毒工艺,以及近年来发展的光催化消毒技术、UV/H2O2工艺用于消毒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对紫外线相关... 叙述了国内外紫外线消毒技术在给水处理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紫外线的消毒效果、反应动力学及缺点,对紫外线与其它化学消毒剂联用消毒工艺,以及近年来发展的光催化消毒技术、UV/H2O2工艺用于消毒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对紫外线相关消毒技术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认为饮用水消毒方面,应特别针对隐孢子虫、贾第虫以及藻类等的灭活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深入研究紫外线与其它消毒剂的联用技术,加强中压汞灯的光催化消毒效果、机理的研究;藻类控制方面,应系统研究紫外线对不同藻类的灭活剂量以及预处理中对藻毒素、消毒副产物的控制,并加与其它工艺联用除藻工艺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线 饮用水处理 光催化消毒 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网特性对水泵变流量运行能耗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葛凤华 于秋生 胡自成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2011年第3期266-271,共6页
在暖通空调的水系统中,管网型式与阻力的变化对水泵运行特性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实例对水泵变流量运行进行计算与分析,并采用管网阻力调节、水泵台数控制及变频控制方法调节系统流量.探讨了管网变化对水泵变流量运行能耗的影响;分析了... 在暖通空调的水系统中,管网型式与阻力的变化对水泵运行特性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实例对水泵变流量运行进行计算与分析,并采用管网阻力调节、水泵台数控制及变频控制方法调节系统流量.探讨了管网变化对水泵变流量运行能耗的影响;分析了管网性质与水泵运行工况的关系,以及各种流量调节方式与水泵运行能耗的关系.计算结果表明:管网特性对水泵变流量运行的能耗影响较大.通过增加管网的阻力调节流量,通常会使水泵的能耗降低;水泵变频控制方式对开、闭式管网的运行能耗影响有较大的区别,静压值越大,节能效果越小;在闭式循环管网中,水泵台数控制与变频控制是两种有效的节能调节方法,由于管网发生变化,水泵的运行工况变化不满足相似律;水系统通过采用压差控制流量时,最不利环路可能发生变化成为次不利环路,所以末端压差控制因管网变化而形成水力失调,最小阻力控制比定压差控制有显著的节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网型式 相似律 变频调速 管网调节 功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