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中国古代华夷关系演变规律的理性思考——华夷关系的历史定位、演变轨迹与文化选择 被引量:5
1
作者 赵永春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8-156,共9页
"中华(中国)多元一体"观念不仅是一个政治概念,也是一个学术概念,符合中国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实际。"中华多元一体格局"之内的华夷两大势力经过碰撞、冲突,以至此消彼长、互为主导,加深了各方的了解和民族认同,淡化... "中华(中国)多元一体"观念不仅是一个政治概念,也是一个学术概念,符合中国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实际。"中华多元一体格局"之内的华夷两大势力经过碰撞、冲突,以至此消彼长、互为主导,加深了各方的了解和民族认同,淡化了"华夷之辨"、"尊夏贱夷"等观念,促使各民族逐步凝聚在一起,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华夏汉族王朝和夷狄族王朝的文化建设,都不仅仅是一元化的"汉文化"继承和选择,而是对前朝及同时并立的各民族王朝的多元文化作出重新选择、吸收和整合工作,从而建立起一种有别于以前的"汉文化"、同时也不同于西方学者所说的"第三文化"的新质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的不断选择、吸收和整合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这种多元文化的选择、吸收和整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多元一体 华夷关系 汉化 第三文化 新质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洲文明转型与现代史学的诞生 被引量:4
2
作者 张乃和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3-56,共4页
史学现代化是指现代史学的起源、形成和确立的过程。在世界史学史上,欧洲史学现代化值得关注。这不仅是因为它起源较早,而且还因为它影响深远,直至今天,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史学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影响。欧洲史学现代化以科学化和... 史学现代化是指现代史学的起源、形成和确立的过程。在世界史学史上,欧洲史学现代化值得关注。这不仅是因为它起源较早,而且还因为它影响深远,直至今天,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史学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影响。欧洲史学现代化以科学化和职业化为基本特征。科学化是指史学知识的性质,职业化是指史学队伍的构成。在走向科学的、职业的史学之路上,欧洲史学继承和发展了古典史学的遗产,突破了编年史学传统的束缚,立足于现实社会生活,服务于现代民族国家,从而成为现代有效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欧洲史学现代化表明,史学不仅是关于过去真实性的知识,还是关于现在合法性的知识,也是关于未来可能性的知识。在这个意义上,史学就是立足于现实生活的时间整合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现代化 现代史学 欧洲 文明转型 现代民族国家 知识体系 反思 职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搭建跨学科研究的国际平台——“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方法论探索与学科构建”高级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3
作者 宋鸥 欧春荣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04-106,共3页
关键词 历史学 国际关系学 学术研讨会 民族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朝鲜李朝文人疆域史观之误——以对安市城的认识为中心
4
作者 杨军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6-27,共2页
进入21世纪以来,"东北亚"成为国际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区域。无论是令世人眩目不暇的各种争端和事件,还是萦绕耳畔的建构"东亚共同体"的各种声音,都需要探究甚至"拷问"其深层次的缘由。回顾历史,... 进入21世纪以来,"东北亚"成为国际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区域。无论是令世人眩目不暇的各种争端和事件,还是萦绕耳畔的建构"东亚共同体"的各种声音,都需要探究甚至"拷问"其深层次的缘由。回顾历史,有助于排解众多令人难以纾解的现实纠结和困惑;审视当下,有益于辨识悠长历史演变的旋律和节奏。对东北亚史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探讨尝试着在理论层面上建构新的解读东北亚历史的"路线图";对东北亚区域文人史观的考证呈现出微观实证研究"尺树寸泓"的细腻质感;对东北亚空间的历史透视凸显了中西古今相互比照的"力道";对现代东亚国际体系建构时期区域安全模式的分析扩展了东北亚史研究的空间和维度;对后冷战时代东北亚区域一体化的剖析考验着东北亚各国在主观上如何抉择。历史的"筋骨血肉"俱在,历史学却"身姿百态",因而,东北亚的新"变局"需要新的"东北亚史研究"去辨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李朝 文人 史观 疆域 古城遗址 高句丽 辽宁省 唐太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历史:以“东亚模式”为视角 被引量:2
5
作者 彭慕兰 王剑 李文玉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24-231,共8页
明清以来,佃户通过各种方式获得了非常牢固的土地使用权,进而促使其加大了对土地的投入,并广泛地参与地方事务。为了增加收入,以家庭为主的经营性手工业迅速发展,农业与农村手工业相结合成为中国富裕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这个模式... 明清以来,佃户通过各种方式获得了非常牢固的土地使用权,进而促使其加大了对土地的投入,并广泛地参与地方事务。为了增加收入,以家庭为主的经营性手工业迅速发展,农业与农村手工业相结合成为中国富裕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这个模式促进了人口的迁移,政府也能以此来解决其他生态压力较大地区的社会发展问题。这一模式在18世纪末期是停滞的,并于19世纪以后便开始解体了。随着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中国沿海地区在新机遇之下得到发展的同时,也拉大了和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这个发展模式对中国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为大部分人提供了高于全球平均标准的生活水平。尽管它已走到了其发展的极限,但对这个模式的评价,应当将其视做通向现代世界道路的一个特别模式,需要依据中国自身的情况来给予恰当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发展模式 土地所有权权益 世界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金王朝与中华多元一体的关系 被引量:9
6
作者 程尼娜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17,共3页
2005年10月15日—16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和《历史研究》编辑部在天津联合举办“中国传统社会基本问题论坛”。“论坛”特别注重中国传统社会演进的重大问题、基本脉络的认识把握与理论提升,以及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议题大多是中国... 2005年10月15日—16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和《历史研究》编辑部在天津联合举办“中国传统社会基本问题论坛”。“论坛”特别注重中国传统社会演进的重大问题、基本脉络的认识把握与理论提升,以及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议题大多是中国古代史教学科研中值得深思的共性疑难,故与会者唇枪舌剑,彼此交锋,讨论非常热烈。还在相互论难中迸发出不少智慧火花,提高和升华了理论认识。争鸣议论的热点主要是:历史观与中国传统社会研究理论范式的清理与建构,包括唯物史观、文化史观、阶级分析方法等;中国传统社会的阶段性发展与变迁,例如唐宋变革、文明冲突与中华多元一体、思想与社会的互动等;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构造、集团、分层及利益冲突整合等等。与会者普遍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史学研究突破了“五朵金花”之类的单调理论范式,在具体深入的断代研究和专门研究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应予以充分肯定。但是,倘若仅仅满足于断代或专门的具体研究,局限性较大。只有具体研究与基本问题探讨共同发展,相得益彰,才能积极推动中国古代史研究的繁荣。现将与会专家的代表性论说荟萃如下,以飨同好,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王朝 多元一体 中国 辽朝 金朝 历史发展 国家结构 13世纪 北方民族 南北朝 一体多元 边疆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金人的“中国”历史认同--以《大金德运图说》为中心的讨论 被引量:12
7
作者 赵永春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27,共13页
金人编成的《大金德运图说》一书,充分反映了金人对“中国”历史的认同观念。书中收录的德运承袭图,认同从神话传说人物伏羲至宋辽金时期的中国历史发展谱系,并将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分裂时期的中国正统分成两个分支,在两个分支旁边标注... 金人编成的《大金德运图说》一书,充分反映了金人对“中国”历史的认同观念。书中收录的德运承袭图,认同从神话传说人物伏羲至宋辽金时期的中国历史发展谱系,并将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分裂时期的中国正统分成两个分支,在两个分支旁边标注有南燕、后燕、北燕、姚秦、赫连夏等少数民族政权,不仅将“五德终始”学说的单线性发展模式改为复线性发展模式,认同汉族和少数民族都可以称正统,并且认为正统和非正统都是“中国”,充分反映了金人对整个“中国”历史的认同意识。由于“五德终始”学说的单线性中国历史发展模式受到了复线性中国历史发展实际的挑战,所以,金人在关于金朝的德运讨论中,出现了“继唐”“继宋”“继辽”等观点的分歧,这不仅从侧面反映出金人对唐代历史、宋代历史和辽代历史均有认同意识,也促使“五德终始”学说这一单线性中国历史发展模式的理论逐步走向终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历史认同 五德终始说 德运问题大讨论 金朝政权 《大金德运图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尊孔崇儒 华夷同风——辽朝文教政策的确立及其特点 被引量:9
8
作者 高福顺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24-228,共5页
辽朝在建国初就开始推行"尊孔崇儒"的文教政策。为了顺利实施这一既定政策,辽朝统治者首先统一君臣的思想认识,其次是大力擢用汉族文人儒士、实行科举制度和大量收求中原图书典籍,使尊崇孔子、提倡儒家文化成为辽朝社会生活... 辽朝在建国初就开始推行"尊孔崇儒"的文教政策。为了顺利实施这一既定政策,辽朝统治者首先统一君臣的思想认识,其次是大力擢用汉族文人儒士、实行科举制度和大量收求中原图书典籍,使尊崇孔子、提倡儒家文化成为辽朝社会生活的时尚。辽朝的"尊孔崇儒"文教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契丹民族特色:一是儒学契丹化;二是儒、佛、道三教并兴,和谐发展。经过辽朝的努力,儒家文化在北方游牧地区得以广泛传播,为"华夷同风"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朝 契丹 文教政策 尊孔崇儒 华夷同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明之无善政自内阁始——论明初政治变动中的内阁政治文化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剑 李忠远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54-163,189,共10页
明朝初年,朱元璋废行省罢丞相的政治改革,引发了明初中枢政治的激变。朱元璋在实现高度集权的同时,却又面临着中枢决策低效的矛盾,但他仍以祖制的形式将这种政治体制确定下来,这在一定程度上让洪武时代的政治体制和运行机制呈现相对的... 明朝初年,朱元璋废行省罢丞相的政治改革,引发了明初中枢政治的激变。朱元璋在实现高度集权的同时,却又面临着中枢决策低效的矛盾,但他仍以祖制的形式将这种政治体制确定下来,这在一定程度上让洪武时代的政治体制和运行机制呈现相对的稳定性和封闭性。这种稳定性和封闭性对有明一代政治演变的影响十分深远,黄宗羲将其归结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明代内阁政治的产生,就是遵循着既要维护皇权的高度集中,又要解决中枢决策低效的难题。但内阁政治的发展,却没有使内阁体制的界限固定下来,相反,还引发了明代中后期皇权的肆意表达与宦官政治的异化。与其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毋宁说有明之无善政自内阁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阁 集权与效率 政治文化 明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辽金的“正统性”问题——以元明清辽宋金“三史分修”问题讨论为中心 被引量:7
10
作者 赵永春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7-155,共9页
辽宋金对峙时期,宋人自称"中国"、自称"正统",辽人和金人也自称"中国"、自称"正统"。元人自从议修辽宋金三史之始,就围绕着纂修义例问题,展开了长达百余年的激烈争辩,绝非仅仅是史书编纂体例问... 辽宋金对峙时期,宋人自称"中国"、自称"正统",辽人和金人也自称"中国"、自称"正统"。元人自从议修辽宋金三史之始,就围绕着纂修义例问题,展开了长达百余年的激烈争辩,绝非仅仅是史书编纂体例问题,而是有关辽宋金"正统性"的大问题。直至元朝末年,由脱脱拍板,最终确立了辽宋金"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的修史方案,承认了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明清时期,有人反对辽金的"正统性",也是围绕着辽宋金"三史分修"问题展开。明朝确实有人试图通过颠覆辽宋金三史"各与正统"的"正统体系",否定辽金的正统地位,但并非是"普遍否认辽金正统",这从明朝官方未支持有关重修宋史的建议、并由国子监主持刊行包括《辽史》和《金史》在内的中国正史"二十一史"就能看出来。清朝统治者无论是在坚持北方民族王朝立场阶段还是从北方民族王朝立场转向中国大一统王朝立场之后,都承认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这从乾隆皇帝并没有"抑辽金",允许四库馆臣在编修《四库全书》时持辽宋金"各与正统"的观点,以及钦定了包括《辽史》和《金史》在内的中国正史"二十二史"、"二十三史"和"二十四史"等方面也能看出来。民国以后对辽金"正统性"的认识曾有所反复,但很快就转到承认辽宋金"三史分修""各与正统"的立场上来。说明逐渐强化"华夷之辨",并按照"尊夏贱夷"思想区分正统和非正统,并不能从一个侧面彰显出近千年来华夷观念的演变轨迹,而逐渐淡化"华夷之辨",倡导"华夷一体",主张华夷互相吸收,逐渐否定单一的汉文化选择而强调多元文化选择,才能从一个侧面彰显出近千年来华夷观念的演变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金 辽宋金“三史分修” 三史正统体系 元朝 明朝 清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教谕文献看古代埃及伦理教育的传统内容 被引量:2
11
作者 史海波 郭丹彤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0-94,共5页
教谕文献是阐释作为伦理思想核心内容的"玛阿特"(正义)观念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文献。其中所涉及的传统伦理教化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关于言行的教导、关于身心的教导以及关于品性的教导。贯穿这几方面教导的共同原则都是... 教谕文献是阐释作为伦理思想核心内容的"玛阿特"(正义)观念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文献。其中所涉及的传统伦理教化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关于言行的教导、关于身心的教导以及关于品性的教导。贯穿这几方面教导的共同原则都是以自控、约束和沉默为特征的,古代埃及人的这种内敛的性格在教谕文献中体现得特别明显。通过对教谕文献中的伦理教育侧重点的探讨,我们可以更为深刻而精确地了解古代埃及人的伦理道德准则以及社会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谕 玛阿特 言行 身心 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夫余国与汉魏晋王朝的朝贡关系 被引量:6
12
作者 程尼娜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66-172,共7页
夫余国建立于西汉武帝时期,最盛时分布在西流松花江流域到嫩江下游地区。最迟西汉末年夫余国已与西汉王朝建立朝贡关系,夫余王谨守朝贡制度规则,得到汉朝授予藩属王的印绶和玉匣。汉魏晋时期夫余朝贡活动先后由汉朝的玄菟郡、辽东郡,魏... 夫余国建立于西汉武帝时期,最盛时分布在西流松花江流域到嫩江下游地区。最迟西汉末年夫余国已与西汉王朝建立朝贡关系,夫余王谨守朝贡制度规则,得到汉朝授予藩属王的印绶和玉匣。汉魏晋时期夫余朝贡活动先后由汉朝的玄菟郡、辽东郡,魏晋王朝的幽州、护东夷校尉府管辖,在夫余国强盛时期曾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亚朝贡体系。两晋时期,在东北朝贡成员之间发生战争时,世守忠孝的夫余国得到晋朝的扶持和保护,但当晋朝内乱,夫余国失去中央王朝的保护后,迅速衰落乃至亡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夫余国 两汉 魏晋 朝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澶渊之盟”对宋辽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赵永春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1-138,共8页
"澶渊之盟"有关"兄弟之国"的约定对宋辽百年和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但有关"岁币"的约定以及双方领土利益的驱使,又为双方"友好"关系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最终导致宋辽关系的破裂。"... "澶渊之盟"有关"兄弟之国"的约定对宋辽百年和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但有关"岁币"的约定以及双方领土利益的驱使,又为双方"友好"关系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最终导致宋辽关系的破裂。"澶渊之盟"及其以后的宋辽百年之好不是宋朝"用金钱买来的和平",而是宋朝用其完全可以和辽朝抗衡的实力换来的"和平"。实际上,"澶渊之盟"对宋辽关系的发展既有积极方面的影响,也有消极方面的影响,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盟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澶渊之盟 宋辽关系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朝与高丽使者往来分期探赜——兼论东亚封贡体系确立的时间 被引量:6
14
作者 陈俊达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4期99-107,共9页
根据辽丽双方遣使的特点,以高丽是否为辽朝属国、辽朝与高丽间的使者往来是否制度化等为依据,可将辽丽使者往来划分为四个时期,即平等往来期(922年至994年2月)、非制度化遣使期(994年2月至1038年8月)、制度化遣使期(1038年8月至1116年4... 根据辽丽双方遣使的特点,以高丽是否为辽朝属国、辽朝与高丽间的使者往来是否制度化等为依据,可将辽丽使者往来划分为四个时期,即平等往来期(922年至994年2月)、非制度化遣使期(994年2月至1038年8月)、制度化遣使期(1038年8月至1116年4月)、衰落消亡期(1116年4月至1123年8月)。重熙七年(1038年)八月,高丽"始行契丹重熙年号"应作为东亚封贡体系正式形成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朝 高丽 东亚 封贡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承继、突变与适调:明初政治变动中的政治文化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剑 李文玉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8-156,共9页
明初政治变动以前的体制基本是承袭前元,但基于唐宋以来君权不断强化的趋势以及对前元中枢政治变动的反动,明初政治因君相间对中枢决策权的争夺出现了突变,以至以废相这种极端的方式并以祖制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既规定了整个明代中枢政治... 明初政治变动以前的体制基本是承袭前元,但基于唐宋以来君权不断强化的趋势以及对前元中枢政治变动的反动,明初政治因君相间对中枢决策权的争夺出现了突变,以至以废相这种极端的方式并以祖制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既规定了整个明代中枢政治发展的方向,也使得明代政治体制呈现出一定的稳定性和封闭性,但明初政治变动中的君权实现了集权,却平衡不了集权与效率的矛盾,这又不得不让后世的嗣君在解决集权与效率的平衡时,对明代中枢决策体制进行适当的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初 集权 效率 政治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礼》中版图文书制度与人口、土地资源管理探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孙瑞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8-53,共6页
在我国周代的版图文书中,包含了大量的人口、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信息。通过《周礼》中版图文书制度研究这一视角,展示了奴隶制社会周代人口、土地资源管理状况的一个侧面,为完善先秦文书制度的研究、为补充先秦人口、土地资料管理的研... 在我国周代的版图文书中,包含了大量的人口、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信息。通过《周礼》中版图文书制度研究这一视角,展示了奴隶制社会周代人口、土地资源管理状况的一个侧面,为完善先秦文书制度的研究、为补充先秦人口、土地资料管理的研究提供一点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史 周代 版图文书 文书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代“四史”析论 被引量:6
17
作者 许兆昌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9-13,8,共6页
本文清理、分析了周代太史、内史、左史、右史的职责及其建置,得出结论如下:太史、内史职掌范围及具体职事都基本相同,二者的区别仅在于在建置上太史主外,内史主内。左史、右史的职事内容同为监察君王,与早期中国史体的形成并无直... 本文清理、分析了周代太史、内史、左史、右史的职责及其建置,得出结论如下:太史、内史职掌范围及具体职事都基本相同,二者的区别仅在于在建置上太史主外,内史主内。左史、右史的职事内容同为监察君王,与早期中国史体的形成并无直接关系,二者在建置上应皆属主内的内史系统,而不是学者长期争论的一为内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史 内史 左史 右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经今古文”学派与“荀学”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铮 刘成荫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26-228,共3页
"经今古文学派"的对立,可以说是自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关于"经今古文学派"的研究和认识,近代以来可谓是鼎盛时期,但却很少涉及今、古文学派学者针对"荀学"不同态度的角度来展开研究问题。鉴于"经今... "经今古文学派"的对立,可以说是自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关于"经今古文学派"的研究和认识,近代以来可谓是鼎盛时期,但却很少涉及今、古文学派学者针对"荀学"不同态度的角度来展开研究问题。鉴于"经今古文学派"对近代中国的政治和思想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应该从经今古文学派对于"荀学"的不同态度出发,深入探寻近代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今文学派 近代古文学派 荀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粟末革末革曷史迹考 被引量:2
19
作者 高福顺 李德山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71-173,共3页
革末革曷族祖源于肃慎,南北朝时发展演变为七个大的部落,粟末革末革曷即为七部之一。中唐时期,出身于粟末革末革曷的大祚荣创建了渤海王国。由于渤海王国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在历史变迁中涉及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特殊关系,使其在国际... 革末革曷族祖源于肃慎,南北朝时发展演变为七个大的部落,粟末革末革曷即为七部之一。中唐时期,出身于粟末革末革曷的大祚荣创建了渤海王国。由于渤海王国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在历史变迁中涉及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特殊关系,使其在国际史学界中长期受到重视。因此,研究、考证粟末革末革曷的形成、发展、演变史及其与中央王朝的关系,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渤海王国的渊源,分清革末革曷民族与高句丽民族的界线等等,均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粟末靺鞨 渤海王国 高句丽 中央王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民族区域建置史研究的第一部力作——《古代中国东北民族地区建置史》评介 被引量:2
20
作者 宋卿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程妮娜的《古代中国东北民族地区建置史》一书于2011年7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全书共9章40万字,由王惠岩作序。此书是作者十余年研究的成果,其在相关学术领域的开拓性与学术性值得称道。
关键词 民族地区 古代中国 建置 东北 民族区域 评介 力作 中华书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