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羌塘古生界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
1
作者 解超明 史哲 +4 位作者 段梦龙 陈红灿 徐铭蔚 白希泰 张家俊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1-522,共22页
羌塘处于青藏高原腹地,在大地构造上以龙木错—双湖缝合带(羌塘中央隆起带)为界划分为羌南和羌北两个地块。羌塘中部的蛇绿混杂岩、高压变质岩以及弧岩浆岩等方面的大量前期研究表明,龙木错—双湖古特提斯洋至少从寒武纪打开、持续或阶... 羌塘处于青藏高原腹地,在大地构造上以龙木错—双湖缝合带(羌塘中央隆起带)为界划分为羌南和羌北两个地块。羌塘中部的蛇绿混杂岩、高压变质岩以及弧岩浆岩等方面的大量前期研究表明,龙木错—双湖古特提斯洋至少从寒武纪打开、持续或阶段性演化到三叠纪,使得羌南和羌北在古生代期间分属于冈瓦纳与劳亚大陆体系。在综述前人研究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羌塘中央隆起带古生界的物质组成、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情况。通过梳理研究发现,羌南和羌北的古生界沉积记录相对完整和连续,但研究程度仍明显偏低,南、北羌塘古生代盆地充填与演化研究明显不足,有关龙木错—双湖古特提斯洋及两侧大陆边缘的演化历史并不清楚,羌塘盆地结构与构造属性与羌塘油气远景评价等基础地质工作亟须开展。开展羌塘古生界研究,不仅能有效揭示古特提斯洋的演化历史,对重塑古特提斯洋-陆构造格局具有重要约束意义,同时,对认识羌塘盆地基底性质与结构、进行羌塘油气资源调查等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羌塘 古生代 地层划分与对比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羌塘中部不同时代榴辉岩的识别及其意义——来自榴辉岩及其围岩^(40)Ar-^(39)Ar年代学的证据 被引量:25
2
作者 张修政 董永胜 +4 位作者 李才 陈文 施建荣 张彦 王生云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815-1824,共10页
羌塘中部高压变质带由榴辉岩、石榴子石白云母片岩、蓝片岩等组成,与蛇绿混杂岩、晚古生代浅变质地层岩片等共同构成了龙木错-双湖板块缝合带这一构造混杂岩带。目前已先后在片石山地区、果干加年山地区和冈玛错地区发现典型的榴辉岩,... 羌塘中部高压变质带由榴辉岩、石榴子石白云母片岩、蓝片岩等组成,与蛇绿混杂岩、晚古生代浅变质地层岩片等共同构成了龙木错-双湖板块缝合带这一构造混杂岩带。目前已先后在片石山地区、果干加年山地区和冈玛错地区发现典型的榴辉岩,以片石山和果干加年山地区的榴辉岩为研究对象。片石山地区的榴辉岩为低温型榴辉岩,围岩为石榴子石白云母片岩,变质作用峰期温压条件为T=500℃,p=2.3GPa。已获得230~244Ma锆石SHRIMP U-Pb年龄和石榴子石Lu-Hf等时线年龄,代表榴辉岩相变质作用的时代。榴辉岩及其围岩在误差范围内具有相同的Ar-Ar年龄,为210~220Ma,代表了榴辉岩及其围岩冷却抬升至近地表的时代。果干加年山地区的榴辉岩具有和片山地区榴辉岩相似的野外产状、矿物组合、温压条件和围岩。Ar-Ar年代学研究显示,果干加年山地区的榴辉岩在240Ma左右即已折返并抬升至近地表,其变质作用峰期时代明显要早于片石山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中部 榴辉岩 石榴子石白云母片岩 40Ar-39Ar测年 俯冲消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羌塘中部榴辉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21
3
作者 张修政 董永胜 +2 位作者 李才 施建荣 王生云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804-1814,共11页
羌塘中部榴辉岩主要呈透镜状、块状产于石榴子石白云母片岩中,均为低温型榴辉岩。榴辉岩SiO2为45.83%~48.94%,Na2O+K2O为1.88%~3.91%,Al2O3为10.34%~15.02%,TiO2含量变化较大,大致可分为中Ti和高Ti两种类型,变化范围分别为1.62%~1.... 羌塘中部榴辉岩主要呈透镜状、块状产于石榴子石白云母片岩中,均为低温型榴辉岩。榴辉岩SiO2为45.83%~48.94%,Na2O+K2O为1.88%~3.91%,Al2O3为10.34%~15.02%,TiO2含量变化较大,大致可分为中Ti和高Ti两种类型,变化范围分别为1.62%~1.87%和3.96%~4.82%。榴辉岩的原岩主要为拉斑玄武岩,部分样品具有碱性玄武岩的特征。原岩为拉斑玄武岩的样品大多具有中等TiO2含量和不明显的Eu异常、较缓的右倾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特征,在大量判别图解上均投在MORB和E-MORB区域,稀土元素标准化配分模式和微量元素蛛网图特征与典型的E-MORB相似而与N-MORB差别很大,其原岩很可能形成于E-MORB环境;少量原岩为碱性玄武岩的样品TiO2含量高、具有相对其他样品更高的∑REE和∑LREE含量,在大量判别图解上均投在OIB区域,其原岩可能形成于OIB环境。羌塘中部榴辉岩和区域内二叠纪蛇绿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可能是其俯冲消减的产物;样品同时具备E-MORB和OIB的特征,说明古特提斯洋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可能存在地幔柱岩浆和正常洋中脊亏损地幔岩浆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中部 榴辉岩 地球化学特征 E-MORB OI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北部新元古代中期蛇绿混杂岩带的厘定及其意义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修政 董永胜 +3 位作者 李才 解超明 杨韩涛 王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98-722,共25页
青藏高原南部拉萨地块中分布的中高级变质岩一直被认为是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但并未获得可靠的年代学证据,对其岩石成因及构造属性也缺乏系统的研究工作,严重制约了对拉萨地块早期构造演化的进一步研究。本文以拉萨地块北部永珠地区念青... 青藏高原南部拉萨地块中分布的中高级变质岩一直被认为是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但并未获得可靠的年代学证据,对其岩石成因及构造属性也缺乏系统的研究工作,严重制约了对拉萨地块早期构造演化的进一步研究。本文以拉萨地块北部永珠地区念青唐古拉岩群中的正变质岩系及深熔作用成因的长英质脉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永珠地区念青唐古拉岩群中正变质岩系的原岩为一套E-MORB型蛇绿岩、剪切型大洋斜长花岗岩和岛弧岩浆岩组合,深熔脉体则具有典型埃达克岩的特征,暗示高压条件下镁铁质岩石部分熔融的成因;LA-ICP-MS定年结果进一步表明,洋壳的形成时代为758Ma,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时期相一致,可能是在这一期全球性裂解事件中新生的新元古代洋盆记录;在洋壳的运移和进一步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730Ma的剪切型大洋斜长花岗岩和742Ma的岛弧岩浆岩;变质锆石定年结果表明大洋可能最终在666Ma的碰撞造山作用中闭合,并在造山带垮塌初期或高压变质岩系折返过程中,由于减压熔融,形成一期660Ma深熔脉体。本文的研究证明了拉萨地块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存在,首次获得了精确的新元古代变质及深熔作用年龄,填补了拉萨地块早期构造演化的空白,为进一步探讨拉萨地块起源,恢复其在超大陆的汇聚及裂解事件中古地理位置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地块 念青唐古拉岩群 新元古代 E-MORB 岛弧岩浆岩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松多古特提斯洋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 被引量:23
5
作者 解超明 李才 +4 位作者 李光明 张林奎 王斌 董宇超 郝宇杰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20年第2期1-13,共13页
青藏高原古特提斯构造域的演化过程一直是国内外地学研究关注的前沿和热点,冈底斯中部松多地区因榴辉岩带的发现,使其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地区之一。为了更好认识青藏高原古特提斯洋的构造演化历史,本文在综述前人研究的... 青藏高原古特提斯构造域的演化过程一直是国内外地学研究关注的前沿和热点,冈底斯中部松多地区因榴辉岩带的发现,使其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地区之一。为了更好认识青藏高原古特提斯洋的构造演化历史,本文在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总结了近年来1∶5万区域地质调查中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初步讨论了唐加-松多地区俯冲增生杂岩带的物质组成和时代。研究表明,西藏冈底斯中部唐加-松多地区保存了相对完整的与古特提斯洋演化以及洋陆转换密切相关的混杂岩,是恢复和反演古特提斯洋演化的理想靶区。松多古特提斯洋洋壳及其消亡的地质记录主要包括晚古生代唐加-松多蛇绿岩、中二叠世洋岛残片、高压变质带、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岩浆作用以及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磨拉石建造。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松多古特提斯洋的演化过程,这些地质记录对恢复和反演青藏高原古特提斯构造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绿岩 洋岛 岩浆弧 高压变质带 冈底斯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萨地块扎扛地区晚寒武世—早奥陶世流纹岩锆石U-Pb定年、岩石成因及其对原特提斯洋俯冲的启示
6
作者 陈红灿 解超明 +2 位作者 张家俊 白希泰 段梦龙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1-458,共18页
【研究目的】青藏高原南部早古生代岩浆作用对于揭示冈瓦纳大陆北缘的大陆边缘性质及原特提斯洋的俯冲过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通过对拉萨地块申扎县北部扎扛地区发现的晚寒武世—早奥陶世流纹岩进行研究,探讨该流纹岩的岩石成因及地质... 【研究目的】青藏高原南部早古生代岩浆作用对于揭示冈瓦纳大陆北缘的大陆边缘性质及原特提斯洋的俯冲过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通过对拉萨地块申扎县北部扎扛地区发现的晚寒武世—早奥陶世流纹岩进行研究,探讨该流纹岩的岩石成因及地质意义,为进一步约束申扎地区扎扛不整合时限,并为认识冈瓦纳大陆北缘在早古生代的地质演化过程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对青藏高原北拉萨地块申扎县北部扎扛地区流纹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锆石Hf同位素及地球化学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流纹岩的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485±5 Ma,样品显示出高硅、富碱、富铝、低磷、低镁等地球化学特征,SiO_(2)含量为75.10%~77.39%,Al_(2)O_(3)含量为10.74%~12.90%,K_(2)O+Na_(2)O为6.65%~7.99%,P2O5含量介于0.03%~0.11%之间,MgO含量为0.27%~0.35%,A/CNK值为1.20~1.61,大于1.1,为强过铝质钾玄岩岩石系列。扎扛流纹岩表现出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元素相对平坦的特征,有较明显的轻、重稀土元素分馏,并伴随强烈的负Eu异常(δEu=0.44~0.48),扎扛流纹岩具有较高的Rb(368.43×10^(-6)~489.42×10^(-6))含量,Zr/Hf(31.97~37.35)、Nb/Ta(12.17~15.32)值较低,指示其在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强烈的结晶分异作用,在SiO_(2)-Zr图解及ACF图解中,样品落入S型花岗岩区域,显示出高分异S型花岗岩的特征;锆石ε_(Hf)(t)值变化范围较小,介于-2.0~-5.5之间,平均为-3.7,均为负值,指示其可能是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为1581~1752 Ma,表明中元古代地壳物质可能为其岩浆源区。【结论】综合前人研究资料及样品特征,扎扛地区晚寒武世—早奥陶世流纹岩可能形成于原特提斯洋洋壳向冈瓦纳大陆北缘俯冲的构造背景之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扎扛地区 流纹岩 地球化学 锆石U-Pb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塘中部龙木错—双湖缝合带中硬玉石榴石二云母片岩的成因及意义 被引量:25
7
作者 张修政 董永胜 +1 位作者 施建荣 王生云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3-103,共11页
羌塘中部的高压变质带位于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之上,由榴辉岩、蓝片岩和石榴石白云母片岩组成。其形成过程对探讨板块缝合带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笔者在果干加年山地区的展金岩群湖南山岩组中发现了硬玉石榴石二... 羌塘中部的高压变质带位于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之上,由榴辉岩、蓝片岩和石榴石白云母片岩组成。其形成过程对探讨板块缝合带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笔者在果干加年山地区的展金岩群湖南山岩组中发现了硬玉石榴石二云母片岩这种新的高压变质岩石类型,文中以其为研究对象,做了较为详细的岩石学、矿物学以及变质作用的研究,认为硬玉石榴石二云母片岩至少经历了二期的变质作用:第一期早期绿片岩相,形成了片理S1,其pT条件为T=425~434℃,p=300~500MPa;第二期主期蓝片岩相高压变质作用,形成岩石主期片理S2,其pT条件为T=472~481℃,p=1200~1700MPa。硬玉石榴石二云母片岩是榴辉岩折返过程中构造事件的产物,这期折返事件形成了218~220Ma的一期蓝片岩相变形-变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变质带 硬玉 蓝片岩相 折返 羌塘中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塘中部晚三叠世岩浆活动的构造背景及成因机制——以红脊山地区香桃湖花岗岩为例 被引量:21
8
作者 张修政 董永胜 +3 位作者 李才 邓明荣 张乐 许王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47-564,共18页
羌塘中部晚三叠世岩浆活动,尤其是南羌塘北缘大面积花岗岩的形成背景及成因机制迄今尚未得到很好约束,这些问题对深入理解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晚期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羌塘西部香桃湖岩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系统的岩... 羌塘中部晚三叠世岩浆活动,尤其是南羌塘北缘大面积花岗岩的形成背景及成因机制迄今尚未得到很好约束,这些问题对深入理解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晚期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羌塘西部香桃湖岩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锆石的LA-ICP-Ms定年结果表明,香桃湖岩体的形成时代为213-211Ma,而非前人认为的晚侏罗世;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岩体以高SiO2(68.06%-74.05%)、较高K2O含量(3.06%-4.50%)和K2O/Na2O(1.05%-1.63%)以及低的P2O5含量(0.08%-0.14%)为特征,SiO2和P2O5具有明显负相关性,A/CNK=1.03-1.09;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强烈亏损Nb、Ti、Zr等高场强元素,同时具有P和Sr等元素的负异常;岩体的Th/U=5.19-9.36,Nb/Ta=8.13-10.06,具有高Sr(297×10^-6-465×10^-6,平均389×10^-6)低Yb(1.44×10^-6-3.02×10^-6,平均1.87×10^-6)的特征;岩体负铕异常不明显(Eu/Eu*=0.61-0.87),HREE分布平坦(Ho n≈Ybn),且尾部具有微弱上翘趋势。综合以上特征,香桃湖岩体为一套准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钙碱性I型花岗岩,其岩浆源于下地壳角闪岩相-榴辉岩相变质基性火成岩的部分熔融。岩体中暗色淬冷包体的研究暗示了幔源基性岩浆的底侵作用,同时母岩浆亦经历了一定的岩浆混合作用;综合区域内时空演化格架以及大量相关地质事实,我们认为羌塘中部横跨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分布的大规模晚三叠世岩浆活动均形成于后碰撞阶段伸展构造背景,俯冲板块的断离是这一期岩浆活动可能的成因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定年 晚三叠世 后碰撞 板块断离 羌塘中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羌塘早古生代岩浆作用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
9
作者 解超明 李才 +4 位作者 翟庆国 刘一鸣 王明 胡培远 范建军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40-350,共11页
藏北羌塘早古生代岩浆作用及其构造演化对研究青藏高原早期演化历史以及羌塘盆地基底性质结构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文在综述前人研究基础上,系统总结了藏北羌塘地区早古生代岩浆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年代学格架,初步探讨了青藏高原早古... 藏北羌塘早古生代岩浆作用及其构造演化对研究青藏高原早期演化历史以及羌塘盆地基底性质结构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文在综述前人研究基础上,系统总结了藏北羌塘地区早古生代岩浆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年代学格架,初步探讨了青藏高原早古生代构造-岩浆事件对冈瓦纳大陆北缘构造演化以及羌塘盆地基底属性的约束。羌塘地区早古生代岩浆岩主要分布在日湾茶卡、都古尔、戈木日、本松错等地区,岩性以变质辉长岩、变质玄武岩、安山岩、花岗岩、变质流纹岩以及花岗片麻岩等为主。基于区域地质调查和年代学研究结果,羌塘地区早古生代发生了多期岩浆作用,分别为~500 Ma、~482 Ma、~474 Ma、~455 Ma、~438 Ma。这些岩浆岩可能是泛非造山运动结束后,冈瓦纳大陆北缘岩石圈伸展减薄的产物,并构成了羌南-保山板块早古生代的结晶基底,但有关伸展减薄的机制问题仍需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工作,这些地质记录对恢复和反演青藏高原冈瓦纳大陆北缘的陆缘性质具有重要约束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早古生代 岩浆岩 羌塘基底 冈瓦纳 特提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羌塘香桃湖地区泥盆纪猫耳山岩组的解体及蛇绿混杂岩带的初步厘定 被引量:3
10
作者 娄昊 董永胜 +3 位作者 张修政 邓明荣 张乐 许王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391-1399,共9页
猫耳山岩组分布于龙木错—双湖缝合带西延的关键区域,具有复杂的岩石组合和变质变形特征,是理解缝合带西部构造演化的关键。1∶25万查多岗日幅区调认为猫耳山岩组为一套晚泥盆世遭受角闪岩相变质作用改造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夹基性火山... 猫耳山岩组分布于龙木错—双湖缝合带西延的关键区域,具有复杂的岩石组合和变质变形特征,是理解缝合带西部构造演化的关键。1∶25万查多岗日幅区调认为猫耳山岩组为一套晚泥盆世遭受角闪岩相变质作用改造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夹基性火山岩沉积建造,其中部分变质基性火山岩显示出蛇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近期的研究表明,原猫耳山岩组是由形成于不同时代和构造背景,遭受不同程度变质作用改造的岩片构造混杂而成,对其进行必要的解体工作,是认识该区物质组成及构造演化的前提。在大量野外观察和实测剖面的基础上,结合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将原猫耳山岩组初步解体为晚古生代蛇绿岩、早古生代蛇绿岩、早石炭世咸水河岩组、中三叠世拉顺岩组等不同地质单元,并概述解体依据和不同单元的物质组成、变质特征、形成时代及构造背景,为进一步深入理解缝合带西部物质组成、从整体上认识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盆纪 解体 蛇绿混杂岩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缝合带 羌塘中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