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代的中国考古学”(笔谈) 被引量:2
1
作者 霍巍 赵宾福 +2 位作者 陈洪海 韩建业 孙庆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5,共25页
考古学传入中国后经历了百年发展历程,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如何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无论是中华文明探源、考古学理论、方法和学科体系的建构,还是田野考古与科技考古手段的发展、考古学与历史学等其他学科之间的... 考古学传入中国后经历了百年发展历程,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如何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无论是中华文明探源、考古学理论、方法和学科体系的建构,还是田野考古与科技考古手段的发展、考古学与历史学等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等若干重大问题,都需要我们顺应时代发展的历史潮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具体的实践。本刊特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考古学学科评议组霍巍教授、赵宾福教授、陈洪海教授、韩建业教授、孙庆伟教授等五位成员围绕“新时代的中国考古学”这个话题进行笔谈,以期引起更为广泛的对话与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考古学 科技考古 田野考古 考古学理论 评议组 中华文明探源 韩建业 对话与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代墓葬地上设施的考古学观察
2
作者 吴敬 穆红鹤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9-116,共8页
根据考古发现,已确认的辽代墓葬地上设施有茔园、祭台(坛)、享堂类建筑、石墓幢和石像生五类,契丹人和汉人墓葬中都有使用。这些墓上设施的建造方式、使用年代和使用人群都有着一定的特点,与契丹民俗、宗族观念以及佛教信仰等因素有着... 根据考古发现,已确认的辽代墓葬地上设施有茔园、祭台(坛)、享堂类建筑、石墓幢和石像生五类,契丹人和汉人墓葬中都有使用。这些墓上设施的建造方式、使用年代和使用人群都有着一定的特点,与契丹民俗、宗族观念以及佛教信仰等因素有着不同程度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代 墓上设施 类型特点 社会风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古遗址中所见的鹰隼遗存及形象
3
作者 班琳 吕小红 +1 位作者 王舒 王春雪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2,共9页
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驯鹰和鹰猎文化传统,诸多考古遗址中也曾发现过鹰隼类骨骼遗存和鹰隼形象的文物,但目前有关中国古代鹰类驯养的情况仍不甚明晰。为厘清这一问题,本文首先对中国考古遗址中出土的鹰隼遗存进行整理,初步厘清了中国古代... 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驯鹰和鹰猎文化传统,诸多考古遗址中也曾发现过鹰隼类骨骼遗存和鹰隼形象的文物,但目前有关中国古代鹰类驯养的情况仍不甚明晰。为厘清这一问题,本文首先对中国考古遗址中出土的鹰隼遗存进行整理,初步厘清了中国古代的鹰隼驯养情况。同时又对考古出土文物及出土壁画中出现的鹰隼形象进行搜集,进一步证实和补充了中国古代对鹰隼的利用行为,并对中国古代人与鹰的关系进行了综合探讨。最后结合部分历史文献,尝试着对中国古代的鹰隼驯养特点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考古 鹰隼遗存 鹰猎文化 鹰隼驯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农安左家山遗址2015年出土动物骨骼遗存研究
4
作者 陈普瑜 吕小红 +3 位作者 班琳 王舒 董晗 王春雪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119,共9页
左家山遗址位于吉林省农安县高家屯村西南500 m处。2015年因河水侵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等单位对其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了猪、狗、羊、马等动物骨骼。通过对出土动物遗存的鉴定与研究,发现新石器时代左家山遗址为一处夏秋... 左家山遗址位于吉林省农安县高家屯村西南500 m处。2015年因河水侵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等单位对其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了猪、狗、羊、马等动物骨骼。通过对出土动物遗存的鉴定与研究,发现新石器时代左家山遗址为一处夏秋季节性居址,先民的生业模式以狩猎、捕捞和采集为主,同时饲养少量家畜。辽金时期该地区被称为“黄龙府”,通过对墓葬内出土动物遗存的分析,推测其与少数民族的“烧饭祭”“殉羊”“殉犬护送灵魂”“头蹄葬”等丧葬习俗密切相关,这为辽金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重要证据;随葬动物种属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伊通河流域少数民族的生业模式为农牧结合,且伴有少量的渔猎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家山遗址 殉葬习俗 生业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乐下层文化分期与年代研究
5
作者 陈醉 朱永刚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75,共13页
新乐下层文化是一支主要分布于下辽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由于对考古资料掌握程度的参差和为确认年代参照类比对象的不同,新乐下层文化的分期与年代问题未形成统一认识。根据最新公布的新乐遗址发掘资料,新乐下层文化可以分为... 新乐下层文化是一支主要分布于下辽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由于对考古资料掌握程度的参差和为确认年代参照类比对象的不同,新乐下层文化的分期与年代问题未形成统一认识。根据最新公布的新乐遗址发掘资料,新乐下层文化可以分为四期。通过碳十四测年数据和与周邻考古学文化的比较分析,新乐下层文化的年代主要在公元前5200~前4500年,上限可能达到公元前550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 新乐下层文化 新乐遗址 分期 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动与新生:黄家围子文化南下渗透及其影响
6
作者 高云逸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3-69,共7页
公元前第六千纪,嫩江流域以附加堆纹陶器为特征的黄家围子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文章认为该文化西南向直抵西拉木伦河以北,助力了西梁文化的形成;南向挺进东辽河流域,促进了盘山遗存的出现;东南向深入西流松花江上游,推动了大青川遗存... 公元前第六千纪,嫩江流域以附加堆纹陶器为特征的黄家围子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文章认为该文化西南向直抵西拉木伦河以北,助力了西梁文化的形成;南向挺进东辽河流域,促进了盘山遗存的出现;东南向深入西流松花江上游,推动了大青川遗存的产生。黄家围子文化的强势南下,促成了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第一次大范围的南北文化交流,并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文化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嫩江流域 黄家围子文化 南下影响 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句丽王城的变迁
7
作者 赵俊杰 高晗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25,共21页
高句丽王城问题是高句丽历史与考古研究的核心课题。从石材加工技术与城墙砌筑方式的视角来看,高句丽筑城的发端当不早于4世纪中叶集安国内城与丸都山城的规划与修建。东汉中期以前,高句丽社会形态还处于部落联盟阶段,尚不具备修建城的... 高句丽王城问题是高句丽历史与考古研究的核心课题。从石材加工技术与城墙砌筑方式的视角来看,高句丽筑城的发端当不早于4世纪中叶集安国内城与丸都山城的规划与修建。东汉中期以前,高句丽社会形态还处于部落联盟阶段,尚不具备修建城的能力,故桓仁五女山城现存墙体筑造的时间应该不早于6世纪,而汉代城址与高句丽遗存分布的明显区隔也否定了其利用汉城作为平地王城的可能性。427年高句丽迁都平壤后,一度继承了集安时期山城与平地城相结合的王城营建理念,以平壤大城山城与青岩里土城因袭之。586年所迁长安城宫城、皇城与郭城已有明显区分,郭城内里坊严整,设计理念高度借鉴邺南城,完成了从王城到王都的转变。安鹤宫,以往被视作与大城山城配套的平地城或高句丽王别居之“宅”,始建年代不早于高句丽末,可能有较长时间的沿用与改扩建,将其作为效仿隋唐都城外围设置的“离宫”也许更为合适。总体而言,高句丽政治中心经历了邑—城—都的发展过程,7世纪的高句丽平壤都城已然成为中古东亚“都城时代”的重要区域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句丽 中心邑落 筑城技术 复合式王城 中原式都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临江鸭绿江上游东甸子墓群2015年度发掘简报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晓溪 Pauline Sebillaud(史宝琳) +5 位作者 杨琳 孙立斌 张福生 曲丽飞 杨丹丹 谷芃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3-57,共15页
为配合白山市鸭绿江上游积石墓群保护规划和方案的编制,2015年6~9月,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联合对鸭绿江上游东甸子墓群进行了考古调查与发掘。东甸子墓群由两个墓区组成,西侧为I区,以基坛积石石圹墓和阶坛积石石圹墓为主;东侧为Ⅱ区,... 为配合白山市鸭绿江上游积石墓群保护规划和方案的编制,2015年6~9月,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联合对鸭绿江上游东甸子墓群进行了考古调查与发掘。东甸子墓群由两个墓区组成,西侧为I区,以基坛积石石圹墓和阶坛积石石圹墓为主;东侧为Ⅱ区,以阶墙积石石圹墓为主。本次共发掘墓葬11座,出土陶器、铁器等约40余件。东甸子墓群Ⅱ区在整体年代上应早于I区,其墓葬结构的差异恰好反映了这一阶段高句丽积石墓的发展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江市 东甸子墓群 高句丽 积石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德惠城岗子城址2017~2018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4
9
作者 石晓轩 孟庆旭 +2 位作者 孙东文(绘图) 刘全乐(绘图) 赵里萌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8-67,共10页
2017~2018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德惠市城岗子城址进行了发掘,解剖了城址城墙,清理出房址、灰坑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铁器以及少量瓷器。通过分析地层中出土的篦纹陶器、城墙起建层位及叠压关系,确认城址年代为辽代,修正了... 2017~2018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德惠市城岗子城址进行了发掘,解剖了城址城墙,清理出房址、灰坑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铁器以及少量瓷器。通过分析地层中出土的篦纹陶器、城墙起建层位及叠压关系,确认城址年代为辽代,修正了此前关于城址为金代的认识。综合城址位置、出土遗物及相关文献,推测城岗子城址为建于辽圣宗早期的黄龙府下辖的军事性城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岗子 城址 辽代 陶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南山遗址与东北地区史前玉器的相关问题 被引量:1
10
作者 段天璟 高云逸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3-100,共8页
本文将小南山遗址出土遗存划分为小南山文化和新开流文化两种文化遗存,对二者的年代作了初步探讨。通过对查海遗址的分析,建立起兴隆洼文化及该文化玉器发展的年代标尺,为相关考古学文化年代的判定树立了参照系。继而讨论了塔布敖包遗... 本文将小南山遗址出土遗存划分为小南山文化和新开流文化两种文化遗存,对二者的年代作了初步探讨。通过对查海遗址的分析,建立起兴隆洼文化及该文化玉器发展的年代标尺,为相关考古学文化年代的判定树立了参照系。继而讨论了塔布敖包遗址、哈克遗址第一期遗存及北山洞遗址第三期遗存的年代,明确了三者的年代晚于小南山文化,而与兴隆洼文化共时。梳理了公元前5000年以前东北地区相关考古学文化之间的联系,探讨了这一时期东北地区玉文化发展的基本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南山遗址 年代 兴隆洼文化 东北地区 史前玉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殺”字构形补释
11
作者 白于蓝 刘新全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54-669,共16页
通过字形排比分析,指出《说文》小篆之“殺”字实从殳从豕,当隶定为“豛”,会以殳击杀豕之义;甲骨文和金文之“■”字应从吴振武看法释为“殺”,会杀人之意;甲骨文之“■”字亦应释“殺”,会杀猪之意,与“■”是会意方式不同的异体字关... 通过字形排比分析,指出《说文》小篆之“殺”字实从殳从豕,当隶定为“豛”,会以殳击杀豕之义;甲骨文和金文之“■”字应从吴振武看法释为“殺”,会杀人之意;甲骨文之“■”字亦应释“殺”,会杀猪之意,与“■”是会意方式不同的异体字关系;甲骨文之“■(或■)”字和师旂鼎之“■”字均应释为“毙”,会以攵(或殳)击虫且血滴四溅之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丰都窑
12
作者 谢小波 蒋刚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7-112,共16页
重庆丰都境内长江沿岸发现的丰都壕沟、大沙坝等多处宋代窑址出土的陶瓷在种类、胎釉、器型方面均相似,特色鲜明,与三峡地区已认识的宋代涂山窑等窑址区别明显,应为三峡地区的另一系地方民窑,建议将其命名为“丰都窑”。该窑址群是峡江... 重庆丰都境内长江沿岸发现的丰都壕沟、大沙坝等多处宋代窑址出土的陶瓷在种类、胎釉、器型方面均相似,特色鲜明,与三峡地区已认识的宋代涂山窑等窑址区别明显,应为三峡地区的另一系地方民窑,建议将其命名为“丰都窑”。该窑址群是峡江地区烧造粗瓷的中心窑场,其窑业技术在整个峡江地区都有一定传布,技术渊源与四川邛窑系窑场、重庆涂山窑、江西景德镇湖田窑等均有比较密切的联系。丰都窑的发现与提出对于认识三峡地区宋代民窑的窑业格局以及同成都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窑业技术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地区 丰都窑 窑业遗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曾伯[雨桼]簠及相关问题的再认识
13
作者 陈飞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9-65,共7页
文章通过对传世曾伯[雨桼]簠相关著录的梳理和考证,细化了其流传过程,认为器身的铸造痕迹进一步佐证了该器的真实性;并且根据器形与纹饰特征,将该器年代限定在春秋早中期之交;此外,又根据考古和金文资料的对比分析,认为曾仲斿父和曾伯[... 文章通过对传世曾伯[雨桼]簠相关著录的梳理和考证,细化了其流传过程,认为器身的铸造痕迹进一步佐证了该器的真实性;并且根据器形与纹饰特征,将该器年代限定在春秋早中期之交;此外,又根据考古和金文资料的对比分析,认为曾仲斿父和曾伯[雨木水]并非曾国国君,两座墓葬所处的苏家垄遗址在当时应是一处直接控制铜料冶炼生产的封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伯[雨桼]簠 春秋早中期之交 苏家垄遗址 封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原甲骨释字三则
14
作者 刘大月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9-122,共4页
周原甲骨在历史学和文字学上均有重要价值。其文字多已释出,不过,有三个字为过去所误解。经过考证,周原甲骨H11:28中的“”字左从玉,右从“柲”之初文,左上一笔为饰笔,可释为“珌”,读作“玭”,表珠玉,用来祭祀。H11:41中的“■”字即... 周原甲骨在历史学和文字学上均有重要价值。其文字多已释出,不过,有三个字为过去所误解。经过考证,周原甲骨H11:28中的“”字左从玉,右从“柲”之初文,左上一笔为饰笔,可释为“珌”,读作“玭”,表珠玉,用来祭祀。H11:41中的“■”字即《说文》的“[列马]”字。H11:87中的“■”字从鼎異声,读作“[钅弋]”,是鼎的一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原甲骨 [列马] [钅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隋唐造像记图版著录源流述略
15
作者 黄志明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I0002,共9页
隋唐造像记的图版著录与印刷、摄影等技术的革新息息相关。早在唐代,隋唐造像记已经具备图版著录的条件,但今人对隋唐造像记图录的关注,多集中于清人杨守敬《寰宇贞石图》刊行以后的资料。故本文从技术革新的角度梳理隋唐造像记历代图... 隋唐造像记的图版著录与印刷、摄影等技术的革新息息相关。早在唐代,隋唐造像记已经具备图版著录的条件,但今人对隋唐造像记图录的关注,多集中于清人杨守敬《寰宇贞石图》刊行以后的资料。故本文从技术革新的角度梳理隋唐造像记历代图版著录状况,并对涉及隋唐造像记图录的现代资料作系统的分类与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 造像记 图录 拓本 印刷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方案探究
16
作者 赵瑞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41-246,共6页
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是高校“双一流”建设和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立足点,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实验技术队伍,是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的应有之义,对文理学科交叉融合和“新文科”建设具有重要... 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是高校“双一流”建设和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立足点,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实验技术队伍,是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的应有之义,对文理学科交叉融合和“新文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技术队伍发展面临的缺乏职业认同感、岗位职责定位模糊、能力提升通道狭窄等现实困境,该文提出多学科交叉联合培养模式、提升国际化交流合作水平、课题组项目灵活聘用模式、“导师制”培养交流模式等措施,以期为建设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型哲学社会科学实验技术队伍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社会科学 新文科 实验技术队伍 队伍建设 学科交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隆德县博物馆新入藏的北方系青铜器研究
17
作者 夏福德 井中伟 刘世友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7-109,共13页
2019年,宁夏隆德县博物馆新入藏一批北方系青铜器,包括车马器、牌饰等,部分器形以往未见。这批铜器的年代为战国晚期前后,与乌氏戎和义渠戎有着密切的联系。甘肃马家塬、墩坪墓地出土马车的考古情境表明,北方系青铜器中原称为“镦”的... 2019年,宁夏隆德县博物馆新入藏一批北方系青铜器,包括车马器、牌饰等,部分器形以往未见。这批铜器的年代为战国晚期前后,与乌氏戎和义渠戎有着密切的联系。甘肃马家塬、墩坪墓地出土马车的考古情境表明,北方系青铜器中原称为“镦”的铜器实为车轴帽,而“泡状竿头饰”多数应为轭首饰,部分作为牛角套来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系青铜器 车马器 战国晚期 轴帽 泡状竿头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朝伏卧镇墓兽刍议
18
作者 赵俊杰 陈健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6-123,共8页
伏卧镇墓兽集中出现于关陇北朝墓葬中,根据形制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本文通过器物间的横向比较和对随葬品组合的分析,发现这类镇墓兽的文化功能未发生明显改变,其形象应当直接取材于墓葬中常见的高鬃毛陶猪。镇墓兽的演变过程受到了... 伏卧镇墓兽集中出现于关陇北朝墓葬中,根据形制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本文通过器物间的横向比较和对随葬品组合的分析,发现这类镇墓兽的文化功能未发生明显改变,其形象应当直接取材于墓葬中常见的高鬃毛陶猪。镇墓兽的演变过程受到了外部环境的明显影响,尤其在汉文化不断渗透的北周时期出现了镇墓兽组合的更迭。隋以后,伏卧镇墓兽逐步衰落,并最终被北齐典型的蹲踞镇墓兽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 伏卧镇墓兽 形象来源 陶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史研究的传承与发展”(笔谈・上) 被引量:3
19
作者 荣新江 卜宪群 +4 位作者 冯胜君 王日根 吴义雄 侯旭东 林文勋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3,共33页
为进一步发挥中国史学科在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推动中国史一流学科建设的协同创新与全面提升,2022年8—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中国史学科评议组主办、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承办了“中国史研究的传承与发展”线上系列讲座,... 为进一步发挥中国史学科在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推动中国史一流学科建设的协同创新与全面提升,2022年8—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中国史学科评议组主办、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承办了“中国史研究的传承与发展”线上系列讲座,由各成员讲授自己的最新成果与研究感悟,以期更好地服务于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系列讲座取得了较大的反响,为进一步总结讲座的成果,推动中国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经第八届中国史学科评议组和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同意,我们以笔谈和专题论文的形式,分两期刊发中国史评议组老师们的精彩讲座内容和最新研究。本期刊发的是荣新江、卜宪群、冯胜君、王日根、吴义雄、侯旭东、林文勋七位老师的笔谈以及郑炳林、王利华两位老师的专题论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史研究 协同创新 专题论文 评议组 传承与发展 敦煌学 郑炳林 荣新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人口发展战略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胜今 杨晨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共5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提出“要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这是以习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提出“要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口发展,站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视角下,对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口工作做出的战略判断和方向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口发展战略 战略判断 习近平同志 生育支持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