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外科医师对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DSA即刻结果判读的影响 被引量:15
1
作者 王驰 刘长江 +1 位作者 杨鹏飞 黄清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7,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年资神经外科医师对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采用Raymond分级的即刻结果判读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2年1至12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436例并进行编号,采用SPSS软件从中按... 目的探讨不同年资神经外科医师对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采用Raymond分级的即刻结果判读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2年1至12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436例并进行编号,采用SPSS软件从中按数字法随机抽取6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医师从事神经介入工作年限,将参与调查的10名医师分为低年资组(从业〈5年)和高年资组(从业≥5年),各5名。所有颅内动脉瘤即刻栓塞程度均由每名医师独立进行评价。低年资组医师在首次评价后接受统一的神经介入Raymond分级课程培训1个月,培训结束后再次对原病例进行评价,比较低年资组培训前后、低年资组培训前和培训后分别与高年资组间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1)高年资组一致性к值(0.46±0.05)高于低年资组(0.31±0.1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72,P=0.01)。(2)高年资组整体一致性既高于低年资组培训前又高于低年资组培训后,组间к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54±0.04)比(0.31±0.11)和(0.41±0.06),t值分别为6.13和2.97,均P〈0.01]。(3)对于侧壁、分叉部、大型(11~25 mm)、中型(5~10 mm)、小型(〈5 mm)、窄颈和宽颈动脉瘤的Kappa值,低年级组培训前分别为(0.39±0.11)、(0.24±0.13)、(0.35±0.13)、(0.35±0.12)、(0.13±0.09)、(0.23±0.11)、(0.34±0.09),培训后分别为(0.45±0.06)、(0.37±0.07)、(0.75±0.21)、(0.40±0.14)、(0.12±0.09)、(0.63±0.04)、(0.33±0.07),高年资组分别为(0.57±0.04)、(0.51±0.04)、(0.48±0.05)、(0.63±0.07)、(0.40±0.07)、(0.49±0.05)、(0.56±0.05),低年资组培训后侧壁、分叉部、大型和窄颈动脉瘤栓塞结果判读的Kappa一致性优于培训前,培训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对于〈10 mm和宽颈动脉瘤培训前后判读的一致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年资组侧壁、分叉部、大型、中型、小型、窄颈、宽颈动脉瘤栓塞结果判读的一致性,分别与低年资组培训前和培训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不同年资神经外科医师对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即刻结果的Raymond分级判读一致性受临床经验、培训经历及动脉瘤大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手术 栓塞 治疗性 放射学 介入性 Raymond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血性脑梗死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1
2
作者 田晶 刘海波 +3 位作者 常红 崔勇 张艳凤 于晓红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760-762,共3页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2003年1月~2006年1月收治的1548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出血性脑梗死组(52例)及对照组(1496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出血性脑...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2003年1月~2006年1月收治的1548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出血性脑梗死组(52例)及对照组(1496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出血性脑梗死占同期脑梗死患者的3.36%,脑栓塞、皮质梗死、大面积脑梗死、高血糖为出血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抗凝、溶栓治疗不增加出血的危险性,但容易形成局部血肿,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优于对照组;结论脑栓塞、皮质梗死、大面积脑梗死、高血糖容易发生出血性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短期预后与原有梗死灶大小及部位有关,优于对照组,大量出血形成血肿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危险因素 脑出血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灌注成像在脑梗死前期局部低灌注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9
3
作者 赵素岗 李红儒 +3 位作者 邓玉云 刘兵 崔勇 常红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4期254-256,共3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前期局部低灌注的CT灌注成像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分析15例临床诊断为脑局部缺血CT平扫和CT增强扫描,常规MRI、MRA及CT灌注成像的表现。结果:15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均未发现新的脑梗死灶,CT灌注成像发现脑梗死前期脑局部... 目的:探讨脑梗死前期局部低灌注的CT灌注成像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分析15例临床诊断为脑局部缺血CT平扫和CT增强扫描,常规MRI、MRA及CT灌注成像的表现。结果:15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均未发现新的脑梗死灶,CT灌注成像发现脑梗死前期脑局部低灌注I1期4例、I2期7例、II2期3例,MRI发现缺血灶14个,MRA发现一侧大脑中动脉狭窄2例,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1例。结论:脑梗死前期局部低灌注,常规CT,MRI无异常发现。CT灌注成像可超早期发现脑组织局部血流动力学异常,并可分期区分低灌注的脑局部微循环的病理生理学状态,对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MRI MRA 灌注成像 脑梗死前期 局部低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的评定和康复新进展 被引量:12
4
作者 曲福玲 魏英玲 刘忠良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9年第12期1107-1110,共4页
本文对脑卒中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评价及干预方法进行综述。MCI的评价方法主要有:简易精神量表(MMSE);美国国家神经失调和脑卒中协会(NINDS)及加拿大脑卒中网(CSN)联合设计的3种测试(包括60min、30min、5min的测试);蒙特利尔认知... 本文对脑卒中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评价及干预方法进行综述。MCI的评价方法主要有:简易精神量表(MMSE);美国国家神经失调和脑卒中协会(NINDS)及加拿大脑卒中网(CSN)联合设计的3种测试(包括60min、30min、5min的测试);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分类测试法等。其中MoCA具有简短、实用、有效的优点,但还没有中国人群大样本调查的常模。而MCI的干预方法很多,但仍停留于试验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评定 康复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9m)Tc-ECD脑SPECT显像对急性脑部缺血性疾病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5
作者 刘海波 常红 +2 位作者 田晶 李艳辉 崔勇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04年第9期483-485,共3页
目的:探讨SPECT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对同一患者在发病后24小时内进行SPECT及CT检查。结果:本组45例患者SPECT检查阳性检出率为91.1%(41?45),表现为病灶区rCBF减低或缺损,其异常部位与临床表现相符。CT异常检... 目的:探讨SPECT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对同一患者在发病后24小时内进行SPECT及CT检查。结果:本组45例患者SPECT检查阳性检出率为91.1%(41?45),表现为病灶区rCBF减低或缺损,其异常部位与临床表现相符。CT异常检出率为15.6%(7?45),表现为低密度灶分布,其中6小时以内0例,6~24小时7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0例,且SPECT所见病灶明显多于CT所见,SPECT与CT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χ2=13.5,P<0.01)。结论:SPECT可探查到脑组织代谢和功能性损伤,可灵敏的探查到损伤部位的血流灌注变化,此时尚未发生形态学变化。SPECT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放射性核素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单元与非卒中单元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被引量:1
6
作者 魏英玲 崔勇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69-769,共1页
关键词 常规药物治疗 脑卒中患者 卒中单元 效果比较 MRI检查 干部病房 头部CT 康复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低温防治重症脑血管病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前瞻性研究
7
作者 刘海波 田晶 姜兴权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65-467,共3页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61例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31例)及对照组(30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亚低温组并发全身炎症反应10例,衰竭器官数为51个,对照组治疗期间合并全身炎症反应16例,衰...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61例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31例)及对照组(30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亚低温组并发全身炎症反应10例,衰竭器官数为51个,对照组治疗期间合并全身炎症反应16例,衰竭器官数为98个,两组患者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及衰竭器官的数目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亚低温组2例死于脑干衰竭,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对照组2例死于脑干衰竭,4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死于急性脑疝。病死率亚低温组12.9%(4/31);对照组26.7%(8/30),亚低温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1个月后随访,亚低温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亚低温治疗对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具有保护作用,能减少器官衰竭的数目,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障碍 低温 脓毒症综合征 多器官功能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