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柱侧凸胸椎椎弓根形态学分型系统的可信度与可重复性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姜亦坤 刘一 付长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9-112,共4页
目的:探讨脊柱侧凸胸椎椎弓根形态学分型系统在临床应用中的可信度与可重复性。方法:1998年1月~2009年1月手术治疗脊柱侧凸患者60例,术前均行胸椎CT扫描、椎弓根轴位薄层重建。根据椎弓根松质骨管腔的形态特征将脊柱侧凸胸椎椎弓根... 目的:探讨脊柱侧凸胸椎椎弓根形态学分型系统在临床应用中的可信度与可重复性。方法:1998年1月~2009年1月手术治疗脊柱侧凸患者60例,术前均行胸椎CT扫描、椎弓根轴位薄层重建。根据椎弓根松质骨管腔的形态特征将脊柱侧凸胸椎椎弓根分为正常型、狭窄型、峡部硬化型、完全硬化型(包括凹陷硬化和平直硬化两个亚型)和缺如型。应用64排CT多层重建技术,测量、分析60例常见类型脊柱侧凸患者1440个胸椎椎弓根CT轴位扫描结果.由3位不了解本研究目的的脊柱外科高年资住院医师.在同一时间分别对1440个胸椎椎弓根CT轴位扫描结果进行分型。间隔1个月后,再次由这3位住院医师对这1440个椎弓根进行分型。应用Stata10.0软件,运用多类别多评估者的Kappa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观察者间的可信度及观察者内的可重复性。结果:3位医师之间首次分型结果相同的百分比分别为88%、84%、92%,可信度的Kappa系数分别为0.7647、0.6590、0.8292;同一医师前后两次分型结果相同的百分比分别为95%、97%、96%,可重复性的Kappa系数分别为0.9227、0.9513、0.9117。结论:脊柱侧凸胸椎椎弓根形态学分型系统具有中、高度的可信度和极好的町重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椎弓根 形态学分型 可信度 可重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治疗伴有钙化的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15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0
2
作者 袁天阳 张郡 刘钦毅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15-619,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ID)治疗伴有钙化的腰5骶1(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和治疗策略。方法:选取15例伴有钙化的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PEID结合内镜下可变向动力系统进行治疗。检测患者术前、术后1d...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ID)治疗伴有钙化的腰5骶1(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和治疗策略。方法:选取15例伴有钙化的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PEID结合内镜下可变向动力系统进行治疗。检测患者术前、术后1d、术后1周、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6个月应用改良Macnab评分评价患者的疗效。结果:术后1d、术后1周、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患者VAS和ODI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0.05);改良Macnab评分显示优良率为86.67%;术后复查影像学可见术前患者的椎间盘钙化区域均被有效地清除,神经根减压良好,无神经根损伤、脑脊液漏和感染等并发症。结论:PEID结合内镜下可变向动力系统能够有效治疗伴有钙化的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和康复时间短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板 内镜 微创治疗 钙化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前路手术治疗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35
3
作者 李程 王冰 +2 位作者 王一宇 高超华 刘一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33-437,共5页
目的:比较双节段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和单节段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对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结果.方法:对2010... 目的:比较双节段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和单节段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对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结果.方法:对2010年09月~2013年7月应用双节段椎间盘切除减压聚醚醚酮融合器(Polyetherether-ketone cage,PEEK cage)植骨融合术及单节段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的54例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ACCF组23例,ACDF组31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住院天数、手术时间、出血量、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的不同.通过测量术前、术后3d、术次随访时的影像学图片,分析两组患者颈椎曲度、融合节段高度及融合率的变化.结果:年龄、性别、病变节段、矢状位序列、植骨材料、住院天数和手术时间两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DF组的出血量显著少于ACCF组(175.4±12.1ml VS 201.3±80.4ml).ACDF组JOA及VAS评分在术前(13.06±0.81、6.48±1.43)与末次随访时(15.45±1.06、2.97±1.28)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ACCF组JOA及VAS评分同ACDF组,术后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未发现明显差别(P>0.05).两组颈椎曲度和融合节段高度术后3d时较术前均有增加(P<0.05),而末次随访时轻度下降(P<0.05),ACDF组改善程度明显大于ACCF组(P<0.05).两组均获得了100%的融合率.结论:在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中,ACDF出血量相对较少,能更好地改善颈椎曲度和维持融合节段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椎间盘切除椎体次全切除术 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精准诊断和微创介入治疗进展 被引量:32
4
作者 何涛 张郡 刘钦毅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55-661,共7页
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大多数典型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但在判断骨折类型和脊柱稳定性等方面不如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能直观判断骨折有无脊髓损伤,对于疑似恶性骨折者,可采用MR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 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大多数典型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但在判断骨折类型和脊柱稳定性等方面不如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能直观判断骨折有无脊髓损伤,对于疑似恶性骨折者,可采用MR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CT、同相和反相化学位移成像、Dixon MRI序列量化脂肪分数及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IVIM)等方法进行判断。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球囊后凸成形术(PKP)是目前最常用的微创介入治疗技术,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骨水泥螺钉内固定术、椎体支架植入术、SpineJack系统、KIVA系统、Osseofix系统和钛植入椎体增强装置(TIVAD)等技术也应用于OVCF治疗中。现对目前老年OVCF的诊断技术和化学位移成像等技术在精准诊断良、恶性椎体骨折中的作用进行归纳、总结,并对目前微创介入治疗的最新方法和技术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椎体压缩性骨折 精准诊断 微创介入 椎体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腱鞘麻醉在小儿手外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许可 王斌 +1 位作者 刘钦毅 张为众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10-614,697,共6页
目的:探讨改良腱鞘麻醉在小儿手外伤治疗中的优越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小儿手术麻醉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接受急、慢诊手部手术患儿102例(104指)。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儿分为传统指根神经阻滞麻醉组(54例,54指)和改良腱鞘... 目的:探讨改良腱鞘麻醉在小儿手外伤治疗中的优越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小儿手术麻醉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接受急、慢诊手部手术患儿102例(104指)。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儿分为传统指根神经阻滞麻醉组(54例,54指)和改良腱鞘麻醉组(48例,50指)。完成麻醉后5min内间隔1min对4个部位采用FLACC评分法(<7岁)或视觉模拟评分(VAS)法(7~18岁)进行痛觉检测,注射后5min内疼痛评分为0则表示麻醉成功。5min以后患儿仍然感觉疼痛无法接受手术为麻醉失败,改用传统指神经阻滞麻醉完成手术。检测2组患儿麻醉成功率、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持续时间以及麻醉药剂量。结果:改良腱鞘麻醉组和传统指根神经阻滞麻醉组患儿麻醉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指根神经阻滞麻醉组比较,改良腱鞘麻醉组患儿麻醉平均起效时间缩短(P<0.05),平均麻醉药剂量减少(P<0.05)。结论:改良腱鞘麻醉具有使用麻醉药剂量小、麻醉起效快、操作简便和患儿痛苦小等优点,适用于小儿手外伤的麻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外伤 改良腱鞘麻醉 传统指根神经阻滞麻醉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