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帕金森病细胞模型的建立及鱼藤酮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毒性作用 被引量:9
1
作者 张海娜 胡国华 +3 位作者 陈秋惠 孙冬 刘彩霞 孙亚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11-814,共4页
目的:建立帕金森病细胞模型,研究鱼藤酮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毒性作用及机制。方法:PC12细胞诱导分化成多巴胺能神经元,加入不同浓度鱼藤酮(0、10、25、50、75和100nmol.L-1),观察细胞形态改变;鱼藤酮处理PC12细胞24、48和72h,MTT法检测... 目的:建立帕金森病细胞模型,研究鱼藤酮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毒性作用及机制。方法:PC12细胞诱导分化成多巴胺能神经元,加入不同浓度鱼藤酮(0、10、25、50、75和100nmol.L-1),观察细胞形态改变;鱼藤酮处理PC12细胞24、48和72h,MTT法检测细胞活性;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法观察α-synuclein在胞内聚集情况;AO/EB双染检测细胞凋亡。结果:神经生长因子(NGF)诱导后PC12细胞形状不规则,突起增多变长,细胞间连接增多;染毒后细胞突起结构逐渐消失,细胞体积变小、形态变圆。50nmol.L-1鱼藤酮作用24h后PC12细胞活力开始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浓度增大,细胞活力进一步下降,呈浓度依赖性(P<0.01);随着作用时间延长,细胞活力亦逐渐下降,不同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胞浆中出现棕色的类圆形α-synuclein染色阳性颗粒;免疫荧光显示,胞浆中有α-synuclein标记的强绿色荧光的蛋白聚集。染毒细胞逐渐呈现出早期凋亡细胞、晚期凋亡细胞和坏死细胞状态。结论:鱼藤酮对多巴胺能神经元有毒性作用,可形成类包涵体样蛋白聚集并诱导细胞凋亡。α-synuclein代谢异常及细胞凋亡可能在鱼藤酮所致的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藤酮 PC12细胞 Α-SYNUCLEIN 细胞凋亡 帕金森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苯酞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毛西京 王敏 +1 位作者 于挺敏 姚刚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57-861,I0001,共6页
目的:观察丁苯酞(NBP)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CA1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探讨丁苯酞对VD的保护作用。方法:将80只健康Wistar大鼠按随机区组法分为假手术组、NBP对照组(假手术+NBP注射剂)、VD组(VD模型)和NBP处理组(VD... 目的:观察丁苯酞(NBP)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CA1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探讨丁苯酞对VD的保护作用。方法:将80只健康Wistar大鼠按随机区组法分为假手术组、NBP对照组(假手术+NBP注射剂)、VD组(VD模型)和NBP处理组(VD模型+NBP注射剂),每组20只,每组又分为4个亚组,即术后1、2、4和8周组,每个亚组5只。永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制备VD大鼠模型。NBP对照组和NBP处理组大鼠腹腔注射NBP注射剂5mg·kg^(-1)·d^(-1),连续给药7d。假手术组和VD组大鼠每次腹腔注射4mL生理盐水,连续注射7d。各组大鼠在术后各时间点(1、2、4和8周)留取海马组织,应用实时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CA1区BDNF表达水平。结果:定时定量PCR法,术后2、4和8周,VD组大鼠海马BDNF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术后4和8周,NBP处理组大鼠海马BDNF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VD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法,VD组大鼠4周时BDNF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术后8周时NBP组大鼠CA1区BDN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VD组(P<0.05)。结论:VD模型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在遭受缺血损伤后,BDNF反应性表达增加,而NBP则可明显提高VD大鼠海马CA1区BDNF的表达,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海马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丁苯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定量PCR检测大鼠神经激肽1受体mRNA方法的建立及评价 被引量:2
3
作者 姚刚 满玉红 +1 位作者 毛西京 于挺敏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66-369,共4页
目的:建立检测大鼠神经激肽1(NK1)受体mRNA的SYBR GreenⅠ实时定量PCR方法,为检测大鼠NK1受体基因表达提供有效的手段。方法:提取大鼠中脑总RNA,扩增NK1受体基因片段,将其克隆入pMD-18T载体,制作NK1受体标准品质粒;应用SYBR GreenⅠ双... 目的:建立检测大鼠神经激肽1(NK1)受体mRNA的SYBR GreenⅠ实时定量PCR方法,为检测大鼠NK1受体基因表达提供有效的手段。方法:提取大鼠中脑总RNA,扩增NK1受体基因片段,将其克隆入pMD-18T载体,制作NK1受体标准品质粒;应用SYBR GreenⅠ双链嵌合染料,对连续稀释的标准品质粒进行实时PCR分析,评价所建立方法的检测灵敏度;对PCR产物进行溶解曲线分析评价其特异性。结果:成功构建NK1受体标准品质粒,经酶切及测序鉴定,目的片段已插入pMD-18T载体;所建立的实时定量PCR方法的最低检测限度均为每反应102个拷贝,在每反应102~109拷贝范围内,荧光信号达到设定阈值所经历的循环数(Ct值)与起始模板浓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结论:所建立的检测大鼠NK1受体mRNA的SYBRGreenⅠ实时定量PCR方法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和线性范围广等特点,适用于对大鼠各种组织NK1受体的大量样本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定量PCR SYBR Green 神经激肽 大鼠 Wist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7
4
作者 于挺敏 齐晶晶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0年第6期608-610,共3页
神经病理性疼痛(NP)系指由周围和(或)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和(或)继发性损害、功能障碍或短暂性紊乱引起的疼痛,由一组不同病因、不同临床表现的疾病所组成;疼痛是这些异源性疾病的共同症状。神经病理性疼痛在人群中的发生率较高... 神经病理性疼痛(NP)系指由周围和(或)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和(或)继发性损害、功能障碍或短暂性紊乱引起的疼痛,由一组不同病因、不同临床表现的疾病所组成;疼痛是这些异源性疾病的共同症状。神经病理性疼痛在人群中的发生率较高,而目前对其临床特点描述较为混乱,这为临床诊断带来一定困难,笔者在本文中主要讨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分类及临床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痛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原合成酶激酶3β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安然 连丽丽 姚刚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8-193,共6页
神经病理性疼痛(NP)是临床常见的疼痛类型,约占慢性疼痛患者的20%,因疼痛程度重、治疗难度大,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其发病机制和治疗靶点一直是疼痛领域研究的热点。糖原合成酶激酶3(GSK-3)是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的一种,最初被视... 神经病理性疼痛(NP)是临床常见的疼痛类型,约占慢性疼痛患者的20%,因疼痛程度重、治疗难度大,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其发病机制和治疗靶点一直是疼痛领域研究的热点。糖原合成酶激酶3(GSK-3)是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的一种,最初被视为胰岛素依赖性糖原合成的关键蛋白激酶,随后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GSK-3参与调节多种细胞功能活动,能够使多种底物发生磷酸化,包括细胞结构蛋白、转录因子和细胞分裂起始因子等,在蛋白质合成、信号传递、细胞增殖与分化、神经功能和肿瘤形成等多种细胞生理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GSK-3在哺乳动物中有GSK-3α和GSK-3β2种亚型,GSK-3β通过介导炎症反应参与NP的发生发展过程,应用其抑制剂可以减轻模型动物的NP症状。现对GSK-3β影响NP病理过程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总结GSK-3β在NP中的作用,为NP发病机制和治疗药物研发提供新的靶点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原合成酶激酶3 神经病理性疼痛 炎症反应 促炎因子 神经递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中枢神经细胞瘤伴血液生长激素异常改变1例 被引量:1
6
作者 侯萌 付尧 +2 位作者 王占峰 刘彩芬 赵兴利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2-54,共3页
中枢神经细胞瘤(central neurocytoma,CNC)是中枢神经系统少见的肿瘤,属于神经元和混合性神经元-胶质瘤,WHOⅡ级,约占颅内肿瘤的0.1%~0.5%,好发年龄为20~40岁[1-3],儿童CNC非常罕见。CNC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主要症状包括幕上梗阻性脑积水... 中枢神经细胞瘤(central neurocytoma,CNC)是中枢神经系统少见的肿瘤,属于神经元和混合性神经元-胶质瘤,WHOⅡ级,约占颅内肿瘤的0.1%~0.5%,好发年龄为20~40岁[1-3],儿童CNC非常罕见。CNC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主要症状包括幕上梗阻性脑积水,颅内压增高,头痛、头晕、恶心、视神经乳头水肿。激素异常十分罕见,现分析我科收治的1例中枢神经细胞瘤伴血液生长激素异常病例,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细胞瘤 生长激素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酸钠/壳聚糖的免疫隔离及生物相容性 被引量:12
7
作者 宋月平 胡国华 +2 位作者 董丽华 马敬红 李淑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5-38,共4页
目的 :探讨微囊材料海藻酸钠 /壳聚糖的生物相容性和免疫隔离作用。方法 :以海藻酸钠 -壳聚糖 -海藻酸钠 (ACA)为包囊 ,分别将微囊化 PC1 2细胞、裸 PC1 2细胞、空微囊移植入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鼠纹状体内 ,以阿朴... 目的 :探讨微囊材料海藻酸钠 /壳聚糖的生物相容性和免疫隔离作用。方法 :以海藻酸钠 -壳聚糖 -海藻酸钠 (ACA)为包囊 ,分别将微囊化 PC1 2细胞、裸 PC1 2细胞、空微囊移植入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鼠纹状体内 ,以阿朴吗啡检测移植前后大鼠旋转行为的改变。HE染色后观察纹状体病理形态学的变化。对移植的微囊化 PC1 2细胞回收后再培养 ,以 MTT和台盼兰检测细胞活性。结果 :微囊化 PC1 2细胞移植能够改善 PD模型鼠的旋转行为 ,与移植前和空囊移植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 ,包囊无破裂 ,无肿瘤形成 ,囊周炎症反应轻微。裸 PC1 2细胞移植组大鼠的旋转行为改善仅持续了 2个月 ,且部分大鼠颅内有致死性肿瘤形成。回收微囊化 PC1 2细胞再培养生长良好 ,MTT法和台盼兰法检测显示细胞具有生物活性。结论 :海藻酸钠壳 /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酸钠 壳聚糖 微囊 帕金森病/治疗 细胞移植 疾病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坦类药物对偏头痛疗效及副作用的Meta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韩喜梅 毛西京 +1 位作者 满玉红 于挺敏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6-91,共6页
目的:评估七种曲坦药物治疗偏头痛的效能及副作用。方法:检索Medline,PubMed,Cochrane图书馆、CALIS外文期刊网、SAGE外文期刊网,中国知网,维普全文数据库。检索年限为1995年1月~2010年6月。纳入曲坦类药物治疗的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 目的:评估七种曲坦药物治疗偏头痛的效能及副作用。方法:检索Medline,PubMed,Cochrane图书馆、CALIS外文期刊网、SAGE外文期刊网,中国知网,维普全文数据库。检索年限为1995年1月~2010年6月。纳入曲坦类药物治疗的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0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127篇文献,纳入符合标准的56篇进行分析。利扎曲坦10 mg的2小时及24小时持续疗效、5 mg的2小时头痛缓解率与安慰剂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依来曲坦20 mg、40 mg、80 mg治疗效能均优于安慰剂;舒马曲坦50 mg、100 mg速崩片及50 mg片剂所有治疗效果均优于安慰剂,100 mg片剂除24小时持续疼痛缓解率外,其他治疗效能优于安慰剂组;阿莫曲坦12.5 mg所有效能、6.25 mg、25 mg 2小时疼痛缓解率与安慰剂对比有显著差异;佐米曲坦2.5 mg、5 mg治疗效能均优于安慰剂;夫罗曲坦2.5 mg、那拉曲坦2.5 mg 2小时治疗效能优于安慰剂。阿莫曲坦、依来曲坦、那拉曲坦、佐米曲坦2.5 mg、10 mg口服片剂,舒马曲坦5 mg、10 mg喷剂的副作用发生率与安慰剂相当。结论:7种曲坦类药物均有一定的有效性和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扎曲坦 依来曲坦 舒马曲坦 阿莫曲坦 佐米曲坦 夫罗曲坦 那拉曲坦 偏头痛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痛宁胶囊对偏头痛大鼠中脑P物质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6
9
作者 朱博驰 姚刚 +1 位作者 于挺敏 王东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623-627,共5页
目的 :观察头痛宁胶囊对偏头痛大鼠中脑P物质(Substance P,SP)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健康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4组:A组: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生理盐水+偏头痛组,C组:头痛宁胶囊对照组,D组:头痛宁胶囊+偏头痛组。A、B组灌胃给予生理盐水... 目的 :观察头痛宁胶囊对偏头痛大鼠中脑P物质(Substance P,SP)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健康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4组:A组: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生理盐水+偏头痛组,C组:头痛宁胶囊对照组,D组:头痛宁胶囊+偏头痛组。A、B组灌胃给予生理盐水2 ml/d,C、D组灌胃给予头痛宁胶囊0.375 g/kg/d,4组均连续给药7 d。给药结束后,B、D组给予硝酸甘油制备偏头痛模型,A、C组给予同剂量花生油对照,2 h后处死大鼠,取中脑。应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对各组大鼠中脑P物质mRNA进行绝对定量。结果 :大鼠中脑P物质mRNA拷贝数A组、C组和D组高于B组(P<0.05),A组、C组和D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头痛宁胶囊通过上调偏头痛大鼠中脑P物质表达,发挥治疗偏头痛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物质 偏头痛 头痛宁胶囊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雌激素对偏头痛大鼠行为学改变及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5-HT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红岩 于挺敏 +1 位作者 毛西京 姚刚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31-134,F0003,共5页
目的:观察雌激素对偏头痛大鼠头痛发作时行为学及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区5-羟色胺(5-HT)表达的影响,探讨雌激素在偏头痛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健康雌性Wistar大鼠24只,去卵巢后随机分4组:对照组(A组)、偏头痛组(B组)、低雌激素替代治疗... 目的:观察雌激素对偏头痛大鼠头痛发作时行为学及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区5-羟色胺(5-HT)表达的影响,探讨雌激素在偏头痛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健康雌性Wistar大鼠24只,去卵巢后随机分4组:对照组(A组)、偏头痛组(B组)、低雌激素替代治疗组(C组)和高雌激素替代治疗组(D组)。1周后B、C、D组给予硝酸甘油10mg·kg-1皮下注射制备偏头痛模型,A组以同剂量花生油皮下注射,观察注射后大鼠行为学改变,注射2h后处死大鼠,5-HT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行为学表现,D组爪红、耳红、尾红程度较B组明显减轻,爬笼、搔头次数明显减少,C组与B组大鼠相比无明显差别;免疫组化染色,B组、C组、D组与A组比较,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5-HT阳性神经元增多(P<0.01),以腹外侧和背外侧明显,B组增加程度最明显,C组次之,D组增加程度最低,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雌激素能减少PAG区5-HT阳性神经元的激活,其作用有剂量依赖性,高雌激素能减轻偏头痛大鼠行为学改变,作用机制可能与雌激素影响参与偏头痛发作的神经活性物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雌激素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5-羟色胺 行为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联合诊断(附18例报告) 被引量:5
11
作者 杜娜 毛西京 +1 位作者 于挺敏 姚刚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06-809,共4页
目的:探讨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联合诊断。方法:收集18例SC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SCD患者临床表现,检测血清维生素B12(VB12)、同型半胱氨酸(Hcy)和平均血红蛋白(MCH)水平及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进行电生理检查并分析... 目的:探讨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联合诊断。方法:收集18例SC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SCD患者临床表现,检测血清维生素B12(VB12)、同型半胱氨酸(Hcy)和平均血红蛋白(MCH)水平及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进行电生理检查并分析其异常表现。结果:18例SCD患者中临床表现肢体麻木者12例,运动障碍者10例,视物模糊者1例,精神异常者4例,尿便障碍者2例。18例患者中血清VB12水平降低者9例(50.0%),Hcy水平升高者18例(100%),MCV升高者15例(83.3%),MCH水平升高者14例(77.8%),15例患者行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均有阳性发现。结论:SCD患者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根据血清VB12缺乏诊断率较低,联合检测Hcy、MCH和MCV水平及电生理检查对SCD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维生素B12 同型半胱氨酸 平均红细胞体积 神经电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玩偶疗法在老年痴呆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1
12
作者 韩嘉琪 刘文平 +2 位作者 李智慧 相玮 李昆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7年第17期106-109,共4页
对玩偶疗法的理论基础、干预方式、注意事项及应用效果进行阐述,旨在为缓解老年痴呆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减轻照护者的负担,增加与他人互动等提供借鉴,从而提高老年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老年痴呆 玩偶疗法 认知障碍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真菌多糖对嗜酸乳杆菌发酵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罗翔丹 姚刚 张铁华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47-1050,共4页
目的:研究姬松茸多糖、金针菇多糖和香菇多糖对嗜酸乳杆菌发酵特性的影响,对其能否作为新型益生元进行评价,筛选出3种真菌多糖作为益生元的最优添加浓度。方法:以嗜酸乳杆菌发酵乳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碳源。其中,实验组加... 目的:研究姬松茸多糖、金针菇多糖和香菇多糖对嗜酸乳杆菌发酵特性的影响,对其能否作为新型益生元进行评价,筛选出3种真菌多糖作为益生元的最优添加浓度。方法:以嗜酸乳杆菌发酵乳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碳源。其中,实验组加入姬松茸多糖(浓度分别为0.2%、0.4%、0.6%、0.8%及1.0%),金针菇多糖(浓度分别为0.2%、0.4%、0.6%、0.8%及1.0%)和香菇多糖(浓度分别为0.4%、0.6%、0.8%、1.0%及1.2%),阳性对照组加入传统益生元菊粉(浓度分别为1%、2%、3%、4%及5%),检测各组发酵乳样品的微生物指标、黏度和pH值,并与阴性对照组(未添加任何碳源)进行对比。结果:在微生物指标的测定实验中,当姬松茸多糖及金针菇多糖浓度为0.6%、香菇多糖浓度为0.8%时,各组样品中嗜酸乳杆菌活菌数最大,菌落数的对数值分别可达10.34、9.75和9.95logcfu.mL-1。各实验组样品的菌落数均高于阴性对照组。在黏度的测定实验中,当姬松茸多糖和香菇多糖浓度为0.8%、金针菇多糖浓度为0.6%时,各组发酵乳样品的黏度最大,分别为3 800、3 300和2 800mPa.s,各实验组样品的黏度均大于阴性对照组。在pH的测定实验中,当姬松茸多糖及金针菇多糖浓度为0.6%、香菇多糖浓度为0.8%时,各组发酵乳样品的pH值最低,分别降至4.74、5.12和5.08,各实验组样品的pH值均低于阴性对照组。结论:姬松茸多糖、金针菇多糖以及香菇多糖均能够影响嗜酸乳杆菌的发酵特性,符合作为益生元的标准,姬松茸多糖为本实验样品中最优的益生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粉 姬松茸多糖 金针菇多糖 香菇多糖 嗜酸乳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下丘脑CRH和NGF的动态表达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爱丽 李方莲 +3 位作者 朱洪权 刘娜 孙海燕 李会媛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41-743,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局部脑缺血对大鼠下丘脑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和神经生长因子(NGF)以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的影响。方法:选用正常老龄Wistar大鼠32只,雌雄各半,随机分组,每组4只大鼠。分假手术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分为缺血15 ... 目的:探讨局部脑缺血对大鼠下丘脑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和神经生长因子(NGF)以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的影响。方法:选用正常老龄Wistar大鼠32只,雌雄各半,随机分组,每组4只大鼠。分假手术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分为缺血15 min组、缺血15 min再灌注1 h、6 h、1 d、2 d4、d、9 d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老龄大鼠局部脑缺血下丘脑的CRH和NGF表达进行动态观察。结果:假手术组下丘脑有少量CRH和NGF表达,实验组在缺血再灌注1 h内下丘脑CRH和NGF表达均无变化,此后缺血再灌注6 h下丘脑CRH和NGF均有短暂一过性消失,随后缺血再灌注2 d二者在下丘脑的表达相继明显增加。结论:脑缺血后下丘脑CRH分泌细胞并非立刻进入活动增强状态;脑缺血后下丘脑后续阶段存在CRH分泌细胞的活动增强效应;NGF对维系HPA的活动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大鼠 WISTAR 神经生长因子 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与偏头痛 被引量:12
15
作者 于挺敏 姚刚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9-41,共3页
目前多数研究显示偏头痛患者血清镁离子降低,推测偏头痛发作与镁离子缺乏有密切关系。镁剂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证明了这一推测,因此,对镁离子在偏头痛发病机制中作用的深入研究,将为临床偏头痛的防治开辟新的道路。
关键词 偏头痛 血清 疗效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扎曲普坦对硝酸甘油型偏头痛模型大鼠行为学和外周血中疼痛相关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姚刚 郝婷婷 +1 位作者 罗翔丹 于挺敏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81-984,共4页
目的:观察利扎曲普坦对偏头痛模型大鼠行为学和外周血中疼痛相关因子的影响,探讨曲普坦类药物对偏头痛的治疗作用。方法:24只健康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偏头痛组、利扎曲普坦对照组和利扎曲普坦治疗组,每组6只。利扎曲普... 目的:观察利扎曲普坦对偏头痛模型大鼠行为学和外周血中疼痛相关因子的影响,探讨曲普坦类药物对偏头痛的治疗作用。方法:24只健康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偏头痛组、利扎曲普坦对照组和利扎曲普坦治疗组,每组6只。利扎曲普坦对照组和利扎曲普坦治疗组大鼠给予利扎曲普坦灌胃,剂量为1 mg·kg-1·d-1(药物剂量根据成人常规每日口服剂量进行换算),空白对照组和偏头痛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灌胃(1 mL·d-1)。各组大鼠连续灌胃给药7 d后,偏头痛组和利扎曲普坦治疗组大鼠制备硝酸甘油型偏头痛动物模型,空白对照组和利扎曲普坦对照组给予同剂量生理盐水,记录各组大鼠给予药物(硝酸甘油注射剂/生理盐水)后60~90 min行为学表现;2 h后处死大鼠,留取外周血,检测各组大鼠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5-羟色胺(5-HT)、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与偏头痛组比较,利扎曲普坦治疗组大鼠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偏头痛组大鼠外周血中 CGRP水平明显升高(P<0.05);偏头痛组大鼠外周血中5-HT水平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利扎曲普坦对照组大鼠外周血中5-HT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偏头痛组比较,利扎曲普坦治疗组大鼠外周血中5-HT水平明显升高(P<0.05);各组大鼠外周血中 IL-1β和 TNF-α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利扎曲普坦能够减轻硝酸甘油型偏头痛模型大鼠行为学症状,使偏头痛大鼠头痛发作期外周血中5-HT水平升高,改善偏头痛发作时血管舒缩功能紊乱的状态,减轻因5-HT耗竭而引起的血管过度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扎曲普坦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5-羟色胺 白细胞介素1Β 肿瘤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脑缺血再灌注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和丘脑NT-3及FGF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爱丽 周钢 +1 位作者 范恩学 刘娜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7-60,F0002,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与神经营养因子-3(NT-3)、成纤维细胞因子(FGF)之间的关系。方法:Wistar老龄大鼠雌雄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包括全脑缺血15 min组及缺血15 min再灌注 1 h、6 h、2 d、4 d、9 d组,每组5只。用免疫组化ABC...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与神经营养因子-3(NT-3)、成纤维细胞因子(FGF)之间的关系。方法:Wistar老龄大鼠雌雄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包括全脑缺血15 min组及缺血15 min再灌注 1 h、6 h、2 d、4 d、9 d组,每组5只。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缺血再灌注不同时相海马和丘脑NT-3及FGF表达。结果:正常老龄大鼠海马和丘脑均含有少量NT-3及FGF;缺血再灌注1 h~4 d,海马NT-3表达迅速而持续增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缺血再灌注9 d时减弱至对照组水平(P>0.05);缺血再灌注6 h~2 d,海马FGF表达增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缺血再灌注4 d时其表达进一步增强(P<0.01),随后其表达锐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缺血再灌注2 d,丘脑NT-3和FGF 表达开始增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后二者表达均减弱,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结论:海马对缺血损伤具有反应快、作用持久的NT-3和FGF保护机制,丘脑缺乏良好的NT-3和 FGF保护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痴呆 血管性 神经营养因子3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脑缺血 大鼠 WIST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脉压与年龄及左室肥厚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沙春蕊 李爱丽 +2 位作者 杨文 张艳华 刘柏辉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1-132,共2页
目的:探讨老年人脉压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趋势及其与左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采用汞式血压计测量2次非同日坐位右上臂肱动脉血压,取平均值并计算脉压(PP)。根据PP大小将60岁以上的4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分为3组:A组(n=210),PP 50~69 mmH... 目的:探讨老年人脉压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趋势及其与左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采用汞式血压计测量2次非同日坐位右上臂肱动脉血压,取平均值并计算脉压(PP)。根据PP大小将60岁以上的4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分为3组:A组(n=210),PP 50~69 mmHg;B组(n=168),PP 70~89 mmHg;C组(n= 42),PP≥90 mmHg。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根据左室重量指数(LVMI,g·m-2)男>134 g·m-2、女 >110 g·m-2作为LVH的诊断标准。结果:老年人随年龄增长收缩压逐渐增高,舒张压增高不明显,最终导致 PP加大;脉压差越大,左室肥厚的程度越大。结论:60岁以上老年人PP增加是导致左室肥厚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肥厚性/病因学 脉压 高血压/并发症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丛集性头痛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14
19
作者 姚刚 于挺敏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13-314,共2页
关键词 丛集性头痛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维生素B_(12)对反复前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脑保护作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于挺敏 满玉红 吴杰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90-392,F0002,共4页
目的:探讨甲基维生素B12的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双侧颈总动脉夹闭法制备反复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雄性Wistar大鼠4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及缺血再灌注甲基维生素B12治疗组(n=15),每组按缺血再灌注时间1、2、4周3个时间点... 目的:探讨甲基维生素B12的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双侧颈总动脉夹闭法制备反复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雄性Wistar大鼠4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及缺血再灌注甲基维生素B12治疗组(n=15),每组按缺血再灌注时间1、2、4周3个时间点再分为3组(n=5)。光镜HE染色、LFB髓鞘染色及电镜下观察海马、髓鞘的病理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组1周时光镜、电镜下可见海马神经元坏死,2和4周更加明显,LFB髓鞘染色见髓鞘脱失变性,4周较2周改变更明显,电镜下髓鞘鞘层模糊,部分溶解、折叠。甲基维生素B12治疗组海马神经元接近正常,髓鞘排列致密、有序,4周时改变最明显。结论:甲基维生素B12能明显减轻海马神经元和神经纤维髓鞘的缺血性损伤,具有脑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B12 海马 髓鞘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