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1
作者 徐韶琳 王英 苏冠方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707-709,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疗效。方法对40例(41眼)NVG患者根据病情分3组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A组12例(13眼),行单纯小梁切除术,术中用丝裂霉素C敷贴;B组13例(13眼),行睫状体冷冻+全周边视网膜冷凝术;C... 目的观察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疗效。方法对40例(41眼)NVG患者根据病情分3组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A组12例(13眼),行单纯小梁切除术,术中用丝裂霉素C敷贴;B组13例(13眼),行睫状体冷冻+全周边视网膜冷凝术;C组15例(15眼),行小梁切除术+睫状体冷冻+全周边视网膜冷凝术。结果患者出院时平均眼压:A组为(20.08±7.11)mmHg;B组为(21.50±7.28)mmHg,术后2周左右大部分降至正常;C组为(19.43±7.98)mmHg。随访期间,术后A组9眼眼压正常,手术成功率为69.1%;B组8眼眼压正常,手术成功率为61.5%;C组12眼眼压正常,手术成功率为80%。结论对于不同病情的NVG患者,可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小梁切除术 睫状体冷冻术 全周边视网膜冷凝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幼年豚鼠视觉发育的正视化过程 被引量:7
2
作者 王瑞卿 赵海岚 +2 位作者 胡娱新 吴荒 苏冠方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9-23,共5页
目的:研究正常豚鼠眼球生长发育变化规律,为豚鼠作为近视研究的动物模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刚出生的英国种三色豚鼠64只,随机分为8组,每组8只,雌雄各半。分别在第0、1、2、3、5、7、9和11周测量其中一组豚鼠的屈光力(R)、角膜曲率... 目的:研究正常豚鼠眼球生长发育变化规律,为豚鼠作为近视研究的动物模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刚出生的英国种三色豚鼠64只,随机分为8组,每组8只,雌雄各半。分别在第0、1、2、3、5、7、9和11周测量其中一组豚鼠的屈光力(R)、角膜曲率半径(RCC)、前房深度(AS)、晶状体厚度(CL)、玻璃体腔长度(VC)和眼轴总长度(AL)。将左右眼测量值合并在一起分析正视化过程中各屈光成分的变化规律。RCC、AS、CL、VC、AL和R分别做直线相关分析。结果:各组中左右眼的R、RCC、AS、CL、VC和AL差异无显著性(P>0.05),雌雄鼠的R、RCC、AS、CL、VC和AL差异无显著性(P>0.05)。豚鼠出生时为远视[(+5.25±0.22)D],以后远视度数逐渐下降,到11周龄达(+1.34±0.61)D并趋于稳定(P=0.215)。RCC出生时为(3.23±0.01)mm,AS出生时为(1.20±0.00)mm,CL出生时为(2.72±0.02)mm和VC出生时为(3.27±0.01)mm,4项参数在出生后的3周内总体呈上升趋势;3周后除了AS基本保持不变,其他3个参数仍在逐渐增加。AL[出生时为(7.19±0.02)mm]发生了明显的延长(P<0.05)。各参数与屈光力的相关性分析,其中VC与屈光力密切相关(r=-0.818,P<0.01),其他5个参数与屈光力呈中等相关(r=-0.558~-0.680,P<0.01)。结论:在视觉发育期内,豚鼠的各项屈光参数均向正视化发展,完成正视化的时间在9~11周。正视化进程主要与玻璃体腔长度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豚鼠 正视化 眼球 生长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白内障大鼠晶状体中二肽基肽酶Ⅱ免疫活性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张辉 王宜 +2 位作者 杨风娟 秦秀红 赵梅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08-509,513,共3页
目的:探讨二肽基肽酶Ⅱ(DPPⅡ)与先天性白内障发病的关系。方法:先天性白内障大鼠(SCR)80只,随机均分为8、10、12及14周龄组。以各同周龄正常Wistar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ABC染色法),即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过氧化物... 目的:探讨二肽基肽酶Ⅱ(DPPⅡ)与先天性白内障发病的关系。方法:先天性白内障大鼠(SCR)80只,随机均分为8、10、12及14周龄组。以各同周龄正常Wistar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ABC染色法),即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体法,观察8、10、12及14周龄SCR晶状体中DPPⅡ的免疫活性变化。结果:8、10、12及14周龄SCR,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及周边部晶状体纤维组织中,DPPⅡ染色较同周龄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增强,特别是12及14周龄SCR白内障晶状体中DPPⅡ的免疫阳性产物扩展至晶状体核周部。结论:DPPⅡ在先天性SCR晶状体中免疫活性增强,它有可能在白内障形成过程中参与晶状体蛋白的水解分化,从而促进白内障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晶状体 二肽基肽酶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tch1和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在糖尿病小鼠视网膜中的表达 被引量:4
4
作者 秦秀虹 张珍珍 +2 位作者 许海涛 张丽红 吴雅臻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40-344,共5页
背景 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PARP-1)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而Notch1是生物体重要的信号转导通路,可能参与对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拮抗过程,Notch1是否参与了DR的发生还未得到证实. 目的 探讨Notch1... 背景 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PARP-1)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而Notch1是生物体重要的信号转导通路,可能参与对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拮抗过程,Notch1是否参与了DR的发生还未得到证实. 目的 探讨Notch1、Dll4、PARP-1、Akt、核因子-κB(NF-κB)及caspase-3在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组织及高糖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VECs)中的表达. 方法 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Notch1、Dll4、PARP-1、Akt、NF-κB及caspase-3在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组织及RVECs的表达.结果 Notch1、Dll4、p-Akt在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组织中的表达量比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而PARP-1、caspase-3在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组织中的表达量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NF-κB的表达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48,P=0.530).RVECs中Notch1、p-Akt的表达量随葡萄糖浓度的增高而增加,而剪切型PARP-1、caspase-3的表达量则随葡萄糖浓度的增高而降低,在葡萄糖浓度为30 mmol/L时上述变化最显著,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NF-κB的表达量无明显变化. 结论 在糖尿病小鼠视网膜中,剪切型PARP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上调,但Notch1、p-Akt蛋白的表达量下调.剪切型PARP和caspase-3表达量随葡萄糖浓度的增高而增加,Notch1、p-Akt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TCH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 血管内皮细胞 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肽基肽酶Ⅲ在半乳糖性白内障大鼠晶状体中的表达 被引量:5
5
作者 窦莹 张辉 +2 位作者 田蕊 秦秀虹 房学迅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501-504,共4页
目的建立D-半乳糖性白内障大鼠动物模型,检测二肽基肽酶Ⅲ(DPPⅢ)在D-半乳糖性白内障大鼠晶状体和正常大鼠晶状体中的含量,探讨DPPⅢ与白内障发病的关系。方法建立D-半乳糖性白内障大鼠动物模型,进行相应分期分组。应用Westernblot方法... 目的建立D-半乳糖性白内障大鼠动物模型,检测二肽基肽酶Ⅲ(DPPⅢ)在D-半乳糖性白内障大鼠晶状体和正常大鼠晶状体中的含量,探讨DPPⅢ与白内障发病的关系。方法建立D-半乳糖性白内障大鼠动物模型,进行相应分期分组。应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DPPⅢ在各组白内障大鼠及正常大鼠晶状体中的含量。结果DPPⅢ在各组D-半乳糖性白内障大鼠晶状体中的含量明显高于同期正常对照组,并随着晶状体混浊程度的加重而增加。结论DPPⅢ在D-半乳糖性白内障大鼠晶状体中的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增加,DPPⅢ含量的变化可能与白内障发病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肽基肽酶Ⅲ D-半乳糖性白内障 印迹细胞学分析 品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青年男性Eales病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调查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肖骏 魏世辉 +1 位作者 王洁 何耀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7-159,共3页
目的:调查健康青年男性Eales病的发病情况及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3 288名入伍新兵为研究对象,以Jyotirmay Biswas等提出的诊断标准为诊断依据。应用间接检眼镜进行初步筛查,对可疑病例进行荧光血管造影、X线及实验室检查。调查... 目的:调查健康青年男性Eales病的发病情况及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3 288名入伍新兵为研究对象,以Jyotirmay Biswas等提出的诊断标准为诊断依据。应用间接检眼镜进行初步筛查,对可疑病例进行荧光血管造影、X线及实验室检查。调查内容包括:Eales病患病率及与其有关的地域、饮食、家庭收入水平、不良嗜好、PPD反应等因素。结果;3 288新兵中确诊为Eales病26例,其中单眼23例,双眼3例,现患率为0.8%,95%可信区间为0.52%~1.16%。检出疑似病例25例。Eales病发病与地域、饮食、家庭收入水平、吸烟等因素无关联(P>0.05),Eales病发病似与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有关(P<0.05)。结论:Eales病在健康青年人中的患病率较高,接近于印度门诊患者患病率水平。Eales发病可能与结核感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LES病 视网膜疾病/流行病学 发病率 危险因素 患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离辐射对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4
7
作者 周鸿雁 马庆杰 +5 位作者 郝继龙 谷树严 高识 温强 赵艳颖 张文松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686-691,共6页
背景角膜新生血管(CNV)可发生在多种眼表疾病中,常可加重病情,但有效的I临床治疗方法仍在探索中。目的探讨电离辐射对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76只清洁级Wistar纯系大鼠中70只用角膜碱烧伤的方法建立大鼠右眼CNV模型... 背景角膜新生血管(CNV)可发生在多种眼表疾病中,常可加重病情,但有效的I临床治疗方法仍在探索中。目的探讨电离辐射对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76只清洁级Wistar纯系大鼠中70只用角膜碱烧伤的方法建立大鼠右眼CNV模型,然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造模动物分为B射线10Gy一次性照射组2只、β射线7Gy分次照射组17只、β射线10Gy分次照射组17只、质量分数1%环孢素A(CsA)点眼组17只和角膜碱烧伤模型组17只,6只正常兔6只眼(均取右眼)作为正常对照组。用90Sr-90Y眼科敷贴器于右眼角膜碱烧伤后第1天开始沿角膜缘进行B射线照射,1%CsA点眼组用药时间与照射时间相同。实验后每日行裂隙灯检查并计算CNV长度和面积。于角膜碱烧伤后3、5、7d制备角膜组织石蜡切片和匀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角膜组织中bcl-2、bax、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分别采用Westernblot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各组大鼠角膜组织中VEGF蛋白及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角膜碱烧伤后7d,裂隙灯下可见β射线10Gy一次性照射组、B射线10Gy分次照射组均出现角膜溃疡,角膜碱烧伤模型组可见大量CNV生成,而β射线7Gy分次照射组和1%CsA点眼组CNV明显较少。角膜碱烧伤后7d,β射线7cy分次照射组、1%CsA点眼组CNV长度和面积均明显小于角膜碱烧伤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长度:q=14.40、24.20,P〈0.01;面积:q=17.80、14.00,P〈0.0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表明,与角膜碱烧伤模型组比较,β射线7Gy分次照射组、1%CsA点眼组大鼠角膜中bcl-2和VEGF蛋白表达均减弱,而bax蛋白表达均增强。RT—PCR检测表明,β射线7Gy分次照射组、β射线10Gy分次照射组、1%CsA点跟组VEGFmRNA表达强度明显低于角膜碱烧伤模型组,Westernblot检测发现VEGF蛋白的表达与VEGFmRNA的表达遵循同样的规律。结论90Sr-90Y眼科敷贴器小剂量分次放射治疗可明显抑制角膜碱烧伤后CNV的生长,并且以β射线7cy分次照射作用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辐射 角膜碱烧伤 角膜新生血管 90Sr-90Y眼科敷贴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COX-2抑制剂对角膜移植术后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文松 周鸿雁 +2 位作者 谷树严 郑雅娟 徐韶琳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13-716,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在角膜移植术后新生血管形成中的抑制作用。方法:SD大鼠及Wistar大鼠各20只,在SD大鼠与Wistar大鼠之间建立角膜移植动物模型,分为选择性环氧化酶-1(COX-1)抑制剂小剂量阿司匹林给药组、选择性CO... 目的:探讨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在角膜移植术后新生血管形成中的抑制作用。方法:SD大鼠及Wistar大鼠各20只,在SD大鼠与Wistar大鼠之间建立角膜移植动物模型,分为选择性环氧化酶-1(COX-1)抑制剂小剂量阿司匹林给药组、选择性COX-2抑制剂西乐葆给药组、非选择性COX抑制剂消炎痛给药组及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对角膜移植术后角膜混浊、水肿、新生血管形成情况评分得出角膜排斥反应指数(RV),对角膜移植术后新生血管形态计算得出新生血管反应区域。并进行角膜病理切片检查。结果:选择性COX-1抑制剂组及阴性对照组大鼠在7 d时RV值>5,排斥反应已经发生,选择性COX-2抑制剂组及非选择性COX抑制剂组未发生排斥反应。裂隙灯检查及角膜病理切片检查可见选择性COX-2抑制剂组及非选择性COX抑制剂组术后7d出现植床周围少许新生血管。选择性COX-1抑制剂组及阴性对照组术后7 d时新生血管接近创口。选择性COX-2抑制剂组及非选择COX抑制剂组角膜新生血管反应区域及RV值均少于选择性COX-1抑制剂组及阴性对照组。结论:COX-2选择性抑制剂可抑制角膜移植术后新生血管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移植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氧化还原酶类/拮抗剂和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天遮盖与部分遮盖对弱视患儿视力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20
9
作者 吴荒 池云峰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46-749,共4页
目的探讨全天遮盖和每天遮盖4h的部分遮盖对弱视患儿视力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3~11岁屈光参差性弱视或斜视性弱视患者200例,双眼最佳矫正视力相差≥2行。按年龄分为学龄前组(3~5岁,66例)、低年级组(6~8岁,93例)和高年级组(9~11岁,41... 目的探讨全天遮盖和每天遮盖4h的部分遮盖对弱视患儿视力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3~11岁屈光参差性弱视或斜视性弱视患者200例,双眼最佳矫正视力相差≥2行。按年龄分为学龄前组(3~5岁,66例)、低年级组(6~8岁,93例)和高年级组(9~11岁,41例)。初始治疗仅予屈光矫正,3个月后每组内按遮盖方式随机分为全天遮盖组和部分遮盖组(每天持续遮盖4h),分别于遮盖3个月、6个月和9个月观察弱视眼视力情况。结果经过3个月的屈光矫正,3个年龄组的弱视眼视力均有明显进步(学龄前组平均提高2.3行,t=10.898,P<0.001;低年级组平均提高1.6行,t=11.563,P<0.001;高年级组平均提高1.6行,t=9.823,P<0.001)。在此后的遮盖治疗过程中,弱视眼视力继续提高,完全遮盖组与部分遮盖组的弱视眼视力在遮盖治疗后3个月(学龄前组:t=-0.136,P=0.892;低年级组:t=0.755,P=0.452;高年级组:t=-0.039,P=0.969)、6个月(学龄前组:t=0.737,P=0.465;低年级组:t=-0.838,P=0.405;高年级组:t=-0.326,P=0.747)、9个月(学龄前组:t=-1.618,P=0.116;低年级组:t=-1.816,P=0.075;高年级组:t=1.313,P=0.20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屈光矫正基础上,采用每天4h的部分遮盖与传统的全天遮盖均可明显提升弱视眼视力,且两者疗效并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视 遮盖治疗 视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皮生长因子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眼表损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珍珍 张辉 +1 位作者 吴星伟 唐于荣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53-556,共4页
背景随着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广泛应用,部分患者术后感到明显的烧灼感、异物感,该手术对患者眼表的损伤及影响多有报道。目的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背景随着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广泛应用,部分患者术后感到明显的烧灼感、异物感,该手术对患者眼表的损伤及影响多有报道。目的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后眼表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确诊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的患者89例120眼,依据术后第1天给予滴眼液的不同分为rhEGF组、玻璃酸钠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40眼。各组间术前角膜荧光素染色、泪膜破裂时间(BUT)及泪液分泌(Schirmer Ⅰ)试验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基础用药为质量分数0.3%氧氟沙星眼膏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持续2周。术后第1天rhEGF组和玻璃酸钠组分别给予rhEGF滴眼液、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每日4次,持续4周。患者分别于术前1d及术后1d、1周、2周和1个月时行角膜荧光素染色、BUT及Schirmer Ⅰ试验检测,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个组间人口基线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年龄=3.740,Х性别^2=0.615,P〉0.05),术前1d眼表检查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F=0.247,P〉0.05;BUT:F=0.579,P〉0.05;Schirmer Ⅰ试验:F=0.475,P〉0.05)。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各组内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Schirmer Ⅰ试验结果均出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BUT出现先缩短后延长的趋势,3个组术前1d,术后1d、1周、2周、1个月时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值、BUT、Schirmer Ⅰ试验结果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N目=6.754、6.233、6.079,P〈0.01);3个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F*。=4.953、4.071、4.511,P〈0.05)。rhEGF组术后2周和术后1个月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明显低于玻璃酸钠组(P=0.039、0.014),1个月时恢复至术前水平(P=0.137)。rhEGF组术后1周和2周时BUT均明显高于玻璃酸钠组(P=0.019、0.007),于2周时恢复至术前水平(P=1.009)。rhEGF组在术后1周、2周、1个月时Schirmer Ⅰ试验值均明显低于玻璃酸钠组(P=0.022、0.003、0.019),于2周时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2)。结论rhEGF可明显促进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眼表损伤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白内障 超声乳化 玻璃酸钠 干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膜基质环境对杯状细胞分化调控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杜园园 苏冠方 刘早霞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752-755,共4页
目的探索结膜基质纤维细胞对结膜上皮杯状细胞分化的调控作用。方法将实验研究对象分为A、B两组,A组为兔结膜上皮细胞与兔基质纤维细胞共培养组:即先在培养皿内培养兔结膜基质组织块1周,此时可见组织块周围生长直径约1cm的基质纤维细胞... 目的探索结膜基质纤维细胞对结膜上皮杯状细胞分化的调控作用。方法将实验研究对象分为A、B两组,A组为兔结膜上皮细胞与兔基质纤维细胞共培养组:即先在培养皿内培养兔结膜基质组织块1周,此时可见组织块周围生长直径约1cm的基质纤维细胞,然后在距该细胞2~3cm位置培养兔结膜上皮组织块,二者在同一培养皿内共培养1周;B组为单纯结膜上皮细胞培养组:即仅在培养皿内培养兔结膜上皮组织块1周。应用光学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两组结膜上皮细胞分泌泡的形态,通过免疫组化技术对比两组PAS及Muc5AC染色阳性细胞的数量及分布,并对两组Muc5AC阳性细胞数进行统计学分析及对比。结果培养1周后,A组见大量顶浆分泌的杯状细胞,PAS及Muc5AC染色阳性细胞数A组均明显高于B组,A组Muc5AC染色阳性细胞数量平均为(26.40±4.78)个,B组平均为(15.00±4.31)个,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结膜基质纤维细胞具有促进结膜上皮杯状细胞分化和分泌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膜杯状细胞 基质纤维细胞 MUC5AC PAS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黑色素瘤眼球摘除术后死亡原因的临床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铮 刘早霞 苏冠方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91-293,共3页
目的评估脉络膜或睫状体黑色素瘤眼球摘除术后死亡的预兆因素。方法对1996年1月至2005年6月诊断为脉络膜或睫状体黑色素瘤行眼球摘除术的35例患者进行随访。通过临床及病理检查,记录肿瘤最大基底直径、肿瘤前界位置、有无巩膜外或视盘/... 目的评估脉络膜或睫状体黑色素瘤眼球摘除术后死亡的预兆因素。方法对1996年1月至2005年6月诊断为脉络膜或睫状体黑色素瘤行眼球摘除术的35例患者进行随访。通过临床及病理检查,记录肿瘤最大基底直径、肿瘤前界位置、有无巩膜外或视盘/视神经浸润、细胞病理分型及术后转移死亡例数等指标。进行2个或多个率比较的χ2检验,以及比较其转移死亡的相对危险度或称比值比(ratratio,RR)。结果黑色素瘤最大基底直径较大者死亡的危险性相对较高(0.01<P<0.025,RR>1),肿瘤前界达到睫状体或虹膜者与位于脉络膜内者相比预后较差(0.025<P<0.05,RR=2.89);有巩膜外或视盘/视神经浸润者较无浸润者预后相对较差(0.025<P<0.05,RR=2.67);病理分型为非梭形细胞型者较梭形细胞型者预后相对较差(0.01<P<0.025,RR=3.15)。结论脉络膜或睫状体黑色素瘤转移死亡率与肿瘤最大基底直径、前界位置、有无巩膜外或视盘/视神经浸润以及病理分型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瘤 眼球摘除术 死亡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豚鼠外源性曲霉菌性眼内炎模型建立 被引量:1
13
作者 文海荣 赵梅生 +3 位作者 王丽 贺丹 朱超 邹天冀 《眼科新进展》 CAS 2007年第12期896-899,共4页
目的建立外源性曲霉菌性眼内炎的豚鼠动物模型。方法选取健康成年的豚鼠(体重400~450g)28只,随即分为7组,右眼为实验眼,分别于玻璃体腔内接种浓度为(1.0~1.5)×103CFU.mL-1、(10~15)×103CFU.mL-1、(100~150)×103CFU.m... 目的建立外源性曲霉菌性眼内炎的豚鼠动物模型。方法选取健康成年的豚鼠(体重400~450g)28只,随即分为7组,右眼为实验眼,分别于玻璃体腔内接种浓度为(1.0~1.5)×103CFU.mL-1、(10~15)×103CFU.mL-1、(100~150)×103CFU.mL-1、(1.0~1.5)×106CFU.mL-1、(10~15)×106CFU.mL-1、(100~150)×106CFU.mL-1、(1.0~1.5)×109CFU.mL-1的孢子悬液各0.02mL,左眼为正常对照眼,注射生理盐水0.02mL。采用直接检眼镜进行自然病程及临床特征观察15d,处死后取玻璃体腔液、全身主要脏器及血液行真菌培养,进行真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别,并将眼球做组织学检查。选取临床特征典型且无全身感染的实验组浓度进行重复试验。结果(1.0~1.5)×106CFU.mL-1组眼部组织的感染症状典型,主要内脏和血液培养阴性,眼部组织浓汁培养出病原菌阳性率100%.结论成功建立了外源性曲霉菌性眼内炎的豚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霉菌 眼内炎 豚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羊膜为载体应用β-巯基乙醇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14
作者 张妍 苏冠方 +1 位作者 王晨光 徐春玲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66-569,F0003,共5页
目的:以羊膜为载体应用β-巯基乙醇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定向分化成为神经样细胞,探讨组织工程化的神经细胞的构建。方法:分离、培养大鼠BMSCs,应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表面标志物检测及鉴定。以人羊膜基质为载体负载大鼠BMSCs,用... 目的:以羊膜为载体应用β-巯基乙醇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定向分化成为神经样细胞,探讨组织工程化的神经细胞的构建。方法:分离、培养大鼠BMSCs,应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表面标志物检测及鉴定。以人羊膜基质为载体负载大鼠BMSCs,用β-巯基乙醇将其诱导定向分化成神经样细胞。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神经上皮干细胞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标记物GAP-43的表达。结果:经流式细胞仪检测第3代BMSCs,CD90、CD71、CD29均呈现阳性表达,CD45呈现阴性表达。BMSCs接种羊膜后贴附生长,折光性好。经β-巯基乙醇诱导3 h后,细胞可见突起长出,形态呈典型神经细胞改变,nestin和GAP-43表达阳性,未诱导的细胞呈阴性。结论:以人羊膜基质为载体的大鼠BMSCs经β-巯基乙醇诱导后可以定向分化成神经样细胞,可构建出组织工程化的神经样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人羊膜 诱导 神经样细胞 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肽基肽酶Ⅲ在正常大鼠眼球中的免疫表达
15
作者 秦秀虹 张辉 +2 位作者 刘丽 吴怡 李卉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16-617,621,共3页
目的探讨二肽基肽酶Ⅲ(dipeptidyl peptidaseⅢ,DPPⅢ)在正常大鼠眼球各组织中的免疫表达。方法选取正常的两性Wistar大鼠,应用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体法检测DPPⅢ在正常大鼠眼球各组织中的免疫表达。结果 DPPⅢ在角膜上... 目的探讨二肽基肽酶Ⅲ(dipeptidyl peptidaseⅢ,DPPⅢ)在正常大鼠眼球各组织中的免疫表达。方法选取正常的两性Wistar大鼠,应用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体法检测DPPⅢ在正常大鼠眼球各组织中的免疫表达。结果 DPPⅢ在角膜上皮细胞、角膜内皮细胞、睫状体无色素上皮细胞、虹膜色素上皮细胞、晶状体上皮细胞、晶状体纤维细胞、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视网膜外丛状层、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中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呈阳性。结论 DPPⅢ主要存在于Wistar大鼠眼球的角膜上皮细胞、角膜内皮细胞、睫状体无色素上皮细胞、虹膜色素上皮细胞、晶状体上皮细胞、晶状体纤维细胞、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神经节细胞、视网膜外丛状层、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肽基肽酶Ⅲ WISTAR大鼠 眼球 免疫组织化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视患者角膜屈光力与角膜表面规则性的相关性分析
16
作者 吴荒 王宜 +3 位作者 张辉 王春勇 宋跃 郑雅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28-1129,共2页
目的:探讨近视患者角膜屈光力与角膜表面规则性的相关关系。方法:对近视患者眼1472只(其中男性眼715只,女性眼757只)、行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手术后1年的患者眼161只和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后1年的患者眼... 目的:探讨近视患者角膜屈光力与角膜表面规则性的相关关系。方法:对近视患者眼1472只(其中男性眼715只,女性眼757只)、行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手术后1年的患者眼161只和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后1年的患者眼158只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角膜平均屈光力(ACP)与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RI)的相关关系。结果:ACP与SRI在男性和女性中均存在正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120和0.131,P<0.01);PRK术后1年,ACP与SRI之间无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为-0.077,P=0.330);LASIK术后1年,ACP与SRI之间无相关关系(偏相关系数为-0.070,P=0.385)。结论:近视患者角膜屈光力与角膜表面规则性存在正相关关系,屈光手术可以改变这种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角膜地形图 屈光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2+)与Calpain在白内障形成过程中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朱超婕 朱超 +1 位作者 李光宇 裴颖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14-418,共5页
白内障是一种眼科常见病、多发病,是全球主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虽然随着技术的进步,手术治疗白内障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巨大的经济负担和手术相关的并发症依然是患者选择白内障手术治疗的主要顾虑。因此,白内障防治性药物的探索... 白内障是一种眼科常见病、多发病,是全球主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虽然随着技术的进步,手术治疗白内障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巨大的经济负担和手术相关的并发症依然是患者选择白内障手术治疗的主要顾虑。因此,白内障防治性药物的探索成为世界眼科专家研究的主要方向。而白内障发病机制及其形成过程是研究白内障药物治疗方法的基础。许多研究发现:在成熟期白内障患者的晶状体中Ca^(2+)浓度成倍增加,过度激活体内多种蛋白水解酶,引起晶状体蛋白质的水解、沉淀。在这些依赖Ca^(2+)激活的蛋白酶中,Calpain是目前研究者最为关注的、被认为与白内障形成密切相关。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对白内障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着重阐述Ca^(2+)依赖的蛋白水解酶—Calpain在白内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其相关抑制剂在延缓白内障的发展甚至抑制白内障形成方面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晶状体球蛋白 CA2+ CALPAIN CALPAIN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ogt一小柳原田病误诊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一例
18
作者 刘丽敏 张小猛 +2 位作者 于澎 程春梅 庞利民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16-717,共2页
患者,女,60岁,以“双眼视物模糊伴眼痛、头痛1个月,加重20d”为主诉,于2011年2月9日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视物模糊伴眼痛,头痛,于当地医院按“双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诊治,给予质量分数20%甘露醇注射剂静脉输... 患者,女,60岁,以“双眼视物模糊伴眼痛、头痛1个月,加重20d”为主诉,于2011年2月9日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视物模糊伴眼痛,头痛,于当地医院按“双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诊治,给予质量分数20%甘露醇注射剂静脉输液、盐酸卡替洛尔滴眼液点眼治疗,双眼眼压降至10mmHg(1mmHg=0.133k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小柳原田病 VOGT 误诊 盐酸卡替洛尔 视物模糊 静脉输液 质量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