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幽门螺杆菌感染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 被引量:16
1
作者 陈星海 王育珊 王江滨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71-672,F0003,F0004,共4页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感染 动脉粥样硬化 诱发 胃肠道外疾病 独立危险因素 慢性胃炎 消化性溃疡 黏膜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糖蛋白对小鼠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6
2
作者 罗浩铭 陈英红 +5 位作者 周婷婷 洪铁 姜瑞芝 王颖 杨晓虹 马莉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39-445,共7页
目的:确定人参糖蛋白的基本化学组成,探讨其对东莨菪碱所致小鼠学习和记忆障碍的影响。方法:采用中空纤维超滤设备,对已除去皂苷的人参水提取物进行分离。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总糖含量,Lowry法测定蛋白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 目的:确定人参糖蛋白的基本化学组成,探讨其对东莨菪碱所致小鼠学习和记忆障碍的影响。方法:采用中空纤维超滤设备,对已除去皂苷的人参水提取物进行分离。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总糖含量,Lowry法测定蛋白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人参糖蛋白的纯度和相对分子质量,将人参制备成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衍生物后进行单糖组成分析。注射东莨菪碱建立小鼠记忆获得障碍模型,6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正常小鼠),模型组(训练后腹腔注射氢溴酸东莨菪碱2.5mg·kg-1),阳性药组(训练前灌胃给药吡拉西坦9 mg·kg-1,30d),低、中、高剂量人参糖蛋白组(训练前灌胃给药,剂量为7.5、75.0、225.0mg·kg-1),每组10只。水迷宫实验测定各组小鼠逃避潜伏期;跳台实验测定小鼠跨平台次数。结果:人参糖蛋白总糖质量分数为58.41%,由7种单糖组成,其蛋白质量分数为19.93%,由17种氨基酸组成。人参糖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在200-50 000。Morris水迷宫实验,从第3天开始,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人参糖蛋白组小鼠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跨平台次数明显增加(P〈0.01)。在对位训练中,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人参糖蛋白组小鼠60s内在平台所在象限s的时间明显延长(P〈0.01),从第2天起,与模型组比较,低、中和高剂量人参糖蛋白组小鼠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在跳台实验中,与模型组比较,低、中和高剂量人参糖蛋白组小鼠3min内的错误次数明显减少(P〈0.05),中剂量人参糖蛋白组小鼠停留在平台上的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结论:人参糖蛋白具有提高小鼠记忆能力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 糖蛋白 学习能力 记忆能力 东莨菪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血性脑梗死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1
3
作者 田晶 刘海波 +3 位作者 常红 崔勇 张艳凤 于晓红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760-762,共3页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2003年1月~2006年1月收治的1548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出血性脑梗死组(52例)及对照组(1496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出血性脑...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2003年1月~2006年1月收治的1548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出血性脑梗死组(52例)及对照组(1496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出血性脑梗死占同期脑梗死患者的3.36%,脑栓塞、皮质梗死、大面积脑梗死、高血糖为出血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抗凝、溶栓治疗不增加出血的危险性,但容易形成局部血肿,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优于对照组;结论脑栓塞、皮质梗死、大面积脑梗死、高血糖容易发生出血性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短期预后与原有梗死灶大小及部位有关,优于对照组,大量出血形成血肿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危险因素 脑出血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雷公藤对肾小球肾炎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罗萍 李艳辉 +3 位作者 刘树军 顾华 张艳华 苗起芬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06-608,共3页
目的 :探讨东北雷公藤对阿霉素肾炎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 :肾炎大鼠经东北雷公藤灌胃 2 8d后 ,检测大鼠尿蛋白、肾组织匀浆中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 PAI- 1 )及血胆固醇、肝功、肾功变化。结果 :东北雷公藤具有降低肾炎大鼠尿蛋白... 目的 :探讨东北雷公藤对阿霉素肾炎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 :肾炎大鼠经东北雷公藤灌胃 2 8d后 ,检测大鼠尿蛋白、肾组织匀浆中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 PAI- 1 )及血胆固醇、肝功、肾功变化。结果 :东北雷公藤具有降低肾炎大鼠尿蛋白及肾组织中 PAI- 1的作用。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 治疗应用 肾小球肾炎 中药疗法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血清一氧化氮、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1
5
作者 张敏 宁亚媛 +1 位作者 陈丽娟 王珺楠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15-717,共3页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方法:24只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3组(n=8),分别给予普通饮食(空白对照组)、高脂饮食(高脂饮食组)、高脂饮食+阿托伐他汀(高脂他汀组),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人工饲养8周后检测各组小...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方法:24只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3组(n=8),分别给予普通饮食(空白对照组)、高脂饮食(高脂饮食组)、高脂饮食+阿托伐他汀(高脂他汀组),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人工饲养8周后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行小鼠主动脉弓HE染色。结果:(1)HE染色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主动脉内膜未见明显增厚,泡沫细胞含量极少;高脂饮食组小鼠主动脉弓可见明显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明显增厚,其内可见大量泡沫细胞及增生的纤维组织,胞体大,胞浆呈空泡状,纤维帽薄;高脂他汀组主动脉亦可见明显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稍增厚,泡沫细胞含量极少,可见较厚纤维帽。(2)普通饮食组、高脂饮食组、高脂他汀组血清NO分别为(56.104±16.104)、(29.881±12.009)、(53.713±16.430)μmol/L,TNF-α分别为(3.138±0.435)、(5.163±0.523)、(3.938±0.452)pg/mL(P<0.05)。结论:已知NO及TNF-α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阿托伐他汀能够调节小鼠血清NO、TNF-α的表达,提示阿托伐他汀能够通过调整炎性介质的表达发挥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阿托伐他汀 血清NO 血清TNF-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IL-6、IL-8在急性心肌梗死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8
6
作者 王育珊 王奭骥 +1 位作者 王广 陈星海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0-72,共3页
目的 :探讨血清IL 6、IL 8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早期及溶栓治疗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 30例AMI患者入院当时、溶栓前及溶栓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清IL 6、IL 8进行检测 ,分析其与心肌缺血 再灌注间的关系。... 目的 :探讨血清IL 6、IL 8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早期及溶栓治疗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 30例AMI患者入院当时、溶栓前及溶栓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清IL 6、IL 8进行检测 ,分析其与心肌缺血 再灌注间的关系。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 ,所有AMI患者的IL 6、IL 8水平于入院时即已开始升高 ,溶栓治疗后继续升高 ,其中IL 6高峰期在溶栓后 12~ 2 4小时 ,IL 8在 4~ 8小时 ;溶栓再通组升高更明显 (P <0 0 5 ) ;伴有心源性休克 ,急性心力衰竭及严重心律失常并发症的AMI患者较无并发症者增高明显 (P <0 0 5 )。结论 :观察细胞因子IL 6、IL 8动态变化规律有助于判定AMI病情及估价溶栓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9m)Tc-ECD脑SPECT显像对急性脑部缺血性疾病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7
作者 刘海波 常红 +2 位作者 田晶 李艳辉 崔勇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04年第9期483-485,共3页
目的:探讨SPECT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对同一患者在发病后24小时内进行SPECT及CT检查。结果:本组45例患者SPECT检查阳性检出率为91.1%(41?45),表现为病灶区rCBF减低或缺损,其异常部位与临床表现相符。CT异常检... 目的:探讨SPECT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对同一患者在发病后24小时内进行SPECT及CT检查。结果:本组45例患者SPECT检查阳性检出率为91.1%(41?45),表现为病灶区rCBF减低或缺损,其异常部位与临床表现相符。CT异常检出率为15.6%(7?45),表现为低密度灶分布,其中6小时以内0例,6~24小时7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0例,且SPECT所见病灶明显多于CT所见,SPECT与CT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χ2=13.5,P<0.01)。结论:SPECT可探查到脑组织代谢和功能性损伤,可灵敏的探查到损伤部位的血流灌注变化,此时尚未发生形态学变化。SPECT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放射性核素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PAP-PSV与SIMV-PSV-PEEP机械通气模式抢救急性呼吸衰竭的效果及预后比较 被引量:3
8
作者 刘德新 王育珊 +1 位作者 尹永杰 陈星海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39-341,共3页
目的 :评价 CPAP- PSV模式与 SIMV- PSV- PEEP模式抢救急性呼吸衰竭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 5 6例接受机械通气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 ,依据自主呼吸能力和上机时机分为 CPAP-PSV方式机械通气组和 SIMV- PSV- PEEP方式机械通气组 ,观察... 目的 :评价 CPAP- PSV模式与 SIMV- PSV- PEEP模式抢救急性呼吸衰竭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 5 6例接受机械通气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 ,依据自主呼吸能力和上机时机分为 CPAP-PSV方式机械通气组和 SIMV- PSV- PEEP方式机械通气组 ,观察两组患者的通气指标、血气变化、预后、脱机率。结果 :两种通气模式通气后血气变化差异无显著性 ,CPAP- PSV组通气指标优于SIMV- PSV- PEEP组 ,采用 CPAP- PSV模式早期上机效果好 ,且脱机率高。结论 :急性呼吸衰竭病人达到预期通气指标后 ,根据临床动态观察病情尽早给予病人呼吸支持 ,早期采用 CPAP- PSV模式机械通气预后优于 SIMV- PS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功能不全 治疗 呼吸 人工 正压呼吸 间歇正压通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肺复苏中机械通气选择时机对院内心脏骤停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张东 王育珊 +1 位作者 刘德新 赵淑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1期3627-3629,共3页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过程中机械通气的选择时机对院内心脏骤停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以院内心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的机械通气患者48例为研究对象,按开始机械通气的时间不同分为早期上机组22例和晚期上机组26例。统计两组患者年龄、性别、...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过程中机械通气的选择时机对院内心脏骤停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以院内心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的机械通气患者48例为研究对象,按开始机械通气的时间不同分为早期上机组22例和晚期上机组26例。统计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心脏骤停心律类型以及心脏骤停原因;统计两组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心脏骤停第24小时有无角膜反射、有无瞳孔反射、有无疼痛躲避反应、有无运动反应、出院时神经功能分类(CPC)以及成活出院率。比较两组患者上述指标之间有无差异性。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心脏骤停心律类型以及心脏骤停原因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第24小时角膜反射(+)、第24小时瞳孔反射(+)、第24小时疼痛躲避反应(+)、第24小时运动反应(+)以及出院时神经功能(CPC)分类等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早期上机组明显优于晚期上机组(P<0.05);两组患者成活出院率(45.45%VS23.08%)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共计成活出院16例(33.33%)。结论:尽早给予有效的机械通气呼吸支持,可提高院内心脏骤停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和改善神经功能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停搏 心肺复苏 机械通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哚普利对高血压病患者血清一氧化氮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刘海波 王育珊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33-535,共3页
目的 :探讨培哚普利对血管内皮的影响及对高血压病的疗效。方法 :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和化学比色法检测高血压病患者血清一氧化氮 ( Nitric oxide,NO)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CE)的水平 ,并观察培哚普利治疗... 目的 :探讨培哚普利对血管内皮的影响及对高血压病的疗效。方法 :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和化学比色法检测高血压病患者血清一氧化氮 ( Nitric oxide,NO)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CE)的水平 ,并观察培哚普利治疗前后血压的变化。结果 :1治疗前 ,高血压病组血清 NO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 ( P<0 .0 1 ) ,而血清 ACE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 ( P<0 .0 5 ) ;血清NO浓度及 ACE浓度与高血压病分期呈负相关。 2治疗 2周后较治疗前血清 NO水平显著升高( P<0 .0 5 ) ,且分期越高 ,血清 NO浓度变化越显著 ;同时 ,高血压病患者血浆 ACE活性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 P<0 .0 5 ) ,但随分期的加重 ,血清 ACE水平治疗前后变化差值明显减小。 3靶器官受损组较未受损组血清 ACE活性明显降低 ,且治疗前后差值前者明显小于后者 ( P<0 .0 5 )。结论 :培哚普利有显著的降压疗效 ,并延缓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的进展及减弱高血压病靶器官的受损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哚普利 高血压 血清 一氧化氮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冲洗器在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护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1
作者 司旭艳 殷艳玲 +1 位作者 郭新荣 王世广 《护理学杂志》 2012年第2期59-60,共2页
目的观察口腔冲洗器在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了解其对口腔感染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影响。方法将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治疗的108例患者按入住ICU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观察组采用口腔冲洗器对患者进行口... 目的观察口腔冲洗器在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了解其对口腔感染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影响。方法将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治疗的108例患者按入住ICU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观察组采用口腔冲洗器对患者进行口腔冲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棉球擦拭法进行口腔护理,观察两组口腔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口腔异味评分、咽拭子阳性率和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应用口腔冲洗器进行口腔护理,能较好地控制口腔异味的形成,降低口腔感染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是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护理安全、易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口气管插管 机械通气 口腔冲洗器 口腔护理 口腔感染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脓毒症患者免疫调理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被引量:3
12
作者 陆非平 陈炜 +1 位作者 甄洁 马莉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94-997,共4页
目的:研究老年脓毒症患者免疫调理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为脓毒症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76例65岁以上的老年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包括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n=38)和治疗组(常规治疗基础上每日加用1.6mg胸腺肽α1皮下注射,治... 目的:研究老年脓毒症患者免疫调理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为脓毒症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76例65岁以上的老年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包括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n=38)和治疗组(常规治疗基础上每日加用1.6mg胸腺肽α1皮下注射,治疗15d,n=38);另选20例65岁以上健康老年人作为正常组。分别在用药前后测定各组研究对象淋巴细胞亚群比率。结果:治疗前,与正常组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T淋巴细胞(CD3+)、辅助性T淋巴细胞(CD4+Th)、CD4+Th亚群1(Th1)、B淋巴细胞(CD19+)、自然杀伤细胞(NK)比率、辅助性T淋巴细胞与抑制性T淋巴细胞比值(CD4+/CD8+)明显降低(P<0.01);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和CD8+比率升高(P<0.05或P<0.01),CD4+Th亚群2(Th2)比率有升高趋势,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血浆CD3+、CD4+Th和Th1比率明显升高(P<0.05或P<0.01),CD4+/CD8+比值、CD19+和NK细胞比率有升高趋势(P>0.05);CD8+细胞比率下降(P<0.05),Th2和Treg细胞比率有下降趋势(P>0.05)。结论:与健康老年人比较,老年脓毒症患者淋巴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失衡。胸腺肽α1能增加老年脓毒症患者淋巴细胞总数,改善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失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脓毒症 淋巴细胞亚群 免疫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脉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塞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忠民 王育珊 +1 位作者 杨岚岚 赵淑杰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11-313,共3页
目的 :探讨生脉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塞 (AMI)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化学分光比色法分析检测 4 8例 AMI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及丙二醛 (MDA)的动态变化 ,对随机分为应用生脉注射液治疗组 2 6例、未应用生脉注射液治疗组 ... 目的 :探讨生脉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塞 (AMI)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化学分光比色法分析检测 4 8例 AMI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及丙二醛 (MDA)的动态变化 ,对随机分为应用生脉注射液治疗组 2 6例、未应用生脉注射液治疗组 2 2例与健康对照组 2 4例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 AMI患者入院后即刻血清中 SOD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 ,MDA水平则明显增高 (P<0 .0 1) ;随治疗时间延长 ,应用生脉注射液组患者血清 SOD水平逐渐增高 ,MDA水平逐渐下降 ,未应用生脉注射液组患者血清中 SOD及MDA水平与应用生脉注射液组变化趋势虽相同 ,但其血清检测含量却有明显差异 (P<0 .0 1)。结论 :生脉注射液通过对抗氧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 ,对 AMI所致的缺血心肌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脉注射液 心肌梗塞/药物疗法 超氧化物歧化酶/血液 丙二醛/血液 活性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羟基多巴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马敬红 胡国华 +4 位作者 董丽华 雄鹰 王为 宋月平 李淑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55-357,F002,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毒素6 -羟基多巴(6 - OHDA)在帕金森病(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术将神经毒素6 - OHDA注入大鼠右侧纹状体内,制备经典的帕金森病动物模型。造模2个月后,检测其纹状体内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活性氧,并观察... 目的:探讨神经毒素6 -羟基多巴(6 - OHDA)在帕金森病(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术将神经毒素6 - OHDA注入大鼠右侧纹状体内,制备经典的帕金森病动物模型。造模2个月后,检测其纹状体内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活性氧,并观察黑质的病理改变。结果:帕金森病模型组右侧纹状体内GSH含量[(36 .85±8.6 4 μg·m g- 1 prot) ]明显下降,活性氧含量[(5 8.6 9±9.84 ) U·m g- 1 prot]明显增高,与假手术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 .0 5 )。光镜下可见帕金森病模型组右侧黑质致密带内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与模型组左侧及对照组、假手术组黑质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 .0 5 )。结论:6 - OHDA可通过耗竭GSH及增加自由基的生成损害多巴胺能神经末梢,并逆行性损毁神经元胞体,导致黑质致密带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多巴类 帕金森病/病因学 谷胱甘肽 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Q和CK评价静脉溶栓再灌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早期重塑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东 王育珊 黄慧莲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36-338,共3页
目的 :采用声学定量 ( acoustic quantification,AQ)和彩色室壁运动 ( color kinesis,CK)技术评价静脉溶栓再灌注对急性心肌梗死 ( AMI)患者左室早期重塑的影响。方法 :选择首次发病的Q波 AMI患者 ,将溶栓再通 1 3例作为研究组 ( 组 ) ... 目的 :采用声学定量 ( acoustic quantification,AQ)和彩色室壁运动 ( color kinesis,CK)技术评价静脉溶栓再灌注对急性心肌梗死 ( AMI)患者左室早期重塑的影响。方法 :选择首次发病的Q波 AMI患者 ,将溶栓再通 1 3例作为研究组 ( 组 ) ,未溶栓治疗 1 5例作为对照组 ( 组 )。应用AQ和 CK技术分别在入院后 2 4 h内、1周和 4周时 ,对两组患者 AMI后左室容积和心功能的变化进行观察及对比研究。结果 :1不同时期溶栓再通组的 EDV、ESV明显小于未溶栓组 ;2入院后2 4 h内 ,两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 ( EF)、峰值充盈率 ( PFR)及峰值排空率 ( PER)差异无显著性 ,而在 1周及 4周时溶栓再通组 EF、PFR和 EPR则明显高于入院后 2 4 h和对照组 ;3在入院后 2 4 h内 ,两组室壁运动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在第 1周和 4周时溶栓再通组室壁运动减弱和运动消失节段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 AQ和 CK评价 AMI后左室功能和室壁运动的变化以及观察心肌缺血 -再灌注结果客观、准确 ,简便、省时、无创 ,患者易于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药物疗法 血栓溶解疗法 心室功能 超声心动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剂量阿托品成功抢救重度乐果中毒1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艳辉 赵岩 王育珊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65-666,共2页
关键词 乐果中毒 剂量 阿托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呼吸困难和昏迷为首发症状的系统性硬化病1例
17
作者 张东 赵淑杰 +1 位作者 李红祥 张威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3期2206-2206,共1页
患者女,54岁,因呼吸困难伴不能平卧1d于2008年7月22日入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入科后给予鼻导管吸氧(氧流量3~4L/min),约半小时后患者逐渐出现浅昏迷,伴有全身大汗淋漓、心率增快,急检末梢指尖血糖为4.5mmol/L,给予... 患者女,54岁,因呼吸困难伴不能平卧1d于2008年7月22日入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入科后给予鼻导管吸氧(氧流量3~4L/min),约半小时后患者逐渐出现浅昏迷,伴有全身大汗淋漓、心率增快,急检末梢指尖血糖为4.5mmol/L,给予静推25%葡萄糖100mL,指尖血糖升至8mmol/L,但意识状态无明显好转,并逐渐陷入深昏迷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困难 系统性硬化病 浅昏迷 首发症状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指尖血糖 心血管内科 鼻导管吸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西他滨单药及联合其他药物在实体肿瘤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王旭 马莉 +3 位作者 苏克举 曹洪明 何华 李薇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70-873,共4页
伴随着表观遗传学的深入研究,研究者发现DNA甲基化异常在血液肿瘤的发生和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地西他滨作为一种去甲基化药物已经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治疗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并且在实体肿瘤的治疗中开... 伴随着表观遗传学的深入研究,研究者发现DNA甲基化异常在血液肿瘤的发生和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地西他滨作为一种去甲基化药物已经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治疗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并且在实体肿瘤的治疗中开始应用。本文作者主要就地西他滨单药及联合其他药物在实体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西他滨 表观遗传学 实体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低温防治重症脑血管病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前瞻性研究
19
作者 刘海波 田晶 姜兴权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65-467,共3页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61例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31例)及对照组(30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亚低温组并发全身炎症反应10例,衰竭器官数为51个,对照组治疗期间合并全身炎症反应16例,衰...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61例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31例)及对照组(30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亚低温组并发全身炎症反应10例,衰竭器官数为51个,对照组治疗期间合并全身炎症反应16例,衰竭器官数为98个,两组患者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及衰竭器官的数目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亚低温组2例死于脑干衰竭,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对照组2例死于脑干衰竭,4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死于急性脑疝。病死率亚低温组12.9%(4/31);对照组26.7%(8/30),亚低温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1个月后随访,亚低温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亚低温治疗对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具有保护作用,能减少器官衰竭的数目,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障碍 低温 脓毒症综合征 多器官功能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机清除率监测器在血液透析治疗中的应用
20
作者 卞淑芬 宋丽华 +1 位作者 周银玲 解东 《护理学杂志》 2005年第23期26-27,共2页
为了实时监测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质量,对2 290例血液透析患者应用透析机联机清除率监测器(OCM)模式,在血液透析前将有关参数准确输入联机清除率监测模式栏中,血透治疗期间仪器自动显示患者相关监测信息。根椐其信息数据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为了实时监测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质量,对2 290例血液透析患者应用透析机联机清除率监测器(OCM)模式,在血液透析前将有关参数准确输入联机清除率监测模式栏中,血透治疗期间仪器自动显示患者相关监测信息。根椐其信息数据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进行个体化的护理。结果患者血透效果好,使长年维持血透患者治疗期间减少了反复采血带来的痛苦。提示,应用联机清除率监测是提高透析生存和治疗质量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联机清除率 监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