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兔眼表上皮细胞蛋白表达及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杜园园 刘早霞 +1 位作者 苏冠方 王聪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122-1123,共2页
关键词 结膜上皮细胞 眼表 角蛋白 阳性表达 角膜上皮 蛋白表达 角膜缘基底细胞 兔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
作者 邸岩(综述) 张岩(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49-1152,共4页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并发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常可引起视力的严重损害。导致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并发疱疹病毒感染的主要原因有:准分子激光照射和手术刺激诱发潜伏的HSV活化;术后局部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类滴眼液,也可...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并发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常可引起视力的严重损害。导致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并发疱疹病毒感染的主要原因有:准分子激光照射和手术刺激诱发潜伏的HSV活化;术后局部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类滴眼液,也可是上述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及时诊断及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是恢复视力的关键,血清抗体检测、病毒培养、角膜上皮刮片、组织细胞切片和Negative染色、聚合酶链反应(PCR)等实验室检测均存在一定的限制,而多重PCR可能会成为有效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并发HSV感染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根据病情局部或全身应用抗病毒药物,对于术前曾有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病史的患者围手术期局部给予抗病毒药物可显著降低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疱疹病毒感染的发生率。根据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的临床研究及基础研究,对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合并HSK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防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 角膜屈光手术 单纯疱疹病毒 角膜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发性白内障的生物靶向治疗 被引量:2
3
作者 赵瑞苓(综述) 赵梅生(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1-93,共3页
后发性白内障是白内障摘出术后或晶状体外伤后,残留的皮质或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增生形成的混浊,又称后囊膜混浊,是白内障摘出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亦是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国内外研究表明,术后LECs的残留和增生... 后发性白内障是白内障摘出术后或晶状体外伤后,残留的皮质或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增生形成的混浊,又称后囊膜混浊,是白内障摘出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亦是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国内外研究表明,术后LECs的残留和增生是后发性白内障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关于如何有效地防治后发性白内障一直是眼科学者关注的焦点,包括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和手术治疗。近年来,其生物靶向治疗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包括一些抗LECs增生药物的局部应用或通过制备转染抗LECs抗体和免疫毒素的载体以抑制LECs的增生或基因治疗等。就近十年来相关研究的进展及发展趋势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发性白内障 晶状体上皮细胞 生物疗法 免疫治疗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被引量:3
4
作者 孙蕾 吴雅臻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1期69-72,共4页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是视网膜脱离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在PVR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并试图探索出一条新的防治PVR的途径。本文就近几年来国...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是视网膜脱离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在PVR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并试图探索出一条新的防治PVR的途径。本文就近几年来国内外对于PVR与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白内障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周蓬勃(综述) 赵梅生(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7-309,共3页
先天性白内障是导致儿童低视力和失明的主要原因,约1/3的先天性白内障患者是遗传所致。先天性白内障的病因不同,且表型多样。先天性白内障与特定的基因突变有关,其致病基因主要包括编码晶状体的结构蛋白、缝隙连接蛋白、膜蛋白、晶... 先天性白内障是导致儿童低视力和失明的主要原因,约1/3的先天性白内障患者是遗传所致。先天性白内障的病因不同,且表型多样。先天性白内障与特定的基因突变有关,其致病基因主要包括编码晶状体的结构蛋白、缝隙连接蛋白、膜蛋白、晶状体发育中的调节蛋白基因。定位和识别导致白内障形成的基因突变对了解先天性白内障的分子缺陷和病理生理的特点是必要的。随着分子遗传学技术的发展,先天性白内障发病的分子机制研究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进一步了解遗传、环境及营养等因素对晶状体代谢的影响。就先天性白内障的致病基因及其分子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先天性 分子生物及遗传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