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镁离子降低耳蜗谷氨酸兴奋毒性及其对耳蜗神经元细胞钙离子内流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雷爱军 王苹 +1 位作者 高冬梅 杜波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76-580,共5页
目的:观察硫酸镁对培养耳蜗神经细胞谷氨酸兴奋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将体外培养新生大鼠耳蜗Corti器分为加入0.1mmol·L-1谷氨酸组和不同浓度(0.5、1.0、2.0和4.0mmol·L-1)硫酸镁组以及谷氨酸和硫酸镁联合组,采用Neurofilamen... 目的:观察硫酸镁对培养耳蜗神经细胞谷氨酸兴奋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将体外培养新生大鼠耳蜗Corti器分为加入0.1mmol·L-1谷氨酸组和不同浓度(0.5、1.0、2.0和4.0mmol·L-1)硫酸镁组以及谷氨酸和硫酸镁联合组,采用Neurofilament 200kDa免疫荧光染色标记神经元和神经纤维,观察细胞形态和神经元存活数目;采用Fluo-3/AM染色法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定谷氨酸和硫酸镁作用组神经细胞内游离钙的变化。结果:谷氨酸作用24h后,神经元胞体变得不规则,数目明显减少,神经末梢出现肿胀。0.1mmol·L-1谷氨酸联合0.5、1.0和2.0mmol·L-1硫酸镁组的耳蜗神经元存活数量与单纯谷氨酸组比较明显增多(P<0.01)。单独硫酸镁作用耳蜗,2.0mmol·L-1浓度以下未见明显毒性。谷氨酸作用前应用硫酸镁在0.5~4h时间段观察到神经元钙离子内流低于单纯谷氨酸作用组(P<0.01)。单独应用硫酸镁对细胞内钙无影响。结论:硫酸镁对培养耳蜗神经细胞谷氨酸兴奋毒性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镁离子抑制细胞内钙累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蜗 神经元 谷氨酸 硫酸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rg1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崔香艳 汪欣 +3 位作者 陈玮伦 于红 黄可新 祝威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46-549,F0003,共5页
目的:研究Brg1在喉鳞状细胞癌(LSCC)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喉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析30例LSCC及10例癌旁正常黏膜中Brg1的表达情况。结果:Brg1在癌旁正常黏膜中阳性表达(灰度值为124.60±4.51),LSCC组织... 目的:研究Brg1在喉鳞状细胞癌(LSCC)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喉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析30例LSCC及10例癌旁正常黏膜中Brg1的表达情况。结果:Brg1在癌旁正常黏膜中阳性表达(灰度值为124.60±4.51),LSCC组织中表达降低(灰度值为159.20±7.6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Brg1在高、中、低分化LSCC组织中表达灰度值分别为132.80±1.92、165.20±2.59和179.60±1.52,高分化LSCC与中分化、低分化LSCC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Brg1在Ⅰ-Ⅱ期、Ⅲ期、Ⅳ期LSCC表达的灰度值分别为145.30±2.36、165.20±4.31和179.40±3.03,Ⅲ期、Ⅳ期分别与Ⅰ-Ⅱ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Brg1在有脉管侵润组和无脉管侵润组表达灰度值分别为176.80±3.48和143.50±8.2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Brg1在有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表达灰度值为155.60±4.02和161.70±3.52,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Brg1在LSCC中表达低,并与其发展及病理因素有关,可能是LSCC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肿瘤 Brg1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对喉癌Hep-2细胞顺铂敏感性的增强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6
3
作者 战仕花 王苹 +1 位作者 尹万忠 祝威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82-286,I0003,共6页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提高喉癌Hep-2细胞株对顺铂(DDP)敏感性的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Hep-2喉癌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DDP组(终浓度分别为3、6、12和24μmol·L-1)培养6、12、24及48h。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生存率;选出DDP的...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提高喉癌Hep-2细胞株对顺铂(DDP)敏感性的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Hep-2喉癌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DDP组(终浓度分别为3、6、12和24μmol·L-1)培养6、12、24及48h。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生存率;选出DDP的最佳作用浓度6μmol·L-1和作用时间24h。Hep-2喉癌细胞株经培养后随机分为对照组、DDP组、白藜芦醇组、sirtinol组、白藜芦醇+sirtinol组、白藜芦醇+DDP组、sirtinol+DDP组和白藜芦醇+sirtinol+DDP组。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生存率;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各组细胞中Sirt1蛋白的表达强度;AnnexinⅤ-FITC Kit法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结果:CCK-8检测,与对照组比较,DDP组和白藜芦醇组细胞生存率明显下降(P<0.01);与DDP组比较,白藜芦醇+DDP组细胞生存率明显下降(P<0.01);与白藜芦醇+sirtinol+DDP组比较,白藜芦醇+DDP组细胞生存率明显下降(P<0.05)。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与DDP组比较,白藜芦醇+DDP组细胞中Sirt1蛋白的平均免疫荧光强度明显升高(P<0.01);与白藜芦醇+sirtinol+DDP组比较,白藜芦醇+DDP组细胞中Sirt1蛋白的平均免疫荧光强度明显升高(P<0.01)。AnnexinⅤ-FITC Kit检测,与DDP组比较,白藜芦醇+DDP组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升高(P<0.01);与白藜芦醇+sirtinol+DDP组比较,白藜芦醇+DDP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1)。结论:白藜芦醇提高Hep-2喉癌细胞株对DDP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提高喉癌细胞中Sirt1蛋白表达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喉肿瘤 HEP-2细胞 顺铂 sirtino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部位参考电极诱发的豚鼠听性脑干反应差异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文杰 傅仲鹰 +1 位作者 刘淑芳 陈玮伦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12-616,共5页
目的 分析不同部位参考电极诱发豚鼠听性脑干反应(ABR)的差异。方法健康豚鼠12只(24耳),分别采用双侧耳廓或双侧乳突作为参考电极,鼻尖部为接地电极,颅顶为记录电极,给予短声刺激,分别观察以耳廓和乳突为参考电极时的ABR波形、反应... 目的 分析不同部位参考电极诱发豚鼠听性脑干反应(ABR)的差异。方法健康豚鼠12只(24耳),分别采用双侧耳廓或双侧乳突作为参考电极,鼻尖部为接地电极,颅顶为记录电极,给予短声刺激,分别观察以耳廓和乳突为参考电极时的ABR波形、反应阈、潜伏期、波间期。结果 两种部位参考电极记录的ABR反应阈,波Ⅰ、Ⅱ、Ⅲ潜伏期,Ⅰ-Ⅲ波间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刺激声强减弱,参考电极置于双侧耳廓时,ABR波Ⅱ波形稳定、清晰,振幅下降幅度低于其他各波,最后消失;参考电极置于双侧乳突时,ABR波Ⅲ振幅下降幅度低于除波Ⅳ以外的其他各波,最后消失,同时Ⅱ-Ⅲ、Ⅲ-Ⅳ波间期缩短。在刺激声强下降20-40dB nHL时,两种部位参考电极记录的ABR波Ⅳ振幅增大、潜伏期前移,Ⅲ-Ⅳ波间期缩短,此现象在双侧乳突记录的ABR波形中更显著。结论 同等刺激条件下参考电极置于耳廓记录的ABR波Ⅱ和参考电极置于乳突记录的ABR波Ⅲ波形稳定易辨,两种部位参考电极记录的ABR反应阈、潜伏期、波间期无明显差异;以耳廓为参考电极记录的ABR波Ⅱ可作为豚鼠ABR反应阈的观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性脑干反应 潜伏期 阈值 耳廓 乳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