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D47敲除对小鼠颅脑创伤后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1
作者 陈可欣 屈东昊 +2 位作者 刘晓龙 陈勃 张舒岩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39-846,共8页
目的:研究整合素相关蛋白(IAP)CD47敲除对小鼠颅脑创伤(TBI)后血管生成的影响,阐明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内实验,采用液压颅脑打击仪制备成年C57BL/6小鼠TBI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TBI组。TBI后24 h取小鼠脑组织测定脑组织... 目的:研究整合素相关蛋白(IAP)CD47敲除对小鼠颅脑创伤(TBI)后血管生成的影响,阐明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内实验,采用液压颅脑打击仪制备成年C57BL/6小鼠TBI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TBI组。TBI后24 h取小鼠脑组织测定脑组织含水量,采用伊文思蓝(EB)注射法检测小鼠血脑屏障通透性(即EB水平),HE染色观察小鼠脑组织病理形态表现,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小鼠脑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VEGFR1)和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蛋白表达水平。体外实验,选用CD47敲除同时内源性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C57BL/6小鼠(CD47KO-GFP组)和野生型C57BL/6小鼠(野生型组),采用液压颅脑打击仪分别制备TBI模型,分离脑组织中微血管内皮细胞,并混合培养,荧光显微镜下观察TBI后小鼠脑组织中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再生和血管生成能力,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小鼠损伤部位脑组织微血管内皮细胞中核因子κB(NF-κB)的活化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TBI组小鼠脑组织含水量和EB水平明显增加(P<0.05或P<0.01)。HE染色,与假手术组比较,TBI组小鼠脑组织结构无法辨认,出血点明显。免疫荧光染色,TBI组小鼠脑组织中VEGFR1和CD3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与野生型组比较,CD47KO-GFP组小鼠脑组织中参与血管生成的微血管内皮细胞百分率明显增加(P<0.05)。免疫荧光检测,与野生型组比较,CD47KO-GFP组小鼠脑组织微血管内皮细胞中NF-κB活化状态明显降低。结论:TBI后小鼠血脑屏障通透性明显增加,损伤脑组织的血管生成增强,CD47敲除有利于TBI后血管新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创伤 血脑屏障 血管生成 整合素相关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胎鼠神经干细胞原代培养及传代条件优化
2
作者 朱文豪 刘天一 +3 位作者 何川 张晓宇 辛强 王海峰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42-1648,共7页
目的:探讨胎鼠神经干细胞(NSCs)原代培养方法和活性评价体系,确定NSCs的最佳传代条件。方法:选取孕11~14 d SD大鼠,提取胎鼠原代NSCs,采用巢蛋白免疫荧光染色鉴定NSCs。将NSCs以1.0×10^(4)、2.0×10^(4)、6.0×10^(4)、1.0... 目的:探讨胎鼠神经干细胞(NSCs)原代培养方法和活性评价体系,确定NSCs的最佳传代条件。方法:选取孕11~14 d SD大鼠,提取胎鼠原代NSCs,采用巢蛋白免疫荧光染色鉴定NSCs。将NSCs以1.0×10^(4)、2.0×10^(4)、6.0×10^(4)、1.0×10^(5)、1.6×10^(5)和2.0×10^(5) mL^(-1)的细胞密度进行传代培养48 h后观察神经球的形态表现,测定神经球直径。活死细胞染色法检测不同直径神经球中NSCs存活率。结果:NSCs呈巢蛋白阳性,培养的细胞为神经干细胞。NSCs呈聚集生长和牢固细胞间黏附聚集模式,形成神经球,平均直径为(152.72±47.52)μm,球与球之间少有单独的细胞散在。与2.0×10^(4) mL^(-1)传代密度比较,6.0×10^(4) mL^(-1)和1.0×10^(5) mL^(-1)传代密度的神经球直径增大(P<0.05)。1.0×10^(5) mL^(-1)、1.6×10^(5) mL^(-1)和2.0×10^(5) mL^(-1)传代密度的神经球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0~40μm、40~60μm、60~80μm和80~100μm直径神经球比较,100~200μm直径神经球中NSCs存活率降低(P<0.05)。结论:以1.0×10^(5) mL^(-1)的密度进行传代时神经球直径为80~100μm,可有效提高NSCs传代培养效率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胎鼠 原代培养 传代条件 神经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对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术后意识障碍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7
3
作者 郑旭 张博 +3 位作者 刘建鹏 张伟涛 于金录 杨洪发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9-143,共5页
目的:观察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STC)后患者意识障碍恢复情况,探讨其在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TMIH)治疗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手术治疗的TMIH患者57例,其中行STC患者39例,行常规开颅手术18例,排除1个月内死亡、失联和占位病变等患者... 目的:观察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STC)后患者意识障碍恢复情况,探讨其在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TMIH)治疗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手术治疗的TMIH患者57例,其中行STC患者39例,行常规开颅手术18例,排除1个月内死亡、失联和占位病变等患者,分别随机选取STC组10例和对照组(常规开颅组)10例。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及Wilcoxon秩和检验对术前和术后24h、1周及1个月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综合术后时间因素及术式因素进行分析,术后不同时间点GC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术后时间延长,GCS评分呈逐步升高趋势。不同术式间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术式对GCS评分整体恢复趋势相同,但在不同时间点GCS评分因术式不同存在差异。通过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GCS评分变化率,与对照组比较,术后24h和术后1周时STC组GCS评分变化率明显升高(P<0.01),而术后1个月时GCS评分变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开颅手术比较,STC对术后7d内TMIH患者意识障碍的恢复作用明显,而对术后1个月患者意识障碍的恢复无明显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大骨瓣减压 外伤性多发颅内血肿 意识障碍 重复检测方差分析 Wilcoxon秩和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