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精和生姜抗皮肤癣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29
1
作者 付爱华 尹建元 +3 位作者 孙莹 段明郁 刘洁宇 张宏桂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84-385,共2页
目的 :观察黄精和生姜提取物抗真菌效果。方法 :采用试管内药基法对其提取物进行抗真菌实验研究。结果 :生姜提取物对常见皮肤癣菌有明显抑菌和杀菌作用 ,最低抑菌浓度 (MIC)为0 .0 62 5 %~ 0 .12 5 % ,最低杀菌浓度 (MFC)为 0 .12 5 %... 目的 :观察黄精和生姜提取物抗真菌效果。方法 :采用试管内药基法对其提取物进行抗真菌实验研究。结果 :生姜提取物对常见皮肤癣菌有明显抑菌和杀菌作用 ,最低抑菌浓度 (MIC)为0 .0 62 5 %~ 0 .12 5 % ,最低杀菌浓度 (MFC)为 0 .12 5 %~ 0 .2 5 0 % ;黄精提取物的 MIC为 2 %~ 8% ,MFC为 4 %~ 8%。结论 :生姜提取物的抑菌和杀菌活性极为显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姜 黄精 皮肤癣菌 抗真菌作用 中医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脉冲可调脉宽1064nm Nd∶YAG激光在血管性皮肤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2
作者 钟淑霞 李珊山 +3 位作者 姚蕾 刘鹤松 田亚萍 温泉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7-149,共3页
目的:探讨长脉冲可调脉宽1 064nm Nd∶YAG激光治疗血管性皮肤病的疗效、安全性及最佳参数。方法:血管瘤、鲜红斑痣、毛细血管扩张、蜘蛛痣、静脉曲张、化脓性肉芽肿患者共1 217例采用长脉冲可调脉宽Nd:YAG激光治疗,治疗参数:单纯血管瘤... 目的:探讨长脉冲可调脉宽1 064nm Nd∶YAG激光治疗血管性皮肤病的疗效、安全性及最佳参数。方法:血管瘤、鲜红斑痣、毛细血管扩张、蜘蛛痣、静脉曲张、化脓性肉芽肿患者共1 217例采用长脉冲可调脉宽Nd:YAG激光治疗,治疗参数:单纯血管瘤、鲜红色较薄的鲜红斑痣、毛细血管扩张、蜘蛛痣及静脉曲张(直径<1.5mm)选择小光斑、高能量、短脉宽;紫红色、较肥厚的鲜红斑痣选择中等光斑、中等能量、更短脉宽;海绵状血管瘤、静脉曲张(直径1.5~3.5mm)及化脓性肉芽肿选择大光斑、低能量、长脉宽。评价不同皮损类型、治疗方案及治疗次数与疗效的关系,观察不良反应类型及发生率。结果:单纯血管瘤和蜘蛛痣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为100%,海绵状血管瘤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5%和88%,鲜红斑痣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4.5%和90.0%,毛细血管扩张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95%和100%,静脉曲张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90%和100%,化脓性肉芽肿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91%和100%。在1 217例患者中出现萎缩性瘢痕15例(1.2%),出现色减124例(10.2%),出现色沉227例(18.7%),未出现增生性瘢痕。结论:长脉冲可调脉宽1 064nm Nd∶YAG激光治疗血管性皮肤病疗效可靠,并发症少,是目前治疗血管性皮肤病较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脉冲可调脉宽1064nmNd∶YAG激光 血管性皮肤病 安全性 治疗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 被引量:2
3
作者 于艳 李珊山 +1 位作者 郑华 宋阳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93-294,共2页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1985年首先由Stein等报告,临床上分系统性和皮肤原发性.皮肤原发性临床少见,现报告1例.
关键词 淋巴瘤 大细胞 CD30+间变性 皮肤 原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服低剂量甲氨蝶呤致皮肤毒性反应 被引量:1
4
作者 韩冰 刘鹤松 +2 位作者 于艳 李杨 李珊山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50-152,共3页
报告1例口服低剂量甲氨蝶呤致皮肤毒性反应。患者男,45岁,全身皮肤反复红斑及鳞屑7年,加重伴溃疡及疼痛40 d。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细胞坏死,表皮下裂隙及水疱,真皮浅层血管周围中等量淋巴细胞浸润。诊断:甲氨蝶呤致皮肤毒性反应。
关键词 甲氨蝶呤 低剂量 皮肤毒性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Rosai-Dorfman病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晶晶 于艳 +2 位作者 陈少君 姚春海 佘远遥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584-586,共3页
1病历摘要 患者男,56岁。因双耳郭、胸部及背部结节、斑块伴瘙痒6个月余,于2016年11月29日来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皮肤科就诊。患者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双侧耳郭、右侧胸部及背部陆续出现暗黄红色结节及斑块,进行性加重,轻度瘙痒。... 1病历摘要 患者男,56岁。因双耳郭、胸部及背部结节、斑块伴瘙痒6个月余,于2016年11月29日来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皮肤科就诊。患者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双侧耳郭、右侧胸部及背部陆续出现暗黄红色结节及斑块,进行性加重,轻度瘙痒。先后于多家医院皮肤科就诊,诊断为“毛囊炎”、“瘢痕疙瘩”等,予红霉素软膏、莫匹罗星软膏及积雪苷软膏等治疗,皮损未见好转,为求进一步诊治来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皮肤科就诊。发病以来,患者无发热、乏力及体重减轻。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及家族遗传病病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Rosai-Dorfman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颈部皮肤转移1例
6
作者 刘禹杉 王虹 沙娜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801-802,共2页
胃癌常见转移部位为肝脏、腹腔、卵巢和腹腔内淋巴结,胃癌发生皮肤转移在临床上非常少见,我科诊治1例胃癌颈部皮肤转移患者,现报告如下。1病历摘要患者男,70岁。因颈部出现数个黄豆大丘疹,伴瘙痒1个月余,于2014年12月10日来我院就诊。1... 胃癌常见转移部位为肝脏、腹腔、卵巢和腹腔内淋巴结,胃癌发生皮肤转移在临床上非常少见,我科诊治1例胃癌颈部皮肤转移患者,现报告如下。1病历摘要患者男,70岁。因颈部出现数个黄豆大丘疹,伴瘙痒1个月余,于2014年12月10日来我院就诊。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右侧颈部出现数个豆粒大红色丘疹,逐渐增多,伴瘙痒。曾外用丹皮酚软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皮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乙醇胺乳膏治疗色素痣CO_2激光术后凹陷性创面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8
7
作者 钟淑霞 宋洋 +3 位作者 李洪霞 周俊峰 刘媛媛 李珊山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61-1263,共3页
目的:观察三乙醇胺乳膏治疗色素痣激光术后凹陷性创面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接受超脉冲CO2激光治疗的色素痣(皮内痣或混合痣)患者96例,共158枚皮损,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患者46例,皮损79枚)和对照组(患者50例,皮损79枚)。试验组... 目的:观察三乙醇胺乳膏治疗色素痣激光术后凹陷性创面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接受超脉冲CO2激光治疗的色素痣(皮内痣或混合痣)患者96例,共158枚皮损,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患者46例,皮损79枚)和对照组(患者50例,皮损79枚)。试验组患者术后即刻外用三乙醇胺乳膏,每日3次,每次3mm厚;对照组患者常规外用莫匹罗星软膏,每日3次。2组患者均连续使用至结痂脱落,比较2组患者创面愈合、结痂、脱痂的时间;术后红斑持续时间;愈合后萎缩性或增生性疤痕、色沉和色减发生率。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7.55±1.40)d和(13.03±1.95)d,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均不结痂,对照组患者结痂时间为(3±0.55)d,脱痂时间为(13.03±1.95)d;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红斑持续时间分别为(3.08±0.89)个月和(5.40±1.11)个月,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萎缩性疤痕发生率为2.53%,增生性疤痕发生率为1.27%,试验组患者均未发生色沉和色减,对照组患者萎缩性疤痕、增生性疤痕、色沉和色减发生率分别为13.92%、10.13%、7.59%和6.33%。2组患者红斑持续时间、愈合后出现的萎缩性疤痕、增生性疤痕、色沉和色减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均较少。结论:三乙醇胺乳膏治疗色素痣CO2激光术后凹陷性创面疗效显著、安全,凹陷性创面基本接近正常皮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乙醇胺乳膏 莫匹罗星软膏 色素痣 CO2激光 凹陷性创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病门诊黏液脓性宫颈炎患者的病原体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8
作者 钟淑霞 李珊山 +1 位作者 田亚萍 刘鹤松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20-322,共3页
目的:探讨在性病门诊就诊的拟诊黏液脓性宫颈炎(MPC)患者中各种性病病原体的感染状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培养和PCR检测方法,对419例MPC患者和106例正常对照者进行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生殖支原体(Mg)、... 目的:探讨在性病门诊就诊的拟诊黏液脓性宫颈炎(MPC)患者中各种性病病原体的感染状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培养和PCR检测方法,对419例MPC患者和106例正常对照者进行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生殖支原体(Mg)、淋病奈瑟菌(Ng)、加特纳菌(Gv)、阴道毛滴虫(Tv)、疱疹病毒(HSV-2)和人乳头瘤病毒(HPV)培养或检测。结果:在419例MPC患者的黏液脓性分泌物中,检出病原体372例,检出率为88.8%。以Uu检出率为最高。其次为Ct和Ng,Mg、Tv、Gv、HSV-2和HPV也有一定的检出率,同时有2种或2种以上病原体混合感染,以2种病原体混合感染为多见,其中Uu+Ct为最多见,检出3种病原体混合感染者3例。在106例对照者中,检出病原体41例,检出率为38.7%,其中Uu检出率为最高。MPC组总病原体、Ct、Ng、Mg、HSV-2、HPV、Tv、Gv及混合感染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Mh和Uu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MPC发病可能与Ct、Ng、Mg、HSV-2和HPV感染有关,MPC患者中存在有2种或2种以上病原体的混合感染,Uu及Mh感染可能与MPC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炎 衣原体 沙眼 支原体感染 奈瑟球菌 淋病 毛滴虫 阴道 加特纳菌 疱疹病毒2型 乳头状瘤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阶梯治疗方案”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混合型和深层血管瘤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7
9
作者 钟淑霞 周俊峰 +4 位作者 王园园 姚蕾 宋洋 闫冬雪 李珊山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22-825,共4页
目的:采用"阶梯治疗方案"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混合型和深层血管瘤,探讨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治疗前对98例婴幼儿混合型和深层血管瘤患儿进行全面评估,并行心电图、心脏彩超、血糖、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和血常规检查,... 目的:采用"阶梯治疗方案"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混合型和深层血管瘤,探讨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治疗前对98例婴幼儿混合型和深层血管瘤患儿进行全面评估,并行心电图、心脏彩超、血糖、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和血常规检查,排除禁忌证后均给予"阶梯治疗方案"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剂量从0.5mg·kg-1·d-1逐渐增加至4.0mg·kg-1·d-1,分3次口服,服药前和服药后1和2h监测心率,动态观察瘤体大小、质地、颜色等变化及患儿有无相关不良反应,每个月复诊,按4级评分法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服药后,98例患儿瘤体均出现不同程度颜色变浅或质地变软,普茶洛尔剂量增至4.0mg·kg-1·d-1后瘤体性质变化最快。疗效评价,Ⅳ级(优)84例(85.71%),Ⅲ级(好)2例(2.04%),Ⅱ级(中)4例(4.08%),Ⅰ级(差)8例(8.16%)。混合型血管瘤的疗效优于深层血管瘤(P<0.05)。74例血管瘤患儿痊愈时间为6个月。主要不良反应,心率下降5例(5/98,5.10%),嗜睡3例(3/98,3.06%),腹泻7例(7/98,7.14%),食欲不振1例(1/98,1.02%),抽搐2例(2/98,2.04%),给予对症处理后均恢复正常。停药后2个月复发4例,继续服药仍然有效。结论:"阶梯治疗方案"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混合型和深层血管瘤疗效明显,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梯治疗方案 普萘洛尔 混合型血管瘤 深层血管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普奈洛尔治疗婴儿血管瘤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9
10
作者 钟淑霞 陶育纯 +2 位作者 周俊峰 姚蕾 李珊山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80-883,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普奈洛尔治疗婴儿混合型和深层血管瘤的临床效果,为血管瘤的治疗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将入选的62例混合型和深层血管瘤患儿随机分为普奈洛尔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31例,分别采用1.5和3.0mg·kg-1·d-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普奈洛尔治疗婴儿混合型和深层血管瘤的临床效果,为血管瘤的治疗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将入选的62例混合型和深层血管瘤患儿随机分为普奈洛尔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31例,分别采用1.5和3.0mg·kg-1·d-1普奈洛尔口服,每日3次,疗程6个月,动态观察血管瘤的体积变化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根据Achauer疗效判定标准进行疗效比较,普奈洛尔低剂量组患儿总有效率为80.65%(其中Ⅰ级6例,Ⅱ级9例,Ⅲ级11例,Ⅳ级5例),普奈洛尔高剂量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3.55%(其中Ⅰ级2例,Ⅱ级4例,Ⅲ级10例,Ⅳ级15例),普奈洛尔高剂量组疗效优于低剂量组(P<0.01)。不同部位和不同类型血管瘤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奈洛尔3.0mg·kg-1·d-1口服治疗婴儿混合型和深层血管瘤疗效明显增加,但不良反应未见增加。建议临床治疗婴儿血管瘤时,可提高普奈洛尔的剂量,以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普奈洛尔 疗效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春地区泌尿生殖道感染者解脲支原体血清分型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洋 钟淑霞 +3 位作者 徐斌 张林 张超英 温泉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1-63,共3页
目的 :了解长春地区解脲支原体 ( UU)所致泌尿生殖道感染现状及各血清型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 UU的 1 4个标准分型血清对长春地区 1 84例 UU感染的阳性分离株应用代谢抑制实验方法进行血清分型鉴定。结果 :不同组别的 UU... 目的 :了解长春地区解脲支原体 ( UU)所致泌尿生殖道感染现状及各血清型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 UU的 1 4个标准分型血清对长春地区 1 84例 UU感染的阳性分离株应用代谢抑制实验方法进行血清分型鉴定。结果 :不同组别的 UU优势血清型不同 ,有泌尿生殖道感染症状 (显性感染 )组的 UU优势血清型为 4、3、8、1型 ;无泌尿生殖道感染症状 (隐性感染 )组的UU优势血清型为 3、6、1 4、4型。UU的 4、8型在显性感染组中的阳性分离率显著高于隐性感染( P<0 .0 5 )。未定型 UU在显性感染组中检出 8例 ,在隐性感染组中未检出。结论 :长春地区的 4、8型 UU与显性感染有密切的相关性 ;3、6、1 4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脲支原体 血清分型 非淋菌性尿道炎 泌尿生殖道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黑素细胞移植治疗不同临床类型白癜风患者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5
12
作者 姚蕾 钟淑霞 +4 位作者 李珊山 宋洋 郭静微 谢晓蕾 艾鹤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87-1190,I0014,共5页
目的:评估自体黑素细胞体外培养移植治疗白癜风的疗效,并探讨不同临床分型、不同移植部位和不同病程白癜风患者的疗效差别,为该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和推广提供参考。方法:选择稳定时间均≥6个月、对药物和光疗反应不佳的白癜风患者34例,其... 目的:评估自体黑素细胞体外培养移植治疗白癜风的疗效,并探讨不同临床分型、不同移植部位和不同病程白癜风患者的疗效差别,为该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和推广提供参考。方法:选择稳定时间均≥6个月、对药物和光疗反应不佳的白癜风患者34例,其中散发型12例,局限型13例,节段型9例;面颈发病17例,四肢及躯干发病12例,肢端发病5例。34例患者均采用自体黑素细胞体外培养移植法治疗,评价患者移植区复色面积比率及有无副作用(疤痕形成、创面感染和原白斑扩大)发生。结果:34例患者痊愈17例(50.00%),显效10例(79.41%),有效6例(97.06%),无效1例(2.94%)。散发型移植者疗效较局限型和节段型差(P=0.008);肢端移植者效果较面颈、躯干和四肢移植者差(P=0.025);病程长短对疗效无影响(P=1.000)。结论:自体黑素细胞体外培养移植治疗白癜风效果良好,不同移植部位和临床分型的白癜风患者临床疗效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癜风 黑素细胞 移植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剂量普萘洛尔联合1064nm Nd∶YAG激光治疗混合型和深层婴儿血管瘤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6
13
作者 钟淑霞 陶育纯 +4 位作者 周俊峰 姚蕾 刘媛媛 闫冬雪 李珊山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32-1035,共4页
目的:探讨低剂量普萘洛尔联合1 064nm Nd∶YAG激光治疗混合型和深层婴儿血管瘤(IH)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0例混合型和深层IH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普萘洛尔组、激光组和普萘洛尔联合激光组,每组20例。普萘洛尔联合激光组患儿采用普... 目的:探讨低剂量普萘洛尔联合1 064nm Nd∶YAG激光治疗混合型和深层婴儿血管瘤(IH)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0例混合型和深层IH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普萘洛尔组、激光组和普萘洛尔联合激光组,每组20例。普萘洛尔联合激光组患儿采用普萘洛尔1.5mg·kg-1·d-1联合激光治疗,普萘洛尔组患儿采用普萘洛尔1.5mg·kg-1·d-1,激光组患儿单纯采用激光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总有效率、显效率、痊愈率和不良反应程度评分。结果:治疗6个月后,普萘洛尔联合激光组患儿总有效率、显效率和痊愈率高于激光组和普萘洛尔组(P<0.05),普萘洛尔联合激光组皮肤不良反应程度评分低于激光组和普萘洛尔组(P<0.05)。结论:低剂量普萘洛尔联合1 064nm Nd∶YAG激光是治疗混合型和深层IH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疗效好、疗程短和不良反应少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血管瘤 普萘洛尔 1 064nm Nd∶YAG激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生殖支原体感染的检测及意义 被引量:6
14
作者 钟淑霞 李珊山 +2 位作者 张朝英 赵翠扬 马蕾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5-127,共3页
目的:探讨生殖支原体(Mg)在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培养法及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987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液Mg,并与正常对照组125例进行比较。结果:①在987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患者的前列腺... 目的:探讨生殖支原体(Mg)在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培养法及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987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液Mg,并与正常对照组125例进行比较。结果:①在987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患者的前列腺液标本中Mg阳性302例(31.5%),其中153例并发其他病原体感染,以并发解脲支原体(Uu)最多见(128例);②125例正常人前列腺液标本中Mg阳性3例 (2.53%),两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44.32,P<0.01)。结论: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的Mg感染率高,Mg可能是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发病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炎/病因学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 支原体感染 聚合酶链反应/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芩苷联合NB-UVB对黑素细胞黑素合成及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姚蕾 钟淑霞 +3 位作者 兰珊珊 宋洋 周俊峰 李珊山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24-1027,共4页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人正常黑素细胞经黄芩苷和窄波紫外线(NB-UVB)处理后细胞黑素合成及酪氨酸酶活性的变化,为白癜风的新疗法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人正常黑素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不同浓度黄芩苷组、不同剂量NB-UVB组及黄芩苷和NB-...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人正常黑素细胞经黄芩苷和窄波紫外线(NB-UVB)处理后细胞黑素合成及酪氨酸酶活性的变化,为白癜风的新疗法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人正常黑素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不同浓度黄芩苷组、不同剂量NB-UVB组及黄芩苷和NB-UVB联合组。应用MTT法检测各组黑素细胞增殖率,应用NaOH裂解法测定黑素水平,应用多巴氧化法测定酪氨酸酶活性。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1×10-4 mol·L-1黄芩苷及30mJ·cm-2 NB-UVB组黑素细胞增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黄芩苷组、NB-UVB组及联合组黑素水平及酪氨酸酶活性均增加(P<0.05或P<0.01);与黄芩苷组和NB-UVB组比较,联合组黑素水平和酪氨酸酶活性均增加(P<0.01)。结论:黄芩苷与NB-UVB联合应用较2种方法单独应用具有更好的促黑素合成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素细胞 黄芩苷 窄波紫外线 黑素 酪氨酸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皂苷Rg3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6
16
作者 赵自然 刘鹤松 +2 位作者 张舵 李平亚 路来金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28-632,共5页
目的:探讨人参皂甙Rg3(GS-Rg3)对兔耳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影响,为其抑制瘢痕增生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大耳白兔24只,切除2cm×2cm全层皮肤,每耳4~6处,建立瘢痕动物模型,左右耳自身对照。实验组每3d局部注射1次GS-Rg30.1m... 目的:探讨人参皂甙Rg3(GS-Rg3)对兔耳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影响,为其抑制瘢痕增生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大耳白兔24只,切除2cm×2cm全层皮肤,每耳4~6处,建立瘢痕动物模型,左右耳自身对照。实验组每3d局部注射1次GS-Rg30.1mL(浓度3g·L^-1),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分别于用药后2、4及6周切取瘢痕组织,肉眼观察瘢痕组织的厚度,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Bcl-2及Bax的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兔耳创面上皮化后3周时,增生厚度为兔耳腹侧皮肤全层厚度的3~4倍,镜下可见真皮组织明显增生、变厚,由大量成纤维细胞、胶原组织及血管组成,胶原排列不整齐,呈结节或旋涡状分布,部分可见对应处软骨细胞增生。实验组6周时皮肤变薄,胶原排列较整齐,成纤维细胞及血管数量减少。增生性瘢痕组织中有大量PCNA及Bcl~2蛋白质的表达,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9.55±6.07)%和(56.92±10.56)%,明显高于对照侧正常皮肤组织的阳性表达率(11.18%±1.71%和12.12±2.87%)(P〈0.01)。实验组在注射GS-Rg32周后Bcl-2蛋白质表达量逐渐下降,6周时明显减少,与注射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注射GS-Rg32周后Bax表达量明显增加,与注射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GS-Rg3对兔耳增生性瘢痕有抑制作用,可使瘢痕组织的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苷 瘢痕 疾病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皮生长因子及胶原网架对培养成纤维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马刚 陈月 +2 位作者 付爱华 周余来 杨同书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49-851,共3页
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EGF)及胶原网架对体外培养的皮肤成纤维细胞(FB)增殖的影响。方法:酶消化法分离大鼠皮肤FB,以含有10%新生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进行培养,采用细胞计数、MTT法、组织学方法测定细胞增殖能力和形态变化。结果:培养液... 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EGF)及胶原网架对体外培养的皮肤成纤维细胞(FB)增殖的影响。方法:酶消化法分离大鼠皮肤FB,以含有10%新生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进行培养,采用细胞计数、MTT法、组织学方法测定细胞增殖能力和形态变化。结果:培养液中EGF浓度大于5μg.L-1时,FB的增殖活性随EGF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20μg.L-1浓度时达到最大。植入胶原网架中的FB,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数量增加缓慢。结论:EGF对FB的增殖具有促进作用,而胶原网架对FB的增殖速率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纤维细胞 生长物质 胶原 细胞 培养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痤疮系统性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李珊山 张朝英 李洪霞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14-815,818,共3页
中、重度痤疮需要系统治疗。四环素族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用于治疗丘疹脓疱性痤疮;对于严重的丘疹脓疱性痤疮和结节囊肿性/聚合性痤疮,需口服异维A酸;性激素可用于治疗女性严重的青春期痤疮或迟发/持久性痤疮;抗雄激素和低剂量皮质类固... 中、重度痤疮需要系统治疗。四环素族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用于治疗丘疹脓疱性痤疮;对于严重的丘疹脓疱性痤疮和结节囊肿性/聚合性痤疮,需口服异维A酸;性激素可用于治疗女性严重的青春期痤疮或迟发/持久性痤疮;抗雄激素和低剂量皮质类固醇疗法亦用于痤疮的治疗。痤疮新疗法有低剂量异维A酸、新的异维A酸剂型(微粒化)、胰岛素致敏剂、I型5α-还原酶抑制剂和反义分子,尤其是开发新的抗炎药物如脂氧合酶抑制剂,已成为痤疮治疗的新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 寻常/治疗 综述[文献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人群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感染状况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徐斌 孙晶 +1 位作者 于海滨 张林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10-211,共2页
目的 :了解人型支原体 ( MH)、解脲支原体 ( UU)在不同性病患者、健康人群、性病患者性伴中的感染情况和分布特点 ,以及与其他微生物感染的相互关系。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 ( PCR)检测性传播疾病 ( STD)门诊的 1 1 43例、健康人群 465... 目的 :了解人型支原体 ( MH)、解脲支原体 ( UU)在不同性病患者、健康人群、性病患者性伴中的感染情况和分布特点 ,以及与其他微生物感染的相互关系。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 ( PCR)检测性传播疾病 ( STD)门诊的 1 1 43例、健康人群 465人、性伴 1 34人尿道 (宫颈 )分泌物的 UU、MH感染。结果 :STD患者中 UU感染大大高于 MH感染 ,除梅毒患者外的 STD患者、性伴人群无论男女 UU、MH感染率与健康人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非淋菌性尿道炎 ( NGU)组、总 STD患者、健康人群的 UU、MH阳性率女性高于男性。健康人群女性与性伴人群女性 UU、MH阳性率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性病患者中支原体感染率增高 ,不同病种的 STD感染支原体的频率相同 ,临床更应加强女性 U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脲支原体 支原体感染/流行病学 聚合酶链反应/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申克孢子丝菌和暗色真菌的分离 被引量:3
20
作者 田亚萍 钟淑霞 +1 位作者 张朝英 金学洙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60-361,365,360,共4页
目的 :研究申克孢子丝菌和暗色真菌的分布情况及其生态学。方法 :从吉林地区自然环境中采集腐木、土壤、陈玉米秸、陈麦秸等标本 70份 ,用含放线菌酮的改良沙氏培养基分离菌株 ,沙氏培养基传代培养 ,通过观察菌落的外观形态、显微镜下... 目的 :研究申克孢子丝菌和暗色真菌的分布情况及其生态学。方法 :从吉林地区自然环境中采集腐木、土壤、陈玉米秸、陈麦秸等标本 70份 ,用含放线菌酮的改良沙氏培养基分离菌株 ,沙氏培养基传代培养 ,通过观察菌落的外观形态、显微镜下菌丝和孢子的生长形态等方法 ,鉴定申克孢子丝菌和暗色真菌。结果 :70份标本中鉴定出申克孢子丝菌和暗色真菌共 37株 ,分离阳性率为 5 2 .86 % ,其中申克孢子丝菌 6株 (8.5 7% ) ,外瓶霉属 1 4株 (2 0 % ) ,链格孢 3株 (4 .2 9% ) ,着色真菌 5株 (7.1 4 % ) ,疣状瓶霉 4株 (5 .71 % ) ,待定 5株 (7.1 4 % )。同时还分离出镰刀菌、念珠菌、曲霉、青霉菌等条件致病菌。结论 :研究申克孢子丝菌和暗色真菌、孢子丝菌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丝分裂孢子真菌 瓶霉菌属 链格孢属 着色真菌病 皮肤真菌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