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肛门生殖器HPV隐性感染及其危险因素 被引量:4
1
作者 李珊山 运蓓蕾 +3 位作者 钟淑霞 田亚萍 刘鹤松 郑华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79-882,共4页
目的:评估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肛门生殖器人乳头瘤病毒(HPV)隐性感染的发生率及其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600例性病门诊非尖锐湿疣男性就诊者进行问卷调查,并以PCR法检测其肛门生殖器脱落细胞中的HPVDNA。结果... 目的:评估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肛门生殖器人乳头瘤病毒(HPV)隐性感染的发生率及其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600例性病门诊非尖锐湿疣男性就诊者进行问卷调查,并以PCR法检测其肛门生殖器脱落细胞中的HPVDNA。结果:600例研究对象的HPVDNA总阳性率为14.50%(87/600),其中性病(STD)患者HPV阳性率[23.90%(38/159)]显著高于非STD就诊者[11.11%(49/441)](P〈0.05)。这组人群中HPVDNA阳性的预测值是初次性生活年龄的提前(OR=1.2、95%CI1.1~1.3,P〈0.05)、近2年内有尖锐湿疣病史(OR=3.3、95%CI1.2~9.3,P〈0.05)和其他STD史(OR=3.8、95%CI 1.4~10.2,P〈0.05)。年龄、包皮状况、近2年内性伴数、平均性生活频率、安全套的使用频率以及性伴尖锐湿疣病史与HPVDNA阳性无明显关联。结论:男性肛门生殖器HPV隐性感染的比率较高,HPV隐性感染在STD人群中更常见。初次性生活年龄的提前、近2年内有尖锐湿疣病史及其他STD史可能是男性HPV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瘤病毒感染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转移癌伴发带状疱疹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晓 邱香 +1 位作者 马振卉 田亚萍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25-827,893,共4页
目的:探讨皮肤转移癌的临床特点,为其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分析1例皮肤转移癌伴发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患者4个月前右胸壁出现红斑、水疱伴疼痛,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带状疱疹"并给予相关治疗,疼痛好转,... 目的:探讨皮肤转移癌的临床特点,为其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分析1例皮肤转移癌伴发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患者4个月前右胸壁出现红斑、水疱伴疼痛,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带状疱疹"并给予相关治疗,疼痛好转,局部仍有红斑、丘疹和结节;20d前皮损出现破溃、糜烂,并迅速扩大加深,就诊于本院行病理检查及肺CT和全腹CT等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皮损穿刺病理检查诊断为浸润性癌,伴广泛梗死;肺CT和全腹CT等检查显示,右侧乳腺占位性病变,并发颈部淋巴结、肝、胸膜和骨等多部位转移。给予局部治疗、多西他赛联合曲妥珠单抗化疗2个疗程后皮损情况改善,但未能完全愈合。结论:皮肤转移癌少见,临床表现多样。临床医生应掌握其发病规律,及时行组织病理检查和其他部位的相关检查,减少误诊和漏诊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转移癌 乳腺肿瘤 带状疱疹 计算机X线断层成像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丹参酮ⅡA和5-氟尿嘧啶单用及联合应用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体外作用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田亚萍 王园园 迟宝荣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081-1085,共5页
目的检测黄芪、丹参酮ⅡA、5-氟尿嘧啶(5-FU)单用及联合应用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抗肿瘤机制,探讨黄芪、丹参酮ⅡA在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4年3—12月选取人宫颈癌HeLa细胞,分为6组,包括对照组、黄芪组、丹参酮... 目的检测黄芪、丹参酮ⅡA、5-氟尿嘧啶(5-FU)单用及联合应用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抗肿瘤机制,探讨黄芪、丹参酮ⅡA在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4年3—12月选取人宫颈癌HeLa细胞,分为6组,包括对照组、黄芪组、丹参酮ⅡA组、5-FU组、黄芪+丹参酮ⅡA组、黄芪+丹参酮ⅡA+5-FU组,每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药物进行处理。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人宫颈癌HeLa细胞生长抑制率及细胞凋亡率,检测氧化应激因子丙二醛(MDA)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活力。结果 4.0 g/ml黄芪、8.0μg/ml丹参酮ⅡA、50.0 mg/L 5-FU、4.0 g/ml黄芪+8.0μg/ml丹参酮ⅡA、4.0 g/ml黄芪+8.0μg/ml丹参酮ⅡA+50.0 mg/L 5-FU人宫颈癌HeLa细胞生长抑制率最高,同组培养72 h后人宫颈癌HeLa细胞生长抑制率最高(P<0.05)。培养72 h后,黄芪+丹参酮ⅡA组人宫颈癌HeLa细胞生长抑制率较黄芪组、丹参酮ⅡA组、5-FU组升高(P<0.05);黄芪+丹参酮ⅡA+5-FU组人宫颈癌HeLa细胞生长抑制率较黄芪组、丹参酮ⅡA组、5-FU组、黄芪+丹参酮ⅡA组升高(P<0.05)。黄芪+丹参酮ⅡA+5-FU组人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率较黄芪组、丹参酮ⅡA组、5-FU组、黄芪+丹参酮ⅡA组升高(P<0.05)。不同组MDA水平及GSH活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SOD活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黄芪组、丹参酮ⅡA组、5-FU组、黄芪+丹参酮ⅡA组、黄芪+丹参酮ⅡA+5-FU组SOD活力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黄芪、丹参酮ⅡA、5-FU可诱导人宫颈癌HeLa细胞发生凋亡,联用后可增加抗肿瘤活性,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黄芪 丹参酮 氟尿嘧啶 HELA细胞 体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真皮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被引量:5
4
作者 陈世义 马刚 于海滨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37-438,F003,共3页
目的 :建立人工真皮成纤维细胞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方法 :取出生 2 4 h内的 Wistar大白鼠背部皮肤 ,分别用组织块法及酶消化法分离纯化、传代培养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鉴定。结果 :用组织块法和酶消化法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呈梭形 ,... 目的 :建立人工真皮成纤维细胞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方法 :取出生 2 4 h内的 Wistar大白鼠背部皮肤 ,分别用组织块法及酶消化法分离纯化、传代培养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鉴定。结果 :用组织块法和酶消化法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呈梭形 ,属纤维型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95 %以上细胞中间丝波形蛋白呈棕色颗粒或棕色着染 (阳性 ) ;结蛋白抗体和第 因子相关抗原均无棕色颗粒或棕色着染 (阴性 ) ,表明所培养的细胞为比较纯净的成纤维细胞。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真皮 成纤维细胞 细胞分离培养 组织工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巢式PCR方法检测长春地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状况 被引量:2
5
作者 于海滨 陈世义 +1 位作者 徐斌 郑华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30-1133,共4页
目的:探讨巢式PCR方法检测单纯疱疹病毒(HSV)的临床应用价值,同时对HSV-1、HSV-2在生殖器疱疹(GH)、梅毒(syphilis)、念珠菌病(candidiasis)、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淋病(gonorrhea)、尖锐湿疣(CA)6种性病患者(STD)及其性伴和健康人群... 目的:探讨巢式PCR方法检测单纯疱疹病毒(HSV)的临床应用价值,同时对HSV-1、HSV-2在生殖器疱疹(GH)、梅毒(syphilis)、念珠菌病(candidiasis)、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淋病(gonorrhea)、尖锐湿疣(CA)6种性病患者(STD)及其性伴和健康人群中的感染情况及分布特点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应用HSV-1糖蛋白D(gpD)基因序列和HSV-2糖蛋白G(gpG)基因序列为靶基因,设计了普通PCR和巢氏PCR方法,检测6种STD患者及其性伴和健康人群中HSV的感染情况。结果:6种STD患者共1223人,HSV-1阳性率15.70%(192/1223),HSV-2阳性率28.29%(346/1223),HSV总阳性率43.41%(538/1223);检测性伴153例,HSV-1阳性率12.42%(19/153),HSV-2阳性率21.57%(33/153),HSV总阳性率34.0%(52/153);检测健康人群263例,HSV-1阳性率3.42%(9/263),HSV-2阳性率6.08%(16/263),HSV总阳性率9.51%(25/263)。结论:STD患者中HSV-2感染率高于HSV-1感染率;STD患者及其性伴中HSV-1、HSV-2感染率均高于健康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疱疹病毒1型 单纯疱疹病毒2型 聚合酶链反应 疱疹病毒科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郎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6
作者 温泉 王园园 +1 位作者 司鹤南 田亚萍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85-987,I0004,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郎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临床和病理特征,为其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LCH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皮肤组织病理检查、影像学检查及随访资料,总结本病例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例患者相继出现多囊肺、皮... 目的:探讨郎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临床和病理特征,为其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LCH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皮肤组织病理检查、影像学检查及随访资料,总结本病例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例患者相继出现多囊肺、皮肤溃疡、尿崩和泌乳等典型症状。皮肤病理学检查发现真皮内密集分布的单个核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1a(+)。随访7年,最终因心肺功能衰竭死亡。结论:LCH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确诊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病理和影像学等方法。成人LCH患者多系统重要器官受累提示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郎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CD1A 尿崩症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孢子丝菌病14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霍姗姗 宋洋 +5 位作者 李珊山 姚蕾 刘媛媛 钟淑霞 田亚平 于艳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403-405,共3页
目的:分析总结140例儿童皮肤型孢子丝菌病病例,明确近年来儿童孢子丝菌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2007年1月-2010年10月于我院皮肤科确诊的≤14岁儿童孢子丝菌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0例患儿中男女比例1:0.73,平均年龄5.8... 目的:分析总结140例儿童皮肤型孢子丝菌病病例,明确近年来儿童孢子丝菌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2007年1月-2010年10月于我院皮肤科确诊的≤14岁儿童孢子丝菌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0例患儿中男女比例1:0.73,平均年龄5.8岁,平均病程4.59个月,冬春季节发病比率最高,但夏秋季发病并不少见。居住于农村者132例(94.29%),有外伤史者占22.86%。临床分型以固定型最常见(107例,占76.43%),其次为淋巴管型(32例,占22.86%),还有不确定型1例(占0.71%)。受累部位以面部最多(125例,占89.29%)。采用10%碘化钾溶液、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单独或联合治疗,资料完整的患儿6个月治愈率达100%,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近年来儿童孢子丝菌病并不少见,累及面部和表现为固定型者较常见。采用10%碘化钾溶液、伊曲康唑及特比萘芬治疗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子丝菌病 申克孢子丝菌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能量超脉冲CO2点阵激光在眼周年轻化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6
8
作者 马振卉 夏广斌 +2 位作者 李杨 李珊山 田亚萍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22-925,I0008,共5页
目的:对比30例患者采用低能量超脉冲CO2点阵激光治疗前后眼周皱纹及眼睑松弛的等级评分,分析低能量超脉冲CO2点阵激光在眼周年轻化包括改善眼周皱纹和眼睑松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30例眼周皱纹和眼睑松弛患者,采用超脉冲... 目的:对比30例患者采用低能量超脉冲CO2点阵激光治疗前后眼周皱纹及眼睑松弛的等级评分,分析低能量超脉冲CO2点阵激光在眼周年轻化包括改善眼周皱纹和眼睑松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30例眼周皱纹和眼睑松弛患者,采用超脉冲CO2点阵激光治疗,使用DeepFX手具、能量5 mJ、重复频率600 Hz、10 mm光斑扫描一次,皱纹走行区域用2 mm光斑、相同能量重复治疗1次,由2名资深皮肤科医师依据眼睑松弛量化表在首次治疗前及治疗后7 d、1个月、3个月和6个月进行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7 d时患者眼睑松弛量化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时患者眼睑松弛量化表评分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后3~6个月时患者眼睑松弛量化表评分进一步降低(P<0.01),效果更明显。本组30例患者治疗后通常会有一过性红斑、肿胀和轻度灼痛,均能耐受,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5 mJ 低能量超脉冲CO2点阵激光治疗眼周皱纹和眼睑松弛有效,安全性高,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能量超脉冲CO2点阵激光 年轻化 眼周皱纹 眼睑松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典型Kaposi肉瘤1例 被引量:3
9
作者 王秀梅 陈世义 +1 位作者 李珊山 王虹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89-189,共1页
患者男,60岁,汉族。左足部斑疹2-3年,右足部斑疹1年,伴轻度瘙痒,于2008年6月12日来我科就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左足背前部出现蓝紫色斑疹,表面覆有少许白色糠秕状鳞屑.无自觉症状。皮损渐扩大。1年前右足部亦出现与左足相似... 患者男,60岁,汉族。左足部斑疹2-3年,右足部斑疹1年,伴轻度瘙痒,于2008年6月12日来我科就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左足背前部出现蓝紫色斑疹,表面覆有少许白色糠秕状鳞屑.无自觉症状。皮损渐扩大。1年前右足部亦出现与左足相似的斑疹,且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POSI肉瘤 经典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对硝基苯受体纯有机光敏染料的合成及性能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毅 慈振华 +2 位作者 刘鹤松 刘腾 王超磊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93-797,共5页
设计合成了两个以对硝基苯为受体的纯有机光敏染料(2Z,4E)-5-[4-(二苯基氨基)苯基]-4-(4-硝基苯基)-2-氰基戊-2,4-二烯酸(S-TPNC)和(2Z,4E)-5-{4-[(E)-4-(二苯基氨基)苯乙烯基]苯基}-4-(4-硝基苯基)-2-氰基戊-2,4-二烯酸(L-TPNC),并用H... 设计合成了两个以对硝基苯为受体的纯有机光敏染料(2Z,4E)-5-[4-(二苯基氨基)苯基]-4-(4-硝基苯基)-2-氰基戊-2,4-二烯酸(S-TPNC)和(2Z,4E)-5-{4-[(E)-4-(二苯基氨基)苯乙烯基]苯基}-4-(4-硝基苯基)-2-氰基戊-2,4-二烯酸(L-TPNC),并用HRMS、1HNMR及13C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两个染料的光物理和电化学性质,并将其应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s)的制作中。在100 mW/cm2(AM 1.5)模拟太阳光的照射下,由染料L-TPNC所制作的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为1.59%;开路电压(Voc)、短路电流密度(Jsc)、填充因子(FF)分别为0.65 V、3.49 mA/cm2和0.70。而在同等条件下,由染料S-TPNC所制作的染料敏化电池光电转化效率为1.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有机光敏染料 受体 对硝基苯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光电转化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