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淋巴结滤泡辅助T细胞淋巴瘤伴B细胞克隆性增生10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1
作者 王玥 郭亮 +1 位作者 金春卉 曲丽梅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68-1074,共7页
目的探讨淋巴结滤泡辅助T细胞淋巴瘤血管免疫母细胞型(nodal follicular helper T cell lymphoma,angioimmunoblastic-type,nTFHL-AI)伴B细胞克隆性增生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10例nTFHL-AI伴B细... 目的探讨淋巴结滤泡辅助T细胞淋巴瘤血管免疫母细胞型(nodal follicular helper T cell lymphoma,angioimmunoblastic-type,nTFHL-AI)伴B细胞克隆性增生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10例nTFHL-AI伴B细胞克隆性增生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别行HE、免疫组化和基因重排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0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5例,中位年龄73岁。临床表现以全身淋巴结肿大、脾肿大及B症状为主;Ann Arbor分期:Ⅳ期8例,Ⅰ+Ⅱ期2例。实验室检查以β2微球蛋白和乳酸脱氢酶(LDH)升高,血红蛋白、红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为主,血浆EBV核酸定量阳性8例。镜下均可见典型结节状聚集或散在的透明细胞、分枝状高内皮血管及增生杂乱“风吹”状的滤泡树突网。肿瘤细胞背景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0~5个/HPF 7例,5~10个/HPF 2例,>50个/HPF 1例。浆细胞含量≤5%6例,浆细胞含量10%和20%各1例,浆细胞含量较多(30%)2例。组织细胞明显增生7例。见RS样大细胞1例。背景中含大量B细胞5例,含少量B细胞5例。10例患者均表达T细胞标志物,滤泡辅助性T细胞标志物CD10、BCL6、CXCL13和PD-1同时阳性6例,BCL6、CXCL13和PD-1同时阳性10例。EBER原位杂交阳性8例。10例患者均检测到TCR基因重排和IG基因重排阳性。所有患者诊断后均行化疗,其中3例疾病进展死亡。结论伴B细胞克隆性增生nTFHL-AI中,B细胞的克隆性增生与EBV是否感染及感染细胞的数量无关,同时浆细胞增生提示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滤泡辅助T细胞淋巴瘤 血管免疫母细胞型 单克隆B细胞增生 EBV感染 肿瘤微环境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索样脑膜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周玉华 金美善 +1 位作者 马洪喜 王银萍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995-997,共3页
目的探讨脊索样脑膜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脊索样脑膜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患者均为成人,年龄30~69岁,肿瘤均位于幕上,均因视力下降或头痛就诊。镜下见肿瘤细胞排列呈小梁状或索状,间质... 目的探讨脊索样脑膜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脊索样脑膜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患者均为成人,年龄30~69岁,肿瘤均位于幕上,均因视力下降或头痛就诊。镜下见肿瘤细胞排列呈小梁状或索状,间质内富含嗜碱性黏液的脊索样区及局灶性典型脑膜瘤区。免疫组化:EMA、vimentin阳性,GFAP、CK、S-100阴性。3例患者术后随访期间均无复发。结论脊索样脑膜瘤多见于成人,好发部位为幕上,少数患者可伴Castleman病或血液系统异常。组织学上类似脊索瘤,免疫组化:EMA、vimentin阳性。肿瘤易复发,WHO分类相当于Ⅱ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索样脑膜瘤 免疫组化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查体、超声及钼靶检查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病理缓解程度预测价值的比较 被引量:3
3
作者 韩冰 付彤 +5 位作者 吴迪 张海鹏 宋东 毕丽荣 郑超 范志民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43-947,F0003,共6页
目的:通过对查体、超声和钼靶片测量化疗前后乳腺肿物大小的变化与术后病理Miller and Payne(MP)分级的比较,探讨预测新辅助化疗(NAC)后病灶病理缓解程度的方法。方法:选择本科室乳腺癌NAC并手术的患者65例,采用麦默通(14G)行... 目的:通过对查体、超声和钼靶片测量化疗前后乳腺肿物大小的变化与术后病理Miller and Payne(MP)分级的比较,探讨预测新辅助化疗(NAC)后病灶病理缓解程度的方法。方法:选择本科室乳腺癌NAC并手术的患者65例,采用麦默通(14G)行穿刺活检,病理诊断明确后行1~6个疗程TAC方案(多西他赛、多柔比星和环磷酰胺)或其他化疗方案,最后一次化疗后3周以内行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在化疗前及手术前采用查体、超声和钼靶片测量肿物大小;病理缓解程度通过比较手术后与化疗前穿刺组织中癌组织变化,应用MP分级评价。应用ROC曲线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方法计算查体、超声及乳腺钼靶检查测量肿物大小变化与病理MP分级的关系。结果:NAC后查体、超声及乳腺钼靶检查测量肿物大小变化与病理MP分级存在相关性(r=0.487,P=0.000;r=0.251,P=0.044;r=0.351,P=0.004)。查体、超声和钼靶3种检查方法评价病理完全缓解(pCR)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3、0.531和0.712,三者结合为0.727。结论:查体和钼靶在预测乳腺肿物病理缓解程度上优于超声检查;3种方法结合对乳腺癌NAC后病理缓解程度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辅助化疗 乳腺肿瘤 MILLER and Payne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甲状腺癌的超声及病理特点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培松 金美善 +3 位作者 陈光 刘嘉 李晨姚 郑昌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48-850,共3页
目的:探讨弥漫性甲状腺癌的超声及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弥漫性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超声图像资料。结果:(1)8例中7例表现为甲状腺回声普遍增高、增粗、不均,微小钙化散在分布,... 目的:探讨弥漫性甲状腺癌的超声及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弥漫性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超声图像资料。结果:(1)8例中7例表现为甲状腺回声普遍增高、增粗、不均,微小钙化散在分布,腺体内未见明确局灶性病变,未见正常的甲状腺组织回声,1例仅单侧及峡部为上述改变。(2)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所有病例均表现为甲状腺血流信号增多。(3)8例中7例伴有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转移的淋巴结内部见微小钙化灶,1例伴液化回声。(4)8例患者中7例(包括1例肝脏及肺脏转移)行双侧甲状腺全切及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1例行双侧全切单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均行131I治疗及内分泌抑制疗法。结论:弥漫性甲状腺癌的超声表现具有特征性,超声对弥漫性甲状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弥漫性甲状腺癌应尽早手术,术后辅以放射治疗及内分泌抑制疗法,以延长患者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病理 超声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干细胞标记蛋白ALDH1在浸润性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3
5
作者 许宁 邵明明 +3 位作者 金美善 张海涛 欧仁杰 石爱平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28-832,I0003,共6页
目的:探讨肿瘤干细胞标记物乙醛脱氢酶1(ALDH1)在浸润性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阐明其与膀胱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9例浸润性膀胱癌组织和20例癌旁正常膀胱组织(对照组)中ALDH1蛋白的表达,同时检测6... 目的:探讨肿瘤干细胞标记物乙醛脱氢酶1(ALDH1)在浸润性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阐明其与膀胱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9例浸润性膀胱癌组织和20例癌旁正常膀胱组织(对照组)中ALDH1蛋白的表达,同时检测6例癌转移淋巴结组织及20例未转移淋巴结组织中ALDH1的表达,分析ALDH1蛋白表达与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患者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的影响。结果:ALDH1蛋白阳性表达率,在膀胱癌与正常膀胱组织中分别为33.94%(37/109)和5.00%(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非肌层浸润性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分别为19.05%(8/42)和43.28%(29/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低级别与高级别膀胱癌中分别为13.04%(3/23)和39.53%(34/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淋巴转移组与淋巴未转移组膀胱癌组织中分别为50.00%(3/6)和12.90%(4/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转移淋巴结及未转移淋巴结组织中分别为50.00%(3/6)和0.00%(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4-65个月,经Kaplan-Merier分析,ALDH1蛋白阳性表达组患者总生存率为64.9%,阴性表达组为8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DH1蛋白阳性表达组患者总体无瘤生存率为51.40%,阴性表达组为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干细胞标记蛋白ALDH1高表达与浸润性膀胱癌分期和分级及预后有关联,是浸润性膀胱癌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醛脱氢酶1 肿瘤干细胞 浸润性膀胱癌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rora-A基因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牛春波 贾飞勇 +2 位作者 岳英 闫旭 曲丽梅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53-656,共4页
目的:检测卵巢癌aurora-A基因扩增和蛋白表达特性,探讨aurora-A基因在卵巢癌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定量RT-PCR法检测aurora-A基因在6例正常卵巢及8例卵巢癌组织中的扩增情况,用免疫组化法检测aurora-A蛋白在6例正常卵巢... 目的:检测卵巢癌aurora-A基因扩增和蛋白表达特性,探讨aurora-A基因在卵巢癌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定量RT-PCR法检测aurora-A基因在6例正常卵巢及8例卵巢癌组织中的扩增情况,用免疫组化法检测aurora-A蛋白在6例正常卵巢及40例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卵巢癌aurora-A蛋白过度表达与其病理分型、组织分化、临床分期、肿瘤增殖活性和预后之间的关联性。结果:定量RT-PCR检测表明,与正常卵巢对比,8例卵巢癌aurora-A基因的mRNA表达量明显增高(P<0.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urora-A蛋白在6例正常卵巢组织中均呈阴性表达,在23例(57.5%)卵巢癌组织中呈阳性表达,且aurora-A蛋白表达增高与卵巢癌临床分期、肿瘤增殖活性及预后有关联性(P<0.05),而与卵巢癌的病理分型和组织分化无明显关联性(P>0.05)。结论:卵巢癌组织存在aurora-A基因异常扩增和蛋白过度表达,aurora-A可能在卵巢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针对aurora-A基因及蛋白的生物治疗有可能成为肿瘤治疗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aurora—A基因 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病理学科建设,防范医疗纠纷 被引量:2
7
作者 王银萍 牛春波 邹亚斌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19-620,共2页
关键词 病理科 医院/组织与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罕见成人小肠系膜脂肪突入肠壁致肠套叠病理分析(附2例报告)
8
作者 孙逊 邹亚彬 +1 位作者 马小波 孟祥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62-762,共1页
关键词 小肠系膜 病理分析 肠套叠 成人 肠壁 突入 脂肪 临床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时性多复发灶耐药基因分子异质性的胃肠道间质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9
作者 王玥 吴迪 +1 位作者 于丹丹 段秀梅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45-550,共6页
目的:分析1例长期伊马替尼治疗后多部位、异时性复发病灶敏感/耐药共存的少见胃肠道间质瘤(GISTs)患者的临床资料,揭示GISTs继发突变的异质性是复发耐药过程中的重要属性。方法:收集1例复发GISTs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HE染色法进行组织学... 目的:分析1例长期伊马替尼治疗后多部位、异时性复发病灶敏感/耐药共存的少见胃肠道间质瘤(GISTs)患者的临床资料,揭示GISTs继发突变的异质性是复发耐药过程中的重要属性。方法:收集1例复发GISTs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HE染色法进行组织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相关蛋白表达,一代和二代测序技术分析肿瘤基因变异情况。结果:患者,男性,66岁,因胃间质瘤行胃部分切除术。一代测序技术检测结果显示为原癌基因,受体酪氨酸激酶(KIT)基因11号外显子缺失突变(p.551-554del)。伊马替尼治疗1年左右,停药4个月后复发,患者出现脾区病灶,继续采用伊马替尼一线治疗,脾区病灶得到控制。59个月后盆腔发现新病灶,采用伊马替尼加量(600 mg·d^(-1))并舒尼替尼二线治疗,治疗2个月后CT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脾区病灶大小趋于稳定,而盆腔新病灶体积持续增大。二代测序技术检测结果显示两复发灶在原有KIT基因11号外显子缺失突变的基础上,分别继发KIT基因13号外显子(p.V654A)和17号外显子(p.Y823D)突变。结论:GISTs在靶向药物选择作用的压力下,肿瘤生物学行为表现出复杂性,即时间异质性、空间异型性和分子异质性,不同复发灶可以出现不同的耐药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复发耐药 异质性 二代测序技术 伊马替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腹膜肝样腺癌一例
10
作者 张吴西 闫旭 +1 位作者 王楠娅 冬冬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3-146,共4页
肝样腺癌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腺癌,在组织病理学上类似肝细胞癌,大多数病例发生于胃,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而腹膜肝样腺癌更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原发于腹膜、临床表现为腹膜弥漫性增厚的肝样腺癌病例,旨在... 肝样腺癌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腺癌,在组织病理学上类似肝细胞癌,大多数病例发生于胃,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而腹膜肝样腺癌更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原发于腹膜、临床表现为腹膜弥漫性增厚的肝样腺癌病例,旨在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肿瘤 肝样腺癌 弥漫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息肉患者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5
11
作者 李佳 杨落落 +3 位作者 周长丽 何平 孙逊 孟祥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46-650,共5页
目的:探讨性别、年龄、血脂水平对结直肠息肉发病的影响,阐明结直肠息肉发病的危险因素,为结直肠息肉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检测结直肠息肉患者(息肉组,n=239)与同期结肠镜检查正常或为慢性非特异性肠炎患者(对照组,n=245)的血脂水平... 目的:探讨性别、年龄、血脂水平对结直肠息肉发病的影响,阐明结直肠息肉发病的危险因素,为结直肠息肉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检测结直肠息肉患者(息肉组,n=239)与同期结肠镜检查正常或为慢性非特异性肠炎患者(对照组,n=245)的血脂水平。分析性别、年龄和血脂水平对结直肠息肉发病的影响,检测不同发病部位、不同病理类型结直肠息肉患者血脂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高水平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P<0.01,OR=6.26,95%CI:3.79~10.33)、高水平甘油三酯(TG)(P=0.043,OR=1.63,95%CI:1.02~2.63)、男性(P=0.001,OR=2.05,95%CI:1.35~3.11)及年龄大于66岁的高龄患者(P=0.005,OR=1.90,95%CI:1.21~2.98)结直肠息肉发病率明显升高,2组研究对象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总胆固醇(T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半结肠息肉患者LDL-C水平(t=-4.497,P<0.01)、TG水平(t=-2.116,P=0.036)、TC水平(t=-3.843,P<0.001)及高脂血症(HLP)比例(χ~2=9.458,P=0.002)明显高于右半结肠息肉患者,而2组患者性别、年龄和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腺瘤性结直肠息肉患者LDL-C水平高于腺瘤性大肠息肉患者(t=2.049,P=0.042),而2组患者性别、年龄、HDL-C水平、TG水平、TC水平及HLP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高龄、高水平LDL-C及高水平TG是结直肠息肉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LDL-C水平升高与非腺瘤性结直肠息肉发病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息肉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甘油三酯 高脂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黄连粉针剂体外抗病毒药效学研究 被引量:21
12
作者 易世红 王放 +3 位作者 王丽萍 赵春燕 魏强 李凡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90-492,共3页
目的 :明确双黄连粉针剂抗病毒作用谱及体外抗病毒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组织细胞培养法、染料摄入法检测双黄连粉针剂对各种病毒的作用 ,改变给药时间、途径 ,探讨双黄连粉针剂抗病毒作用环节。结果 :双黄连粉针剂具有明显抗流感病毒、... 目的 :明确双黄连粉针剂抗病毒作用谱及体外抗病毒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组织细胞培养法、染料摄入法检测双黄连粉针剂对各种病毒的作用 ,改变给药时间、途径 ,探讨双黄连粉针剂抗病毒作用环节。结果 :双黄连粉针剂具有明显抗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 型、单纯疱疹病毒 、 型、柯萨奇病毒 B3 、柯萨奇病毒 B4 、柯萨奇病毒 A16、新型肠道病毒 71型的作用 ;对脊髓灰质炎病毒 型、埃可病毒 6型、麻疹病毒、水泡性口炎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双黄连粉针剂与鱼腥草针剂相比 ,其抗病毒效果显著。结论 :双黄连粉针剂是一种较广谱的抗病毒针剂 ,抗病毒作用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黄连 粉针剂 抗病毒 细胞病变 中药 药效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性小细胞肺癌伴EGFR基因突变1例报道及治疗体会 被引量:7
13
作者 郭晔 曲丽梅 +3 位作者 邵铭心 王星星 孙宏伟 马克威 《中国肺癌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11-514,共4页
复合性小细胞肺癌(combined small cell lung cancer, CSCLC)是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与另外一种成分复合组成的癌,世界卫生组织2004年肺癌新病理分类中,将其归为SCLC的亚型。CSCLC发生率低,约占S C L C的1%-... 复合性小细胞肺癌(combined small cell lung cancer, CSCLC)是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与另外一种成分复合组成的癌,世界卫生组织2004年肺癌新病理分类中,将其归为SCLC的亚型。CSCLC发生率低,约占S C L C的1%-2%[1],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方案,疗效和预后有待进一步观察。本文报道1例CSCLC,复合成分为腺癌,且经过ARMS法检测肿瘤组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突变阳性,该患者经过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及维持治疗,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细胞肺癌 标准治疗方案 基因突变 EGFR 复合性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RECEPTOR 世界卫生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宫颈癌组织中CK17和P63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2
14
作者 张松灵 张立红 +1 位作者 钟艳平 李玉林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14-917,F0003,共5页
目的:研究宫颈储备细胞标记物CK17及P63蛋白在人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判定其成为宫颈癌干细胞标记物的可能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55例人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及20例正常人宫颈组织中CK17及P6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①CK1... 目的:研究宫颈储备细胞标记物CK17及P63蛋白在人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判定其成为宫颈癌干细胞标记物的可能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55例人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及20例正常人宫颈组织中CK17及P6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①CK17蛋白表达于正常宫颈组织鳞柱交接的储备细胞胞浆;在宫颈癌组织中,CK17蛋白表达于部分宫颈癌细胞胞浆,表达部位主要位于瘤栓中、肿瘤浸润的前沿及边缘部位;在恶性度较高的宫颈癌中,CK17蛋白表达率明显高于恶性度较低的宫颈癌组(P<0.05);在化疗后的标本组织中,CK17蛋白的表达率也较化疗前明显升高(P<0.05)。②P63蛋白表达于正常宫颈组织鳞柱交接的储备细胞的胞核中;在宫颈癌组织中,几乎所有的宫颈癌细胞均表达P63蛋白。结论:CK17蛋白在伴有转移、浸润、低分化及化疗后的病例中表达的阳性率明显升高,且趋于表达在瘤栓中、肿瘤浸润的前沿及边缘部位,可能是宫颈癌干细胞的标记物;P63蛋白几乎表达于所有宫颈癌细胞中,表达无规律性,可能不是宫颈癌干细胞的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 肿瘤 鳞状细胞 CK17 P63 肿瘤干细胞 生物学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病变中CerbB2和Bcl2表达与细胞增殖抗原的关系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丽萍 陈东 +5 位作者 陈爱军 王晓明 张俊格 张元德 梁运梅 李雪梅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9-181,共3页
目的 :探讨乳腺病变中 Cerb B2和 Bcl2表达与细胞增殖状态的关系。方法 :对 1 1 1例乳腺病变的石蜡切片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良性病变中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的 Cerb B2和Bcl2的表达高于乳腺纤维腺病和纤维腺瘤 ,差异具有显著性... 目的 :探讨乳腺病变中 Cerb B2和 Bcl2表达与细胞增殖状态的关系。方法 :对 1 1 1例乳腺病变的石蜡切片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良性病变中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的 Cerb B2和Bcl2的表达高于乳腺纤维腺病和纤维腺瘤 ,差异具有显著性 ( P<0 .0 5 )。乳腺癌中 Cerb B2表达随PCNA增强而增高 ( P<0 .0 1 ) ,这种表达与肿瘤大小和组织学分级呈正比 ,与激素受体水平和 5年生存期呈反比。Bcl2表达随 PCNA增强而减弱 ( P<0 .0 1 ) ,这种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呈反比 ,与激素受体水平和 5年生存期呈正比。结论 :Cerb B2和 PCNA低表达、Bcl2高表达的乳腺患者肿瘤分化好 ,激素受体水平高 ,预后好。 Cerb B2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病变 CERBB2 BCL2 PCNA 细胞增殖抗原 乳腺癌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干细胞标记物ALDH1在非浸润性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3
16
作者 张海涛 金美善 +3 位作者 石爱平 卢绩 许宁 邵明明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26-329,429,共4页
目的:探讨肿瘤干细胞标记物乙醛脱氢酶1(ALDH1)在非浸润性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初步了解肿瘤干细胞与膀胱癌生物学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18例非浸润性膀胱癌组织及30例癌旁正常膀胱组织中ALDH1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 目的:探讨肿瘤干细胞标记物乙醛脱氢酶1(ALDH1)在非浸润性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初步了解肿瘤干细胞与膀胱癌生物学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18例非浸润性膀胱癌组织及30例癌旁正常膀胱组织中ALDH1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及预后资料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在非浸润性膀胱癌组织中ALDH1阳性表达率为24.58%,在癌旁正常膀胱组织中为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低级别和高级别非浸润性膀胱癌组织中ALDH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8.18%(14/77)和36.59%(15/4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pTa期和pT1期非浸润性膀胱癌组织中ALDH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92%(11/65)和33.96%(18/53),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初发和复发的非浸润性膀胱癌组织中ALDH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9.77%(17/86)和37.50%(1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DH1表达与非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大小无明显关联性(P>0.05)。术后随访4~52个月,ALDH1阳性表达组和阴性表达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5.17%和61.80%,Kaplan-Merier曲线及Log-rank检验,2组患者累积无瘤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DH1表达与膀胱癌病理分级、分期及肿瘤复发有关联。肿瘤干细胞可能在非浸润性膀胱癌的发生和复发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醛脱氢酶1 肿瘤干细胞 非浸润性膀胱癌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宫颈病变患者血清和宫颈病变组织中凋亡相关因子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17
作者 于慧玲 李冬梅 +1 位作者 孙勤暖 马洪喜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9-134,I0004,共7页
目的:观察凋亡相关因子在不同宫颈病变患者血清和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宫颈鳞状细胞癌(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镜检确诊为不同宫颈病变的患者140例,其中子宫颈鳞癌70例、宫颈原位癌(CINⅢ)50例和宫颈炎20例,均空... 目的:观察凋亡相关因子在不同宫颈病变患者血清和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宫颈鳞状细胞癌(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镜检确诊为不同宫颈病变的患者140例,其中子宫颈鳞癌70例、宫颈原位癌(CINⅢ)50例和宫颈炎20例,均空腹抽取静脉血同时留取镜检组织。采用酶联免疫法、实时荧光定量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患者血清及不同宫颈病变组织中凋亡相关因子——肿瘤抑制基因(p53)、细胞凋亡信号受体(Fa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细胞周期素E(cyclin E)蛋白和mRNA表达,并分析其蛋白表达与宫颈鳞癌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与宫颈炎患者比较,宫颈鳞癌和宫颈原位癌患者血清及宫颈组织中p53、Fas、TNF-α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而cyclin E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宫颈鳞癌患者与宫颈原位癌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53、Fas、TNF-α和cyclin E阳性表达率与宫颈鳞癌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和淋巴结转移均有密切关联(P<0.01)。结论:宫颈鳞癌和宫颈原位癌患者血清和宫颈病变组织中p53、Fas和TNF-α表达水平下调和cyclin E表达水平上调可能与宫颈癌的浸润和转移有关联,可作为宫颈癌早期诊断的标记物,并可为宫颈癌的术后用药和预后判断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宫颈原位癌 宫颈炎 肿瘤抑制基因 细胞凋亡信号受体 肿瘤坏死因子α 细胞周期素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色素P450Ⅱ E1-基因多态性在酒精性肝病发病中的意义 被引量:9
18
作者 孟祥伟 迟宝荣 +1 位作者 高沿航 孙逊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51-453,共3页
目的 :探讨细胞色素 P45 0 E1的基因型与酒精性肝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 PCR- RFLP分析方法对 1 0 0例酒精性肝病患者 ,1 5 0例非酒精性肝病患者 ,2 5例酗酒无肝病者和 5 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 CYP45 0 E1多态性分析。结果 :CYP45 0 E... 目的 :探讨细胞色素 P45 0 E1的基因型与酒精性肝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 PCR- RFLP分析方法对 1 0 0例酒精性肝病患者 ,1 5 0例非酒精性肝病患者 ,2 5例酗酒无肝病者和 5 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 CYP45 0 E1多态性分析。结果 :CYP45 0 El分成 A型为 C1基因野生纯和子 ,B型为( C1 /C2 )基因的杂合子 ,C型为 C2基因的突变型纯合子。酒精性肝病中 A、B、C型分别 3%、93%、4%;酗酒无肝病组 A型为 1 0 0 %;非酒精性肝病中 A、B型分别 74%、2 6%;健康志愿者 A、B型分别 72 %、2 8%。酒精性肝病与酗酒无肝病组、非酒精性肝病及健康志愿者比较 ,有统计学意义。乙肝引起肝癌与酒精相关性肝癌的 A型明显减少 ,而 B型则明显增多 ,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疾病 酒精性 细胞色素P-450/遗传学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例肝淀粉样变性的临床特点和分析 被引量:13
19
作者 胡玉琳 潘煜 +2 位作者 辛桂杰 刘树军 王银萍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65-66,共2页
目的对已确诊病例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率。方法经肝、肾组织学检查及特异性组织学染色明确诊断为肝淀粉样变性的4例住院患者。住院期间检测肝功、血脂、尿常规等化验,腹部彩超、腹部CT或腹部核磁,肝... 目的对已确诊病例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率。方法经肝、肾组织学检查及特异性组织学染色明确诊断为肝淀粉样变性的4例住院患者。住院期间检测肝功、血脂、尿常规等化验,腹部彩超、腹部CT或腹部核磁,肝脏、肾脏的活体组织病理检查及特异性组织学染色(刚果红染色)。结果患者均有肝大,肝功生化检查AKP及r-GT明显增高,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肝脏彩超和CT显示肝脏增大,肝密度低,回声细密,类似脂肪肝的表现。肝穿及肾穿病理见大量粉红色淀粉样物质沉积,刚果红染色(+),病理结论为肝、肾淀粉样变性。结论对临床上高度怀疑为肝淀粉样变性的患者,作肝肾活体组织检查及特异性组织学染色(刚果红染色),可证实为肝淀粉样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淀粉样变性 临床特点 刚果红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对体外培养大鼠耳蜗毛细胞的损伤作用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丽萍 王苹 +1 位作者 杜波 杜宝东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76-278,共3页
目的:建立耳蜗器官体外培养模型,观察缺氧对体外培养耳蜗内毛细胞(IHC)及外毛细胞(OHC)的影响。方法:分离生后3d Wistar大鼠耳蜗基底膜,平铺在含有DMEM培养液的培养基内(每盘6条基底膜),2盘为1组,随机分为8组,放置在37℃、5%CO2培养箱培... 目的:建立耳蜗器官体外培养模型,观察缺氧对体外培养耳蜗内毛细胞(IHC)及外毛细胞(OHC)的影响。方法:分离生后3d Wistar大鼠耳蜗基底膜,平铺在含有DMEM培养液的培养基内(每盘6条基底膜),2盘为1组,随机分为8组,放置在37℃、5%CO2培养箱培养,其中7组作为实验组,按不同时间段进行缺氧(37℃、90%N2、5%CO2、5%O2)培养;1组作为对照组放置在37℃、5%CO2培养箱。采用Phalloidin荧光标记观察耳蜗中IHC及OHC形态变化并计数单位面积(24 mm×36 mm)细胞数即细胞密度。结果:在缺氧早期(0.5 h)IHC形态及密度无明显变化;1 h细胞轻度肿胀,体积增大,单位面积细胞数减少,细胞密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 h时IHC散在缺失,细胞密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6 h时IHC缺失增多,并可见毛细胞坏死后遗留的“空神经杯”现象,细胞密度与对照组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随缺氧时间延长,IHC缺失逐渐加重。OHC在缺氧早期(0.5 h、1 h)形态学改变不明显,2 h偶见细胞缺失,随缺氧时间延长,6 h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排列拥挤、紊乱及缺失,单位面积细胞数目减少,细胞密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以48 h最严重。结论:缺氧造成体外培养耳蜗毛细胞缺失,以IHC为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蜗 毛细胞 毛细胞 缺氧 体外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