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藜芦醇纳米颗粒结合可溶性微针用于瘢痕疙瘩治疗 被引量:2
1
作者 付燚盈 许文哲 +1 位作者 荣莉 刘树威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8-157,共10页
以白藜芦醇(RES)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原料,通过纳米沉淀法制备了尺寸均一的RES-PVP球形纳米颗粒(RES-PVPNPs);将其作为纳米药物负载在以透明质酸为基质的可溶性微针(MNs)中,制备了载药微针(MN-NPs).微针载药后仍然保持了较高的机械... 以白藜芦醇(RES)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原料,通过纳米沉淀法制备了尺寸均一的RES-PVP球形纳米颗粒(RES-PVPNPs);将其作为纳米药物负载在以透明质酸为基质的可溶性微针(MNs)中,制备了载药微针(MN-NPs).微针载药后仍然保持了较高的机械强度,能够满足穿透人瘢痕组织皮肤的需要.MN-NPs中的RES-PVPNPs能够诱发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凋亡并抑制其迁移.体内实验结果表明,MN-NPs能够有效抑制瘢痕疙瘩的生长,展现出治疗瘢痕疙瘩的能力.本文提出的以载药微针实现白藜芦醇纳米药物的透皮给药并治疗瘢痕疙瘩的方法是可行的,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纳米药物 微针 瘢痕疙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L-乳酸/聚L-乳酸接枝的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被引量:14
2
作者 邵英 路来金 +3 位作者 荣莉 彭维海 蓝珊珊 张舵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7-60,F0002,共5页
目的:研究新型生物降解可吸收材料聚L-乳酸/聚L-乳酸接枝的羟基磷灰石复合物(PLLA/PLLA-gHAP)的生物相容性,为其应用提供生物学依据。方法:将96孔板上培养的L929细胞分为PLLA/PLLA-gHAP组、PLLA组、阴性对照组(空白培养液)及阳性对照组... 目的:研究新型生物降解可吸收材料聚L-乳酸/聚L-乳酸接枝的羟基磷灰石复合物(PLLA/PLLA-gHAP)的生物相容性,为其应用提供生物学依据。方法:将96孔板上培养的L929细胞分为PLLA/PLLA-gHAP组、PLLA组、阴性对照组(空白培养液)及阳性对照组(含苯酚培养液)4个组,不同组材料浸提液与细胞共培养24、48和72h,以MTT法检测材料对L929细胞活性的影响;将L929细胞接种于被覆PLLA/PLLA-gHAP材料的盖玻片表面上,于1、2和3 d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将PLLA/PLLA-gHAP材料浸提液对小鼠进行腹腔内注射,观察小鼠的急性毒性反应,计数鼠骨髓多染红细胞微核率以检测遗传毒性作用;将PLLA/PLLA-gHAP板植入兔皮下,于2周、3个月和6个月检测兔血液学指标改变,光镜观察植入物周围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PLLA/PLLA-gHAP材料浸提液对L929细胞的增殖率(RGR)和细胞毒性分级(CTS)的影响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细胞在材料表面生长良好;材料浸提液对小鼠无急性毒性及遗传毒性(微核率0.24%);材料在动物体内埋植后,早期组织内有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纤维膜形成,6个月时纤维膜基本消失,炎症反应明显减轻。结论:PLLA/PLLA-gHAP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羟基磷灰石 生物可吸收材料 生物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可吸收材料PLLA/PLLA-gHA的生物相容性 被引量:12
3
作者 彭维海 绍英 +2 位作者 荣莉 路来金 张舵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18,共5页
目的:对新型可吸收材料PLLA/PLLA-gHA的生物相容性进行综合性评价。方法:依据IS010993系列标准和GB/T16886系列标准,对新型可吸收材料PLLA/PLLA-gHA进行急性全身毒性实验、溶血实验、肌肉内种植实验和皮内反应实验。小鼠尾静脉注射新材... 目的:对新型可吸收材料PLLA/PLLA-gHA的生物相容性进行综合性评价。方法:依据IS010993系列标准和GB/T16886系列标准,对新型可吸收材料PLLA/PLLA-gHA进行急性全身毒性实验、溶血实验、肌肉内种植实验和皮内反应实验。小鼠尾静脉注射新材料浸提液,观察注射后各时相点动物的一般状态、毒性表现等指标以评价急性全身毒性反应。在100g·L-1新材料浸提液加入新鲜抗凝兔血,用分光光度计测取吸光度并计算溶血率。白兔背部皮下注射新材料浸提液,观测各注射点的红斑和水肿情况。将PLLA/PLLA-gHA板植入白兔竖脊肌内,于各时相点抽取兔静脉血检测血液学指标,在术后第14、30、60、90、180和360天取材,行大体标本和病理组织切片观察。结果:新型可吸收材料PLLA/PLLA-gHA组白兔一般状态良好,无急性全身毒性反应,实验组与对照组各期血液学指标AST、Scr,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新材料浸提液的溶血率为1.22%,低于标准规定的5%;皮下反应实验,各时相点组织水肿极轻微,无红斑形成;肌内植入PLLA/PLLA-gHA板实验,其早期炎性细胞侵润变化规律与对照组类似,符合一般的炎症变化转归规律,材料周围的包膜随植入时间的延长逐渐变薄,术后第360天时纤维化囊壁向材料内长入,囊壁形成程度为Ⅰ级以下。结论:新型可吸收材料PLLA/PLLA-gHA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羟基磷灰石 生物相容性 可吸收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左旋乳酸微型接骨板行下颌骨骨折内固定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7
4
作者 刘海鹏 赵自然 +5 位作者 李蜀凤 荣莉 兰珊珊 刘杨 景遐斌 张舵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06-409,F0002,共5页
目的:观察国产新型聚左旋乳酸(PLLA)微型接骨板行下颌骨骨折内固定的效果。方法:将12只犬随机分为1、3、6和12月组,每组3只,建立犬双侧下颌骨骨折的实验动物模型,实验侧采用PLLA微型接骨板螺钉固定,对照侧用金属钛板固定。在术后1、3、6... 目的:观察国产新型聚左旋乳酸(PLLA)微型接骨板行下颌骨骨折内固定的效果。方法:将12只犬随机分为1、3、6和12月组,每组3只,建立犬双侧下颌骨骨折的实验动物模型,实验侧采用PLLA微型接骨板螺钉固定,对照侧用金属钛板固定。在术后1、3、6、12月分别处死动物,通过大体及X线片观察局部骨折愈合情况及骨折处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所有实验用家犬在术后全部成活,未见骨折移位、接骨板外露等情况;大体观察:术后1月组实验侧和对照侧可见骨折缝隙,有部分外骨痂,两侧差别不明显;术后3月组,两侧骨折处均骨性愈合,骨折固定无移位;术后6月组,两侧骨折处完全骨性愈合;术后12月组,两侧骨折处难于辨别骨折线。X线片观察:术后1月组,两侧均可见清晰骨折线和钉孔;术后3月组,骨折线变模糊,但仍可辨认;术后6月组,实验侧骨折线难于辨认,对照侧骨折线消失;术后12月组,两侧骨折线均消失。组织病理学观察:术后1月组,双侧骨折断端均可见大量胶原纤维,少量新生骨小梁,对照侧骨小梁多于实验侧;术后3月组,两侧均可见大量新生骨小梁,但实验侧多于对照侧;术后6月组,骨小梁改建完全,两侧均接近正常骨组织;术后12月组,两侧均与正常骨组织无异。结论:该国产新型PLLA接骨板在下颌骨骨折固定中的固定效果可靠,PLLA接骨板能够维持骨断端的稳定性,能够完成下颌骨骨折的愈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左旋乳酸 可降解微型接骨板 骨折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踝足部胫神经及其分支卡压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9
5
作者 于光 刘志刚 林泉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08-910,共3页
目的:探讨胫神经在踝足部卡压的因素及部位。方法:通过对20侧成人下肢标本的解剖,观测胫神经在踝足部的分支及其足底内外侧管,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①展肌腱性部分位于肌腹下面,展肌腱性部分长(8.62±0.79)cm,宽(3.01±0.30)cm... 目的:探讨胫神经在踝足部卡压的因素及部位。方法:通过对20侧成人下肢标本的解剖,观测胫神经在踝足部的分支及其足底内外侧管,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①展肌腱性部分位于肌腹下面,展肌腱性部分长(8.62±0.79)cm,宽(3.01±0.30)cm,厚(0.24±0.02)cm,腱性部分构成了足底内外侧管表面;足底内外侧神经走行于足底内外侧管,足底内侧管长(4.58±0.41)cm,横径(1.11±0.10)cm;足底外侧管长(2.58±0.23)cm,横径(0.96±0.08)cm;②在足跟内侧跟内侧神经行走于一独立管道,即跟管,跟管长(3.03±0.21)cm,横径(1.07±0.09)cm。结论:在足底内、外侧管,跟管处胫神经分支可被卡压;对踝管综合征的患者进行神经松解时,除了切开屈肌支持带松解胫神经,还要打开足底内外侧管及跟管对胫神经分支进行松解,特别是对伴有单一分支卡压症状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管 胫神经 解剖 神经卡压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左旋乳酸微型接骨板在家犬体内降解时的超微结构改变 被引量:4
6
作者 刘海鹏 张舵 +4 位作者 荣莉 邵英 兰珊珊 刘杨 景遐斌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74-376,共3页
目的:观察聚左旋乳酸(PLLA)微型接骨板固定家犬下颌骨骨折时的降解特性。方法:采用人工方法在家犬下颌骨建立骨折模型(n=12),用国产PLLA骨折内固定系统固定下颌骨骨折,通过大体、扫描电子显微镜分别观察术后1、3、6及12个月时,植入PLLA... 目的:观察聚左旋乳酸(PLLA)微型接骨板固定家犬下颌骨骨折时的降解特性。方法:采用人工方法在家犬下颌骨建立骨折模型(n=12),用国产PLLA骨折内固定系统固定下颌骨骨折,通过大体、扫描电子显微镜分别观察术后1、3、6及12个月时,植入PLLA接骨板下颌骨骨折犬(n=3)体内可吸收PLLA微型接骨板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植入前扫描电镜观察见PLLA表面光滑,未见任何裂纹及孔洞;植入后1个月时,PLLA接骨板大体观察未见明显变化,质硬,弹性良好,半透明。扫描电镜观察见表面开始变得粗糙;植入后3个月时,大体观察见接骨板表面粗糙、质稍硬,不易折断,近白垩色,不透明。扫描电镜观察可见散在的比较表浅的小裂纹和凹槽;植入后6个月时,大体观察见接骨板表面已经变成白垩色,质硬,不透明,易折断,其上有裂纹。扫描电镜下可见表面裂纹加深,并出现深在的裂隙;植入后12个月时,大体观察见接骨板变成类似乳酪样的灰白物质,细腻、质软。扫描电镜观察见接骨板表面已经完全断裂成多个碎片,截面呈蜂窝状均匀分布的微孔结构。结论:PLLA微型接骨板的降解最早始于材料与组织液浸泡的表面和浅层,术后6个月表面的裂隙逐渐深入内部;术后12个月时,降解材料已经从内部完全崩解。其力学强度的下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与骨折愈合过程基本相匹配,PLLA微型接骨板更有利于避免应力遮挡效应,加速骨折的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左旋-乳酸 可降解接骨板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外周血Ghrelin、脂联素与炎性细胞因子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金珍婧 李东复 +1 位作者 王永勤 赵自然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21-726,共6页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外周血Ghrelin、脂联素及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与NAFLD发生及肝脏损害程度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NAFLD组50例(单纯性脂肪肝患者30例,脂肪性肝炎患者20例)、脂肪肝并发糖耐量减低(IGT)组10例、...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外周血Ghrelin、脂联素及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与NAFLD发生及肝脏损害程度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NAFLD组50例(单纯性脂肪肝患者30例,脂肪性肝炎患者20例)、脂肪肝并发糖耐量减低(IGT)组10例、脂肪肝并发血脂异常组20例均为本科住院患者,另选取本院体检中心体检者2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各组血浆中Ghrelin、脂联素、胰岛素及TNF-α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NAFLD组患者外周血Ghrelin及脂联素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0.01),TNF-α表达高于对照组(P<0.01);脂联素与TNF-α、体质量指数(BMI)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呈负相关(r=-0.811,P<0.01;r=-0.678,P<0.01;r=-0.727,P<0.01),与Ghrelin呈正相关(r=0.836,P<0.01)。结论:Ghrelin、脂联素和炎性细胞因子等在胰岛素敏感性和炎症方面有拮抗作用,这些细胞因子系统的失衡是NAFLD发病及病情进展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HRELIN 脂联素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β-雌二醇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心功能抑制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2
8
作者 范艳艳 马瑶 +1 位作者 张舵 付艳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987-1991,共5页
为探讨17β-雌二醇(E2)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心功能抑制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应用Langendorff灌流装置,将含有AngⅡ,E2+AngⅡ及E2+ICI(182)+AngⅡ的灌流液灌注于离体大鼠心脏,比较心脏收缩功能参数;以差速贴壁法分离并培养... 为探讨17β-雌二醇(E2)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心功能抑制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应用Langendorff灌流装置,将含有AngⅡ,E2+AngⅡ及E2+ICI(182)+AngⅡ的灌流液灌注于离体大鼠心脏,比较心脏收缩功能参数;以差速贴壁法分离并培养乳鼠心肌细胞,用AngⅡ,AngⅡ+E2及AngⅡ+E2+ICI182分别刺激心肌细胞,以MTT法比较各组心肌细胞的增殖情况,并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p-p38水平.结果表明,雌激素可以改善AngⅡ诱导的心脏收缩舒张功能障碍,抑制AngⅡ诱导的心肌细胞的增殖,其调控机制可能与其干预p38MAPK信号通路的活化有关,雌激素的作用部分是通过其特异性受体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Β-雌二醇 血管紧张素Ⅱ 心脏收缩 心肌细胞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皂苷Rg3对培养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赵自然 刘鹤松 赵伟刚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04-406,共3页
目的:研究人参皂苷Rg3(GS-Rg3)对体外培养人瘢痕疙瘩的直接抑制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通过活细胞计数法与MTT比色法分别检测不同浓度GS-Rg3(25、50、100和200 mg.L-1)在不同作用时间(24、48和72 h)对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结果:与... 目的:研究人参皂苷Rg3(GS-Rg3)对体外培养人瘢痕疙瘩的直接抑制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通过活细胞计数法与MTT比色法分别检测不同浓度GS-Rg3(25、50、100和200 mg.L-1)在不同作用时间(24、48和72 h)对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GS-Rg3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有抑制作用,随着时间延长及浓度增加,抑制作用有增加趋势。最大抑制浓度为100 mg.L-1。结论:GS-Rg3对体外培养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有抑制作用,且随着时间延长及浓度增加,其抑制作用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 成纤维细胞 人参皂苷/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脂肪干细胞的分离、体外培养及鉴定 被引量:2
10
作者 兰珊珊 赵自然 +3 位作者 李玉新 鲍永利 王淼 张舵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79-1082,1121,共5页
目的:进行人脂肪干细胞的分离、体外培养及鉴定,为组织工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剪碎的人脂肪组织加入Ⅰ型胶原酶消化,离心。将细胞悬液置于6孔培养板中,37℃、5%CO2培养箱中培养,细胞达80%融合时进行传代。选取第3代细胞... 目的:进行人脂肪干细胞的分离、体外培养及鉴定,为组织工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剪碎的人脂肪组织加入Ⅰ型胶原酶消化,离心。将细胞悬液置于6孔培养板中,37℃、5%CO2培养箱中培养,细胞达80%融合时进行传代。选取第3代细胞,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细胞表面抗原标记物;选取第3代细胞,分为成骨诱导组和成脂诱导组,每组又分为诱导组(加入相应诱导培养基)及对照组(未经诱导的细胞)。成骨诱导72h后进行碱性磷酸酶(AKP)含量检测,8d后进行茜素红染色,检验细胞内是否出现钙沉积;成脂诱导2周后进行油红O染色,检测细胞内是否形成脂滴。结果:培养细胞均有CD44、CD49d抗原阳性表达,不表达CD45、CD106抗原;成骨诱导72h后,诱导组细胞内AKP含量(0.4883U·g-1prot)较对照组(0.0632U·g-1prot)明显增高(P<0.05);8d后诱导组茜素红染色阳性,对照组阴性;成脂诱导2周后油红O脂肪颗粒染色为阳性,对照组为阴性。结论:利用原代细胞培养技术可成功地从人脂肪组织中分离出脂肪干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细胞分离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中神经返支“握拳三点法”体表定位 被引量:3
11
作者 林泉 路来金 刘志刚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07-509,共3页
目的:研究正中神经返支简单实用的体表定位方法。方法:对20侧成人新鲜上肢标本的正中神经返支进行解剖,观测返支的走行,测量起点,最高点,入肌点,根据解剖学观测制定体表定位。结果:⑴返支起点变化较大,多起源于腕管外,正中神经返支最高... 目的:研究正中神经返支简单实用的体表定位方法。方法:对20侧成人新鲜上肢标本的正中神经返支进行解剖,观测返支的走行,测量起点,最高点,入肌点,根据解剖学观测制定体表定位。结果:⑴返支起点变化较大,多起源于腕管外,正中神经返支最高点,距远侧腕横纹距离为(36.80±2.82)mm(33.98~39.62mm),距屈肌支持带远侧缘(5.35±2.25)mm(3.1~7.6mm),返支入肌点在拇短屈肌与拇短展肌肌间隙上距拇指基底桡侧缘(35.5±1.86)mm(33.64~37.36mm);⑵握拳三点定位法:①返支起点A点定位:握拳时中环指间线与拇指近节指骨基底尺侧,豌豆骨连线交点。②返支最高点B点定位法:握拳时中指指尖与拇指近节指骨基底尺侧,钩骨钩连线交点。③返支入肌点C点定位法:握拳时示中指间线与拇指近节基底桡侧,豌豆骨连线(此线为拇短屈肌与拇短展肌肌间隙的体表线)交点。结论:握拳定位法既可以给返支定位,又可以体现返支走行及常见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中神经返支 解剖学 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瘢痕疙瘩的综合治疗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鹤松 赵自然 林承赫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24-225,共2页
目的 :探讨瘢痕疙瘩的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药物注射、射线照射、手术切除的方法治疗1 2 9例患者。结果 :药物注射有效率为 83.9% ,β射线照射 94.3% ,手术 +药物注射 84.6% ,手术 +β射线照射 96%。结论
关键词 瘢痕疙瘩/治疗 综合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超薄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法治疗腋臭(附41例报告)
13
作者 兰珊珊 赵自然 张可佳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89-289,共1页
关键词 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法 手术治疗 腋臭 超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耳廓模型在耳廓再造软骨支架雕刻成形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腾海 杨田野 彭维海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70-776,共7页
目的:探讨3D打印耳廓模型(耳模)在耳廓再造术中的应用及其对再造耳廓对称性和精准性的影响,为评价3D耳模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耳廓再造术治疗单侧小耳畸形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CT扫描健侧耳廓,获得DICOM文件,通... 目的:探讨3D打印耳廓模型(耳模)在耳廓再造术中的应用及其对再造耳廓对称性和精准性的影响,为评价3D耳模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耳廓再造术治疗单侧小耳畸形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CT扫描健侧耳廓,获得DICOM文件,通过镜像和平滑处理后转化为光固化立体造型术(STL)文件,输入3D打印机后,打印出与健侧耳廓外形一致的3D耳模。所有患者均采用Nagata法行耳廓再造术。第一期手术以肋软骨为材料,参照3D打印耳模,精细雕刻再造耳廓支架;第二期手术参照3D打印耳模,提升再造耳廓,形成耳颅沟。术后随访时间6~12个月,测量并比较再造耳廓和健侧耳廓的长度和宽度,耳甲腔的长度、宽度和深度及三角窝的深度和耳颅角。调查患者对再造耳廓位置、大小、耳颅角、对称性和稳定性的满意度,计算患者满意率。结果:76例患者获得术后随访,所有再造耳廓均全部成活。患者及其家属对再造耳廓的对称性满意率达到85.5%,对大小、位置及稳定性满意率均>90%,对耳颅角的满意率为68.4%,平均满意率达到87.4%。与健侧耳廓比较,再造耳廓的长度和宽度、耳甲腔长度、宽度和深度及三角窝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侧耳廓比较,再造耳廓的耳颅角缩小(P=0.0141)。再造耳廓和健侧耳廓外形相似度较高,耳廓精细结构的相似度也较高。结论:基于3D打印技术的3D打印耳模可使再造耳廓与健侧耳廓高度相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技术 耳廓再造术 小耳畸形 耳廓支架 软骨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