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泌尿系统感染患者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张鹏 车丽赫 +3 位作者 郭志敏 娄丽新 鲍万国 李玉香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93-598,共6页
目的:探讨本院泌尿系统感染常见的病原菌的分布、病区分布和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的情况,为临床不同科室合理、及时选用有效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本院各科室患者清洁中段尿尿培养阳性的252例标本,共分离出270株病原菌,分析这... 目的:探讨本院泌尿系统感染常见的病原菌的分布、病区分布和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的情况,为临床不同科室合理、及时选用有效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本院各科室患者清洁中段尿尿培养阳性的252例标本,共分离出270株病原菌,分析这些病原菌菌种、药敏及耐药性情况,同时分析其病区分布情况。结果:270株泌尿系感染的菌株中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计202株(74.81%),尤以大肠埃希菌最为常见,共121株(44.81%),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24株(8.89%)、铜绿假单胞菌10株(3.70%)、产酸克雷伯菌9株(3.33%);在革兰阳性菌中以屎肠球菌最为多见,共20株(7.41%),其次为草绿色链球菌12株(4.44%)、粪肠球菌10株(3.70%);细菌对各种抗菌药物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率,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共28株,占所有杆菌的13.86%。产ESBLs的大肠杆菌对头孢噻肟、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和哌拉西林的耐药率为100%,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0%。对美罗培南耐药的杆菌共有8株,占所有202株杆菌的3.96%。屎肠球菌对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的敏感率为100%,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5%。不同科室间病原菌有所不同,ICU科患者屎肠球菌感染排第1位,其次为大肠埃希菌;干部病房患者屎肠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感染率相同,其他主要科室以大肠埃希菌比例最高。结论:泌尿系统感染的病原菌以杆菌为主,但球菌所致的尿感应引起重视。细菌对多种药物有一定耐药性,不同临床科室泌尿系统感染的优势致病菌有所不同,提示对不同患者应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尿系统感染 病原菌 抗生素 耐药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1896和基本C区启动子区1762、1764双突变及YMDD变异对拉米呋啶治疗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张凯宇 牛俊奇 +3 位作者 王王月 丁艳华 李玉香 王峰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6-178,共3页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前 - C区 G1896 A突变和基本 C区启动子区 A176 2 T、 G176 4 A双突变对拉米呋啶治疗的影响。方法 :采用直接测序法对服药前、中、后的血清标本的逆转录多聚酶区及前 - C、基本 C区启动子区进行检测。结果 :1前 ...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前 - C区 G1896 A突变和基本 C区启动子区 A176 2 T、 G176 4 A双突变对拉米呋啶治疗的影响。方法 :采用直接测序法对服药前、中、后的血清标本的逆转录多聚酶区及前 - C、基本 C区启动子区进行检测。结果 :1前 - C区 G1896 A和基本 C区启动子区 A176 2 T、G176 4 A双突变在出现治疗中病毒学反弹与未出现治疗中病毒学反弹患者间及发生血清学转移与未发生血清学转换患者间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2 G1896 A突变在发生 YMDD变异和未发生 YMDD变异的患者间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 ,发生 YMDD变异的患者很少伴有 G1896 A突变率低 (9% ) ;3出现治疗中病毒学反弹的患者 YMDD变异增加 ,与未出现治疗中病毒学反弹的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结论 :前 - C区 G1896 A和基本 C区启动子区 A176 2 T、 G176 4 A双突变对拉米呋啶治疗后出现的治疗中病毒学反弹和血清学转换没有影响 ;在 G1896 A突变株 YMDD变异减少 ;YMDD变异株的出现对治疗后出现的治疗中病毒学反弹有影响 ;YMDD变异可能是加剧肝细胞损伤引起治疗中病毒学反弹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前-C区突变 基本C区启动子区突变 拉米呋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丁香叶提取物及干扰素、肝炎灵抗乙型肝炎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高士奇 牛俊奇 +3 位作者 王峰 刘晓东 金镇勋 王一玲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85-386,共2页
目的 :探讨紫丁香叶提取物对HepG2 .2 .15细胞存活率及其分泌HBeAg和HBsAg的影响 ,并与干扰素和肝炎灵相比较。方法 :采用3 H TdR掺入法检测HepG2 .2 .15细胞的存活率。采用ELISA检测 3种药物作用后HepG2 .2 .15细胞培养上清中HBeAg和Hb... 目的 :探讨紫丁香叶提取物对HepG2 .2 .15细胞存活率及其分泌HBeAg和HBsAg的影响 ,并与干扰素和肝炎灵相比较。方法 :采用3 H TdR掺入法检测HepG2 .2 .15细胞的存活率。采用ELISA检测 3种药物作用后HepG2 .2 .15细胞培养上清中HBeAg和HbsAg水平的变化 (以抑制率来表示 )。 结果 :①随着浓度的增加 ,各药对细胞的存活率均显示抑制作用 ,肝炎灵和干扰素对HepG2 .2 .15细胞存活的抑制率明显大于紫丁香叶提取物。②各药对HepG2 .2 .15细胞分泌HBeAg和HBsAg的抑制率 ,呈剂量依赖性。紫丁香叶提取物的抑制率介于干扰素和肝炎灵之间。结论 :紫丁香叶提取物是一种高效低毒的药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丁香叶提取物 HBEAG HBSAG 肝炎灵 干扰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甲状腺功能动态变化和转归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7
4
作者 陈倩 亓传旺 +6 位作者 张会 张鹏 吴瑞红 迟秀梅 于鸽 潘煜 牛俊奇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41-645,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甲状腺功能动态变化和转归,阐明基线因素对甲状腺功能改变的影响。方法:取基线甲状腺功能正常的CHC患者243例,均给予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48周,分别在12、24、36、48、60和72...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甲状腺功能动态变化和转归,阐明基线因素对甲状腺功能改变的影响。方法:取基线甲状腺功能正常的CHC患者243例,均给予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48周,分别在12、24、36、48、60和72周时对甲状腺功能和HCV RNA定量等进行检测,根据治疗后甲状腺功能变化情况分为持续正常组、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亚甲减)组、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组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组,观察各组患者甲状腺功能变化的规律。结果:82例(33.7%)患者发生甲状腺功能改变,其中亚甲减51例(20.9%),甲减13例(5.3%),甲亢18例(7.4%)。随访至72周时,亚甲减、甲减、甲亢患者恢复正常的分别为32例(39.0%)、12例(14.6%)和7例(8.5%),甲减转变为亚甲减的为6例(7.3%),甲亢转变为亚甲减的为3例(3.7%);19例(23.2%)患者病情无明显改善,1例(1.2%)表现为持续亚甲减,13例(15.9%)持续甲减,5例(6.1%)持续甲亢;3例(3.7%)患者由甲亢转变为甲减。女性甲减发生率高于男性(P<0.05);发生甲亢患者平均年龄低于甲减、亚甲减及持续正常患者(P<0.05);发生甲亢和甲减患者基线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低于亚甲减和持续正常者(P<0.05);发生甲亢患者中HCV 2a型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发生甲减、亚甲减及持续正常者(P<0.05)。结论:CHC患者抗病毒治疗可使甲状腺功能发生改变,性别、年龄、肝功能和基因型对甲状腺功能改变具有预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丙型 慢性 抗病毒治疗 甲状腺功能 干扰素-Α2B 利巴韦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基因分型 被引量:11
5
作者 冯相伟 孟繁平 +2 位作者 汪杨 王峰 陈秋艳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7-29,共3页
为了解长春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情况及其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应用型特异性引物进行巢式PCR方法对长春市6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进行基因分型检测。在69例血清标本中,B型10例(占14.5%);C型41例(占59.... 为了解长春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情况及其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应用型特异性引物进行巢式PCR方法对长春市6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进行基因分型检测。在69例血清标本中,B型10例(占14.5%);C型41例(占59.4%);B+C混合型8例(占11.6%);未分型的患者共10例(占14.5%)。C基因型患者的HBV-DNA定量、HBeAg阳性率明显高于B基因型患者(HBV-DNA:P<0.01;HBeAg:χ2=3.98,P<0.05),C基因型患者肝功检查指标谷丙转氨酶(ALT)和总胆红素(TB IL)均较B基因型患者高(P<0.01)。长春地区存在HBV B基因型、C基因型、B+C混合基因型及未分型,C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引起的肝脏活动性炎症较B基因型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分型 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疾病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FN-γ、TNF-α、IL-4、IL-10的检测 被引量:8
6
作者 王崇 姜艳芳 +3 位作者 金清龙 鲍万国 王峰 牛俊奇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99-101,共3页
目的分析细胞因子TNF-α、IFN-γ、IL-4、IL-10在肝病患者血中的浓度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试剂盒体外检测不同类型肝病患者血清细胞因子TNF-α、IFN-γ、IL-4、IL-10的浓度。结果IL-4、TNF-α、IFN-γ在急... 目的分析细胞因子TNF-α、IFN-γ、IL-4、IL-10在肝病患者血中的浓度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试剂盒体外检测不同类型肝病患者血清细胞因子TNF-α、IFN-γ、IL-4、IL-10的浓度。结果IL-4、TNF-α、IFN-γ在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及重型肝炎组患者外周血的浓度,较正常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01~P<0.05),而IL-10的肝病组与正常组之间、肝病组之间相比,均未有显著差别(P>0.05);IFN-γ在乙型肝炎肝硬化组中的浓度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P<0.01)和重型肝炎组(P<0.05);IL-4在重型肝炎组中的浓度显著高于急性(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P<0.05)。结论细胞因子IL-4、IFN-γ、TNF-α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起重要作用;细胞因子IL-4、TNF-α,IFN-γ分别参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促纤维化作用和抗纤维化作用;促炎因子IFN-γ、TNF-α和抗炎因子IL-4共同参与重型肝炎的发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 肝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脊柱侧弯与特发性脊柱侧弯对肺功能影响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赵大辉 张鹏 +3 位作者 汪建国 王峰 曹璐 李玉香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26-330,共5页
目的:比较先天性脊柱侧弯(CS)与特发性脊柱侧弯(IS)患者肺功能参数的差异,阐明其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手术治疗的脊柱侧弯患者61例,根据病因分为CS患者组(25例)和IS患者组(36例),分析两类脊柱侧弯患者肺功能参数的改变及其... 目的:比较先天性脊柱侧弯(CS)与特发性脊柱侧弯(IS)患者肺功能参数的差异,阐明其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手术治疗的脊柱侧弯患者61例,根据病因分为CS患者组(25例)和IS患者组(36例),分析两类脊柱侧弯患者肺功能参数的改变及其异同。结果:2组患者年龄、体质量和Cobb角等基线情况相似。CS和IS组中分别有6例和12例存在通气功能障碍,15例和25例存在换气功能障碍。2组患者残气量(RV)、残气量/肺总量(RV/TLC)和残气量/肺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RV/TLC%pred)3项肺功能均异常升高。CS组患者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pred)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显著低于IS组(P<0.05);IS组患者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VC%pred)、FVC%pred、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最大呼气中段流量占预计值百分比(MMEF%pred)、最大分钟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MVV%pred)、肺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TLC%pred)及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DLCO%pred)与Cobb角均呈负相关关系(r=-0.54^-0.35,P<0.05);CS组患者TLC%pred与Cobb角呈负相关关系(r=-0.047,P<0.05)。结论:不同类型脊柱侧弯对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均产生影响,IS患者肺功能损害程度较CS患者更为严重,对生活质量影响更大,需要早期及时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侧弯 特发性脊柱侧弯 肺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稀土杂多化合物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7
8
作者 吴新宇 牛俊奇 +4 位作者 吴荻 王宏芳 徐坤 孙志伟 李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23-226,共4页
目的:研究稀土杂多化合物(PTW-6)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活性。方法:MTT法检测PTW-6对Hep G2 2.2.15细胞的毒性,乙型肝炎病毒e(s)抗原诊断试剂盒检测上清液中HBeAg、HBsAg的含量,Southern blotting法检测PTW-6对细胞内HBV DNA复制的... 目的:研究稀土杂多化合物(PTW-6)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活性。方法:MTT法检测PTW-6对Hep G2 2.2.15细胞的毒性,乙型肝炎病毒e(s)抗原诊断试剂盒检测上清液中HBeAg、HBsAg的含量,Southern blotting法检测PTW-6对细胞内HBV DNA复制的抑制作用。荧光定量PCR分析PTW-6对细胞内HBV mRNA和上清液中HBV DNA含量的影响。结果:PTW-6对2.2.15细胞的半数中毒浓度为1590.46 mg.L-1,PTW-6各浓度实验组对HBeAg和HBsAg的抑制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PTW-6浓度的增高,PTW-6对2.2.15细胞内外HBV DNA的抑制率增加,PTW-6对2.2.15细胞外HBV DNA和细胞内HBV mRNA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51.1和63.6 mg.L-1。结论:PTW-6体外毒性较低,且对HBV复制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杂多化合物 肝炎病毒 乙型 HEP G2 2.2.15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肝炎血氨检测的价值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汪杨 辛桂杰 +2 位作者 王峰 李玉香 牛俊奇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185-186,共2页
目的了解重型肝炎血氨特点及其临床价值。方法用DRI-CHEM100型血氨分析仪检测40例重型肝炎患者、20例慢性肝炎患者及20名正常人的血清样本中的血氨水平。结果重型肝炎患者血氨水平显著高于慢性肝炎患者(P<0.01);慢性肝炎患者血氨水... 目的了解重型肝炎血氨特点及其临床价值。方法用DRI-CHEM100型血氨分析仪检测40例重型肝炎患者、20例慢性肝炎患者及20名正常人的血清样本中的血氨水平。结果重型肝炎患者血氨水平显著高于慢性肝炎患者(P<0.01);慢性肝炎患者血氨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P<0.01)。合并肝性脑病的重型肝炎患者血氨水平较无肝性脑病的重型肝炎患者的血氨水平略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愈、好转的重型肝炎患者与死亡、离院的重型肝炎患者治疗前血氨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氨检测对于诊断重型肝炎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氨 肝性脑病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钙素原及其变化率联合序贯器官衰竭评分对脓毒症病情与预后判别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2
10
作者 高磊 鲍万国 +2 位作者 齐翀 张淑敏 李玉香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2789-2793,共5页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及其变化率联合序贯器官衰竭评分对脓毒症患者严重程度和预后判别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脓毒症患者160例,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组;按预后分为存活和死亡组。计算各主要评分、7d降钙素原变化率(7dPCT_...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及其变化率联合序贯器官衰竭评分对脓毒症患者严重程度和预后判别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脓毒症患者160例,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组;按预后分为存活和死亡组。计算各主要评分、7d降钙素原变化率(7dPCT_cr)、7d序贯器官衰竭评分变化量(7dΔSOFA)等指标,比较各组间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应用ROC曲线明确各指标对预测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脓毒症组、脓毒性休克组间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序贯器官衰竭评分评分(SOFA)、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评分(APACHEⅡ)、查尔森评分(WIC)、英国国家早期预警评分(NEW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表明PCT联合SOFA在判别脓毒症严重程度中最佳,灵敏度为93.3%,特异度为79.0%。存活组和死亡组间年龄、性别、NEUT、是否为脓毒性休克、SOFA、WIC、APACHEⅡ、NEWS、7dPCT_cr、7dΔSOF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7dPCT_cr、7dΔSOFA及脓毒性休克是影响脓毒症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提示3个指标联合判别脓毒症预后最佳,灵敏度为97.1%,特异度为92.0%。结论降钙素原及其变化率联合序贯器官衰竭评分对脓毒症严重程度和预后判别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降钙素原变化率 序贯器官衰竭评分 脓毒症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磺酸在大鼠肝星状细胞中的抗氧化作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一宁 牛俊奇 +1 位作者 丁艳华 王峰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9-181,共3页
目的 :探讨牛磺酸在体外培养的大鼠肝星状细胞 (HSC)的抗氧化作用。方法 :将新鲜分离的大鼠 HSC分别在普通培养基、含 2 5及 5 0 mm ol· L- 1 牛磺酸的培养基中孵育培养 ,检测三种培养基上清中脂质过氧化物(L PO)、羟脯氨酸的表达... 目的 :探讨牛磺酸在体外培养的大鼠肝星状细胞 (HSC)的抗氧化作用。方法 :将新鲜分离的大鼠 HSC分别在普通培养基、含 2 5及 5 0 mm ol· L- 1 牛磺酸的培养基中孵育培养 ,检测三种培养基上清中脂质过氧化物(L PO)、羟脯氨酸的表达水平及三种培养基培养的 HSC表达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的水平。利用 Brd U法检测牛磺酸对 HSC增殖的影响。结果 :HSC活化后 ,各培养液上清中 L PO浓度均较活化前明显上升 (P<0 .0 5 ) ;在含 2 5及 5 0 m mol· L- 1 牛磺酸培养基中培养的 HSC与普通培养基培养的 HSC相比 ,L PO及羟脯氨酸的分泌水平明显下降 (P<0 .0 5 ) ;与普通培养基相比 ,两组牛磺酸培养基培养的 HSC表达 TGF- β1明显减少 (P<0 .0 5 ) ;5 0 m mol· L- 1牛磺酸可以明显抑制 HSC的增殖 (P<0 .0 5 )。结论 :牛磺酸在体外实验中可以有效抑制大鼠肝星状细胞的 L PO及羟脯氨酸的合成 ,并显示出显著的抑制 HSC增殖的作用 ,提示牛磺酸可能在抗肝纤维化治疗中作为抗氧化剂具有重要的治疗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磺酸 转化生长因子Β 羟脯氨酸 肝星状细胞 抗氧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球菌脑膜炎6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葛瑛 张凯宇 +2 位作者 马小军 刘正印 李太生 《协和医学杂志》 2018年第5期431-436,共6页
目的分析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策略,进一步提高该病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并分析2000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隐球菌性脑膜炎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发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鸟类接触史等流... 目的分析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策略,进一步提高该病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并分析2000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隐球菌性脑膜炎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发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鸟类接触史等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头颅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案及预后。结果共62例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男41例,女21例,中位年龄39岁(16~68岁);有基础疾病者37例(59.7%,37/62),有鸽子等流行病学接触史者23例(37.1%,23/62);入院前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或病毒性脑膜炎者分别为20例(32.3%,20/62)和9例(14.5%,9/62);头痛为最常见临床症状(98.4%,61/62),其次为发热(82.3%,51/62);19例(30.6%,19/62)伴眼部症状,13例(21.0%,13/62)出现中枢神经系统以外器官受累。55例(88.7%,55/62)患者出现颅内压增高,其中34例(61.8%,34/55)颅内压大于330 mm H2O(1 mm H2O=0.0098 k Pa)。脑脊液常规检查示白细胞中位计数[71×106/L(0~408×106/L)],55例(88.7%,55/62)患者表现为以单核细胞为主的脑脊液细胞学异常;62例患者均行脑脊液墨汁染色检测,其中53例(85.5%,53/62)阳性;55例患者接受脑脊液隐球菌抗原检测,其中51例(92.7%,51/55)阳性;57例患者接受脑脊液培养检测,其中28例(49.1%,28/57)阳性。25例患者因出现药物难以控制的颅内高压行侧脑室引流术。治疗方案分4种,包括氟康唑单药治疗(4例)、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联合治疗(7例)、两性霉素B+氟康唑联合治疗(16例)、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氟康唑联合治疗(35例),两性霉素B中位疗程19.6周(2~42周),平均用量4139 mg;治愈10例,好转44例,无效6例,死亡2例,总有效率为87.1%(54/62)。结论隐球菌脑膜炎可发生于免疫功能正常人群,临床误诊率高。脑脊液隐球菌抗原乳胶凝集试验及墨汁染色是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并可用于疗效评估。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和氟康唑联合治疗是治疗隐球菌脑膜炎的有效方法,早期行侧脑室引流术缓解颅内高压是提高治疗成功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球菌 脑膜炎 诊断 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3
作者 徐慧宁 姜艳芳 +1 位作者 李婉玉 牛俊奇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85-287,共3页
目的:观察抗病毒治疗前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Treg)和CD4+CD25+CD127low/-Treg百分比和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分离28例CHB患者和24例健康对照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以三色流式分析法分别对CD4+CD... 目的:观察抗病毒治疗前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Treg)和CD4+CD25+CD127low/-Treg百分比和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分离28例CHB患者和24例健康对照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以三色流式分析法分别对CD4+CD25high Treg和CD4+CD25+CD127low/-Treg进行分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sAg、HBsAb、HBeAg、HBeAb和HBcAb,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同时进行肝功能检测。结果:CHB组CD4+CD25high Treg和CD4+CD25+CD127low/-Treg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3.36%±2.59%和4.05%±1.63%,均高于正常对照组(1.60%±0.66%和1.75%±0.83%,P<0.01)。ALT大于100U.L-1的患者中CD4+CD25high Treg占CD4+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4.26%±3.10%)高于ALT小于100U.L-1的患者(2.52%±2.72%,P<0.05)。CD4+CD25high Treg占CD4+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与ALT水平呈正相关(r=0.44,P<0.05)。结论:CHB患者体内CD4+CD25+Treg的升高可能抑制细胞免疫反应,影响病毒清除。CD25高表达水平易受转氨酶水平的影响,CD127用来作为调节性T细胞的鉴定更为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CD4^+CD25^+ 调节性T细胞 CD12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丹参对门脉高压症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11
14
作者 刘星 鲍万国 +1 位作者 牛俊奇 丁云录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32-233,237,共3页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对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用四氯化碳(CCl4)复合致病因子复制60只Wistar大鼠肝硬化模型,将其中56只成功制模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复方丹参3、10及15 d组以及对照组,分别给予复方丹参(5 mL.kg-1.d-1)3、10及15 d和...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对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用四氯化碳(CCl4)复合致病因子复制60只Wistar大鼠肝硬化模型,将其中56只成功制模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复方丹参3、10及15 d组以及对照组,分别给予复方丹参(5 mL.kg-1.d-1)3、10及15 d和同剂量生理盐水15 d。分别于给药结束后检测门静脉血流量、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量、门静脉压力、腹主动脉压。结果: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复方丹参3、10及15 d组的门静脉压力、门静脉血流量、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量、腹主动脉压力均呈梯度性降低(P<0.05),复方丹参15d组较3 d组和10 d组上述指标下降明显(P<0.05),复方丹参3 d和10 d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复方丹参能降低血流量和门静脉压力,并且延长丹参用药时间则更有效地降低血流量和门静脉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注射液 门脉高压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酰半胱氨酸联合异丙托溴铵对控制大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程进展的作用 被引量:12
15
作者 郭晓雪 马丽伟 +4 位作者 李晓宁 刘颖 孙璐瑶 张连莲 于振香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94-698,I0002,共6页
目的:探讨乙酰半胱氨酸(NAC)和异丙托溴氨单独或联合给药对大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作用的差异,阐明NAC和异丙托溴氨联合给药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雄性健康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NAC组、异丙托溴铵组和联合... 目的:探讨乙酰半胱氨酸(NAC)和异丙托溴氨单独或联合给药对大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作用的差异,阐明NAC和异丙托溴氨联合给药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雄性健康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NAC组、异丙托溴铵组和联合用药组,每组6只。采用3次气管内注入脂多糖及熏香烟3个月的复合刺激法建立COPD大鼠模型,模型建立1周后,于第8天NAC组、异丙托溴铵组和联合用药组大鼠单独或联合给予NAC或异丙托溴铵,持续给药11周。HE染色观察大鼠肺组织形态学变化,血气分析仪检测动脉血血氧指标[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氧分压(PaO2)],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一氧化氮(NO)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肺组织形态学检测,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肺组织气道重塑减轻,以联合用药组减轻最明显。血气分析,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PaO2降低(P<0.01),PaCO2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NAC组、异丙托溴氨组和联合用药组大鼠PaO2明显升高(P<0.05或P<0.01),而PaCO2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ELISA法检测,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IL-6、NO及TNF-α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NAC组、异丙托溴氨组和联合用药大鼠IL-6、NO及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异丙托溴铵和NAC联合应用通过抑制气道重塑可阻止COPD大鼠肺功能进行性下降,控制早期COPD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功能 气道重塑 异丙托溴氨 乙酰半胱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米夫定治疗活动性肝硬化的近期疗效 被引量:2
16
作者 苏秀芬 温晓玉 +2 位作者 车雅铭 王峰 牛俊奇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4-95,共2页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 ( lamivudine)治疗活动性肝硬化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活动性肝硬化患者 1 4例。口服拉米夫定 1 0 0 mg,每日 1次 ,疗程 6个月。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 1、3、6个月HBVM:HBs Ag、HBe Ag、抗 HBc、HBV DNA变化及不良反应...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 ( lamivudine)治疗活动性肝硬化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活动性肝硬化患者 1 4例。口服拉米夫定 1 0 0 mg,每日 1次 ,疗程 6个月。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 1、3、6个月HBVM:HBs Ag、HBe Ag、抗 HBc、HBV DNA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 1、3、6个月后 HBVDNA阴转 ( HBV DNA≤ 1 .0× 1 0 3 拷贝 /ml)分别为 1例 ( 7.1 % )、3例 ( 2 1 .4) %和 7例 ( 5 0 % ) ,血清HBe Ag/抗 Hbe转化率均为 7.1 %。ALT半年中复常率为 85 .7% ,AST复常 1 1例 ( 76.9% ) ,TBIL复常 1 2例 ( 83.3% )。治疗前与治疗后 6个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1 )。其中 1例高黄疸患者治疗 1个月后 HBs Ag、HBe Ag、抗 HBc及 HBV DNA均转为阴性 ,6个月复查仍为阴性 ,可能与病人感染 HBV时间短及免疫反应强有关。治疗中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拉米夫定治疗活动性肝硬化 ,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恢复肝功能 ,迅速降低 HBV DNA水平 ,抑制 HB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米夫定 肝硬化 药物疗法 活动性肝硬化 乙型肝炎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氧核酶及锁核酸核酶对2.2.15细胞中HBsAg和HBeAg表达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胡玉琳 牛俊奇 王峰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05-308,312,共5页
目的:观察针对HBV前C/C区的脱氧核酶(DNAzyme)及锁核酸核酶(LNAzyme)对2.2.15细胞中HBsAg、HBeAg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设计合成针对HBV前C/C区2031位点的10-23DNAzyme、点硫代修饰的10-23DNAzyme及LNAzyme。本实验设对照组和10-23DNAz... 目的:观察针对HBV前C/C区的脱氧核酶(DNAzyme)及锁核酸核酶(LNAzyme)对2.2.15细胞中HBsAg、HBeAg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设计合成针对HBV前C/C区2031位点的10-23DNAzyme、点硫代修饰的10-23DNAzyme及LNAzyme。本实验设对照组和10-23DNAzyme组、点硫代修饰的10-23DNAzyme组、LNAzyme实验组。对照组包括空白对照组、单纯脂质体对照组、单纯10-23DNAzyme对照组、无关10-23DNAzyme对照组。观察在0.16、0.64、1.28、1.60及1.92μmol.L-1浓度下及12、24、36、48、60、72、84及96 h时间段对2.2.15细胞的HBsAg、HBeAg表达的抑制效应。结果:10-23DNAzyme及LNAzyme作用于2.2.15细胞后,可明显抑制HBsAg、HBeAg的表达,且抑制率LNAzyme明显高于点硫代修饰的10-23DNAzyme,而后者又明显高于未进行任何修饰的10-23DNAzyme组。LNAzyme及点硫代修饰的10-23DNAzyme对HBsAg的最高抑制率分别是(91.6±8.4)%和(78.4±2.0)%,对HBeAg的最高抑制率分别是(90.1±5.2)%和(76.4±4.8)%;在给药后12 h就表现出抑制效应,48 h达高峰,LNAzymes、点硫代修饰的10-23DNAzyme有效抑制时间分别是为84及72 h。其对2.2.15细胞未见明显的细胞毒性作用。结论:10-23DNAzyme及LNAzyme对2.2.15细胞具有明显的高效阻断HBV的HBsAg、HBeAg表达的作用,且LNAzyme优于DNAzyme,是一类特异的高效的抗HBV治疗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 催化性 锁核酸核酶 2.2.15细胞 肝炎病毒 乙型 抑制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支睾吸虫囊蚴在大鼠不同消化液的脱囊试验 被引量:2
18
作者 叶春艳 吴秀萍 +4 位作者 刘明远 杨秀云 李玉香 王学林 王峰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868-869,共2页
目的研究华支睾吸虫在大鼠不同部位消化液内的脱囊情况。方法以大鼠的新鲜胃液、十二指肠液、小肠上段液、小肠中段液、小肠下段液和大肠液作为脱囊液,模拟体内消化道环境,观察华支睾吸虫囊蚴在30min后的脱囊情况。如果脱囊率小于10%,... 目的研究华支睾吸虫在大鼠不同部位消化液内的脱囊情况。方法以大鼠的新鲜胃液、十二指肠液、小肠上段液、小肠中段液、小肠下段液和大肠液作为脱囊液,模拟体内消化道环境,观察华支睾吸虫囊蚴在30min后的脱囊情况。如果脱囊率小于10%,重复试验,把作用时间延长为4h,其他条件相同。结果华支睾吸虫囊蚴在胃液中30min不能脱囊,延长时间至4h仍未见脱囊;在十二指肠液、小肠上段液、小肠中段液、小肠下段液和大肠液中30min均能大量脱囊,脱囊率分别在97.7%、94.6%、95.9%、91.7%、93.8%,各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脱囊的幼虫活力较好。结论华支睾吸虫囊蚴在胃液中4h内不能脱囊,能在肠液中30min内成功脱囊,脱囊幼虫活力较好;采用新鲜肠液模拟体内环境也是华支睾吸虫囊蚴体外脱囊的一种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支睾吸虫 囊蚴 脱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型H1N1流感病毒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玉香 汪杨 +1 位作者 高玉伟 王峰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098-1100,共3页
目的:了解甲型H1 N1流感病毒的流行特点及传播规律,加强对流感大流行的防控。方法:收集2009年10~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住院发热门诊中具有流感症状患者的临床样品(鼻咽拭子和血清),采用血凝抑制法、巢式 RT-PCR技术检测具有流感... 目的:了解甲型H1 N1流感病毒的流行特点及传播规律,加强对流感大流行的防控。方法:收集2009年10~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住院发热门诊中具有流感症状患者的临床样品(鼻咽拭子和血清),采用血凝抑制法、巢式 RT-PCR技术检测具有流感症状患者血清标本中的特异性抗体、咽拭子中的甲型H1N1 RNA 等指标。结果:结果56份流感患者的咽拭子经核酸检测,甲型流感NP和M的阳性率分别为37.5%和27.8%,而甲型H1N1的阳性率仅为3.6%。通过血凝抑制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应的血清标本中,能特异性抑制甲型H1N1流感病毒红细胞凝集的样品为27份,抗体均大于1∶320,其中8份样品抗体效价大于1∶5120。恢复期的血清效价与急性期相比有显著的抗体差异,甲型H1 N1病毒特异性抗体阳性率为48.2%,明显高于核酸的检测。结论:核酸检测可在感染早期(排毒期)进行检测,而血清学的抗体检测多用在感染中后期(抗体产生)检测,两者联合可提高甲型H1 N1流感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H1N1流感病毒 甲型H1N1特异性抗体 甲型H1N1流感病毒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例布鲁菌病患者合并三系减少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立波 李卫 +1 位作者 张淑敏 李玉香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A02期160-163,共4页
目的分析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感染科布鲁菌病合并三系减少的特点。方法对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感染科2000年1月—2016年10月住院的25例布鲁菌病合并三系减少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两组间指标比较采用二样本... 目的分析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感染科布鲁菌病合并三系减少的特点。方法对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感染科2000年1月—2016年10月住院的25例布鲁菌病合并三系减少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两组间指标比较采用二样本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患者的年龄在12~54岁之间,并根据2012年布鲁菌病诊疗指南明确诊断为布鲁菌病,发热为最主要的临床症状,患者20例(80%),存在出血症状的患者3例(12%),其中鼻出血患者1例,牙龈出血、双下肢皮肤出血点1例,便血1例。并对25例患者在住院期间血象改变最明显时的血常规进行统计,同时对患者血象改变情况进行曲线分析,25例患者中21例患者的(每3天复查血常规)血小板较先降低,后白细胞及红细胞逐渐降低,同时对25例患者的凝血常规进行观察,8例患者存在凝血异常,其中血浆凝血酶时间(TT)延长的患者4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的患者5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存在异常的患者2例,患者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推荐方案进行治疗,经过抗布病治疗,三者降至最低点后逐渐恢复,血小板恢复较快,白细胞及红细胞维持低水平的时间较长,经过对25例患者的观察,经过抗布病治疗后,10~30天内血象均恢复正常。且在血象异常组与血象正常组的比较中,血象异常组与血象正常组的年龄、病程、最高体温、热退时间、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方面无明显差异,两者仅在肝功改变方面存在差异,存在三系减少的患者肝功损伤较重(P<0.05)。结论临床上常存在布鲁菌病同时合并血象三系减少,三系减少的原因尚未完全明确,症状上除存在发热、乏力、多汗、关节痛等常见症状外,也存在出血症状。本文中记录了3例分别出现了鼻出血、皮肤瘀斑、便血症状的患者,通过对存在三系减少的患者进行抗布病治疗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短期内患者血象可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 布鲁菌病 三系减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