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卒中患者采用力反馈感知康复训练后手指运动功能障碍恢复效果评价 被引量:7
1
作者 连雅雯 李莹华 +2 位作者 徐国兴 解希曦 李贞兰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6-1122,共7页
目的:探讨力反馈感知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手指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手指运动功能的影响,为力反馈感知康复训练的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依据。方法:86例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43)和对照组(n=43),其中试验组和对照组各脱落3例,... 目的:探讨力反馈感知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手指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手指运动功能的影响,为力反馈感知康复训练的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依据。方法:86例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43)和对照组(n=43),其中试验组和对照组各脱落3例,最终8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2组患者在进行40 min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手功能训练20 min,试验组患者进行力反馈感知康复训练20 min,每天1次,每周5 d,共6周。治疗前后采用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握力、改良Ashworth量表(MAS)、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AM)、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L)手运动部分和Barthel指数(BI)评定量表评价患者手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ARAT评分、握力、MAS分级、TAM、FMA-UL手运动部分评分和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6周后2组患者ARAT评分、握力、TAM、FMA-UL手运动部分评分和BI评分均升高(P<0.05),MAS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6周后试验组患者ARAT评分中抓评分、握评分和治疗前后ARAT总评分差值升高(P<0.05),治疗后TAM及治疗前后握力差值、TAM差值和FMA-UL手运动部分评分差值升高(P<0.05),但ARAT评分中捏评分、粗大运动评分及MAS分级和治疗前后BI评分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力反馈感知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后手指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手指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反馈感知 脑卒中 手指运动功能障碍 康复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用于脑卒中康复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贺 闫兆宏 李贞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83-786,共4页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后遗症,卒中后大约30%—66%患者出现上肢和手的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日常社会生活活动。早期的康复训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上肢和手的运动功能,
关键词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 脑卒中康复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影像学 脑卒中后 生活活动 康复训练 后遗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生理学康复训练技术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9
3
作者 李贞兰 安莲华 刘世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31-233,共3页
关键词 神经生理学 训练技术 中枢神经损伤 运动功能恢复 运动功能障碍 脑血管疾病 康复治疗 运动模式 反射活动 皮肤刺激 神经肌肉 治疗方法 形成过程 理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前伸试验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评定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李贞兰 刘世文 +1 位作者 王桂芳 安莲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79-181,共3页
目的检验功能前伸试验(FRT)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站立平衡功能评定中的效度和信度,为FRT在临床康复评定中的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随机选取50例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并对两组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FRT、Lindmark站立平衡... 目的检验功能前伸试验(FRT)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站立平衡功能评定中的效度和信度,为FRT在临床康复评定中的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随机选取50例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并对两组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FRT、Lindmark站立平衡功能评定、Fugl-Meyer站立平衡功能评定以及MAS运动功能评定。评定结果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来检验FRT方法的效度;采用组内和组间相关系数和独立样本t检验来检验FRT方法的信度。结果FRT与Lindmark站立平衡功能评定、Fugl-Meyer站立平衡功能评定法之间呈高度相关(P<0.01),与MAS之间具有高度相关(P<0.01);FRT方法组内相关系数ICC=0.889—0.939,组间相关系数ICC=0.865—0.946;治疗组治疗后的评定分数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差异显著(P<0.01),而且治疗组治疗前后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FRT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评定中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且能够反映动态的平衡功能变化过程,在临床康复评定中有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前伸试验 脑卒中 偏瘫 康复评定 FRT 平衡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康复疗效的评价 被引量:8
5
作者 李贺 柴文刚 +1 位作者 徐国兴 李贞兰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83-1188,共6页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和任务-导向性作业疗法(OT)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康复疗效,探讨改良CIMT是否适用于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ADL的康复。方法:将90例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和任务-导向性作业疗法(OT)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康复疗效,探讨改良CIMT是否适用于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ADL的康复。方法:将90例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2例),其中10例患者脱落,共收集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组患者采用CIMT,对照组患者采用任务-导向性为主的OT进行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1d后和治疗结束后30d随访评估2组患者的Wolf运动功能(WMFT)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BI)评分。结果:治疗21d后组内比较,2组患者WMFT评分、FMA评分和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21d后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WMFT评分、FMA评分和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30d,治疗组患者WMFT评分和BI评分较治疗21d后升高(P<0.05),FMA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患者各评分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改良CIMT对脑卒中患者ADL的康复疗效明显优于任务-导向性OT,适用于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 脑卒中 上肢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塑形技术对恢复期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 被引量:13
6
作者 李贞兰 刘福迁 李贺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44-347,350,共5页
目的:探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塑形技术对恢复期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恢复期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30例,随机分为3组: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组(CIMT组)10例,塑形组10例,作业疗法组(OT组)10例。CIMT组采用塑形技术+行为... 目的:探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塑形技术对恢复期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恢复期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30例,随机分为3组: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组(CIMT组)10例,塑形组10例,作业疗法组(OT组)10例。CIMT组采用塑形技术+行为技术+限制技术;塑形组采用塑形技术+限制技术;OT组采用作业疗法+限制技术。所有组连续康复治疗3h/d,5d/周,共2周。采用运动功能活动指数(MAL)评定患侧上肢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能力;采用Wolf运动功能评定法(WMFT)评定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所有组治疗前、治疗后1天、治疗后6个月及12个月进行MAL评定,治疗前后分别进行WMFT评定。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所有组治疗后1dMAL指数提高明显(P<0.01);CIMT组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MAL指数提高明显(P<0.01),塑形组和OT组则无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组间MAL比较,CIMT组MAL指数提高最明显,与塑形组和OT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塑形组与OT组组间MAL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组治疗前后WMFT指数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单纯塑形技术和强化作业疗法对运动功能具有同样的康复疗效;CIMT通过塑形技术和行为技术协同应用,显著提高康复疗效,并使康复疗效继续维持到治疗后1年;康复治疗中应重视行为因素的康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 上肢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在脑卒中肌痉挛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7
作者 魏英玲 蔺勇 刘世文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59-661,共3页
A型肉毒毒素 (BTXA)在现代康复医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国内外有关文献逐年增多 ,据统计有 80多种适应证 ,其对小儿脑瘫畸形矫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得到肯定。BTXA已用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引起的继发性肌肉痉挛 ,肯定了 B... A型肉毒毒素 (BTXA)在现代康复医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国内外有关文献逐年增多 ,据统计有 80多种适应证 ,其对小儿脑瘫畸形矫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得到肯定。BTXA已用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引起的继发性肌肉痉挛 ,肯定了 BTXA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的有效作用。但是 BTXA应用于康复领域仅10年 ,且由于其生物制品的自身特性 ,临床上还没有形成统一且规范的用药方法及治疗结果的评价标准。BTXA在脑卒中肌痉挛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经验将给康复医师在脑卒中康复训练中 BTXA的应用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毒毒素类/治疗应用 脑血管意外/药物疗法 痉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复治疗中枢神经损伤过程中的医患关系 被引量:3
8
作者 于大川 陈曦 朱东强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46-247,共2页
关键词 中枢神经损伤 康复治疗 医患关系 脑血栓 脑梗死 颅脑损伤 脑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林-巴利综合征康复治疗1例报告
9
作者 谢华晶 于大川 +1 位作者 王冬颖 宋雅丽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42-842,共1页
关键词 格林-巴利综合征 康复治疗 四肢麻木 住院治疗 医院就诊 急性肠炎 药物口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肩关节周围炎的康复
10
作者 于大川 宋雅丽 陈曦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75-175,共1页
1.1一般资料 117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78例,男27例,女5l例;年龄46~75岁,平均63岁;46~55岁者21例,56-65岁者43例,66岁以上者14例;病程15d~2年,其中小于3个月者30例,3~6个月者23例,7~12个... 1.1一般资料 117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78例,男27例,女5l例;年龄46~75岁,平均63岁;46~55岁者21例,56-65岁者43例,66岁以上者14例;病程15d~2年,其中小于3个月者30例,3~6个月者23例,7~12个月14例,13个月及以上者11例;患侧左肩者37例,右肩者35例,双肩者6例。对照组39例,男14例,女25例,年龄45-73岁,平均63.2岁;46-55岁者10例,56-65岁者22例,66岁以上者7例;病程16d~2年,其中小于3个月者14例,3~6个月者11例,7~12个月者7例,13个月及以上者7例;患侧左肩者18例,右肩17例,双肩4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周围炎 康复 46-55岁 对照组 治疗组 65岁 年龄 平均 病程 患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方法及疗效观察
11
作者 于大川 陈曦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97-897,共1页
关键词 康复训练方法 脑卒中患者 疗效观察 临床资料 偏瘫患者 康复治疗 语言能力 脑梗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后偏侧空间忽略症患者不同感觉通道和空间参考框架的表现及其康复治疗效果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晓伟 余滨宾 +6 位作者 单春雷 李贞兰 吴婷 伊文超 陈文莉 卞荣 沈滢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317-320,326,共5页
目的观察1例右侧半球大面积脑梗死所致偏侧空间忽略症患者的不同感觉通道、空间参考框架的表现,以及行为学和经颅磁刺激(TMS)治疗后的效果。方法采用行为学忽略测试中的线条划销、字母划销、星星划销、二分线段测试评定患者的视觉通道,... 目的观察1例右侧半球大面积脑梗死所致偏侧空间忽略症患者的不同感觉通道、空间参考框架的表现,以及行为学和经颅磁刺激(TMS)治疗后的效果。方法采用行为学忽略测试中的线条划销、字母划销、星星划销、二分线段测试评定患者的视觉通道,临摹左右并列的2个图形测试患者的空间参考框架特点。同时进行听觉通道(左、右耳听手指撮捻声)、触觉通道(左、右手指被碰触)的偏侧空间忽略症检查。采用常规行为学和低频TMS刺激左半球顶下小叶进行2周(10次,1次/d,20 min/次)的偏侧空间忽略症治疗。结果①该患者治疗前的线条划销、字母划销、星星划销测试均显示,左侧空间内完成划销的数量低于右侧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二分线段测试也表现为标记的中点明显偏右。②图形临摹显示患者不仅忽略了左侧空间的刺激(物体),也忽略了右侧空间内刺激(物体)的左半内容。③听觉通道、触觉通道忽略症检查也显示,对于左侧空间的听觉、触觉刺激的探查能力低于右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经2周治疗后,患者划销测试和图形临摹均较治疗前得到改善(P<0.05,P<0.01)。结论右侧半球大面积脑梗死可导致不同感觉通道和空间参考框架的偏侧空间忽略症。两周行为学和低频TMS治疗对改善偏侧空间忽略症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感觉通道 偏侧空间忽略症 行为学忽略测试 经颅磁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速肌力训练不同介入时机和治疗时程对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7
13
作者 段好阳 闫兆红 +3 位作者 刘娜 刘福迁 怀志刚 李贞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73-1177,共5页
目的:观察等速肌力训练在不同介入时机和治疗时程对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6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21例患者。三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不同肌力训... 目的:观察等速肌力训练在不同介入时机和治疗时程对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6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21例患者。三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不同肌力训练,A组患者等速肌力训练4周后再进行抗阻肌力训练4周;B组患者抗阻肌力训练4周后再进行等速肌力训练4周;C组患者等速肌力训练8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和8周后采用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的峰力矩值(PT)、Berg平衡量表(BB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估三组患者的肌力、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组内比较,三组患者PT、BBS、FMA、FAC和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组间比较,A组和C组各项评分均显著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A组与C组比较各项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8周后组内比较,三组患者各项评分较治疗前、治疗4周后均显著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组间比较,A组和C组各项评分均显著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C组各项评分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早期全程介入等速肌力训练可有效提高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肌力和平衡功能,并显著改善其步行能力和ADL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等速肌力训练 恢复期 介入时机 疗程 步行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患者肱二头肌痉挛状态的疗效 被引量:20
14
作者 段好阳 李贞兰 +2 位作者 徐国兴 刘福迁 闫兆红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1-154,共4页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患者肱二头肌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阐明其可能机制。方法:选择脑卒中后肱二头肌痉挛状态患者4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24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联合治疗组患者在常规...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患者肱二头肌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阐明其可能机制。方法:选择脑卒中后肱二头肌痉挛状态患者4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24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联合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时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和简化的Fugl-Meyer评分法(FMA)评定2组患者肱二头肌痉挛状态和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肱二头肌MAS和FM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2周时,联合治疗组患者肱二头肌MAS和FMA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联合治疗组患者肱二头肌M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23)。治疗过程中联合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应用体外冲击波治疗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肱二头肌痉挛状态,且联合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冲击波 脑卒中 肱二头肌 痉挛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速牵伸训练联合体外冲击波对脑卒中患者肱二头肌痉挛状态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12
15
作者 徐国兴 闫兆红 +5 位作者 张寅萌 段好阳 陆萍 刘娜 刘福迁 李贞兰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74-378,共5页
目的:探讨慢速牵伸训练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患者肱二头肌痉挛状态的疗效,为该方法的推广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56例脑卒中后肱二头肌痉挛状态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 目的:探讨慢速牵伸训练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患者肱二头肌痉挛状态的疗效,为该方法的推广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56例脑卒中后肱二头肌痉挛状态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40 min/次,2次·d-1,每周6d)和慢速牵伸训练(15min/次,2次·d-1,每周6d)。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患者给予体外冲击波治疗,对照组给予假性体外冲击波治疗。2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2周和4周后分别采用简化的上肢Fugl-Meyer评分法(FMA)、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和改良Ashworth量表(MAS)对疗效进行评估。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2周后2组患者MAS评分明显降低(P<0.05),FMA和MBI评分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M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36),但FMA和MBI评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2周后比较,治疗4周后2组患者MAS评分明显降低(P<0.05),FMA和MBI评分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FMA评分和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M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慢速牵伸训练联合体外冲击波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肱二头肌痉挛状态,且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应用慢速牵伸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速牵伸 体外冲击波 痉挛状态 脑卒中 肱二头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屈膝肌群和伸膝肌群肌力比值的等速肌力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膝过伸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25
16
作者 段好阳 李贞兰 +2 位作者 吕福现 刘娜 闫兆红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38-1543,共6页
目的:设置不同的屈膝肌群与伸膝肌群肌力比值参数,观察应用等速肌力训练纠正脑卒中后膝过伸患者的疗效,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自2019年7月起,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膝过伸患者64例,64例患者按区组随机法(区组长度为8)分为低... 目的:设置不同的屈膝肌群与伸膝肌群肌力比值参数,观察应用等速肌力训练纠正脑卒中后膝过伸患者的疗效,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自2019年7月起,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膝过伸患者64例,64例患者按区组随机法(区组长度为8)分为低比值组、中间比值组、高比值组和随机比值组,每组16例。治疗过程中,共有4例患者(低比值组1例、高比值组1例和随机比值组2例)因提前出院退出研究。共60例患者(低比值组15例、中间比值组16例、高比值组15例和随机比值组14例)完成了本研究。各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均接受等速肌力训练,低比值组患者的屈膝肌群与伸膝肌群肌力比值控制在0.5~0.7,中间比值组患者的屈膝肌群与伸膝肌群肌力比值控制在0.7~0.9,高比值组患者的屈膝肌群与伸膝肌群肌力比值控制在0.9~1.1,随机比值组患者的屈膝肌群与伸膝肌群肌力比值随机,控制在0.5~1.1。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时采用膝过伸纠正率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分别评估各组患者的纠正膝过伸的有效率和下肢运动功能,采用CON-TREX多关节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系统比较各组患者屈膝肌群与伸膝肌群平均力矩的比值。结果:治疗4周时,各组患者FMA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中间比值组患者膝过伸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083),FMA评分亦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治疗4周时,与低比值组比较,中间比值组和高比值组患者屈膝肌群与伸膝肌群肌力比值升高(P<0.05),随机比值组患者屈膝肌群与伸膝肌群肌力比值降低(P<0.05);与中间比值组比较,高比值组患者屈膝肌群与伸膝肌群肌力比值升高(P<0.05),随机比值组患者屈膝肌群与伸膝肌群肌力比值降低(P<0.05);与高比值组比较,随机比值组患者屈膝肌群与伸膝肌群肌力比值降低(P<0.05)。结论:将屈膝肌群和伸膝肌群肌力比值设置在0.7~0.9并进行等速肌力训练,可更加有效地纠正脑卒中后膝过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过伸 等速肌力训练 脑卒中 肌力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间间隔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小腿三头肌痉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7
17
作者 段好阳 闫兆红 +2 位作者 刘娜 刘福迁 李贞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444-1447,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间隔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小腿三头肌痉挛状态的疗效,为临床应用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小腿三头肌痉挛状态提供参数依据。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小腿三头肌痉挛状态患者6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连续治疗组和间隔治...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间隔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小腿三头肌痉挛状态的疗效,为临床应用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小腿三头肌痉挛状态提供参数依据。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小腿三头肌痉挛状态患者6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连续治疗组和间隔治疗组,每组患者31例。两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均接受体外冲击波治疗,连续治疗组患者治疗参数设置冲击频率为8Hz,压强为2.0—3.0bar,冲击次数为2000次,1次/日,连续3日,每周共3次,共4周;间隔治疗组患者治疗参数设置为冲击频率为8Hz,压强为2.0—3.0bar,冲击次数为2000次,隔日1次,每周3次,共4周。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和4周采用关节被动活动度(PROM)、改良Ashworth量表(MAS)和简化的Fugl-Meyer评分法(FMA)分别评定两组患者患侧踝关节被动背伸角度、小腿三头肌痉挛状态和下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PROM值、MAS评分和FMA评分行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2周后,连续治疗组和间隔治疗组患者踝关节PROM分别为(48.40±7.02)度和(39.53±7.91)度,小腿三头肌MAS评分分别为(1.65±0.51)分和(2.13±0.46)分、FMA评分分别为(18.65±8.23)分和(14.39±6.84)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行组间比较,连续治疗组较间隔治疗组改善明显,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后,连续治疗组和间隔治疗组患者踝关节PROM分别为(57.28±8.61)度和(54.37±8.76)度,小腿三头肌MAS评分分别为(1.47±0.39)分和(1.56±0.40)分、FMA评分分别为(24.39±9.62)分和(23.76±8.52)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行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小腿三头肌的痉挛状态,连续治疗方案的短期疗效优于间隔治疗方案,而两种治疗方案的长期疗效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冲击波 脑卒中 痉挛状态 小腿三头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肌痉挛和步行能力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10
18
作者 陈晓伟 程士欢 +3 位作者 李贺 张春生 衣爱枝 李贞兰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82-586,共5页
目的:采用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脑卒中患者偏瘫侧小腿三头肌,观察其对下肢肌痉挛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探讨肌张力变化与下肢运动功能的关系,研究其在社区康复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脑卒中小腿三头肌痉挛患者30例,按照患者意愿分为治疗组... 目的:采用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脑卒中患者偏瘫侧小腿三头肌,观察其对下肢肌痉挛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探讨肌张力变化与下肢运动功能的关系,研究其在社区康复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脑卒中小腿三头肌痉挛患者30例,按照患者意愿分为治疗组(n=15)和对照组(n=15)。治疗组患者小腿三头肌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后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常规康复训练包括偏瘫侧下肢肌肉牵伸、肌力训练、平衡训练和步行训练。治疗前后进行康复评定并于治疗后3个月随访评定。肌张力评定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采用Fugl-Meyer(FM)量表中的下肢部分,步行能力评定采用10米步行测试(10MWT)时间。结果:组内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和治疗后3个月MA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M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MAS随访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2组患者治疗后和治疗后3个月随访FMA评分、10MWT时间均高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和3个月随访M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而FMA评分、10MWT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可快速而持久降低肌张力,结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下肢痉挛状态,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适合在社区康复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肌痉挛 A型肉毒毒素 步行能力 社区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向运动模式与多向运动模式动态平衡训练治疗脑卒中后Pusher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9
作者 段好阳 刘福迁 +4 位作者 谢建行 闫兆红 王立业 怀志刚 李贞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489-1491,共3页
Pusher综合征(Pusher syndrome)是脑卒中患者发生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平衡功能障碍,其发生率约为10%—40%[1—2],与我科室近5年统计的脑卒中后Pusher综合征的发生率21.5%基本一致。多数Pusher综合征患者表现为躯干向偏瘫侧倾斜,少数表现为... Pusher综合征(Pusher syndrome)是脑卒中患者发生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平衡功能障碍,其发生率约为10%—40%[1—2],与我科室近5年统计的脑卒中后Pusher综合征的发生率21.5%基本一致。多数Pusher综合征患者表现为躯干向偏瘫侧倾斜,少数表现为向后侧倾斜,当被动向中线或健侧方向移动身体重心时,躯干会出现抵抗[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SHER综合征 平衡功能障碍 身体重心 脑卒中患者 脑卒中后 动态平衡 双向运动 训练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太溪穴治疗尿频7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大旭 尹艳春 +1 位作者 张博 王仁飞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88-588,共1页
关键词 针刺治疗 太溪穴 尿频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