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康复专科医院特点及管理
1
作者 王亚平 姜永梅 刘世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82-183,共2页
关键词 神经康复专科医院 管理 人员素质 医院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脑卒中社区康复的探讨 被引量:67
2
作者 张敬 刘世文 +1 位作者 李贞兰 蔺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946-949,共4页
关键词 社区脑卒中 社区康复 急性脑血管病 蛛网膜下腔出血 神经功能障碍 人口老龄化 发病率 动脉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康复治疗腓总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3
作者 霍姿含 朱丹 +2 位作者 任丽娟 叶玉琴 刘盼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0-181,共2页
腓总神经麻痹(common peroneal nerve palsy)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单神经病,多由压迫、牵拉摩擦、外伤所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为患侧足和足趾不能背屈,足下垂并内翻,足跟行走不能,伴小腿前外侧和足背感觉障碍的一组症状和体征。腓总神经是... 腓总神经麻痹(common peroneal nerve palsy)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单神经病,多由压迫、牵拉摩擦、外伤所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为患侧足和足趾不能背屈,足下垂并内翻,足跟行走不能,伴小腿前外侧和足背感觉障碍的一组症状和体征。腓总神经是坐骨神经的主要分支之一,在腓骨颈外侧,腓总神经位置表浅,与周围组织相对固定,神经束较粗大,加之神经周围又有坚硬的骨性组织等原因,常易受到损伤。本研究采用综合康复治疗的方法治疗腓总神经麻痹,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总神经麻痹 综合康复治疗 疗效观察 周围组织 单神经病 主要表现 感觉障碍 坐骨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髁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的康复时机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张庆宇 于立普 +3 位作者 项顶 付方真 马宝通 刘世文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12期1172-1175,共4页
目的探讨双髁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早期康复的方法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双髁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依据术后开始康复的时机分为早期康复组(30例)和恢复期康复组(36例)。通过测定X线片胫骨平台内翻角及胫骨平台后倾角、关节活动度... 目的探讨双髁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早期康复的方法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双髁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依据术后开始康复的时机分为早期康复组(30例)和恢复期康复组(36例)。通过测定X线片胫骨平台内翻角及胫骨平台后倾角、关节活动度检查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末次随访与术后X线片胫骨平台内翻角及后倾角平均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SS评分、膝关节屈曲和伸直关节活动度(ROM)均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康复开始时间与总治疗次数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膝关节屈曲ROM和HS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康复介入时机与双髁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相关性显著,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可有效提高患者预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康复 膝关节 功能评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生长激素对慢性束缚应激诱导小鼠抑郁样行为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
5
作者 李建芳 李莹华 +1 位作者 连雅雯 陈晓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14-920,共7页
目的: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慢性束缚应激(CRS)小鼠抑郁样行为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RS法建立抑郁症动物模型,45只小鼠分为对照组(不建模,n=15)和CRS模型组(建模,n=30),通过糖水偏爱实验(SPT)检测2组小鼠糖水... 目的: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慢性束缚应激(CRS)小鼠抑郁样行为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RS法建立抑郁症动物模型,45只小鼠分为对照组(不建模,n=15)和CRS模型组(建模,n=30),通过糖水偏爱实验(SPT)检测2组小鼠糖水偏好率,悬尾实验(TST)检测2组小鼠悬尾静止时间,旷场实验(OFT)检测2组小鼠在5 min内总的移动距离和在中心区域停留的时间。CRS小鼠随机分为CRS模型+生理盐水组和CRS模型+rh-GH组,每组10只,CRS模型+生理盐水组小鼠注射生理盐水,CRS模型+rh-GH组小鼠皮下注射rh-GH 1个月,在干预前后采集2组小鼠外周血,检测2组小鼠血清中生长激素(GH)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水平,行为学实验结束后,取2组小鼠海马组织检测组织中突触蛋白1(SYN-1)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RS模型组小鼠体质量明显降低(P<0.01),SPT中糖水偏好率明显降低(P<0.01),TST中不动时间明显延长(P<0.01),在OFT中小鼠总移动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中心区停留的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对照组比较,CRS模型组小鼠血清中GH和IGF-Ⅰ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CRS模型+生理盐水组比较,CRS模型+rh-GH组小鼠在SPT中的糖水偏好率明显升高(P<0.01),在TST中的不动时间明显缩短(P<0.05),在OFT中总的移动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心区域停留的时间明显增加(P<0.01)。与CRS模型+生理盐水组比较,CRS模型+rh-GH组小鼠血清中GH和IGF-Ⅰ水平明显升高(P<0.01),小鼠海马组织中SYN-1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rh-GH对CRS诱导的小鼠抑郁样行为具有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GH/IGF-Ⅰ轴及增加海马组织SYN-1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样行为 重组人生长激素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突触蛋白1 慢性束缚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验式教学法在康复治疗学伦理学教学中的作用初探 被引量:4
6
作者 张爽 郭丽荣 +4 位作者 刘福迁 李文茂 李品梅 聂文博 赵丽晶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427-1429,共3页
1999年成立的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协会(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IIME)制订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基本要求",强调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应把"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 1999年成立的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协会(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IIME)制订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基本要求",强调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应把"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与"临床技能"一样,作为毕业生具备"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1—2]。在我国,医疗工作与医学科研中所涉及的伦理道德问题已日益受到重视,但是对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进行的伦理学教育仍存在不足,导致学生对医学伦理学的认识不清,医学伦理学的原则把握不够[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验式教学法 医学伦理学 伦理道德问题 医疗实践 康复治疗学 临床技能 伦理学教育 伦理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偏瘫患者本体感觉丧失对膝反张影响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刘世文 高放 +1 位作者 吕政 刘然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0-33,共4页
目的:通过本体感觉丧失程度来探究脑卒中偏瘫患者膝反张的机制,从而确定其临床康复治疗的对策。方法:6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本体感觉丧失程度分为2组,即第1组(踝关节本体感觉存在)49例,第2组(踝关节以上本体感觉丧失)15例。分别在入院当... 目的:通过本体感觉丧失程度来探究脑卒中偏瘫患者膝反张的机制,从而确定其临床康复治疗的对策。方法:6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本体感觉丧失程度分为2组,即第1组(踝关节本体感觉存在)49例,第2组(踝关节以上本体感觉丧失)15例。分别在入院当时、入院后3个月和6个月测定腿部肌群肌力、关节位置觉、振触觉,并记录初次站立时间,最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膝反张的发生与初次站立时间的早晚有关(P<0.05),3个月时在腿部肌群肌力对膝反张发生的比例影响方面,本体感觉存在组和本体感觉丧失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两组的股四头肌、腘绳肌、腓肠肌分别比较3个月和6个月时肌力变化,本体感觉存在组的肌力均从2—3级恢复到4级,且其中原有的15例膝反张全部矫正。本体感觉丧失组的肌力均从2—3级恢复到4级,原有的10例膝反张患者仅1例得到矫正,合计有6例无膝反张,且本体感觉全部恢复。卒中6个月以上膝反张很难矫正与踝关节以上本体感觉的丧失有显著的关系(P<0.01)。结论:CVA偏瘫患者早期由于肌力太弱过早站立是膝反张形成的重要因素;肌力的改善,可使膝反张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但是本体感觉丧失的患者不如本体感觉存在的患者,尤其在患病后期踝关节以上本体感觉丧失可能是膝反张难以矫正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膝反张 肌力 本体感觉 初次站立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脑卒中患者躯干屈伸肌群表面肌电研究 被引量:22
8
作者 刘世文 槐洪波 +2 位作者 刘然 邹仁林 罗红梅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7-60,共4页
目的研究早期偏瘫患者竖脊肌、腹直肌在屈伸动作中肌电生理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发病2个月内的重度坐位及步行能力低下患者组10例,轻度坐位及步行能力低下患者组8例,正常人组7例,采用DNI-200P型肌电仪,Ag-Agcl表面电极。收集双侧胸... 目的研究早期偏瘫患者竖脊肌、腹直肌在屈伸动作中肌电生理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发病2个月内的重度坐位及步行能力低下患者组10例,轻度坐位及步行能力低下患者组8例,正常人组7例,采用DNI-200P型肌电仪,Ag-Agcl表面电极。收集双侧胸竖脊肌、腰竖脊肌、腹直肌在放松坐位、前倾坐位、后伸坐位的肌电信号。结果前倾/静息时正常人竖脊肌活动曲线有明显的峰值,而重度坐位及步行能力低下组无论是健侧或患侧,曲线较缓和,峰值不明显。后倾/静息时正常人组腹直肌曲线的波峰出现,而重度坐位及步行能力低下组曲线平坦,峰值出现不明显。轻度坐位及步行能力低下组竖脊肌与腹直肌与正常人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早期重度坐位及步行能力低下组双侧竖脊肌前倾功能减退,双侧腹直肌后伸功能减退,轻度坐位及步行能力低下组与正常人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躯干肌 表面肌电 偏瘫 步行 坐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交感干离断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血浆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李兴志 张鉴栩 +1 位作者 卢晓维 董莹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16-218,共3页
目的:探讨颈交感干离断(TCST)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血浆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影响,为应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脑缺血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改良的Zea Longa方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 目的:探讨颈交感干离断(TCST)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血浆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影响,为应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脑缺血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改良的Zea Longa方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组);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组(M组)和颈交感干离断组(T组,在造成MCAO模型的同时行TCST),后两组动物均按栓塞时间又分为4个亚组:6h、24h、48h及72h。计算并比较S组、M组及T组在上述各时间点血浆中CGRP含量的区别。结果:M组各时间点CGRP含量较S组显著降低(P<0.05),T组CGRP含量较M组在各时间点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TCST能够有效地提高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血浆中CGRP的含量,并可能对局灶性脑缺血有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栓塞 星状神经节阻滞 颈交感干离断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胫骨上端外部形状及内部结构的模拟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易军 宫赫 +4 位作者 刘百奇 董均树 陈塑寰 朱东 孟广伟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63-565,579,共4页
目的,进行胫骨上端内部结构和外部形状的模拟。方法,采用高阶非线性骨再造速率方程和有限元方法相结合,引入拓扑优化的思想,选取大于模拟的胫骨上端外形的模拟域,从不固定外形出发,对正常力学环境下的胫骨上端内部结构及外部形状进行模... 目的,进行胫骨上端内部结构和外部形状的模拟。方法,采用高阶非线性骨再造速率方程和有限元方法相结合,引入拓扑优化的思想,选取大于模拟的胫骨上端外形的模拟域,从不固定外形出发,对正常力学环境下的胫骨上端内部结构及外部形状进行模拟。结果,模拟的胫骨上端的外部形状和内部结构与真实结构十分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上端 外部形状 内部结构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评定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贞兰 刘世文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38-240,共3页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障碍严重影响其运动功能的康复。作者阐述了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障碍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平衡评定方法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病理生理学 平衡评定 脑卒中 偏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级运动区和次级运动区的作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吕政 刘世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1期702-704,共3页
关键词 初级运动区 次级运动区 作用 定位 功能 随意运动程序 中枢神经系统 康复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戏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8
13
作者 杨延砚 黄东锋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1期699-702,共4页
关键词 游戏 临床应用 医院游戏专家 现代游戏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图片再认的事件相关电位 被引量:2
14
作者 霍姿含 何胜昔 +3 位作者 冉春风 张辉顺 陈炜 刘世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4-118,共5页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记忆功能受损的特点及其事件相关电位的特征。方法:LI组患者30例,同时选取30例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所有被试者均进行图片再认测验,同时记录脑电图,离线处理后对两组被试者所诱发的ERPs进行分析比较。结...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记忆功能受损的特点及其事件相关电位的特征。方法:LI组患者30例,同时选取30例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所有被试者均进行图片再认测验,同时记录脑电图,离线处理后对两组被试者所诱发的ERPs进行分析比较。结果:LI组图片再认的反应时间为746.79±62.07ms,对照组为642.47±53.91ms,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LI组图片再认的正确率为70.53%±15.32%,对照组为79.29%±11.01%,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LI组所诱发的额区N300波幅低于对照组(P<0.05),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P<0.001)。结论:LI患者存在记忆受损,再认能力下降。ERP可作为早期评价LI患者记忆功能的辅助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死 记忆障碍 再认 事件相关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外伤致痉挛性斜颈1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易军 李兴志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96-896,共1页
关键词 颈椎外伤 痉挛性斜颈 病例报告 X线检查 周围神经切除术 丘脑电凝术 肉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触传递可塑性分子水平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高放 刘世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9期572-575,共4页
关键词 突触 可塑性 分子水平 传递效率 康复训练 学习记忆 电生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GlcNAc转移酶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7
作者 崔银星 孔菲 +1 位作者 赵旭 高普均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80-984,共5页
目的:探讨氧连氮-乙酰葡萄糖胺转移酶(OGT)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组织、细胞及血清中表达情况,阐明OGT在HCC的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20例HC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以及8例肝癌细胞株和正常人肝细胞裂解物... 目的:探讨氧连氮-乙酰葡萄糖胺转移酶(OGT)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组织、细胞及血清中表达情况,阐明OGT在HCC的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20例HC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以及8例肝癌细胞株和正常人肝细胞裂解物中OGT蛋白表达水平,采用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20名健康志愿者、肝硬化(LC)、HCC患者血清中OGT蛋白表达水平,分析HCC组织、细胞、血清中OGT蛋白表达水平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结果:Western blotting检测,OGT在HCC肿瘤组织及相对应癌旁组织中均有表达,HCC患者肿瘤组织中OGT阳性表达率高于相对应癌旁组织(P<0.05);同时OGT在肝细胞癌株及正常人肝细胞裂解物中均有表达,而肝细胞癌株中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人肝细胞裂解物(P<0.05)。ELISA法检测,HCC和LC患者血清中OGT表达水平均高于健康志愿者(P<0.05)。结论:OGT在HCC肿瘤组织中表达升高,OGT有望成为HCC新的诊断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连氮-乙酰葡萄糖胺 氧连氮-乙酰葡萄糖胺转移酶 肝细胞癌 蛋白免疫印迹法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生长激素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小鼠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2
18
作者 林韬 李莹华 +2 位作者 连雅雯 陈晓伟 万芪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68-574,共7页
目的: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小鼠运动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C57BL/6J小鼠24只,采用改良Zea-Longa线栓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随机分为生长激素治疗组(脑缺血再灌注+生长激素,SG组)和对照组... 目的: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小鼠运动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C57BL/6J小鼠24只,采用改良Zea-Longa线栓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随机分为生长激素治疗组(脑缺血再灌注+生长激素,SG组)和对照组(脑缺血再灌注+生理盐水,SS组),每组12只。SG组小鼠于造模后48 h开始颈部皮下注射重组人生长激素,剂量为1.4 mg·kg^(-1)·d^(-1),持续14 d;SS组小鼠注射生理盐水,注射时间、剂量、部位及次数与SG组小鼠一致。分别于损伤前、损伤后1 d和损伤后16 d,采用平衡木实验评价小鼠运动协调能力,网屏实验评价小鼠肢体肌力,圆筒实验评价小鼠患肢使用率;损伤后16 d,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2组小鼠梗死灶周围区域中突触蛋白1(SYN1)表达水平。结果:平衡木实验,损伤后1 d,2组小鼠运动协调能力评分均明显低于损伤前(P<0.01);损伤后16 d,2组小鼠运动协调能力评分均高于损伤后1 d(P<0.01),SG组小鼠运动协调能力评分较SS组升高(P<0.05)。网屏实验,损伤后1 d,2组小鼠倒置抓握网屏时的停留时间明显短于损伤前(P<0.01);损伤后16 d,2组小鼠停留时间均优于损伤后1 d(P<0.01);与SS组比较,SG组小鼠倒置抓握网屏时的停留时间明显延长(P<0.05)。圆筒实验,损伤后1 d,2组小鼠患侧肢体使用率明显低于损伤前(P<0.01);损伤后16 d,2组小鼠患侧肢体使用率均高于损伤后1 d(P<0.01),其中SG组小鼠较SS组患侧肢体使用率更高(P<0.05)。免疫印迹法检测,与SS组比较,SG组小鼠梗死灶周围区域中SYN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重组人生长激素能够改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小鼠的运动功能,其机制可能与促进梗死灶周围区域中SYN1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生长激素 脑缺血再灌注 运动功能障碍 突触蛋白1 神经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