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鼻蝶窦入路内镜垂体手术中颈内动脉的解剖学特点 被引量:1
1
作者 汲军 吴大威 +2 位作者 张益群 田勇 李幼琼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19-1123,1252,共5页
目的:研究在经鼻蝶窦入路内镜垂体手术中颈内动脉(ICA)与蝶窦内壁骨性标志物和ICA与蝶窦口中心的正确位置关系,帮助术中ICA的定位与保护。方法:利用头颅CT血管造影(CTA)影像,重建手术起始平面(IOP),即垂直于矢状面、且经过蝶窦开口和垂... 目的:研究在经鼻蝶窦入路内镜垂体手术中颈内动脉(ICA)与蝶窦内壁骨性标志物和ICA与蝶窦口中心的正确位置关系,帮助术中ICA的定位与保护。方法:利用头颅CT血管造影(CTA)影像,重建手术起始平面(IOP),即垂直于矢状面、且经过蝶窦开口和垂体窝中点的平面;引入三维坐标系,以蝶窦口中心为原点、x轴与镜身(蝶窦外部)重叠且平行于矢状面,z轴垂直于矢状面,y轴垂直x与z轴,观察ICA的位置及其标志点对应关系,测量指标有IOP上同侧ICA内侧壁(IAM)在坐标系中的坐标、对侧ICA内侧壁(CAM)坐标、CAM距中线最小距离和ICA的深度。结果:在IOP平面内只有37.5%ICA的位置与颈动脉隆突(ICAP)位置对应准确。在IOP上IAM在坐标系中的坐标约为1.50、-0.30和0.55cm;CAM坐标约为1.49、-0.30和1.52cm,CAM距中线最小距离为6.2mm;ICA的平均深度为1.1mm。结论:IOP上ICA坐标范围的确定对术中ICA的定位与保护有帮助;在IOP中以过蝶窦口的矢状面为参照,在其内侧水平6.2mm范围内操作可以认为是相当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鼻蝶窦垂体手术 颈内动脉 颈内动脉隆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