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浆IL-9、IL-13水平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常健 李玉梅 +2 位作者 鲁继荣 梁东 赵红霞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72-474,共3页
关键词 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 呼吸道合胞病毒 IL-13 TH1/TH2类细胞因子 血浆 患儿 儿童哮喘 发病机制 发作性疾病 婴幼儿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炎支原体与肺炎衣原体感染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中的作用 被引量:17
2
作者 常健 李海波 +3 位作者 陈银波 梁东 鲁继荣 秦丽霞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768-770,共3页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和肺炎衣原体(CP)感染在川崎病(KD)冠状动脉病变(CAD)中的作用。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115例KD患儿和50名对照组儿童血浆MP和CPIgG抗体。①按CAD发生与否分组,行组间MP和CP感染率的比较;②先按是否CP感染分组,然后...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和肺炎衣原体(CP)感染在川崎病(KD)冠状动脉病变(CAD)中的作用。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115例KD患儿和50名对照组儿童血浆MP和CPIgG抗体。①按CAD发生与否分组,行组间MP和CP感染率的比较;②先按是否CP感染分组,然后再按伴CAD与否分组,行组间MP感染率的比较。结果KD组与对照组比较,MP和CP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AD组MP感染率高于非CAD组(61.9%∶26%,P<0.05),但CP的感染情况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9%:67.1%,P>0.05)。在CP感染的KD患儿中,CAD组MP感染率高于非CAD组(51.7%:16.3%,P<0.01);相反,在无CP感染的KD患儿中,CAD组与非CAD组间M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5%∶33.3%,P>0.05)。结论MP感染可能与CAD有关,但MP和CP的共同感染或许在其中起着更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 肺炎衣原体 川崎病 冠状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儿童慢性咳嗽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1
3
作者 常健 鲁继荣 +2 位作者 梁东 李海波 陈银波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39-441,共3页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e,Cpn)感染与儿童慢性咳嗽(chronic cough,CC)的关系及大环内酯类药物的疗效。方法对确诊的58例CC和50名对照组儿童分别采用颗粒凝集和ELISA实验检测血...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e,Cpn)感染与儿童慢性咳嗽(chronic cough,CC)的关系及大环内酯类药物的疗效。方法对确诊的58例CC和50名对照组儿童分别采用颗粒凝集和ELISA实验检测血浆Mp、Cpn特异性IgM抗体,并进行组间比较;同时对患儿行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观察疗效。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Mp、Cpn感染情况分别是:Mp感染22例(37.9%)、9例(18.0%);Cpn感染20例(34.5%)、7例(14.0%);混合感染分别是2例(3.4%)、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口服罗红霉素3~5mg/(kg·次)bid,治疗2~4周后,Mp或Cpn感染组治愈18例(45.0%),缓解10例(25.0%),治疗无效12例(30.0%),经加用泼尼松后5例(41.7%)达到有效控制。非Mp或Cpn感染组经上述治疗后有7例(38.9%)达有效控制。结论Mp或Cpn感染可能是儿童CC的主要原因,大环内酯类药物可作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 肺炎衣原体 慢性咳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炎支原体感染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细胞因子的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常健 陈银波 +3 位作者 常桂芬 秦丽霞 李海波 鲁继荣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557-559,共3页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性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疾病中细胞因子的特异性及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25例MP性CNS感染患儿,按MP感染至CNS出现异常分为:早发组(≤7d)16例、迟发组(>7d)9例;...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性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疾病中细胞因子的特异性及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25例MP性CNS感染患儿,按MP感染至CNS出现异常分为:早发组(≤7d)16例、迟发组(>7d)9例;采用ELISA法检测25例MP性CNS感染患儿、1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和10名对照组儿童血浆和脑脊液IL-6、IL-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IL-6和IL-8在MP和病毒性CNS感染的患儿血浆、脑脊液中均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8仅在迟发性MP性CNS感染组脑脊液中明显升高,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血浆中,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F-α和TGF-β1在各组血浆和脑脊液中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6、IL-8和IL-18可能参与MP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但前二者并不具有特异性;IL-18或许是MP引起的迟发性CNS感染较特异性指标;TNF-α和TGF-β1可能不参与其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 细胞因子 中枢神经系统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常健 李海波 +3 位作者 梁东 陈银波 鲁继荣 赵红霞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49-350,共2页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与儿童多发性抽动症(tourette s syndrome,TS)发病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微粒凝集(microparticle agglutination,MAG)和免疫印迹方法检测60例TS患儿和60名对照组儿童血浆MP抗体滴度和M...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与儿童多发性抽动症(tourette s syndrome,TS)发病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微粒凝集(microparticle agglutination,MAG)和免疫印迹方法检测60例TS患儿和60名对照组儿童血浆MP抗体滴度和MP特异性抗体IgA、IgM、IgG的阳性率,观察MP感染与TS发病的相关性。结果TS组患儿的MP抗体滴度和特异性抗体IgA阳性率明显较对照组高,分别是18∶0和21∶2,差异性显著(P<0·01);而MP特异性抗体IgM和IgG阳性率在研究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分别为15∶11和43∶48;此外,TS患儿中MAG法MP抗体滴度阳性组与阴性组间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度评分的比较,差异性不显著(P>0·05)。结论MP感染可能在TS的发病中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且或许涉及自身免疫反应,但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 多发性抽动症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1细胞在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4
6
作者 常健 梁东 +2 位作者 陈银波 鲁继容 李玉梅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89-490,共2页
目的: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毛支)发病中是否存在THl细胞免疫反应。方法:用ELISA法检测58例RSV毛支患儿急性期血浆IL-2含量。根据临床评分标准、供氧和住院时间长短的标准,进行严重程度分组并比较。结果:RSV毛... 目的: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毛支)发病中是否存在THl细胞免疫反应。方法:用ELISA法检测58例RSV毛支患儿急性期血浆IL-2含量。根据临床评分标准、供氧和住院时间长短的标准,进行严重程度分组并比较。结果:RSV毛支急性期血浆IL-2含量变化很大(0~4175ng/ml),中位数96ng/ml(4.0~530.1)。各组间比较,IL-2水平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且IL-2水平与各严重因素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TH1细胞可能不参与RSV毛支的发病机制,IL-2的改变可能系其他原因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合胞病毒 毛细支气管炎 白细胞介素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治疗儿童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乙肝病毒感染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娟 王立哲 +3 位作者 张语桐 钟晓丹 梁东 常健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81-1083,共3页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儿童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rITP)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利妥昔单抗(375 mg/m2,每周1次,连用4周)治疗1例儿童rITP合并既往乙肝病毒感染(Anti-HBs+、Anti-HBe+、Anti-HBc+),同时口服拉米夫定(100 ...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儿童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rITP)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利妥昔单抗(375 mg/m2,每周1次,连用4周)治疗1例儿童rITP合并既往乙肝病毒感染(Anti-HBs+、Anti-HBe+、Anti-HBc+),同时口服拉米夫定(100 mg/d,1次/d,6个月),监测患儿血小板、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病毒DNA定量的变化,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随诊时间6个月,血小板始终>100.0×109/L,乙肝病毒无异常复制。结论在预防应用抑制乙肝病毒复制药物的情况下,利妥昔单抗治疗儿童rITP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利妥昔单抗 乙肝病毒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与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浆趋化因子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常健 赵鑫 +2 位作者 梁东 陈银波 鲁继荣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8-150,共3页
目的:探讨川崎病(KD)与过敏性紫癜(HSP)发病中趋化因子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生长相关性癌基因α(Gro-α)的水平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15例急性期KD患儿、12例HSP患儿及10名健... 目的:探讨川崎病(KD)与过敏性紫癜(HSP)发病中趋化因子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生长相关性癌基因α(Gro-α)的水平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15例急性期KD患儿、12例HSP患儿及10名健康对照组儿童的血浆IP-10、MCP-1和Gro-α水平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KD组IP-10[(394.2±176.4)ng.L-1]和MCP-1[(420.5±163.4)ng.L-1]水平较HSP组IP-10[(94.8±66.4)ng.L-1]、MCP-1[(109.2±76.6)ng.L-1]和对照组IP-10[(76.4±46.5)ng.L-1]、MCP-1[(87.7±47.8)ng.L-1]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HSP组与对照组各趋化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Gro-α水平3组患儿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单核细胞可能在KD发病机制中促进免疫性炎症反应的发生,IP-10与MCP-1可以作为KD临床诊断的辅助指标;在HSP发病机制中可能不涉及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可能不参与KD和HSP的发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过敏性紫癜 趋化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浆IFN-γ、IL-4水平变化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常健 鲁继荣 +1 位作者 梁东 陈银波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92-393,共2页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急性期T细胞的功能状态及临床意义。方法ELISA法检测急性期KD患儿35例和10例健康儿童血浆Th1/Th2细胞的代表性细胞因子IFN-γ、IL-4水平变化,评价T细胞功能状态。结果急性期KD患儿血浆[IFN-γ(34±17)ng/L、IL-4(...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急性期T细胞的功能状态及临床意义。方法ELISA法检测急性期KD患儿35例和10例健康儿童血浆Th1/Th2细胞的代表性细胞因子IFN-γ、IL-4水平变化,评价T细胞功能状态。结果急性期KD患儿血浆[IFN-γ(34±17)ng/L、IL-4(45±23)ng/L]水平较对照组[IFN-γ(59±21)ng/L、IL-4(69±28)ng/L]均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IFN-γ/IL-4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冠状动脉受累(CA)组[IFN-γ(28±15)ng/L、IL-4(31±14)ng/L]与无冠状动脉受累(NCA)组[IFN-γ(39±25)ng/L、IL-4(43±21)ng/L]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样,两组IFN-γ/IL-4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KD急性期T细胞功能受抑,这或许是KD免疫学特征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白细胞介素-4 Γ-干扰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发生颅内出血分析(附四例报告)
10
作者 梁东 郭虎 +1 位作者 李春怀 崔桓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73-673,共1页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颅内出血 死亡原因 治疗 血浆置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托吡酯治疗儿童Tourette’s综合征疗效评价
11
作者 常健 赵红霞 +3 位作者 李海波 梁东 鲁继荣 陈银波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10-913,共4页
目的:探讨托吡酯治疗Tourette’s综合征(TS)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确诊TS患儿65例随机分为托吡酯治疗组(n=40)和对照组(n=24,予氟哌啶醇),治疗48周(两组分别有1、4例放弃治疗)。托吡酯治疗组按年龄分为幼儿组、年长儿组,按发作形式分为... 目的:探讨托吡酯治疗Tourette’s综合征(TS)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确诊TS患儿65例随机分为托吡酯治疗组(n=40)和对照组(n=24,予氟哌啶醇),治疗48周(两组分别有1、4例放弃治疗)。托吡酯治疗组按年龄分为幼儿组、年长儿组,按发作形式分为肢体组、头面组和混合组。TS患儿于治疗前、治疗中(4、8、24及48周)进行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度量表(YGTSS)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估。结果:①第8周末托吡酯治疗组有效率(87·5%)高于对照组(40%),(P<0·01)。托吡酯治疗组YGTSS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减分率高于对照组(P<0·05)。第48周末,托吡酯治疗组有效率(90%)高于对照组(60%),(P<0·01)。托吡酯治疗组YGTSS总分低于对照组(P<0·01);减分率高于对照组(P<0·05)。②第24周末幼儿组有效率(95%)高于年长儿组(82·6%),(P<0·05),幼儿组YGTSS总分低于年长儿组(P<0·05);减分率高于年长儿组(P<0·05)。肢体组有效率(90%)高于混合组(54%),(P<0·05)和头面组(76·9%,P<0·05)。肢体组YGTSS总分低于混合组(P<0·05);减分率高于混合组(P<0·05)。③第8周末开始托吡酯治疗组TE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托吡酯能有效地治疗TS,且对年幼患儿及肢体发作患者疗效较佳,长期服用副作用相对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动秽语综合征 托吡酯 氟哌啶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胺H3受体拮抗剂对大鼠难治性癫痫的治疗作用
12
作者 宋晓颖 王江涛 梁东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94-498,F0003,共6页
目的:探讨中枢组胺(HA)的抗惊厥作用和组胺H3受体(H3R)拮抗剂对难治性癫痫的治疗作用。方法:88只生后12d 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空白对照组、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模型组和盐酸培他啶(BH)组(又分为小剂量BH组和大剂量B... 目的:探讨中枢组胺(HA)的抗惊厥作用和组胺H3受体(H3R)拮抗剂对难治性癫痫的治疗作用。方法:88只生后12d 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空白对照组、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模型组和盐酸培他啶(BH)组(又分为小剂量BH组和大剂量BH组)。NMDA组和BH组腹腔注射NMDA,建立婴幼儿难治性癫痫动物模型,BH组同时给予150和300mg·kg^-1BH。用药后每天观察痫性发作和行为改变;分别应用荧光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第2和4周末大鼠脑皮质、海马HA含量和H3R分布情况。结果:NMDA模型组和BH组12~17日龄Wistar鼠引出甩尾等自动症及前弓反张发作,18~25日龄的Wistar鼠只有自动症;BH组较NMDA模型组甩尾等自动症和前弓反张发作的发生率降低(P〈0.05)、潜伏期延长(P〈0.05),且大剂量BH组较小剂量BH组潜伏期延长更明显(P〈0.05)。实验第2周末,与空白对照组比较,NMDA模型组皮质及海马HA含量降低(P〈0.05),HaR阳性细胞表达率升高(P〈0.05);与NMDA模型组比较,BH组皮质及海马区HA含量升高(P〈0.05),H3R阳性细胞表达率降低(P〈0.05),且大剂量BH组较小剂量BH组变化更明显(P〈0.05);实验第4周末,各组间不同脑区HA含量的变化程度有所减低,但NMDA模型组与BH组比较差异仍有显著性(P〈0.05);各组间不同脑区H3R阳性细胞表达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NMDA诱发的Wistar大鼠惊厥发作与人类婴儿痉挛临床表现相似,符合难治性癫痫动物模型标准;脑内HA含量越低则癫痫发生率越高,组胺H3R拮抗剂对大鼠难治性癫痫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胺 组胺H3 受体拮抗剂 难治性癫痫 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