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部分大学生网络欺凌行为发生现状调查分析 被引量:32
1
作者 朱鹤 石凡超 +7 位作者 安澜 殷晓莎 付梅花 王昱丹 周艺林 杨芳 姚燕 张艳秋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05-611,共7页
目的:探讨我国部分大学生网络欺凌行为发生现状和相关影响因素,为新时代下提高学生健康网络行为、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5年1月15日—3月5日对全国27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部分在校大学生进行社交网络使用情况调... 目的:探讨我国部分大学生网络欺凌行为发生现状和相关影响因素,为新时代下提高学生健康网络行为、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5年1月15日—3月5日对全国27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部分在校大学生进行社交网络使用情况调查,以有效调查问卷781份作为样本。社交网络使用情况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信息、社交网络使用情况、网络欺凌行为和心理学量表。根据网络欺凌行为参与及实施情况,将样本分为网络欺凌行为仅受害者组、仅施害者组和受害-施害者组。采用χ2检验分析各组大学生网络欺凌行为发生率;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分析不同年龄分段、登陆社交网络频率、在社交网络上的活动时间、熟人所占的比例及朋友人数等级资料各组网络欺凌发生率。结果:研究对象781人中,306人(39.18%)参与过网络欺凌,其中53人(17.32%)实施过网络欺凌行为,111人(36.27%)受到过网络欺凌,142人(46.41%)既是受害者也是施害者。416人(53.27%)存在自我同一性危机,419人(53.65%)对生活不满意。男性、来自西部地区、社交网络登陆频率≥2次、自我同一性危机和生活满意度是网络欺凌行为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2.75,95%CI:1.97-3.83;OR=3.09,95%CI:1.88-5.07;OR=3.22,95%CI:1.14-9.08;OR=1.55,95%CI:1.11-2.16;OR=1.47,95%CI:1.05-2.06)。结论:我国大学生网络欺凌行为发生率较高,加强大学生网络使用管理,改善其心理健康水平可能对减少网络欺凌行为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欺凌 社交网络 大学生 身心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乳腺癌个体危险度评估 被引量:2
2
作者 姚燕 杨芳 +3 位作者 王冠军 于雅琴 李薇 佟瑶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80-884,共5页
目的:建立女性乳腺癌个体危险度评估模型,预测个体乳腺癌发生风险。方法:查阅2009—2011年发表的有关我国女性乳腺癌危险因素的系统评价或大样本的重大项目研究报道,筛选阳性结果变量为研究指标,最终纳入观察的指标包括初潮年龄、初产... 目的:建立女性乳腺癌个体危险度评估模型,预测个体乳腺癌发生风险。方法:查阅2009—2011年发表的有关我国女性乳腺癌危险因素的系统评价或大样本的重大项目研究报道,筛选阳性结果变量为研究指标,最终纳入观察的指标包括初潮年龄、初产年龄、流产次数、是否哺乳喂养、绝经年龄、主动/被动吸烟、良性乳腺疾病史、肿瘤家族史、是否服用避孕药和文化程度。应用数学模型方法建立危险分数表,建立女性乳腺癌个体危险因素评价模型。结果: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影响因素危险分数为初潮年龄<17岁1.10,初产年龄≥25岁1.31,流产次数≥2次2.56,哺乳喂养0.90,绝经年龄>44岁1.01,主动/被动吸烟1.49,良性乳腺疾病史2.41,肿瘤家族史1.93,服用避孕药1.39,文化程度为大学及以上2.04。结论:新建立的女性乳腺癌危险度评估模型基本适用于我国不同初潮年龄、初产年龄、流产次数、喂养方式、绝经年龄、主动/被动吸烟情况、良性乳腺疾病史、肿瘤家族史和服用避孕药状况及文化程度的个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比例危险度模型 危险性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