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效果评价 被引量:13
1
作者 刘元元 朴荣利 +1 位作者 叶春艳 牛俊奇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63-567,共5页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IFN)α-2a(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效果,阐明联合用药治疗丙型肝炎的可行性。方法:8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48例。治疗组给予PEG-IFNα-2a180μg,每周1次皮下注射,联...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IFN)α-2a(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效果,阐明联合用药治疗丙型肝炎的可行性。方法:8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48例。治疗组给予PEG-IFNα-2a180μg,每周1次皮下注射,联合利巴韦林1000mg,每日1次口服,共治疗2周;对照组给予IFNα-1b50万U每日1次肌肉注射,联合利巴韦林1000mg,每日1次口服,共治疗24周。根据治疗前谷丙转氨酶(ALT)检测值将患者分为ALT低水平组(大于正常值但小于等于3倍正常值上限)及ALT高水平组(大于3倍正常值上限但小于等于10倍正常值上限),检测治疗前、用药12和24周及停药24周的病毒学、生化学、基因分型,比较两组间治疗结果以及ALT、HCVRNA定量及病毒学应答。结果:病毒学及生化学完全应答结果表明:在用药后24周及停药后24周时,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ALT高水平组病毒学完全应答率高于ALT低水平组(P<0.05);治疗组ALT水平对病毒学完全应答情况无显著性影响,HCVRNA定量的水平对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病毒学完全应答情况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基因分型对病毒学影响的研究表明:只有HCV-1a组与HCV-2a组在治疗结束时比较差异有显著性,HCV-2a组高于HCV-1a组(P<0.05),其他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相似,无明显差别。结论:长效PEG-IFNα-2a与利巴韦林联合应用是治疗慢性丙型肝炎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案,较普通干扰素能明显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利巴韦林 慢性丙型肝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标志物AFP、CA125、CA199和CEA检测在肝炎、肝硬化患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0
2
作者 聂荣慧 刘元元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9-122,共4页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AFP、CA125、CA199和CEA在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诊断和指导治疗中的应用,评估4项指标在判定肝脏损伤程度以及早期发现肝癌方面的价值。方法:采用全自动电化学发光技术检测102例肝病患者(慢性肝炎患者55例,其中轻...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AFP、CA125、CA199和CEA在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诊断和指导治疗中的应用,评估4项指标在判定肝脏损伤程度以及早期发现肝癌方面的价值。方法:采用全自动电化学发光技术检测102例肝病患者(慢性肝炎患者55例,其中轻度24例,中度21例,重度10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47例)和22名健康体检者血清AFP、CA125、CA199和CEA水平。结果:慢性肝炎患者中AFP和CA199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轻度、中度、重度组中AFP分别为2.8、4.8和20.0μg.L-1,CA199分别为12.20、18.40和39.10U.mL-1,随着疾病进展有升高的趋势(P<0.05);慢性肝炎患者中CA125分别为7.95、18.08和54.32U.mL-1,中度、重度组高于对照组(P<0.05),但中度组与重度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患者AFP、CA199、CA125阳性率分别为27.7%、55.3%和65.9%,明显高于肝炎组10.9%、25.5%和29.1%(P<0.05)。肝炎、肝硬化组CEA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代偿期与失代偿期患者AFP分别为14.45、20.05μg.L-1,CA199分别为24.45、53.03U.mL-1,CA125分别为30.10、144.80U.mL-1,失代偿期显著高于代偿期(P<0.05)。结论:AFP、CA199水平随着肝脏损伤程度的加重而升高,可以作为评价肝脏损伤程度的无创性指标;动态监测AFP持续升高的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AFP水平对于早期发现肝癌有重要意义;CA125可作为鉴别肝硬化代偿期、失代偿期依据,对于微量腹水有早期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胎蛋白 癌胚抗原 糖链抗原199 癌抗原125 肝炎 病毒性 肝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不同时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P基因RT区序列突变模式及耐药率的改变 被引量:5
3
作者 刘晶晶 刘元元 +2 位作者 刘永华 王峰 姜艳芳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95-697,共3页
目的:通过研究替比夫定治疗不同时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P基因RT区序列突变模式及耐药率的改变,探讨替比夫定的主要耐药变异模式及耐药率。方法:应用重组克隆测序检测法检测47例接受替比夫定治疗1、2、5年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P基因区... 目的:通过研究替比夫定治疗不同时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P基因RT区序列突变模式及耐药率的改变,探讨替比夫定的主要耐药变异模式及耐药率。方法:应用重组克隆测序检测法检测47例接受替比夫定治疗1、2、5年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P基因区序列。结果:应用替比夫定治疗1年者有2例(4.26%)出现常见变异位点,P基因区突变模式均为rtM204I;治疗2年者有10例(21.28%)出现变异位点,9例突变模式为rtM204I,1例突变模式为rtL180M+rtM204I;治疗5年者有24例(51.06%)检测到替比夫定常见变异位点,16例(66.7%)变异模式为rtM204I、4例(16.7%)为rtL180M+rtM204I,另外还有rtL181V+rtM204I、rtM204V、rtM204I+rtN238H、rtL180M+rtM204I+rtD263E各1例。结论:替比夫定的主要耐药变异模式为rtM204I和rtL180M+rtM204I。替比夫定治疗1、2、5年的耐药率分别为4.26%、21.28%和51.06%。提示替比夫定的5年耐药率明显低于拉米夫定的4年耐药率,但替比夫定的耐药率高于阿德福韦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P基因区变异 替比夫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德福韦酯治疗前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Th1/2型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元元 马振华 +1 位作者 牛俊奇 江艳芳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91-694,共4页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治疗前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Th1/2型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探讨阿德福韦酯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免疫效应机制。方法:22例乙型肝炎患者每日服用阿德福韦酯10mg,于治疗前及治疗12、24周通过三色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细...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治疗前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Th1/2型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探讨阿德福韦酯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免疫效应机制。方法:22例乙型肝炎患者每日服用阿德福韦酯10mg,于治疗前及治疗12、24周通过三色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因子水平、HBVDNA和肝功生化指标。结果:应用阿德福韦酯治疗后,各时相点Th1分泌的细胞因子IL-2、IFN、TNF与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L-4、IL-6、IL-10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Th1分泌的细胞因子TNF水平明显高于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L-6及IL-10水平(P<0.05)。治疗后(12及24周末),Th1分泌的细胞因子水平仍高于Th2分泌的细胞因子水平,但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12周时与对照组比较,阿德福韦酯组患者Th1/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水平无明显变化;24周时,与对照组比较,IFN、IL-4和IL-6水平明显增加(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在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过程中,可调动机体的免疫反应,打破机体的免疫耐受,恢复T细胞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阿德福韦酯 TH1/TH2 流式细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胸腺肽治疗前后血清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刘元元 马振华 +1 位作者 朴荣利 牛俊奇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07-1110,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胸腺肽治疗前后血清中Thl/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阐明其与病情、疗效及病毒学的关系。方法:慢性活动性乙肝患者(治疗组)19例,正常对照组10例,治疗组每周2和5注射胸腺肽α1mL,于治疗前、治疗13周、21周...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胸腺肽治疗前后血清中Thl/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阐明其与病情、疗效及病毒学的关系。方法:慢性活动性乙肝患者(治疗组)19例,正常对照组10例,治疗组每周2和5注射胸腺肽α1mL,于治疗前、治疗13周、21周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细胞因子水平、HBV DNA、肝功生化指标,正常对照者随机检测1次,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清IL-2、IFN、TNF、IL-4、IL-6及IL-10的变化,并分析细胞因子含量与生化应答及病毒学应答的关系。结果:应用胸腺肽治疗后,患者Th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L-2、IFN、TNF、IL-4、IL-6、IL-10)较治疗前增多(P<0.05),应答组Th1细胞因子(IL-2、IFN、TNF)的水平高于无应答组,无应答组Th2细胞因子(IL-4、IL-6、IL-10)的水平高于应答组(P<0.05)。按生化学应答分析,细胞因子水平能反应患者治疗效果,病毒载量应答组细胞因子水平低于部分应答组,部分应答组低于无应答组,应答组细胞因子水平低于无应答组,细胞因子增长趋势与病毒学应答治疗效果呈反向趋势(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胸腺肽治疗后血清中Thl/Th2型细胞因子的变化有助于机体对HBV DNA的清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肽 肝炎 乙型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元元 朴荣利 刘睿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334-336,共3页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拉米夫定 抗病毒治疗 临床研究 乙肝病毒感染者 抗乙型肝炎病毒 抑制病毒复制 肝功能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胸壁皮肤转移1例报告
7
作者 马朝阳 郭晓林 +1 位作者 季慧范 刘元元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772-773,共2页
肝癌常见的转移途径有血行转移、淋巴转移、种植转移和直接浸润,而以肝内血行转移最早、最为常见。肝癌细胞侵犯肝静脉后即可进入体循环,发生肝外远处转移,以肺转移发生率最高,其次为肾上腺、骨、卵巢等,皮肤转移者较为少见,仅占所有皮... 肝癌常见的转移途径有血行转移、淋巴转移、种植转移和直接浸润,而以肝内血行转移最早、最为常见。肝癌细胞侵犯肝静脉后即可进入体循环,发生肝外远处转移,以肺转移发生率最高,其次为肾上腺、骨、卵巢等,皮肤转移者较为少见,仅占所有皮肤转移癌的0.2%-2.7%[1]。本文报道1例原发性肝癌胸壁皮肤转移患者。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46岁,因"发现肝占位3月余,腹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肿瘤转移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