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焦化场地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筛选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吴汾奇 张伟红 +5 位作者 董军 祝凯 马偲尧 王林 胡伟 李燕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709-4718,共10页
如何科学地为焦化地下水污染场地选择合适的修复技术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为解决这一难题,构建了“我国焦化场地污染修复数据库”,提出了焦化场地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筛选流程,并从技术可应用性、社会和环境、修复费用及修复时长4个维度构... 如何科学地为焦化地下水污染场地选择合适的修复技术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为解决这一难题,构建了“我国焦化场地污染修复数据库”,提出了焦化场地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筛选流程,并从技术可应用性、社会和环境、修复费用及修复时长4个维度构建了修复技术筛选体系,基于遗传算法的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计算修复技术筛选体系指标权重,并应用蒙特卡洛算法模拟了场地信息,减少了场地信息获取的不确定性,使评价结果更为科学.将该模型应用于我国某焦化场地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的筛选,结果表明,抽取-处理技术在四个维度的得分排名均在前两名且总分排名第一(21.6680),推荐采用抽取-处理技术进行修复,与实际场地应用情况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化污染场地 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筛选 层次分析法 熵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动力耦合循环井技术修复低渗透含水层污染 被引量:4
2
作者 杜中海 董艳红 +4 位作者 刘方圆 董书君 陈韶音 董倩 周睿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41-850,共10页
提出一种电动力耦合循环井修复技术,以铬酸盐为典型目标污染物,研究该技术对低渗透含水层中地下水污染的修复效果及去除规律.结果表明:电动力耦合循环井技术相比循环井技术,修复半径扩大为原来的1.25倍,修复盲区面积占比从35.56%降为0,... 提出一种电动力耦合循环井修复技术,以铬酸盐为典型目标污染物,研究该技术对低渗透含水层中地下水污染的修复效果及去除规律.结果表明:电动力耦合循环井技术相比循环井技术,修复半径扩大为原来的1.25倍,修复盲区面积占比从35.56%降为0,污染物的去除率从76.01%提高到了90.56%,相较于电动力修复技术电动力能耗降低了3个数量级,污染物去除率更高,可提升2~3倍.该技术耦合电动力方法实现了低渗透含水层中带电离子组分的强化定向迁移,解决了循环井在低渗透含水层中传质效率低、修复范围小、存在水力循环盲区等问题,修复效果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含水层 电动力修复 循环井技术 地下水污染修复 铬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水层介质对典型污染物的吸附/解吸特征
3
作者 徐丹 赵勇胜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1,共11页
为了更全面、系统地认识地下水中的典型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在含水层介质上的吸附/解吸特征,该文选择以阴离子基团形式存在的六价铬(Cr(Ⅵ))、以阳离子形式存在的镉(Cd(Ⅱ))、重质非水相液体类污染物中的硝基苯(NB)、轻质非水相液体类污... 为了更全面、系统地认识地下水中的典型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在含水层介质上的吸附/解吸特征,该文选择以阴离子基团形式存在的六价铬(Cr(Ⅵ))、以阳离子形式存在的镉(Cd(Ⅱ))、重质非水相液体类污染物中的硝基苯(NB)、轻质非水相液体类污染物中的苯(B)作为目标污染物,采用批平衡法分别研究其在粗砂、中砂和细砂3种典型含水层介质上的吸附/解吸特征。结果表明,Cr(Ⅵ)和Cd(Ⅱ)的吸附/解吸平衡时间为240 min,NB和B的吸附/解吸平衡时间为720 min;4种污染物的动力学特征均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6)。Cr(Ⅵ)和Cd(Ⅱ)的等温吸附特征更符合Langmuir模型(R^(2)>0.98),属于单分子层吸附。NB和B的等温吸附特征具有较明显的线性特征,Henry、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的拟合效果均较好(R^(2)>0.96)。实验浓度范围内,Cr(Ⅵ)、Cd(Ⅱ)、NB和B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0.9~14.5、841.8~875.2、10.6~12.6、13.7~17.6 mg/kg,最大解吸量分别为5.1~6.1、56.6~66.2、7.8~8.4、9.0~10.4 mg/kg。Cd(Ⅱ)一旦被吸附,其被解吸能力非常有限,解吸率为0.1%~7.9%,Cr(Ⅵ)、NB和B的解吸率分别为7.0%~49.6%、11.6%~73.3%和19.2%~66.1%,均有一定程度的解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解吸 含水层介质 六价铬 硝基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零价铁基可渗透反应墙技术治理Cr(Ⅵ)污染地下水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4
作者 徐慧超 乔华艺 +1 位作者 赵勇胜 张慧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143-4151,共9页
可渗透反应墙(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PRB)技术原位处理污染地下水是地下水治理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以零价铁为填料的PRB在去除Cr(Ⅵ)污染地下水时具有显著优势。归纳总结了零价铁基PRB治理Cr(Ⅵ)污染地下水的反应机理,包括还... 可渗透反应墙(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PRB)技术原位处理污染地下水是地下水治理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以零价铁为填料的PRB在去除Cr(Ⅵ)污染地下水时具有显著优势。归纳总结了零价铁基PRB治理Cr(Ⅵ)污染地下水的反应机理,包括还原(主要作用)、吸附、共沉淀、微生物作用和铁腐蚀,并指出目前存在的反应性差和沉淀堵塞问题。硫化改性、双金属改性、负载碳材料和材料复配增强了零价铁对Cr(Ⅵ)的反应性能。耦合微生物菌(Cr(Ⅵ)还原菌、铁还原菌和硫酸盐还原菌等)治理方法由于更加绿色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需注意微生物生长堵塞问题。电动治理技术强化了PRB被动捕获污染羽的能力并增强了PRB寿命。介绍了零价铁基PRB的渗透性能,并考虑水文地质条件、副反应以及二次污染等问题,以对未来研究做出展望,为零价铁基PRB技术治理Cr(Ⅵ)污染地下水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可渗透反应墙 零价铁 六价铬 地下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原胶改性微米铁修复地下水中Cr(Ⅵ)污染的试验 被引量:4
5
作者 赵勇胜 李彧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24-1230,共7页
为了解决微米铁的重力沉降问题,提高微米铁修复地下水Cr(Ⅵ)污染的原位修复效果,本文利用黄原胶对微米铁进行改性,并通过沉降实验探究改性微米铁浆液的稳定性,同时选择Cr(Ⅵ)作为目标污染物,探究黄原胶改性微米铁去除地下水Cr(Ⅵ)污染... 为了解决微米铁的重力沉降问题,提高微米铁修复地下水Cr(Ⅵ)污染的原位修复效果,本文利用黄原胶对微米铁进行改性,并通过沉降实验探究改性微米铁浆液的稳定性,同时选择Cr(Ⅵ)作为目标污染物,探究黄原胶改性微米铁去除地下水Cr(Ⅵ)污染的降解能力。实验结果显示:当黄原胶的投加质量浓度分别为0.0、1.0、1.5、2.0、2.5、3.0、6.0 g/L时,改性微米铁浆液的悬浮稳定性逐渐得到加强,在5 h沉降实验结束时,对应的相对分光光度值分别为0.05、0.25、0.46、0.57、0.65、0.73和0.87;黄原胶具有抑制微米铁吸附Cr(Ⅵ)的能力,其可促进Cr(Ⅵ)的还原,提高Cr(Ⅵ)的去除率;随着黄原胶投加质量浓度的增加,对应的Cr(Ⅵ)去除率分别为33.4%、41.2%、47.4%、51.1%、53.0%、63.9%和64.1%;6.0 g/L黄原胶改性的微米铁浆液具有最佳的悬浮稳定性,黄原胶的投加提高了微米铁的反应活性,但当黄原胶投加质量浓度超过3.0 g/L时,其对Cr(Ⅵ)的去除率没有显著提高;黄原胶投加质量浓度越大,黄原胶的缓冲作用就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改性微米铁 黄原胶 Cr(Ⅵ) 污染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鼠李糖脂对苯系物污染含水层的修复效果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曲丹 姚禹 +1 位作者 赵冬宇 秦传玉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352-1356,共5页
通过模拟污染介质的静态脱附实验和一维模拟柱冲洗实验,对比了鼠李糖脂、Tween-80、TX-100对苯的修复效果,筛选出最优表面活性剂进行实际污染土样修复,确定最佳修复技术参数。结果表明:3种表面活性剂对苯的脱附效果为鼠李糖脂>Tween-... 通过模拟污染介质的静态脱附实验和一维模拟柱冲洗实验,对比了鼠李糖脂、Tween-80、TX-100对苯的修复效果,筛选出最优表面活性剂进行实际污染土样修复,确定最佳修复技术参数。结果表明:3种表面活性剂对苯的脱附效果为鼠李糖脂>Tween-80>TX-100。采用鼠李糖脂淋洗液进行实际污染土样动态冲洗修复时,鼠李糖脂质量分数宜为0.20%,冲洗流速不宜超过14.4 mL/d,淋洗液冲洗量宜为4倍孔隙体积(PV),在此条件下苯的出流质量浓度最低可达到0.29 mg/L。在实际污染场地修复应用时,修复后应持续注入2倍PV以上的清水冲洗出残留污染物和修复药剂,研究结果可为苯系物污染含水层的表面活性剂修复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鼠李糖脂 含水层 苯系物 修复 冲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聚合物污染阻截墙的泛碱控制及对重金属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5
7
作者 杨雁惠 洪梅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04-811,共8页
由碱金属的迁移而引起的表面泛碱是使地质聚合物阻截墙结构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抑制地质聚合物的泛碱,掺入纳米Al2O3,含量范围为0.0wt%至2.5wt%,间隔为0.5wt%,将偏高岭土和粉煤灰按4∶1的比例混合作为硅酸盐原料,以氢氧化钠、硅酸... 由碱金属的迁移而引起的表面泛碱是使地质聚合物阻截墙结构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抑制地质聚合物的泛碱,掺入纳米Al2O3,含量范围为0.0wt%至2.5wt%,间隔为0.5wt%,将偏高岭土和粉煤灰按4∶1的比例混合作为硅酸盐原料,以氢氧化钠、硅酸钠和水作为复合碱性激发剂,碱性激发剂的掺量为8%(Na2O占原料的质量百分比),硅酸钠模数为1.0,水灰比为0.3,在环境温度为25℃下固化。对所得地质聚合物试块浸出液的碳酸根离子浓度,抗压强度和吸附Cu^2+进行了研究,并结合SEM照片分析了其抑制泛碱的原因。结果表明,通过添加纳米Al2O3,可以抑制地质聚合物表面泛碱并进一步提高抗压强度,随着纳米Al2O3含量的增加,泛碱量先减小后增大,而抗压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在添加量为2.0wt%时达到最佳性能。SEM照片表明,纳米Al2O3添加量为2.0wt%时,地质聚合物的微观结构最致密。此外,纳米Al2O3的添加量对最终Cu^2+的吸附量没有影响,在11 d时,不同纳米Al2O3添加量的试块都吸附了溶液中98%以上的Cu^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聚合物 偏高岭土 纳米AL2O3 泛碱 吸附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型与负载型FeS修复Cr(Ⅵ)污染地下水的可行性 被引量:3
8
作者 洪梅 任璇 杨慧萍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82-1188,共7页
纳米硫化亚铁(Nano-FeS)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反应活性高,但易团聚、易氧化的特点使其在地下水修复中的应用受到限制,通过改性可提高Nano-FeS的分散性和稳定性。本文选用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及羟基铝柱撑膨润土(Alb)两种改性剂,制备了... 纳米硫化亚铁(Nano-FeS)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反应活性高,但易团聚、易氧化的特点使其在地下水修复中的应用受到限制,通过改性可提高Nano-FeS的分散性和稳定性。本文选用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及羟基铝柱撑膨润土(Alb)两种改性剂,制备了稳定型改性的CMC-FeS和负载型的Alb-FeS。分别从分散性、抗沉降性、抗氧化性、反应性和迁移性考察了两种改性Nano-FeS的性能。结果表明:Alb-FeS与CMC-FeS的分散性均较Nano-FeS得到明显改善;3d后Nano-FeS完全沉降氧化,CMC-FeS沉降3cm且开始氧化,而Alb-FeS沉降16cm却未氧化;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Alb-FeS、Nano-FeS、CMC-FeS对Cr(Ⅵ)的去除能力从强到弱,去除率分别是85.16%、84.90%、82.78%。在粗砂、中砂与细砂介质中,3种FeS的迁移能力从强到弱依次为CMC-FeS、Alb-FeS、Nano-FeS;在3种介质中CMC-FeS的最大迁移距离分别是Nano-FeS的6.1倍、6.4倍和3.4倍,而Alb-FeS与Nano-FeS相比迁移性没有明显提高。综合考虑分散性、抗沉降性、稳定性、反应活性及迁移能力,实际应用中宜优先选择CMC-FeS作为Cr(VI)污染地下水的原位修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铁 羧甲基纤维素钠 羟基铝柱撑膨润土 反应性 迁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负载纳米零价铁对地下水中六价铬的修复效果和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乔华艺 赵勇胜 胡晶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0-200,共11页
纳米零价铁(nZVI)存在易团聚、钝化和迁移性差等问题,影响对六价铬[Cr(Ⅵ)]污染地下水的原位修复效果。为了开发一种低成本、绿色的nZVI改性材料,以球磨生物炭(BC)为载体负载nZVI,构建了nZVI@BC反应体系,再利用羧甲基纤维素(CMC)稳定nZV... 纳米零价铁(nZVI)存在易团聚、钝化和迁移性差等问题,影响对六价铬[Cr(Ⅵ)]污染地下水的原位修复效果。为了开发一种低成本、绿色的nZVI改性材料,以球磨生物炭(BC)为载体负载nZVI,构建了nZVI@BC反应体系,再利用羧甲基纤维素(CMC)稳定nZVI@BC,合成了一种新型高效、抗钝化纳米级别的修复材料CMC-nZVI@BC。对改性前后的nZVI进行表征分析,探究了材料添加量、Cr(Ⅵ)初始质量浓度、初始pH值、温度及地下水化学组分对CMC-nZVI@BC去除Cr(Ⅵ)的影响,并阐明去除Cr(Ⅵ)的机理。得出如下结论:(1)铁碳质量比为2∶1时的nZVI@BC对Cr(Ⅵ)的去除效果最好,3 h内0.6 g/L CMC-nZVI@BC对50 mg/L Cr(Ⅵ)的去除率达99.9%,表现出较高的去除Cr(Ⅵ)的速率和能力;(2)去除Cr(Ⅵ)的主要机制是通过还原和沉淀反应;(3)在pH值2~10范围内,pH值对去除Cr(Ⅵ)有显著影响,温度影响较小;(4)SO_(2-)_(4)的存在促进了Cr(Ⅵ)的去除,而HCO^(-)_(3)、 NO^(-)_(3)、Ca^(2+)、Mg^(2+)和腐殖酸对Cr(Ⅵ)的去除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这些结果表明,CMC-nZVI@BC可以作为有效去除Cr(Ⅵ)的原位修复药剂,为nZVI在地下水原位修复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修复 纳米零价铁 生物炭 羧甲基纤维素 六价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Ⅲ)强化单宁酸原位修复Cr(Ⅵ)污染含水层反应机理及效能 被引量:3
10
作者 滑钰铎 秦雪铭 +1 位作者 杨新如 赵勇胜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94-1302,共9页
研究Fe(Ⅲ)对单宁酸(TA)原位修复含水层Cr(Ⅵ)污染的反应机理及效能.结果表明,Fe(Ⅲ)通过与单宁酸配合可有效提高单宁酸对Cr(Ⅵ)污染含水层的修复效率.单宁酸分子中邻苯三酚结构中两个相邻的酚羟基与Fe(Ⅲ)配合并提供电子,因此修复1 mol... 研究Fe(Ⅲ)对单宁酸(TA)原位修复含水层Cr(Ⅵ)污染的反应机理及效能.结果表明,Fe(Ⅲ)通过与单宁酸配合可有效提高单宁酸对Cr(Ⅵ)污染含水层的修复效率.单宁酸分子中邻苯三酚结构中两个相邻的酚羟基与Fe(Ⅲ)配合并提供电子,因此修复1 mol Cr(Ⅵ)至少需要9 mol单宁酸;若使Fe(Ⅲ)达到最好的强化效果,则要求n(TA)∶n(Fe(Ⅲ))=3∶5,此时单宁酸-Fe(Ⅲ)结构最稳定,储存容量最大.在Cr(Ⅵ)污染被修复后,Fe(Ⅲ)在单宁酸的作用下形成稳定的FeOOH,对Cr(Ⅲ)进行吸附并形成共沉淀,从而达到去除总Cr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宁酸/Fe(Ⅲ)体系 Cr(Ⅵ)还原 原位修复 铁铬共沉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简易垃圾填埋场水土环境污染指标识别 被引量:19
11
作者 周睿 吴玲 +3 位作者 簿丝 李婷婷 刘方圆 任何军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87-1294,共8页
基于现场踏勘、人员访谈和资料收集,采用内梅罗指数法对深圳市现存24座简易垃圾填埋场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对其特征污染指标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土壤超标污染指标5种,包括镉和砷2种中度污染指标,污染指数分别为2.970和2.1... 基于现场踏勘、人员访谈和资料收集,采用内梅罗指数法对深圳市现存24座简易垃圾填埋场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对其特征污染指标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土壤超标污染指标5种,包括镉和砷2种中度污染指标,污染指数分别为2.970和2.141,钒、镍和铅3种轻度污染指标,污染指数在1.348~1.777之间;地下水超标污染指标22种,包括总大肠菌群、氨氮、锰、铁、铅、铝、高锰酸盐指数、铊、总溶解性固体、碘化物、镍、硫酸盐和铍13种重度污染指标,污染指数在3.860~832.581之间,砷、总硬度、硝酸盐、氟化物、氯化物和硒6种中度污染指标,污染指数在2.039~2.993之间,锑、钠和汞3种轻度污染指标,污染指数在1.084~1.147之间.地下水污染程度远比土壤污染严重.深圳市简易垃圾填埋场土壤特征污染物为氟化物、砷、镍、铅、钒和镉,共6种;地下水特征污染指标为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硫酸盐、氯化物、氟化物、硝酸盐、氨氮、铁、锰、砷、铅、镍、铝、铊、高锰酸盐指数和总大肠菌群,共16种.氟化物、铅、镍、铊和铝5种污染物呈现了典型地区特征.本研究结果可为深圳市简易垃圾填埋场环境质量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易垃圾填埋场 土壤 地下水 特征污染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阴膜流动电极电容去离子净化含铬废水
12
作者 刘翰隆 张春鹏 +6 位作者 张思瑶 张洋 任学志 杜雅琳 张爽 马语璠 王彧洋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799-3806,共8页
开发了一种完全对称的“双阴膜”流动电极电容去离子(SFCDI)装置处理含六价铬Cr(Ⅵ)废水,采用双阴离子交换膜和短路闭合模式,无需高浓度背景离子,即可实现高效Cr(Ⅵ)去除.结果表明,这一构型的显著特点是避免了传统FCDI中因使用阳离子交... 开发了一种完全对称的“双阴膜”流动电极电容去离子(SFCDI)装置处理含六价铬Cr(Ⅵ)废水,采用双阴离子交换膜和短路闭合模式,无需高浓度背景离子,即可实现高效Cr(Ⅵ)去除.结果表明,这一构型的显著特点是避免了传统FCDI中因使用阳离子交换膜而导致的Cr^(3+)回渗与总Cr浓度反弹问题.在1.2V电压、初始pH 5.0条件下,SFCDI在150min内将Cr(Ⅵ)浓度从50mg/L降低至0.41mg/L,总Cr去除效率达97.55%,能耗仅为0.12kWh/m^(3).与传统FCDI相比,SFCDI显著提高了总Cr去除效率并有效阻止Cr^(3+)回流.进一步研究分析了电压、活性炭含量、pH值及共存阴离子对处理性能的影响,并验证了SFCDI在连续运行及实际电镀废水处理中的适用性和稳定性.在180min内,对实际电镀废水的Cr(Ⅵ)去除率达97.68%,展现出绿色、高效、低能耗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阴膜设计 流动电极电容去离子 六价铬 含铬废水 电镀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辉绿岩粉强化水泥系阻隔墙的抗侵蚀性能研究
13
作者 伍念佳 赵勇胜 吴政宏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6-832,共7页
采用辉绿岩粉强化水泥系阻隔墙材料的方法,进行了极端酸性(pH=1)、极端碱性环境(pH=13)和Pb^(2+)污染液(1000 mg/L)下的防渗实验、阻隔实验和开放性浸泡实验,研究了辉绿岩粉添加量对水泥系阻隔墙的防渗性、阻隔性和兼容性。通过对比渗... 采用辉绿岩粉强化水泥系阻隔墙材料的方法,进行了极端酸性(pH=1)、极端碱性环境(pH=13)和Pb^(2+)污染液(1000 mg/L)下的防渗实验、阻隔实验和开放性浸泡实验,研究了辉绿岩粉添加量对水泥系阻隔墙的防渗性、阻隔性和兼容性。通过对比渗透系数、渗出液污染物浓度,辉绿岩粉掺加量为14%(质量分数,下同)的阻隔材料分别在极端碱性、极端酸性和铅污染液渗透145 d后,渗透系数分别为3×10^(-9),5×10^(-8),5×10^(-8) cm/s,满足渗透系数工程要求,拓展了阻隔墙在地下水场地应用的pH范围。结合开放性浸泡实验和SEM表征发现,辉绿岩粉掺加量为14%的材料同辉绿岩粉添加量为4%的材料相比,极端碱性环境下差距不大;极端酸性环境下,耐酸腐蚀较好;Pb^(2+)环境下,试块的强度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绿岩粉 阻隔材料 渗透系数 抗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泡石改性土-膨润土泥浆阻截墙阻截地下水重金属阳离子污染 被引量:6
14
作者 赵勇胜 戴贞洧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49-1559,共11页
为探究海泡石的添加对土-膨润土泥浆阻截墙材料的施工和易性、渗透性,以及对地下水重金属阳离子污染阻截性的影响,采用天然海泡石对土-膨润土泥浆阻截墙改性,并以铅污染为代表,进行了坍落度实验、渗透实验和吸附实验。结果表明:添加海... 为探究海泡石的添加对土-膨润土泥浆阻截墙材料的施工和易性、渗透性,以及对地下水重金属阳离子污染阻截性的影响,采用天然海泡石对土-膨润土泥浆阻截墙改性,并以铅污染为代表,进行了坍落度实验、渗透实验和吸附实验。结果表明:添加海泡石不会对土-膨润土-海泡石阻截材料施工和易性造成太大影响,海泡石掺量从0增加至30%,满足目标坍落度要求的含水率仅增加1%;在实验掺量范围内海泡石对泥浆阻截材料渗透性能的影响较小,材料渗透系数均小于10^(-7)cm/s,能够满足工程要求;材料对Pb^(2+)的吸附是以化学吸附为主的吸附过程,海泡石掺量分别为0、5%、10%和20%时,泥浆阻截材料对Pb^(2+)的吸附量依次为89.73、112.52、140.85、183.40 mg/g,温度降低,阻截材料吸附量也随之减少。在铅污染液的作用下,土-膨润土-海泡石阻截材料渗透系数逐渐上升,海泡石的存在能够延缓Pb^(2+)对该阻截材料的侵蚀;渗出液pH和Pb^(2+)质量浓度变化表明,在实验时间内阻截材料仍然起着阻截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浆阻截墙 海泡石 土-膨润土 地下水重金属污染 污染物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ADS降水数据在温带东亚季风气候区水库控制流域适用性--以潮白河、东洋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5
15
作者 洪梅 林豪栋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33-842,共10页
为探究中国气象同化驱动数据集(CMADS)降水数据在温带东亚季风气候区水库控制流域情景下水文模拟中的适用性,选择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为研究工具,分别以CMADS降水数据与年鉴实测降水数据为模型输入项,以水文站实... 为探究中国气象同化驱动数据集(CMADS)降水数据在温带东亚季风气候区水库控制流域情景下水文模拟中的适用性,选择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为研究工具,分别以CMADS降水数据与年鉴实测降水数据为模型输入项,以水文站实测月径流资料对模型模拟结果进行参数率定及验证,对潮白河流域有水库、无水库控制情形下水文径流进行模拟,并对东洋河流域有水库控制情形下以CMADS降水数据作为模型输入项进行了水文径流模拟。结果表明:在潮白河流域无水库控制的支流潮河水系,CMADS降水数据和实测降水数据支撑下的模型在率定期R2(决定系数)分别为0.64、0.83,ENS(纳什系数)分别为0.64、0.83,验证期模型R2分别为0.61、0.83,ENS分别为0.58、0.60;在潮白河流域有水库控制的支流白河水系,CMADS降水数据和实测降水数据支撑下的模型在率定期R2分别为0.89、0.87,ENS分别为0.87、0.86,验证期模型R2分别为0.61、0.67,ENS分别为0.61、0.65;在东洋河有水库控制流域,CMADS降水数据支撑的模型率定期R2=0.84,ENS=0.78,验证期R2=0.87,ENS=0.85。说明CMADS降水数据在有水库、无水库控制流域情景下的水文模拟中均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因此CMADS降水数据可以用于温带东亚季风气候区水库控制流域水文模型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ADS降水数据 SWAT模型 径流模拟 适用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炭改性土-膨润土泥浆墙阻隔苯酚污染地下水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琴 贾卓 +3 位作者 黎建刚 唐红梅 詹聪 赵勇胜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51-260,共10页
为了增加土-膨润土泥浆墙回填材料对污染物的阻滞性能,本文采用活性炭对其进行改性。通过坍落度和土柱实验研究了添加活性炭对土-膨润土泥浆墙施工和易性、渗透性和兼容性能的影响,明确了活性炭添加量对泥浆墙渗透性和兼容性的作用规律... 为了增加土-膨润土泥浆墙回填材料对污染物的阻滞性能,本文采用活性炭对其进行改性。通过坍落度和土柱实验研究了添加活性炭对土-膨润土泥浆墙施工和易性、渗透性和兼容性能的影响,明确了活性炭添加量对泥浆墙渗透性和兼容性的作用规律。实验结果显示,满足泥浆墙墙体材料施工和易性要求的含水率范围随着活性炭质量分数增加而增大。活性炭质量分数为2%~10%的改性土-膨润土泥浆墙墙体材料渗透系数均小于1.0×10^(-7)cm/s,满足垂直阻隔墙渗透系数要求。当活性炭质量分数≤2%时,活性炭的添加对墙体材料与苯酚溶液的兼容性能没有影响;随着活性炭质量分数的增大,苯酚对其不利影响加剧。当活性炭质量分数增大至10%时,活性炭改性土-膨润土泥浆墙不适用于苯酚污染地下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污染 土-膨润土泥浆墙 活性炭 渗透性能 兼容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AB改性地质聚合物对地下污染源的阻截作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佳宁 洪梅 +2 位作者 魏涛 陈日 宋博宇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31-1840,共10页
针对有机污染物和无机金属离子复合地下水污染源的阻截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改性剂的地质聚合物阻截墙材料设计方法,并研究了改性剂掺加量对地质聚合物渗透系数、兼容性能、吸附能力及抗压强度的影响。结... 针对有机污染物和无机金属离子复合地下水污染源的阻截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改性剂的地质聚合物阻截墙材料设计方法,并研究了改性剂掺加量对地质聚合物渗透系数、兼容性能、吸附能力及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地质聚合物在保持良好渗透系数、兼容性能及抗压强度的前提下,对苯酚-六价铬复合地下水污染源表现出较高的吸附能力,可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阻截墙材料;当水玻璃掺量为8%(质量分数)、水玻璃模数为1.0、水灰比为0.30、CTAB掺加量为2.0%(质量分数)时,样品渗透系数为4.61×10^(-8)cm/s,抗压强度为6.25 MPa,对苯酚和Cr(VI)的去除率可分别达57.51%和28.18%。此外,随CTAB掺加量增大,改性地质聚合物渗透系数、吸附能力呈上升趋势,抗压强度则呈下降趋势,试块表观均未出现劣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聚合物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阻截墙 凝结时间 渗透系数 吸附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污染黏土基原位阻隔材料兼容性能研究
18
作者 李琴 唐红梅 +2 位作者 黎建刚 邓同辉 赵勇胜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27-1132,1137,共7页
通过一系列兼容性实验研究在酸性、碱性、盐、有机污染环境下黏土基阻隔材料渗透系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pH=1.0的H_(2)SO_(4)溶液和柴油作用下,黏土基阻隔材料渗透系数增大,且无法满足垂直阻隔墙渗透系数要求。400.00、4000.00 mg/... 通过一系列兼容性实验研究在酸性、碱性、盐、有机污染环境下黏土基阻隔材料渗透系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pH=1.0的H_(2)SO_(4)溶液和柴油作用下,黏土基阻隔材料渗透系数增大,且无法满足垂直阻隔墙渗透系数要求。400.00、4000.00 mg/L Ca^(2+)溶液,pH=13.0的NaOH溶液,pH为2.0、3.0的H_(2)SO_(4)溶液和苯酚溶液对渗透系数影响相对较小。因此,黏土基阻隔材料适用于pH为2.0~13.0的地下水环境、阳离子质量浓度不大于4000.00 mg/L的盐环境及无自由相溶解性有机污染环境,不适用于可流动自由相有机污染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污染 黏土基阻隔材料 兼容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WAT模型的滏阳河流域断流河道复流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洪梅 赵明明 +1 位作者 魏涛 林豪栋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263,共11页
针对滏阳河流域断流河道生态修复的问题,为了实现断流河道尽可能恢复有水时间并且恢复基本生态功能的目标,基于节水措施和调水工程现状,通过建立滏阳河流域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水文模型,在模型中设置不同补水水量、补... 针对滏阳河流域断流河道生态修复的问题,为了实现断流河道尽可能恢复有水时间并且恢复基本生态功能的目标,基于节水措施和调水工程现状,通过建立滏阳河流域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水文模型,在模型中设置不同补水水量、补水方式的生态补水情景,分析不同情景下断流河道断面的径流量变化和恢复有水天数,并结合生态流量评价标准评价不同情景的河流生态恢复效果。结果表明:滏阳河流域邯郸断面在节水情景和调水情景中恢复河流生态效果较好,在通过上游节水措施和补充年调水1.00×10^(8)m^(3)/a的情景下,可以达到5—10月恢复有水184 d、恢复径流量3486.7×10^(4)m^(3)/a的目标;年内恢复径流峰值在8月中旬,并且河道年均径流量可以恢复到“好”等级的生态流量标准。滏阳河下游邢台断面在节水情景和调水情景下恢复径流量较少,河道有水天数不达标,需要在上游节水条件下补充外来调水水量1.50×10^(8)m^(3)/a来达到恢复年有水天数304 d、恢复径流量1906.5×10^(4)m^(3)/a的目标,年内恢复径流峰值分别在3月中旬和8月中旬;并且在达到恢复有水目标的情景下邢台断面仅达到“一般”等级的生态流量标准,需要考虑增加调水水量进行分时段单点位补水的补水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AT模型 生态补水 恢复有水 情景分析 滏阳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学知识点过载的挑战与应对——阶梯课程协同配合策略及多源教学资源比选重构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春鹏 秦传玉 杨朝格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8-95,共8页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工程学科的重要课程,面临着知识点过载和教学资源不足的挑战。本研究基于该课程实际,探索了跨课程协同和多源教学资源比选重构的教学优化策略。首先,研究团队借助专业基础课程和环境监测等专业课程的阶梯式协同教学,实...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工程学科的重要课程,面临着知识点过载和教学资源不足的挑战。本研究基于该课程实际,探索了跨课程协同和多源教学资源比选重构的教学优化策略。首先,研究团队借助专业基础课程和环境监测等专业课程的阶梯式协同教学,实现知识点的有效分解和组合,解决了知识点过载问题。其次,通过整合线上和线下的多种教学资源,比选和重构,形成多样化、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体系,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研究结果为环境工程专业以及其他理工类专业面临的教学挑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策略和经验,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 课程建设 实践教学 工程教育认证 慕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