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与腰椎体骨密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31
1
作者 叶龙 陈林 +5 位作者 吕龙龙 陈龙 徐声鸣 黄琦 赵松 牛丰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71-776,共6页
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明显升高。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危害来自骨质疏松性骨折,绝经后女性尤其多见。由于脊柱独特的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特点,骨质疏松患者更易发生椎体骨折。骨密度测量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本文... 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明显升高。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危害来自骨质疏松性骨折,绝经后女性尤其多见。由于脊柱独特的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特点,骨质疏松患者更易发生椎体骨折。骨密度测量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相关文献,探讨腰椎体骨密度检测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意义,发现: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的BMD水平比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但无脊椎骨折者明显减少;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BMD水平越低,其发生椎体骨折的风险越高;有椎体骨折史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BMD水平与发生再次椎体骨折的风险呈负相关。药物干预通常可明显提高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BMD水平,同时还可减少椎体骨折的发生。尚存在一些不足:腰椎骨密度可能出现假性增高;需进一步探讨预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骨密度阈值;药物干预的研究中BMD水平与椎体骨折发生的相关性并没有得到深入研究;缺少大规模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流行病学,现有研究也大都存在病例收集方法不规范、样本量小、年龄分布存在差异等不足。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深入研究需要多学科共同协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骨折 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6、C7椎弓根置钉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2
作者 李野 刘景臣 +4 位作者 武云涛 张云峰 公伟权 陈许冬 朱庆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33-637,共5页
目的:通过对C6、C7椎弓根的解剖学测量,设计一种以"峡部"为参考的C6、C7椎弓根置钉的方法。方法:15具经福尔马林浸泡的成人颈椎标本,不分性别、年龄,排除畸形及破坏。取C6、C7共30个椎体。先测量椎弓根宽度(PW)、椎弓根高度(... 目的:通过对C6、C7椎弓根的解剖学测量,设计一种以"峡部"为参考的C6、C7椎弓根置钉的方法。方法:15具经福尔马林浸泡的成人颈椎标本,不分性别、年龄,排除畸形及破坏。取C6、C7共30个椎体。先测量椎弓根宽度(PW)、椎弓根高度(PH)。将C6、C7侧块中的一部分定义为"峡部",即过上关节突下缘最低点、下关节突上缘最高点的水平线与过上关节突内外侧缘的垂线所围成区域。过上关节突内外侧缘之间划两条垂线,将"峡部"分为3等份,中份为"峡部"的后侧面,外份为"峡部"的后外侧面。取过横突根部中点的水平线与过"峡部"中外1/3垂线的交点为螺钉的进钉点。选择3.5mm直径及合适长度的螺钉,直视下沿椎弓根中轴线方向置入,使螺钉中轴线与椎弓根中轴线重合,螺钉前端穿出椎体或上终板。沿椎弓根中轴线的水平面锯开标本,可看到螺钉处在椎弓根中轴线上。螺钉在水平面上与"峡部"的后外侧面形成的角为横向角(E角);螺钉在矢状面上与"峡部"后侧面形成的角为纵向角(F角)。测量椎弓根钉道全长(FSC)。对数据进行t检验及类聚分析。结果:各指标同一节段左右侧数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故将同节段左右侧数据合并后进行统计分析。C6的PW为6.12±0.78mm,PH为7.48±0.81mm;C7的PW为6.85±0.73mm,PH为8.03±0.38mm;PW与PH均为C6<C7(P<0.05),同一节段PW<PH(P<0.05)。利用聚类分析中的Hierarchical cluster过程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E角趋向于两类,即E1和E2。C6的E1角、E2角、F角及FSC与C7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将同一指标C6与C7数据合并统计结果为FSC 30.83±0.91mm,E1角89.61°±1.24°,E2角59.71°±1.10°,F角75.86°±1.12°。结论:在C6、C7以过横突根部中点的水平线与过"峡部"中外1/3垂线的交点为螺钉的进钉点,沿椎弓根中轴线方向,在水平面上按照E角、在矢状面上按照F角进钉,行椎弓根置钉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C6 C7 椎弓根 螺钉 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治疗探讨—射频技术在椎间盘源性腰痛治疗中的应用
3
作者 李兴志 曲瑶 刘理迪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12期757-759,761,共4页
慢性腰痛是世界范围内各国家和地区所面临的重大医疗和社会问题之一,约有40%的慢性腰痛归因于椎间盘源性[1]。不同于可产生疼痛的其它腰部组织病变,如腰椎椎体、腰部肌肉筋膜、关节突关节及骶髂关节,椎间盘源性腰痛(Discogenic low ba... 慢性腰痛是世界范围内各国家和地区所面临的重大医疗和社会问题之一,约有40%的慢性腰痛归因于椎间盘源性[1]。不同于可产生疼痛的其它腰部组织病变,如腰椎椎体、腰部肌肉筋膜、关节突关节及骶髂关节,椎间盘源性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pain,DLBP)是南腰椎间盘内部结构紊乱和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所导致。其产生必须具备两个要素:(1)游离神经末梢(痛觉受体)的存在;(2)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源性腰痛 射频技术 椎间盘退行性改变 治疗 应用 游离神经末梢 慢性腰痛 关节突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骶2椎弓根螺钉固定在腰骶部稳定性重建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刘景臣 李野 +3 位作者 武云涛 朱庆三 刘波 王建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04-407,共4页
目的:探讨S2椎弓根螺钉固定在腰骶部稳定性重建中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13例腰骶椎病变患者,男10例,女3例,年龄40~56岁,平均48.3岁,病程为1d~8个月。骶椎腰化并S1前滑脱2例,其中1例左小腿后侧痛觉减退,另1例无神经功能障碍。L4~L5椎... 目的:探讨S2椎弓根螺钉固定在腰骶部稳定性重建中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13例腰骶椎病变患者,男10例,女3例,年龄40~56岁,平均48.3岁,病程为1d~8个月。骶椎腰化并S1前滑脱2例,其中1例左小腿后侧痛觉减退,另1例无神经功能障碍。L4~L5椎体结核3例,无神经功能障碍。腰骶部骨折和/或伴侧方移位8例,术前ASIA伤残分级B级3例,C级2例,D级3例。所有患者采用作者设计的S2椎弓根前内侧置钉方法联合其他椎体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及植骨融合,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植骨融合情况及内固定位置。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年以上,骶椎腰化并前脱位患者复位良好,术后2周活动时疼痛感消失;小腿感觉障碍者术后2周恢复正常。腰椎结核患者术后疼痛减轻,术后1个月内发热均消失,植骨融合良好。腰骶部骨折患者骨折复位良好,ASIA伤残分级随访1年时均提高1级以上。术后1年时随访所有病例双侧S2椎弓根螺钉置入位置良好,固定确实,无手术切口感染及内固定物松动,植骨愈合满意。结论:S2椎弓根螺钉固定应用脊柱外科腰骶部稳定性重建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2 椎弓根螺钉 稳定性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骶2椎弓根前外侧置钉法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刘景臣 李野 +4 位作者 李刚 武云涛 刘波 王建华 朱庆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011-1014,共4页
目的:观察S2椎弓根的解剖特点及与周围血管神经的毗邻关系,探讨以第一骶后孔与骶外侧嵴为解剖标志的S2椎弓根前外侧置钉技术的可行性。方法:取20具成人干燥骶骨标本,其中15具分别从S1-S2和S2-S3椎体融合遗迹(骶横线)处平行骶骨底平面截... 目的:观察S2椎弓根的解剖特点及与周围血管神经的毗邻关系,探讨以第一骶后孔与骶外侧嵴为解剖标志的S2椎弓根前外侧置钉技术的可行性。方法:取20具成人干燥骶骨标本,其中15具分别从S1-S2和S2-S3椎体融合遗迹(骶横线)处平行骶骨底平面截断骶骨,观察S2椎弓根的形态;在第一骶后孔下缘最低切迹处平行骶骨底平面截断骶骨。在S2椎弓根前部(即盆面),截面与骶前孔外侧缘连线的交点为A点,与耳状面前缘(即骶髂关节处)的交点为B点。在截面上测量骶外侧嵴(X点)与A、B两点连线即XA线、XB线长度及其与正中矢状面夹角α角、β角;在截面上测量骶中间嵴(Y点)与A、B两点连线即YA线、YB线长度及其与正中矢状面夹角γ角、θ角;在5具完整的干燥骶骨标本上于X点向前外侧置入椎弓根螺钉,置钉方法为矢状面平行骶骨底,角度在α角与β角之间,并行CT扫描观察螺钉的位置。在10具经福尔马林浸泡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上观察骶骨前血管神经的毗邻关系,观察骶前孔、骶髂关节与骶前交感干、髂内动静脉的关系。并按照上述测量结果分别在X、Y点向前外侧置入S2椎弓根螺钉,使螺钉穿出骶骨前方,落在骶前孔外侧缘与耳状面前缘之间。观察螺钉的出钉点与骶前血管神经的关系。结果:S2前方有大量的骨质可供螺钉置入。XA为26.0±1.7mm,XB为33.1±1.1mm,α角为22.1°±2.0°,β角为36.0°±3.7°;YA为30.1±0.8mm,YB为35.5±1.0mm,γ角为36.7°±1.5°,θ角43.8°±1.3°。在骶髂关节前方从骶前孔外侧缘开始向外侧依次有髂内静脉、髂内动脉、髂外静脉、髂外动脉。第1骶前孔与第2骶前孔之间的前外侧有S1神经通过。骶前交感干走形在骶前孔内侧缘,出钉点在骶前孔外侧,髂内动静脉后方。结论:S2椎弓根前外侧置钉安全可行,向前外侧固定时螺钉不能突破前方骨皮质,以免伤及骶前血管及神经。以骶外侧嵴与第一骶后孔下缘最低切迹水平面交点(X点)为进钉点,前外侧置钉更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2 椎弓根 内固定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