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胶囊内镜在可疑小肠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1
作者 陈更 徐红 +1 位作者 赵卓 夏研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4年第1期52-55,共4页
目的评价胶囊内镜在可疑小肠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7年7月至2011年7月163例有消化道症状但经常规胃镜、肠镜检查和放射线检查无阳性发现的患者行胶囊内镜检查,其中男性113例,女性50例;年龄15~82岁,平均年龄47.8岁。计算胶... 目的评价胶囊内镜在可疑小肠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7年7月至2011年7月163例有消化道症状但经常规胃镜、肠镜检查和放射线检查无阳性发现的患者行胶囊内镜检查,其中男性113例,女性50例;年龄15~82岁,平均年龄47.8岁。计算胶囊内镜检查成功率.全小肠检查完成率、诊断阳性率、平均运行时间及各种疾病检出率等。结果163例患者检查成功161例.成功率为98.8%.全小肠检查完成率92.6%,7.4%的患者因电池电量耗尽未见进入回盲部。诊断阳性率68.1%,主要为小肠炎35.1%(39例)、多发溃疡16.2%(18例)、黏膜下隆起14.4%(16例),余可见肿物、蛔虫、血管畸形、克罗恩病等。平均工作时间9.47h。疑胃内嵌顿需内镜辅助7例(4.3%)。结论胶囊内镜操作简便,检查舒适.并发症低,病变检出率高.使得其在可疑小肠疾病的诊断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囊内镜 小肠疾病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 小肠溃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槿皮乙酸抗肝癌机制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钟婷 薛变变 +4 位作者 王增艳 王莹 刘春禹 于静华 胡冬华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6年第2期151-155,共5页
目的:在细胞水平研究土槿皮乙酸(PAB)抗人肝癌细胞(Hep G2)的机制。方法:以4μmol·L-1PAB分别处理12、24、36、48 h后,通过细胞计数法确定PAB的抑制率;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确定PAB是否诱导细胞死亡;划痕实验观察PAB对肝癌细胞转移... 目的:在细胞水平研究土槿皮乙酸(PAB)抗人肝癌细胞(Hep G2)的机制。方法:以4μmol·L-1PAB分别处理12、24、36、48 h后,通过细胞计数法确定PAB的抑制率;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确定PAB是否诱导细胞死亡;划痕实验观察PAB对肝癌细胞转移的影响;荧光染色法检测PAB处理后Hep G2细胞中微管聚集情况;Realtime PCR检测PAB对P53基因转录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表达。结果:PAB时间依赖性地抑制Hep G2细胞的生长,并且诱导Hep G2细胞的死亡;有效降低肝癌细胞的转移;促进细胞骨架蛋白聚集;降低P53基因转录,并调控P53蛋白和P27蛋白表达。结论:PAB对体外培养的Hep G2细胞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通过调控微管分布来抑制细胞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槿皮乙酸 人肝癌Hep G2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腔两囊管头盔式固定装置及数显结构设计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薛变变 王智昊 +2 位作者 徐龙 徐红 王英凯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6年第4期422-425,共4页
目的设计一种用于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治疗的试验仪器,改变传统三腔两囊管从头至脚的牵拉固定方式,采用头盔式固定。使其压力、拉力保持合理的恒定,并实现数字电子监控、调控。使患者可以坐、立、卧,痛苦小,有利于治疗。方法... 目的设计一种用于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治疗的试验仪器,改变传统三腔两囊管从头至脚的牵拉固定方式,采用头盔式固定。使其压力、拉力保持合理的恒定,并实现数字电子监控、调控。使患者可以坐、立、卧,痛苦小,有利于治疗。方法针对传统三腔两囊管结构设计的缺点和不足,设计了头盔式固定装置,研制压力传感器、拉力传感器、节流阀、通气管、手动充气气囊等,实现拉力及压力数显并可调控。固定装置有两部分,一是设备固定,一是电子监控。结果该装置克服了传统悬吊式和鼻部固定式给患者带来的不利影响,减轻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痛苦;改变了以往拉力、压力不能实时监视及调控的困境;利用手动充气气囊和选择开关完成对不同气囊的充气,安全、方便快捷。临床模拟试用达到治疗使用要求。结论研制开发的仪器采用头盔式固定、拉力、压力荧光电子数显监视、调控,与传统方法相比功能优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腔两囊管 食管和(或)胃底静脉曲张 止血 头盔式固定 荧光数字电子显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底错构瘤1例报告 被引量:1
4
作者 徐龙 张璐平 +1 位作者 王智昊 王英凯 《中国内镜杂志》 2019年第1期108-109,共2页
1904年ALBRECHT首先提出错构瘤一词,但多数学者认为错构瘤不是真性肿瘤,而是器官内正常组织的错误组合与排列。这种器官组织在数量、结构或成熟程度上的错乱改变,将随着人体的发育而缓慢生长,极少恶变,其主要组织学成分包括:软骨、脂肪... 1904年ALBRECHT首先提出错构瘤一词,但多数学者认为错构瘤不是真性肿瘤,而是器官内正常组织的错误组合与排列。这种器官组织在数量、结构或成熟程度上的错乱改变,将随着人体的发育而缓慢生长,极少恶变,其主要组织学成分包括:软骨、脂肪、平滑肌、腺体和上皮细胞,有时还有骨组织或钙化,可发源于任何组织,种类繁多[1]。胃肠道错构瘤是一类较少见的胃肠道良性肿瘤,而胃的错构瘤多发生于胃窦(85%)和幽门部(15%)[2],发生于胃底部的较罕见,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胃肠内科收治1例胃底错构瘤患者,治疗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构瘤 消化内镜 内镜诊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