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鼠原位移植性肝癌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7
1
作者 张海英 李艳茹 +2 位作者 王健君 李晓敏 王琳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8,F0002,共5页
目的:探讨建立小鼠原位移植性肝癌模型的可行性并评价其生物学特性。方法:沿腹中线开腹后将5×106个H22细胞接种到小鼠(17只)肝脏实质内,分别于接种后第13天(n=8)和小鼠死亡时(n=9)取主要脏器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 目的:探讨建立小鼠原位移植性肝癌模型的可行性并评价其生物学特性。方法:沿腹中线开腹后将5×106个H22细胞接种到小鼠(17只)肝脏实质内,分别于接种后第13天(n=8)和小鼠死亡时(n=9)取主要脏器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及免疫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小鼠平均生存期为18.8 d。接种后第13天,肝内肿瘤成瘤率为100%(8/8),肺转移率为37.5%(3/8),50%(4/8)的小鼠产生腹水,腹水量为(6.25±3.67)mL,肿瘤体积为(0.35±0.14)cm3。自然死亡时,肺转移率为100%(9/9),100%(9/9)小鼠产生腹水,腹水量为(10.88±1.92)mL,明显多于接种后第13天时的腹水量(P<0.01);肿瘤体积为(0.61±0.31)cm3,明显大于接种后第13天时的肿瘤体积(P<0.05)。小鼠死亡时大多数瘤组织呈单结节状,异型性明显,肿瘤增殖指数和微血管密度分别为(71.39±20.74)%和(39.25±13.71)/高倍视野。结论:原位移植性肝癌模型制备成功率高,肿瘤肺转移率高,肿瘤组织具有丰富的微血管和旺盛的增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疾病模型 动物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表皮干细胞的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的评价
2
作者 马英智 高航 +2 位作者 邓方阁 张丽红 李玉林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57-360,F0003,共5页
目的:分离人表皮干细胞(hKSCs),并评价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取包皮环切术的正常皮肤,采用酶消化、快速贴壁筛选法分离hKSCs,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采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的分子标志物,利... 目的:分离人表皮干细胞(hKSCs),并评价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取包皮环切术的正常皮肤,采用酶消化、快速贴壁筛选法分离hKSCs,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采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的分子标志物,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结果:倒置相差显微镜下显示,细胞为多角形,体积小、核大,呈铺路石样排列,形态一致;透射电镜显示,胞质内细胞器稀少,细胞核大,核内具有丰富的异染色质;免疫细胞化学、间接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KSCs相对特异性标志物CK15、CK19、P63和CD29呈阳性表达,成纤维特异性标志物Vimentin和表皮终末分化标志物CK10呈阴性表达,RT-PCR结果与上述结果一致;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大多数细胞处于G0/G1期,符合hKSCs的慢周期特性。结论:快速贴壁筛选法可分离出纯度较高的hKSCs,可为后续的实验研究提供细胞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干细胞 分离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扩增及向心肌细胞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邓方阁 张秀英 +1 位作者 曲丽梅 李玉林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3-126,共4页
目的: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hMSCs),探讨hMSCs体外向心肌细胞(Cardio-myocytes,CM)定向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方法:取人的骨髓血,用Percoll(1.073g/ml)密度梯度离心及贴壁筛选结合的方法体外培养扩增hMSCs... 目的: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hMSCs),探讨hMSCs体外向心肌细胞(Cardio-myocytes,CM)定向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方法:取人的骨髓血,用Percoll(1.073g/ml)密度梯度离心及贴壁筛选结合的方法体外培养扩增hMSCs,并进行流式细胞仪分析鉴定其免疫学表型,以未加一抗只加二抗的hMSCs作为平行对照组。选用生长良好、纯度达到95%的P5代hMSCs,用不同诱导浓度的5-氮杂胞苷(5-Azacytidine)1、5、10和20μmol/L进行诱导,对诱导后的细胞进行心肌特异性标志TroponinⅠ及Desmin的免疫组化鉴定。结果:体外分离纯化培养扩增出hMSCs,其CD44阳性率平均为93.26%±2.48%,与平行对照组(3.42%±1.09%)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经5和10μmol/L5-Aza诱导分化的hMSCs表达心肌特异性标记TroponinⅠ、Desmin;10μmol/L5-Aza诱导分化的hMSCs阳性率明显高于5μmol/L组;在20μmol/L组中,诱导后超过50%的细胞脱落死亡。结论:hMSCs可体外分离培养扩增,并具有向心肌细胞分化的潜能,5-Aza最佳诱导浓度为10μ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 5-氮杂胞苷(5-Azacytidine) 心肌细胞(C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氧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王心蕊 何旭 +1 位作者 王医术 李玉林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100-1102,共3页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 实验研究 细胞迁移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定向诱导分化 HMSCS 组织工程化血管 低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调HMGA2基因表达对改善骨肉瘤U2OS细胞恶性表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曲珊珊 李荣贵 +4 位作者 张海英 王洋 史艳芬 吕慧 李玉林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8-231,共4页
目的:研究HMGA2表达在维持人骨肉瘤U2OS细胞恶性表型中的作用,为基因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基于DNA的shRNA表达载体HMGA2-shRNA,稳定转染人骨肉瘤U2OS细胞,下调其HMGA2表达水平,并应用RT-PCR技术检测其对HMGA2基因的沉默效果;... 目的:研究HMGA2表达在维持人骨肉瘤U2OS细胞恶性表型中的作用,为基因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基于DNA的shRNA表达载体HMGA2-shRNA,稳定转染人骨肉瘤U2OS细胞,下调其HMGA2表达水平,并应用RT-PCR技术检测其对HMGA2基因的沉默效果;经Cell Counting Kit-8(CCK8)测定、Hoechst33342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及Boyden小室法分别检测细胞增殖、凋亡及迁移情况;实时定量RT-PCR检测mRNAs表达水平。结果:稳定转染靶向HMGA2的shRNA可特异性下调U2OS细胞HMGA2 mRNA表达水平;其作用结果使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受到明显抑制,自发凋亡率及Caspase 3和Caspas 9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结论:HMGA2基因异常表达在维持人骨肉瘤U2OS细胞恶性表型中起重要作用,靶向HM-GA2的基因治疗可能为骨肉瘤治疗带来新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MGA2基因 SHRNA 骨肉瘤U2OS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衍生骨支架材料的制备及其体内组织相容性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牛云 王心蕊 +3 位作者 何旭 张丽红 马英智 李玉林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44-647,共4页
目的:制备生物衍生骨支架材料,研究其生物安全性和生物相容性,从而为骨组织工程提供最佳的支架材料。方法:制备生物衍生骨支架材料,将BALB/c小鼠分为三组,分别为对照组、生物衍生骨支架植入组和异种骨植入组。植入21天后分别采用肌肉刺... 目的:制备生物衍生骨支架材料,研究其生物安全性和生物相容性,从而为骨组织工程提供最佳的支架材料。方法:制备生物衍生骨支架材料,将BALB/c小鼠分为三组,分别为对照组、生物衍生骨支架植入组和异种骨植入组。植入21天后分别采用肌肉刺激实验,刀豆蛋白A(ConA)诱导的脾淋巴细胞转化实验和补体依赖性细胞毒实验分析生物衍生骨对动物机体局部组织的影响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取植入物周围组织做HE染色进行组织学分析。结果:支架组材料周围未见明显的炎症反应,而异种骨组骨组织周围有大量的炎细胞浸润,并有坏死组织。支架组的脾淋巴细胞转化实验和补体依赖性细胞毒实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均无明显差异;而异种骨组结果则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生物衍生骨支架材料无细胞毒性,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衍生骨支架 组织相容性 骨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扁桃体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免疫病理学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学娟 杨华 +2 位作者 王连友 钟艳平 孙大菊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06-1110,1177,共6页
目的:探讨扁桃体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类型特征和Ki-67、bcl-6及CD10的表达,阐明其生物学意义。方法:应用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按照WHO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第四版分类,复查50例扁桃体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并标记分类观察。结果... 目的:探讨扁桃体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类型特征和Ki-67、bcl-6及CD10的表达,阐明其生物学意义。方法:应用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按照WHO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第四版分类,复查50例扁桃体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并标记分类观察。结果:本组滤泡性淋巴瘤(FL)37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9例,伯基特淋巴瘤(BL)和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各2例。FL 1、2级为惰性淋巴瘤16例;Ki-67阳性在惰性淋巴瘤占25%(4/16),侵袭性占58.06%(18/31),Ki-67表达在不同恶性程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6在88%(44/50)的扁桃体恶性淋巴瘤中不同程度表达。bcl-6+/bcl-2+在低级别FL中占40.00%(8/20),高级别中占61.89%(13/21),DLBCL中占77.78%(7/9);CD10表达在性别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组病例均为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以FL为主,其次是DLBCL,而BL和PTCL少见;从低级别FL转变为高侵袭性DLBCL,Ki-67表达率有增高趋势;bcl-6在不同类型中表达不同,侵袭性淋巴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惰性淋巴瘤;bcl-6+/bcl-2+表达从FL低级别到高级别并向DLBCL转变过程中依次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淋巴瘤 扁桃体肿瘤 免疫表型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心肌细胞实验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慕蕊 王岩 李玉林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0-22,F0002,I0001,共5页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并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分化为心肌细胞(CMs)的实验方法。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联合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hMSCs,采用5-氮杂胞苷(5-Aza)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hMSCs进行联合诱导,诱导3~4周,观...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并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分化为心肌细胞(CMs)的实验方法。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联合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hMSCs,采用5-氮杂胞苷(5-Aza)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hMSCs进行联合诱导,诱导3~4周,观察细胞形态学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鉴定肌细胞及心肌细胞特异蛋白的表达。结果:hMSCs体外经5-Aza和bFGF联合诱导1~2周后,细胞体积较诱导前增大,呈长梭形。诱导2~3周后细胞伸出伪足呈多爪形;诱导3~4周后细胞伪足间相互连接形成肌管样结构。联合诱导3~4周后免疫组织化学鉴定结蛋白(Desmin)、肌钙蛋白(cTnⅠ)和横纹肌肌动蛋白(α-sarcomeric actin)表达均呈阳性。结论:hMSCs在体外经5-Aza和bFGF联合诱导可以分化为C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干细胞 肌细胞 心脏 5-氮胞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诊断与集团筛查前列腺癌的病理学特征比较
9
作者 苏学今 张维萍 +1 位作者 刘喜春 赵雪俭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79-882,924,共5页
目的:通过对临床诊断与集团筛查前列腺癌的病理学特征的比较,探讨人群筛查前列腺癌的必要性。方法:107例前列腺癌组织,其中51例为临床病理标本,56例为经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筛查后发现的病理标本。其中7例前列腺上皮内瘤(PIN)均来自集... 目的:通过对临床诊断与集团筛查前列腺癌的病理学特征的比较,探讨人群筛查前列腺癌的必要性。方法:107例前列腺癌组织,其中51例为临床病理标本,56例为经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筛查后发现的病理标本。其中7例前列腺上皮内瘤(PIN)均来自集团筛查的标本。应用Gleason分级与评分标准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①筛查组前列腺癌的Gleason分级明显低于临床组(χ2=48.22,P<0.001)。②筛查组前列腺癌的Gleason评分明显低于临床组(χ2=24.55,P<0.001)。③筛查组前列腺癌的分化程度明显高于临床组(χ2=22.46,P<0.001)。④最典型的PIN仅见于集团筛查因PSA含量进行性增高接受活检穿刺患者标本中。结论:人群筛查病例中病理组织学变化以中期的中分化癌为多见,而临床病例中则以晚期的低分化癌为主,PSA集团检查有益于前列腺癌的早期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GLEASON分级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髓源抑制性细胞与肝癌
10
作者 刘峻池 李艳茹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80-887,共8页
髓源抑制性细胞(MDSCs)作为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一种异质性细胞群,可在肿瘤患者和荷瘤动物体内大量扩增及聚集,并发挥免疫抑制活性。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MDSCs在肝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综述MDSCs与肝癌的... 髓源抑制性细胞(MDSCs)作为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一种异质性细胞群,可在肿瘤患者和荷瘤动物体内大量扩增及聚集,并发挥免疫抑制活性。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MDSCs在肝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综述MDSCs与肝癌的相关研究进展,探讨其在肝癌中的作用及潜在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源抑制性细胞 肝癌 免疫抑制 免疫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S)-人参皂苷Rg3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 被引量:38
11
作者 辛颖 倪劲松 +3 位作者 姜新 王心蕊 石博 吴稼祥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1-63,81,共4页
目的:观察20(S)-人参皂苷Rg3的抗肿瘤生长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通过B16黑色素瘤实体瘤模型、MTT法观察Rg3对B16黑色素瘤生长的作用,采用新生血管计数实验、流式细胞术检测Rg3对肿瘤组织血管生成及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实体瘤模型... 目的:观察20(S)-人参皂苷Rg3的抗肿瘤生长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通过B16黑色素瘤实体瘤模型、MTT法观察Rg3对B16黑色素瘤生长的作用,采用新生血管计数实验、流式细胞术检测Rg3对肿瘤组织血管生成及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实体瘤模型中,不同浓度Rg3各组瘤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且Rg3组肿瘤周围的血管数也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体外实验中,MTT法见Rg3抑制B16黑色素细胞的生长,其IC50为(7.76±0.46)mg·L-1,并且Rg3可阻滞B16黑色素瘤细胞于G0/G1和S期,使G2/M期细胞数明显减少。结论:Rg3抑制B16黑色素瘤的生长,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肿瘤内血管生成及阻滞肿瘤细胞进入分裂期来发挥作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甙/药理学 黑色素瘤 实验性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细胞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S)-人参皂苷Rg3对前列腺癌PC-3M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 被引量:17
12
作者 赵文杰 陈迪 +3 位作者 倪劲松 王心蕊 高静 李平亚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35-238,共4页
目的研究20(S)-人参皂苷Rg3(SPG-Rg3)对人前列腺癌PC-3M细胞诱导凋亡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MTT法观察SPG-Rg3对PC-3M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计算IC50;用流式细胞术测定PC-3M细胞周期的变化;AO/EB双染观察SPG-Rg3对PC-3M细胞凋... 目的研究20(S)-人参皂苷Rg3(SPG-Rg3)对人前列腺癌PC-3M细胞诱导凋亡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MTT法观察SPG-Rg3对PC-3M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计算IC50;用流式细胞术测定PC-3M细胞周期的变化;AO/EB双染观察SPG-Rg3对PC-3M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RT-PCR技术探讨SPG-Rg3对PC-3M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及与其相关基因caspase-8的关系。结果SPG-Rg3可明显抑制PC-3M细胞的生长,IC50为(248.5±0.58)mg.L-1;PC-3M细胞的生长周期中S期细胞数增加,G2/M期细胞数则明显减少,且在G1峰前出现明显的凋亡峰;SPG-Rg3作用后PC-3M细胞呈现明显的凋亡改变,且细胞caspase-8mRNA含量增加、表达明显增强。结论SPG-Rg3能诱导前列腺癌PC-3M细胞发生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其活化caspase-8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苷 前列腺癌 PC-3M 凋亡 CASPASE-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S)-人参皂苷Rg3诱导肺癌细胞NCI-H460凋亡的机制 被引量:18
13
作者 王光兰 崔俊生 +3 位作者 王心蕊 石博 高静 倪劲松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80-984,1119,共6页
目的:探讨20(S)-人参皂苷Rg3(SPG-Rg3)诱导人大细胞肺癌细胞NCI-H460凋亡及其机制。方法:MTT法测定NCI-H460细胞的增殖,依据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将SPG-Rg3实验组分为25、50及100mg·L-1组,并设空白对照组。采用AO/EB荧光双染、免... 目的:探讨20(S)-人参皂苷Rg3(SPG-Rg3)诱导人大细胞肺癌细胞NCI-H460凋亡及其机制。方法:MTT法测定NCI-H460细胞的增殖,依据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将SPG-Rg3实验组分为25、50及100mg·L-1组,并设空白对照组。采用AO/EB荧光双染、免疫细胞化学染色、Rhodamine 123摄取法及Fluo-3/AM染色分别观察NCI-H460细胞的凋亡、Bcl-2及Bax蛋白的表达量、线粒体跨膜电位及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结果:SPG-Rg3能抑制NCI-H460的生长,抑制率与浓度呈正相关(r=0.764,P<0.05),其IC50值为47.97mg·L-1;SPG-Rg3组NCI-H460细胞呈现明显凋亡改变;SPG-Rg3100mg·L-1组细胞内Bcl-2蛋白的表达量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SPG-Rg3各浓度组细胞Bax蛋白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并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加(P<0.01);各浓度组细胞内Bax/Bcl-2比值均高于对照组,细胞内线粒体跨膜电位则均低于对照组(P<0.01),并随药物作用浓度的增加而减少,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各组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SPG-Rg3能够明显抑制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是SPG-Rg3促进细胞内Bax蛋白的表达并增加Bax/Bcl-2比值,降低线粒体跨膜电位,提高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最终经线粒体通路诱导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甙 肺肿瘤 细胞凋亡 钙离子 线粒体跨膜电位 凋亡相关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S)-人参皂苷Rg3对乳腺癌MCF-7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 被引量:13
14
作者 陈迪 倪劲松 +3 位作者 王心蕊 田阔 王光兰 吴稼祥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10-614,共5页
目的:探讨20(S)-人参皂苷Rg3(SPG-Rg3)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人乳腺癌细胞MCF-7细胞株分为SPG-Rg3实验组及空白对照组。采用MTT法观察SPG-Rg3对MCF-7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并计算出IC50,依据IC50... 目的:探讨20(S)-人参皂苷Rg3(SPG-Rg3)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人乳腺癌细胞MCF-7细胞株分为SPG-Rg3实验组及空白对照组。采用MTT法观察SPG-Rg3对MCF-7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并计算出IC50,依据IC50值确定SPG-Rg3的有效浓度;流式细胞术检测SPG-Rg3作用后MCF-7细胞周期的变化;AO/EB双染从形态学上观察SPG-Rg3对MCF-7细胞凋亡的作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RT-PCR技术分别从蛋白水平和分子水平上检测SPG-Rg3对MCF-7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及其与caspase-8基因的关系。结果:SPG-Rg3 IC50为(155.70±0.71)mg·L^-1,当SPG-Rg3浓度在37.5~600.0mg·L^-1时,MCF-7细胞的生长抑制率随SPG-Rg3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与对照组比较,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P〈0.05);MCF-7细胞的生长周期也发生变化,S期细胞数增加,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G2/M期细胞数则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并且在G1峰前出现明显的凋亡峰,凋亡细胞数增加。形态学上观察到SPG-Rg3(150mg·L^-1)实验组细胞大部分核着黄色荧光或橘红色荧光,形态呈固缩状、圆珠状或新月形,呈现明显的凋亡改变;caspase-8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可见,对照组MCF-7细胞caspase-8蛋白不表达,SPG-Rg3实验组则呈强表达,两组细胞HSCORE得分为1.894±0.027及2.869±0.04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提取细胞mRNA并设计caspase-8引物进行RT-PCR,SPG-Rg3实验组细胞caspase-8大量表达,对照组细胞无表达。结论:SPG-Rg3能诱导乳腺癌MCF-7细胞发生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其活化caspase-8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甙 乳腺肿瘤 凋亡细胞 MCF-7 CASPASE-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宫颈癌组织中CK17和P63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2
15
作者 张松灵 张立红 +1 位作者 钟艳平 李玉林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14-917,F0003,共5页
目的:研究宫颈储备细胞标记物CK17及P63蛋白在人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判定其成为宫颈癌干细胞标记物的可能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55例人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及20例正常人宫颈组织中CK17及P6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①CK1... 目的:研究宫颈储备细胞标记物CK17及P63蛋白在人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判定其成为宫颈癌干细胞标记物的可能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55例人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及20例正常人宫颈组织中CK17及P6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①CK17蛋白表达于正常宫颈组织鳞柱交接的储备细胞胞浆;在宫颈癌组织中,CK17蛋白表达于部分宫颈癌细胞胞浆,表达部位主要位于瘤栓中、肿瘤浸润的前沿及边缘部位;在恶性度较高的宫颈癌中,CK17蛋白表达率明显高于恶性度较低的宫颈癌组(P<0.05);在化疗后的标本组织中,CK17蛋白的表达率也较化疗前明显升高(P<0.05)。②P63蛋白表达于正常宫颈组织鳞柱交接的储备细胞的胞核中;在宫颈癌组织中,几乎所有的宫颈癌细胞均表达P63蛋白。结论:CK17蛋白在伴有转移、浸润、低分化及化疗后的病例中表达的阳性率明显升高,且趋于表达在瘤栓中、肿瘤浸润的前沿及边缘部位,可能是宫颈癌干细胞的标记物;P63蛋白几乎表达于所有宫颈癌细胞中,表达无规律性,可能不是宫颈癌干细胞的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 肿瘤 鳞状细胞 CK17 P63 肿瘤干细胞 生物学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模拟心肌微环境中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的分化 被引量:24
16
作者 邓方阁 张秀英 +2 位作者 王心蕊 马英智 李玉林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57-259,共3页
目的:研究在体外模拟心肌微环境中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向心肌细胞(CM)的分化。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扩增hMSCs,进行流式细胞仪分析鉴定其免疫学表型CD34、CD44和CD45,以未加一抗只加二抗的hMSCs作为平行对照组;同时原代培养SD乳鼠的C... 目的:研究在体外模拟心肌微环境中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向心肌细胞(CM)的分化。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扩增hMSCs,进行流式细胞仪分析鉴定其免疫学表型CD34、CD44和CD45,以未加一抗只加二抗的hMSCs作为平行对照组;同时原代培养SD乳鼠的CM以模拟体外心肌微环境。选用生长良好、纯度达到95%的第5代hMSCs,与乳鼠原代培养的CM共培养,并进行心肌特异性标志cTnI的免疫组化鉴定。结果:体外分离纯化培养扩增出的hMSCs,不表达CD34及CD45,高表达CD44,其CD44阳性率平均为(93.26±2.48)%,与平行对照组[(3.42±1.09)%]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hMSCs与CM共培养后,其形态逐渐向CM形态过渡,并表达心肌特异性抗体cTnI。结论:hMSCs在体外模拟的心肌微环境中可分化为CM,干细胞的分化具有环境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心肌细胞 体外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其形态学特点 被引量:11
17
作者 何旭 郭新 +3 位作者 崔丽 王心蕊 牛云 李玉林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1期57-61,共5页
利用Percoll梯度分离、贴壁筛选法及单克隆培养法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SCs免疫学表型;采用细胞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技术观察MSCs的一般形态学特点;利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 利用Percoll梯度分离、贴壁筛选法及单克隆培养法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SCs免疫学表型;采用细胞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技术观察MSCs的一般形态学特点;利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MSCs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分离、培养出高度同源性的MSCs具有独特的细胞免疫学表型,即CD73、CD105、CD44、CD166、CD90阳性,CD34、CD 31、CD45阴性;细胞组织化学MSCs PAS-过碘酸雪夫氏染色阳性,苏丹黑-B(SB)及碱性磷酸酶(AKP)染色阴性;免疫荧光见细胞CD73、CD105阳性;透射电镜下MSCs表面有微绒毛,相邻细胞间有缝隙连接,细胞器丰富;扫描电镜下MSCs呈长梭形、鱼群状排列,表面有许多微绒毛。实验结果为MSCs的诱导分化及应用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流式细胞术 细胞组织化学 免疫荧光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盐加碘前后甲状腺恶性肿瘤检出率及组织学类型分析 被引量:23
18
作者 崔俊生 倪劲松 +1 位作者 孔庆扬 王静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75-1078,共4页
目的:探讨食盐加碘前后甲状腺恶性肿瘤的检出率及组织学类型构成的变化。方法:回顾性查阅1961—2000年外检病理登记资料,对其中1011例甲状腺恶性肿瘤依据WHO新分类标准进行重新分类,统计分析食盐加碘前后甲状腺恶性肿瘤检出率、组织学... 目的:探讨食盐加碘前后甲状腺恶性肿瘤的检出率及组织学类型构成的变化。方法:回顾性查阅1961—2000年外检病理登记资料,对其中1011例甲状腺恶性肿瘤依据WHO新分类标准进行重新分类,统计分析食盐加碘前后甲状腺恶性肿瘤检出率、组织学类型的构成比及甲状腺主要恶性肿瘤的年龄和性别分布变化。结果:食盐加碘后甲状腺恶性肿瘤检出率为0.69%,明显高于加碘前的0.46%(P<0.01);食盐加碘前后甲状腺恶性肿瘤构成比出现明显变化,甲状腺乳头状癌在食盐加碘后构成比(70.17%)高于加碘前(55.84%),而甲状腺滤泡癌在食盐加碘后的构成比(11.08%)低于加碘前(24.58%);食盐加碘前甲状腺恶性肿瘤发病高峰年龄为(40.95±14.71)岁,加碘后发病高峰年龄为(43.06±13.09)岁,发病年龄有增加趋势(P<0.05);食盐加碘前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癌及未分化癌的高发年龄均≤40岁,加碘后3种癌的高发年龄均>40岁;食盐加碘前后女性甲状腺恶性肿瘤检出率均高于男性(P<0.05)。结论:食盐加碘后甲状腺恶性肿瘤检出率增高,甲状腺癌的组织类型发生变化:乳头状癌显著增加,滤泡状癌减少;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癌及未分化癌的发病年龄有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组织学类型 食盐加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良恶性组织中MMP-26表达及其与MMP-9、VEGF和MVD的关系 被引量:13
19
作者 许华 邓一平 +4 位作者 杨洪发 李一雷 梁珊珊 张丽红 李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41-245,共5页
目的检测人乳腺良恶性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6(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6,MMP-26)、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metalloproteinase-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计数微血管密度(micro ... 目的检测人乳腺良恶性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6(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6,MMP-26)、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metalloproteinase-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计数微血管密度(micro vesseldensity,MVD),探讨4项指标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filtrating ductal carcinoma,IDC)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分析MMP-26与MMP-9、VEGF表达的相关性及与MVD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乳腺组织、普通型导管增生(usual ductalhyperplasia,UDH)、导管内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和IDC组织中MMP-26、MMP-9、VEGF的表达并进行评分,以CD34标记肿瘤间质微血管,计数MVD。结果(1)54例IDC中,MMP-26,MMP-9及VEGF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62.96%、68.52%和75.93%;3种蛋白相关性分析显示:MMP-26与MMP-9表达呈正相关关系(F=0.32,P<0.05),MMP-26与VEGF表达未见相关性(F=0.23,P>0.05),MMP-9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关系(F=0.44,P<0.01)。(2)3种蛋白表达均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在其他各临床病理参数间差异未见显著性(P>0.05)。(3)MMP-26阳性表达率随着MVD的增高而增高,但在高、低MVD组差异未见显著性(P>0.05),高MVD组MMP-9和VEGF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低MVD组(P<0.05)。结论MMP-26在乳腺癌浸润、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MMP-26可能通过激活MMP-9参与肿瘤血管生成和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MMP-26 MMP-9 VEGF 血管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金属蛋白酶9蛋白及其mRNA在胃癌组织与胃癌细胞中的表达与意义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璐 李玉林 +3 位作者 张丽红 李一雷 何旭 刘湛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1-204,共4页
目的 :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 9)蛋白及其 m RNA在胃癌组织与胃癌细胞 BCG82 3中的表达特点 ,并探讨其对胃癌发展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原位杂交、侵袭实验及形态定量分析方法 ,对74例胃癌组织标本及体外培养的胃癌... 目的 :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 9)蛋白及其 m RNA在胃癌组织与胃癌细胞 BCG82 3中的表达特点 ,并探讨其对胃癌发展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原位杂交、侵袭实验及形态定量分析方法 ,对74例胃癌组织标本及体外培养的胃癌细胞 BCG82 3,进行 MMP- 9、 MMP- 9m RNA的检测 ,并结合临床病理参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MMP- 9蛋白及其 m RNA的表达均与癌组织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BCG82 3细胞 MMP- 9蛋白及 m RNA染色均为阳性 ;MMP- 9抗体可使肿瘤细胞的体外侵袭、移动能力下降。结论 :胃癌细胞自身具有产生与分泌 MMP- 9的能力 ,后者对肿瘤的浸润、转移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明胶酶B 肿瘤浸润 肿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