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法学跨学科研究的中国之道 被引量:14
1
作者 武西锋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4-56,共13页
当今的知识生产方式已经发生革命性的范式转换,认知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学科界限并不真正存在,跨学科研究将成为未来知识生产的主要方式之一。法学跨学科研究在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吸收借鉴一般性经验的同时,关键在于从中国实际出发,... 当今的知识生产方式已经发生革命性的范式转换,认知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学科界限并不真正存在,跨学科研究将成为未来知识生产的主要方式之一。法学跨学科研究在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吸收借鉴一般性经验的同时,关键在于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差异化和多元化建设原则,以制度创新来破除人为藩篱,营造宽松、自由的创新环境,瞄准重点领域重点问题,大力培养跨学科研究人才,推动研究机构和学术期刊互促互融,从而实现原创性理论突破,也为复杂前沿法律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学跨学科研究 知识生产模式 融合与创新 组织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法治实践变迁与法理学研究转型升级——以“中国的”法理学如何可能为视角 被引量:2
2
作者 杜宴林 彭军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0-96,共17页
中国法理学乃至法学研究不断转型升级的学术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当代中国法治实践的发展史。二者之间存在着正向函变关系:一方面,法治实践在价值理念、制度建设、运作理路等方面的变革创新,为法理学研究提供了动力基础;另一方面,法理学... 中国法理学乃至法学研究不断转型升级的学术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当代中国法治实践的发展史。二者之间存在着正向函变关系:一方面,法治实践在价值理念、制度建设、运作理路等方面的变革创新,为法理学研究提供了动力基础;另一方面,法理学研究通过在理论基础、研究主题、研究聚焦等维度的转型升级,为不断变迁的法治实践做出了理论因应。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转变,我国的社会生活和法治建设已然进入新时代,而法理学研究也正在逐步迈向“法理”的理论自觉时代,并在内在品性、外部特质、思维属性等方面逐渐呈现出法理化、回应性、思辨性特征。总之,与法治建设同频共振,这无疑既是法理学得以发展的规律性启示,也自然是发展“中国的”法理学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实践 法理学研究 转型升级 “中国的”法理学 法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环境民事公私益诉讼的并行与融合 被引量:4
3
作者 蒋超 张丹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69-278,共10页
当前,在我国法律体系内环境民事公私益诉讼采用了并行模式。并行模式关注于环境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差异性,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利益维护。这虽然看似诉讼目的明确,符合环境权益救济需求,但其实际忽视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不但不利于案... 当前,在我国法律体系内环境民事公私益诉讼采用了并行模式。并行模式关注于环境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差异性,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利益维护。这虽然看似诉讼目的明确,符合环境权益救济需求,但其实际忽视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不但不利于案件事实的梳理,而且容易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甚至可能出现相互矛盾的裁判。面对并行模式存在的弊端,我国部分学者提出了强制合并、混合并存、另赋实体请求权、诉讼信托、诉讼担当等环境民事公私益诉讼的融合模式,上述模式分别从诉的合并和诉讼实施权融合两个方面对融合方式进行了探讨,但是其中仍存在当事人诉讼选择权忽视、公私益失衡以及责任重复认定等问题。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使更多的人开始关注环境质量,环境公益诉讼的数量日渐增多。基于环境问题的关联性、潜伏性特征以及环境侵害发生的阶段性机理,环境诉讼中环境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交叉使得环境民事公私益诉讼的融合成为应然趋势。在尊重环境整体性特征的基础上,以追求环境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平衡为原则,结合我国实际,以具备中国特色的检察制度作为枢纽,充分利用检察机关的监督权以及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起诉权,构建环境民事公私益诉讼的新融合模式,将有利于诉讼目的实现。新融合模式强调发挥检察机关的公益诉讼效能,争取将同一事实产生的公私益诉求在同一时段提出,并依据诉的合并将两者合并审理,继而,在进行责任认定时,关注公私益交融之处,实现责任公平分配。新融合模式尊重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避免了责任的重复认定,节约诉讼资源的同时提升了诉讼效率,不失为环境民事公私益诉讼的理想选择。当然,该模式尚处于理论初探阶段,要想真正具备实践性还需要在自诉讼制度、监督机制以及协作配合等多个层面进行建设构想,从而为环境诉讼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 环境民事私益诉讼 新融合模式 监督权 起诉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保护中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探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江华 杜宴林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9-114,共6页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近年来各地检察机关立足检察职能,加大对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力度,以实际行动护卫了"天更蓝、水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随着环境保护形势的日益严峻,检察机关应借鉴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近年来各地检察机关立足检察职能,加大对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力度,以实际行动护卫了"天更蓝、水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随着环境保护形势的日益严峻,检察机关应借鉴生态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助力相关部门建章立制,延伸检察触角,重塑"生态检察+"等举措构建检察机关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监督保障体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察机关 生态环境保护 法律监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员额制:超附加设定与单一性红线的悖论及其应对 被引量:1
5
作者 杜宴林 王成财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6-71,共6页
在中国司法改革的现实语境下,员额制改革以一种超附加设定的方式,集成多项法官管理关联机制,力求最大限度增加改革的正当性和合理性,从而实现"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但这一建构方式与39%的员额比例红线存在明显的内... 在中国司法改革的现实语境下,员额制改革以一种超附加设定的方式,集成多项法官管理关联机制,力求最大限度增加改革的正当性和合理性,从而实现"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但这一建构方式与39%的员额比例红线存在明显的内在张力和矛盾,致使改革衍生出一系列新问题,阻碍多重预设目标的一致达成。为此,需要完善员额制框架体系,提升员额管控精准度,弥合制度设计与现实需求之间的"鸿沟",进而实现司法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员额制 超附加设定 单一性红线 风险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