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6H5N光谱性质的多组态二级微扰理论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侯春园 郑清川 +1 位作者 赵增霞 张红星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448-1451,共4页
采用全活化空间自洽场方法(CASSCF)在C2v对称性和6-31g(d,p)基组水平下,研究了C6H5N自由基及其阴阳离子的基态和低激发态性质.为了进一步考察动态电子相关效应,采用多组态二级微扰理论(CASPT2)获得更加精确的能量值.计算得到13A2→13A1... 采用全活化空间自洽场方法(CASSCF)在C2v对称性和6-31g(d,p)基组水平下,研究了C6H5N自由基及其阴阳离子的基态和低激发态性质.为了进一步考察动态电子相关效应,采用多组态二级微扰理论(CASPT2)获得更加精确的能量值.计算得到13A2→13A1和13A2→13B2在4303.1和4212.2kJ/mol处的激发可分别归因于π(b1)→ny和π(a2)→ny的跃迁,而13A2→13B1和13A2→11B1在2634.9和2700.4kJ/mol处的激发具有nx→π*(a2)和π(a2)→nx的混合跃迁特征,理论波长与紫外吸收光谱得到的实验数据一致.计算得到的电离能与实验值也非常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基氮 多组态自洽场理论 多组态二级微扰理论 光电子能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氨基奎宁催化剂催化1-溴代硝基甲烷和亚苄基丙酮的共轭加成反应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姜海洋 冯伟 +4 位作者 孙艳伟 齐乔芳 田宏伟 刘慧玲 黄旭日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500-1508,共9页
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M062X和从头算方法 MP2,给出了9-氨基奎宁作为有机催化剂和苯甲酸作为辅助催化剂催化1-溴代硝基甲烷与亚苄基丙酮的不对称共轭加成反应的详细反应机理.反应过程主要包括3个阶段:(1)亚胺离子中间体的形成;(2... 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M062X和从头算方法 MP2,给出了9-氨基奎宁作为有机催化剂和苯甲酸作为辅助催化剂催化1-溴代硝基甲烷与亚苄基丙酮的不对称共轭加成反应的详细反应机理.反应过程主要包括3个阶段:(1)亚胺离子中间体的形成;(2)亚胺离子与1-溴代硝基甲烷的亲核加成;(3)水解并伴随催化剂的还原.计算结果不仅解释了苯甲酸加合物在亚胺离子形成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且提供了一般反应模型以理解这个共轭加成反应的反应机理和对映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从头算方法 不对称共轭加成反应机理 对映选择性 9-氨基奎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类[Os^(Ⅱ)(CO)3(tfa)(L)](L=O^O,O^N,N^N)配合物的结构和光谱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建坡 周欣 +1 位作者 白福全 张红星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243-2248,共6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以及B3LYP方法和单激发组态相互作用(CIS)方法分别优化了一系列[Os(II)(CO)3(tfa)(L)](tfa为三氟乙酸;L=O^O(1),O^N(2),N^N(3),其中O^O为六氟乙酰丙酮,O^N为羟基喹啉,N^N为3-(三氟甲基)-5-(2-吡啶基)吡唑)配合物的基态...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以及B3LYP方法和单激发组态相互作用(CIS)方法分别优化了一系列[Os(II)(CO)3(tfa)(L)](tfa为三氟乙酸;L=O^O(1),O^N(2),N^N(3),其中O^O为六氟乙酰丙酮,O^N为羟基喹啉,N^N为3-(三氟甲基)-5-(2-吡啶基)吡唑)配合物的基态和激发态结构.利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结合极化连续溶剂化模型(PCM)计算了配合物在CH2Cl2溶液中的吸收和发射光谱.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得到的几何结构参数和相应的实验值符合得非常好,激发态几何构型相对基态变化较小,这与实验上观察到的较小的斯托克斯频移现象一致.配合物1-3的最低能吸收分别在342、431和329nm,其磷光发射分别在521、638和488nm.配合物1-3的最高占据分子轨道和最低空轨道主要表现为L配体的π和π*轨道特征,所以它们的最低能吸收归属于π-π*电荷跃迁,并混有少量的金属到配体的电荷跃迁(MLCT)和配体之间电荷跃迁(LLCT)微扰,且其高能吸收也表现为配体内部(IL)和配体间(LL)的电荷跃迁.此外,它们的磷光发射和吸收有相似的跃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锇(Ⅱ)配合物 激发态 含时密度泛函 光谱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氨酸酶Ⅰ的手性选择性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帅 李兆龙 +2 位作者 胡玉琳 高雪峰 黄旭日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39-1342,共4页
运用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精氨酸酶进行手性选择性研究.通过比较精氨酸酶Ⅰ与L,D型精氨酸复合物的结构,发现精氨酸酶Ⅰ与L型精氨酸结合得更紧密.进一步分析比较复合物分子动力学轨迹发现,精氨酸酶Ⅰ与L型精氨酸分子的复合物R... 运用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精氨酸酶进行手性选择性研究.通过比较精氨酸酶Ⅰ与L,D型精氨酸复合物的结构,发现精氨酸酶Ⅰ与L型精氨酸结合得更紧密.进一步分析比较复合物分子动力学轨迹发现,精氨酸酶Ⅰ与L型精氨酸分子的复合物RMSD曲线的震荡较小,而且酶与L型底物的结合能大于酶与D型底物的结合能.在催化精氨酸脱胍基的反应中,精氨酸酶Ⅰ只选择L型精氨酸分子是基于酶的手性选择性,手性选择性是由酶的活性口袋形状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分子对接 手性 精氨酸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