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化植物油强化土著微生物修复中高浓度Cr(Ⅵ)污染地下水 被引量:7
1
作者 董军 徐暖 +2 位作者 刘同喆 管锐 邓俊巍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34-240,共7页
以天然细砂为微生物来源,模拟研究了乳化植物油强化原位生物修复中高浓度Cr(Ⅵ)污染地下水的可行性,考察了修复效果及修复过程中地下水质变化及产物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反应77d后,Cr(Ⅵ)质量浓度分别从20.0、30.0、50.0、80.0、110.0mg/... 以天然细砂为微生物来源,模拟研究了乳化植物油强化原位生物修复中高浓度Cr(Ⅵ)污染地下水的可行性,考察了修复效果及修复过程中地下水质变化及产物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反应77d后,Cr(Ⅵ)质量浓度分别从20.0、30.0、50.0、80.0、110.0mg/L降低到0.0、5.8、19.0、43.6、65.8mg/L,去除率分别为100.0%、80.7%、61.9%、45.5%、40.2%。反应后介质中Cr形态分析表明,其主要以能在自然条件下稳定存在的铁锰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形式存在。此外,随反应进行,实验体系逐渐呈弱酸性环境,pH为5.80~6.70。当Cr被完全还原后,体系会发生异化铁还原,Fe(Ⅱ)质量浓度逐渐升高,最高可达117.0mg/L,最终形成二价铁矿物。综上所述,天然细砂介质中的土著微生物能够利用乳化植物油强化并还原地下水中的中、高浓度Cr(Ⅵ),且产物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稳定存在,修复过程对地下环境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铬污染 乳化植物油 异化铁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作用对黑土和棕壤中Pb、Cd吸附/解吸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2
2
作者 郭平 宋杨 +3 位作者 谢忠雷 张迎新 李悦铭 张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26-232,共7页
冻融作用对土壤理化性质具有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了土壤中重金属迁移转化过程和环境效应。通过实验模拟研究了冻融作用对黑土和棕壤中Pb、Cd吸附/解吸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黑土对Pb和Cd的吸附能力大于棕壤;冻融作用降低了土壤对Pb和Cd的... 冻融作用对土壤理化性质具有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了土壤中重金属迁移转化过程和环境效应。通过实验模拟研究了冻融作用对黑土和棕壤中Pb、Cd吸附/解吸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黑土对Pb和Cd的吸附能力大于棕壤;冻融作用降低了土壤对Pb和Cd的吸附能力,这与冻融作用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质有关;随着Pb和Cd吸附量的增大,黑土和棕壤中Pb和Cd的解吸量和解吸率也相应增大;冻融作用促进了黑土和棕壤中Pb和Cd的解吸,并且在同一冻融条件下黑土的解吸能力小于棕壤;冻融作用使得黑土和棕壤对Pb和Cd的解吸量大于未冻融土壤,这与冻融作用使解吸溶液pH的下降幅度增大有关。冻融作用降低了土壤对Pb和Cd的固持能力,增加了土壤中Pb和Cd的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作用 黑土 棕壤 重金属 吸附/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羽流地热系统水-岩-气相互作用:以松辽盆地泉头组为例 被引量:9
3
作者 石岩 冯波 +4 位作者 许天福 王福刚 封官宏 田海龙 雷宏武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980-1987,共8页
二氧化碳羽流地热系统(CPGS)是利用CO2地质储存场地进行地热能开发的一种工程技术,也是整合CO2减排与开发深部地热资源的理想方式。但伴随着对深部地热的提取,注入储层的超临界CO2使深部咸水的pH值降低,导致周围岩体产生溶解和沉淀,从... 二氧化碳羽流地热系统(CPGS)是利用CO2地质储存场地进行地热能开发的一种工程技术,也是整合CO2减排与开发深部地热资源的理想方式。但伴随着对深部地热的提取,注入储层的超临界CO2使深部咸水的pH值降低,导致周围岩体产生溶解和沉淀,从而引起孔隙度、渗透率等地层物性的变化,最终改变系统的生产能力和净热提取效率。以松辽盆地泉头组为目标储层,采用室内实验、数值模拟等技术手段,通过实验和数值计算结果的对比,揭示系统水-岩-气相互作用对热储矿物组分的改变。研究结果显示:实验过程中矿物溶解对温度和盐度变化较为敏感,而受压力影响较小;在实验和模拟时间内发生溶解的矿物主要是长石类矿物,方解石在反应后全部溶解;石英、伊利石和高岭石的矿物组分体积分数有所增加,并有少量菱铁矿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羽流地热系统 气相互作用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地热系统热储层-盐水-CO_2相互作用 被引量:8
4
作者 那金 许天福 +3 位作者 魏铭聪 冯波 鲍新华 姜雪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93-1501,共9页
增强型地热系统(EGS)是采用人工形成地热储层的方法,从低渗透性岩体中经济地采出深层热能的人工地热系统。以CO2为载热流体的增强地热能系统(CO2-EGS)是实现CO2减排和深部地热资源开发的有效手段,系统运行时的水-岩-气相互作用对热储层... 增强型地热系统(EGS)是采用人工形成地热储层的方法,从低渗透性岩体中经济地采出深层热能的人工地热系统。以CO2为载热流体的增强地热能系统(CO2-EGS)是实现CO2减排和深部地热资源开发的有效手段,系统运行时的水-岩-气相互作用对热储层孔渗特征有着重要影响,最终会影响储层的产热能力。笔者利用高温高压反应釜模拟CO2-EGS高温下的热储层-盐水-CO2的相互作用,通过对实验中反应液离子成分变化和岩样扫描电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实验后的钾长石和方解石出现溶解现象,且方解石溶蚀剧烈;岩样表面出现极少量次生方解石和钠长石,并有新矿物析出,其主要组成元素为C、O、Si、Fe,为菱铁矿的中间产物。通过TOUGHREACT建立反应性溶质运移模型,模拟上述实验的化学反应过程,模拟结果和实验数据拟合较好。该研究可为CO2-EGS的水-岩-气作用机制提供地球化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EGS 水-岩-气相互作用 数值模拟 干热岩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蚯蚓堆置对农业和城市有机废弃物堆肥产品腐熟度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许梦 李旭 +4 位作者 丁鸿弼 王观竹 李琳慧 于济通 郭平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56-359,共4页
采用实验室模拟培养方法,研究蚯蚓处理农业和城市混合有机废弃物过程中堆肥产品腐熟度的变化规律,同时确定蚯蚓堆置城市和农业有机废弃物的最佳混合比例。结果表明,在蚯蚓堆置不同比例混合的农业和城市有机废弃物过程中,有机混合物C/N... 采用实验室模拟培养方法,研究蚯蚓处理农业和城市混合有机废弃物过程中堆肥产品腐熟度的变化规律,同时确定蚯蚓堆置城市和农业有机废弃物的最佳混合比例。结果表明,在蚯蚓堆置不同比例混合的农业和城市有机废弃物过程中,有机混合物C/N的值随时间的延长而变小,这是因为堆肥过程中有机碳含量整体呈下降的趋势,总氮含量整体呈上升的趋势。随时间的延长,有机混合物的HA/FA(胡敏酸的含量/富里酸的含量)的值变大,胡敏酸的E4/E6的值变小,这表明在堆肥过程中有机混合物腐殖化程度越来越高,堆肥材料的缩合程度和芳香化程度越来越大。堆肥材料腐殖化速度与城市和农村有机废弃物比例有关。当牛粪占总有机废弃物总量80%时,腐殖化速率最大,获得堆肥产品质量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堆肥 城市有机垃圾 农业有机废弃物 混合比例 腐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热与导热-渗流作用下浅层地能热量输运数值模拟 被引量:4
6
作者 石岩 许天福 +2 位作者 王福刚 田海龙 雷宏武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2期379-385,共7页
现用于浅层地能热量输运的地下传热模型忽略了地下水迁移对传热的影响。依据TOUGHRE-ACT模拟程序中质量与能量守恒原理,建立了多相流热渗耦合条件下地下热能输运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换热井群模型,模拟了导热及渗流作用下换热井... 现用于浅层地能热量输运的地下传热模型忽略了地下水迁移对传热的影响。依据TOUGHRE-ACT模拟程序中质量与能量守恒原理,建立了多相流热渗耦合条件下地下热能输运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换热井群模型,模拟了导热及渗流作用下换热井群夏季制冷工况的瞬态温度场。模拟结果显示,地下水渗流流速及方向对热量传输影响较大。渗流流速为0.1 m/s时,温度场的瞬态特征显著;渗流流速达到0.5 m/s以上时,温度场的瞬态特征逐渐消失。渗流流速的方向性使换热井群温度场分布也呈现出显著的方向性,在布置换热井群时应在平行地下水渗流方向上增加井间距,而在垂直于地下水渗流方向上减小井间距。2种传热作用相比:在导热作用下换热井群产生热堆积,温度场整场接近饱和;在渗流作用下各换热井的能效系数在20 d后基本处于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能 换热器 计算机模拟 渗流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土对DOM的吸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旭 许梦 +4 位作者 陶佳慧 丁鸿弼 李琳慧 于济通 郭平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366-369,共4页
采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了东北典型黑土对DOM吸附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离子强度和温度)。结果表明:黑土对DOM的动力学吸附过程包括快速吸附和慢速吸附2个阶段,而且很好地被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拟合。Langmuir方程能够较为准确地... 采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了东北典型黑土对DOM吸附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离子强度和温度)。结果表明:黑土对DOM的动力学吸附过程包括快速吸附和慢速吸附2个阶段,而且很好地被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拟合。Langmuir方程能够较为准确地描述黑土对DOM的热力学吸附过程。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DOM在黑土上的吸附量逐渐增加,并且不同离子强度下黑土对DOM的吸附机制并没有改变。同一温度下,DOM吸附量随着平衡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黑土对DOM的吸附过程为放热熵减反应,属焓减控制过程。黑土对DOM吸附以化学吸附为主,主要通过化学键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水溶性有机质(DOM) 吸附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存Cu^(2+)影响下土霉素在黑土上的吸附行为 被引量:4
8
作者 陈薇薇 陈涛 +3 位作者 杨平 郭平 张文卿 张馨元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240-244,共5页
采用批量平衡吸附法研究了重金属Cu^(2+)对四环素类抗生素土霉素(OTC)在东北地区典型黑土上吸附热力学的影响,以及Cu^(2+)共存时溶液初始p H值和OTC添加顺序对OTC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Freundlich吸附模型对不同浓度Cu^(2+)影响下OTC在... 采用批量平衡吸附法研究了重金属Cu^(2+)对四环素类抗生素土霉素(OTC)在东北地区典型黑土上吸附热力学的影响,以及Cu^(2+)共存时溶液初始p H值和OTC添加顺序对OTC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Freundlich吸附模型对不同浓度Cu^(2+)影响下OTC在黑土上的吸附热力学过程能够进行较好地描述(R≥0.990,P<0.01),共存Cu^(2+)能够促进黑土对OTC的吸附,且促进作用随着Cu^(2+)浓度的增加而增大,OTC吸附量大小顺序符合100 mg/L Cu^(2+)+OTC>50 mg/L Cu^(2+)+OTC>OTC。p H值可以通过改变OTC的电荷状态显著影响OTC在黑土上的吸附,OTC的吸附量随着p H值的升高而降低,当p H值≤6.90时OTC的吸附量下降趋势不显著,当p H值>6.90时其吸附量显著下降,尤其当p H值>9.56时,OTC的吸附量急剧下降。共存Cu^(2+)并未改变OTC在不同p H值条件下的吸附规律,但促进了OTC在黑土上的吸附,且促进作用与Cu^(2+)浓度成正比。Freundlich吸附模型对Cu^(2+)共存时OTC添加顺序对黑土吸附OTC的热力学过程也能进行较好地描述(R≥0.936,P<0.01),黑土对OTC的吸附能力随着OTC添加顺序的不同而改变,OTC吸附量大小顺序符合TOTC+Cu(二者同时加入)>TOTC(先加入OTC)>TCu(先加入Cu^(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霉素(OTC) 共有Cu2+ 吸附 黑土 热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