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中国古代华夷关系演变规律的理性思考——华夷关系的历史定位、演变轨迹与文化选择 被引量:5
1
作者 赵永春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8-156,共9页
"中华(中国)多元一体"观念不仅是一个政治概念,也是一个学术概念,符合中国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实际。"中华多元一体格局"之内的华夷两大势力经过碰撞、冲突,以至此消彼长、互为主导,加深了各方的了解和民族认同,淡化... "中华(中国)多元一体"观念不仅是一个政治概念,也是一个学术概念,符合中国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实际。"中华多元一体格局"之内的华夷两大势力经过碰撞、冲突,以至此消彼长、互为主导,加深了各方的了解和民族认同,淡化了"华夷之辨"、"尊夏贱夷"等观念,促使各民族逐步凝聚在一起,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华夏汉族王朝和夷狄族王朝的文化建设,都不仅仅是一元化的"汉文化"继承和选择,而是对前朝及同时并立的各民族王朝的多元文化作出重新选择、吸收和整合工作,从而建立起一种有别于以前的"汉文化"、同时也不同于西方学者所说的"第三文化"的新质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的不断选择、吸收和整合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这种多元文化的选择、吸收和整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多元一体 华夷关系 汉化 第三文化 新质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搭建跨学科研究的国际平台——“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方法论探索与学科构建”高级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
作者 宋鸥 欧春荣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04-106,共3页
关键词 历史学 国际关系学 学术研讨会 民族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历史:以“东亚模式”为视角 被引量:2
3
作者 彭慕兰 王剑 李文玉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24-231,共8页
明清以来,佃户通过各种方式获得了非常牢固的土地使用权,进而促使其加大了对土地的投入,并广泛地参与地方事务。为了增加收入,以家庭为主的经营性手工业迅速发展,农业与农村手工业相结合成为中国富裕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这个模式... 明清以来,佃户通过各种方式获得了非常牢固的土地使用权,进而促使其加大了对土地的投入,并广泛地参与地方事务。为了增加收入,以家庭为主的经营性手工业迅速发展,农业与农村手工业相结合成为中国富裕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这个模式促进了人口的迁移,政府也能以此来解决其他生态压力较大地区的社会发展问题。这一模式在18世纪末期是停滞的,并于19世纪以后便开始解体了。随着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中国沿海地区在新机遇之下得到发展的同时,也拉大了和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这个发展模式对中国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为大部分人提供了高于全球平均标准的生活水平。尽管它已走到了其发展的极限,但对这个模式的评价,应当将其视做通向现代世界道路的一个特别模式,需要依据中国自身的情况来给予恰当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发展模式 土地所有权权益 世界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金王朝与中华多元一体的关系 被引量:9
4
作者 程尼娜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17,共3页
2005年10月15日—16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和《历史研究》编辑部在天津联合举办“中国传统社会基本问题论坛”。“论坛”特别注重中国传统社会演进的重大问题、基本脉络的认识把握与理论提升,以及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议题大多是中国... 2005年10月15日—16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和《历史研究》编辑部在天津联合举办“中国传统社会基本问题论坛”。“论坛”特别注重中国传统社会演进的重大问题、基本脉络的认识把握与理论提升,以及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议题大多是中国古代史教学科研中值得深思的共性疑难,故与会者唇枪舌剑,彼此交锋,讨论非常热烈。还在相互论难中迸发出不少智慧火花,提高和升华了理论认识。争鸣议论的热点主要是:历史观与中国传统社会研究理论范式的清理与建构,包括唯物史观、文化史观、阶级分析方法等;中国传统社会的阶段性发展与变迁,例如唐宋变革、文明冲突与中华多元一体、思想与社会的互动等;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构造、集团、分层及利益冲突整合等等。与会者普遍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史学研究突破了“五朵金花”之类的单调理论范式,在具体深入的断代研究和专门研究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应予以充分肯定。但是,倘若仅仅满足于断代或专门的具体研究,局限性较大。只有具体研究与基本问题探讨共同发展,相得益彰,才能积极推动中国古代史研究的繁荣。现将与会专家的代表性论说荟萃如下,以飨同好,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王朝 多元一体 中国 辽朝 金朝 历史发展 国家结构 13世纪 北方民族 南北朝 一体多元 边疆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金人的“中国”历史认同--以《大金德运图说》为中心的讨论 被引量:12
5
作者 赵永春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27,共13页
金人编成的《大金德运图说》一书,充分反映了金人对“中国”历史的认同观念。书中收录的德运承袭图,认同从神话传说人物伏羲至宋辽金时期的中国历史发展谱系,并将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分裂时期的中国正统分成两个分支,在两个分支旁边标注... 金人编成的《大金德运图说》一书,充分反映了金人对“中国”历史的认同观念。书中收录的德运承袭图,认同从神话传说人物伏羲至宋辽金时期的中国历史发展谱系,并将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分裂时期的中国正统分成两个分支,在两个分支旁边标注有南燕、后燕、北燕、姚秦、赫连夏等少数民族政权,不仅将“五德终始”学说的单线性发展模式改为复线性发展模式,认同汉族和少数民族都可以称正统,并且认为正统和非正统都是“中国”,充分反映了金人对整个“中国”历史的认同意识。由于“五德终始”学说的单线性中国历史发展模式受到了复线性中国历史发展实际的挑战,所以,金人在关于金朝的德运讨论中,出现了“继唐”“继宋”“继辽”等观点的分歧,这不仅从侧面反映出金人对唐代历史、宋代历史和辽代历史均有认同意识,也促使“五德终始”学说这一单线性中国历史发展模式的理论逐步走向终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历史认同 五德终始说 德运问题大讨论 金朝政权 《大金德运图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夫余国与汉魏晋王朝的朝贡关系 被引量:6
6
作者 程尼娜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66-172,共7页
夫余国建立于西汉武帝时期,最盛时分布在西流松花江流域到嫩江下游地区。最迟西汉末年夫余国已与西汉王朝建立朝贡关系,夫余王谨守朝贡制度规则,得到汉朝授予藩属王的印绶和玉匣。汉魏晋时期夫余朝贡活动先后由汉朝的玄菟郡、辽东郡,魏... 夫余国建立于西汉武帝时期,最盛时分布在西流松花江流域到嫩江下游地区。最迟西汉末年夫余国已与西汉王朝建立朝贡关系,夫余王谨守朝贡制度规则,得到汉朝授予藩属王的印绶和玉匣。汉魏晋时期夫余朝贡活动先后由汉朝的玄菟郡、辽东郡,魏晋王朝的幽州、护东夷校尉府管辖,在夫余国强盛时期曾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亚朝贡体系。两晋时期,在东北朝贡成员之间发生战争时,世守忠孝的夫余国得到晋朝的扶持和保护,但当晋朝内乱,夫余国失去中央王朝的保护后,迅速衰落乃至亡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夫余国 两汉 魏晋 朝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澶渊之盟”对宋辽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赵永春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1-138,共8页
"澶渊之盟"有关"兄弟之国"的约定对宋辽百年和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但有关"岁币"的约定以及双方领土利益的驱使,又为双方"友好"关系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最终导致宋辽关系的破裂。"... "澶渊之盟"有关"兄弟之国"的约定对宋辽百年和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但有关"岁币"的约定以及双方领土利益的驱使,又为双方"友好"关系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最终导致宋辽关系的破裂。"澶渊之盟"及其以后的宋辽百年之好不是宋朝"用金钱买来的和平",而是宋朝用其完全可以和辽朝抗衡的实力换来的"和平"。实际上,"澶渊之盟"对宋辽关系的发展既有积极方面的影响,也有消极方面的影响,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盟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澶渊之盟 宋辽关系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朝与高丽使者往来分期探赜——兼论东亚封贡体系确立的时间 被引量:6
8
作者 陈俊达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4期99-107,共9页
根据辽丽双方遣使的特点,以高丽是否为辽朝属国、辽朝与高丽间的使者往来是否制度化等为依据,可将辽丽使者往来划分为四个时期,即平等往来期(922年至994年2月)、非制度化遣使期(994年2月至1038年8月)、制度化遣使期(1038年8月至1116年4... 根据辽丽双方遣使的特点,以高丽是否为辽朝属国、辽朝与高丽间的使者往来是否制度化等为依据,可将辽丽使者往来划分为四个时期,即平等往来期(922年至994年2月)、非制度化遣使期(994年2月至1038年8月)、制度化遣使期(1038年8月至1116年4月)、衰落消亡期(1116年4月至1123年8月)。重熙七年(1038年)八月,高丽"始行契丹重熙年号"应作为东亚封贡体系正式形成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朝 高丽 东亚 封贡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日与东亚共同体:从历史到现实 被引量:3
9
作者 杨军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16,共2页
近年来,“东亚共同体”问题已经成了东亚各国学术界不同领域热烈讨论的一个共同话题。不仅如此,东亚各国的商界和政界的精英也参加进来,以不同方式鼓动和推进“东亚共同体”的构建。东亚各国经济上相互依赖的加深固然给“东亚共同体”... 近年来,“东亚共同体”问题已经成了东亚各国学术界不同领域热烈讨论的一个共同话题。不仅如此,东亚各国的商界和政界的精英也参加进来,以不同方式鼓动和推进“东亚共同体”的构建。东亚各国经济上相互依赖的加深固然给“东亚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不可否认,对迅速发展变化的东亚地区前景的担忧,是许多人鼓吹“共同体”意识的另外一种重要推动力量。经过千百年的演进,东亚似乎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是像现在欧洲国家一样,超越民族国家的界限,形成一种新的共同体?还是要重蹈欧洲国家的旧日覆辙,在融成共同体之前也来一番你死我活的较量?无疑,对东亚历史的再认识是我们思考这一问题的起点。目前东亚国家不仅生活在现实里,也徘徊在历史中。东亚国家间关系中时隐时现的矛盾和问题,无不与历史的纠葛纠缠在一起。人们不仅要问:我们构建“东亚共同体”的历史基础有多少?或者说历史能给“东亚共同体”的构建带来什么?正是为了解读这些问题,我们组织了这个专栏。应邀参加本专栏讨论的作者有在国际学术界声明显赫的“学界泰斗”,也有初出茅庐的青年学子。尽管他们的地位和视角不同,观点差异很大,但思考的主线都是“东亚共同体”的历史经验问题,每一篇文章都不乏予读者以启迪的真知灼见。我们相信这组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日本 东亚共同体 互动模式 冷战时期 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盛意使华与鸦片战争期间的中法关系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书源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8-24,39,共8页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 ,法国对中英冲突采取了谨慎的中立政策 ,并于 1 841年 4月派出以真盛意为首的观察团前往中国进行观察。真盛意等人不具备外交谈判的资格 ,却擅自与中国官员进行了多次交涉。他们以调停、助战为诱饵 ,试图谋求法国在华...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 ,法国对中英冲突采取了谨慎的中立政策 ,并于 1 841年 4月派出以真盛意为首的观察团前往中国进行观察。真盛意等人不具备外交谈判的资格 ,却擅自与中国官员进行了多次交涉。他们以调停、助战为诱饵 ,试图谋求法国在华的特权与利益。这些活动是法国对华政策由旁观转为主动侵略的序曲。其中一些建议主张后来为法国政府采纳。这些活动虽未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协定 ,但却获得了中国给予法国与英人相同利益的保证及对法国的好感。继之而来的法国代表拉萼尼利用这两点影响不仅轻易得到了与英人一样的特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盛意 鸦片战争 士思利 中法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历史学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云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7-71,共5页
“应用史学”的提出是我国社会发展对史学研究提出的要求,载体的多样性、作业的田野化、史家的职业化和操作的市场化是“应用史学”特点,文物的开发和利用、历史知识的普及、口述史料的挖掘、史学的影视产业及提供咨询服务和决策参考是... “应用史学”的提出是我国社会发展对史学研究提出的要求,载体的多样性、作业的田野化、史家的职业化和操作的市场化是“应用史学”特点,文物的开发和利用、历史知识的普及、口述史料的挖掘、史学的影视产业及提供咨询服务和决策参考是“应用史学”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 现实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忠君与忠社稷关系辨——论明代土木之变中的士大夫政治价值观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佳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54-160,共7页
在明代土木之变过程中,士大夫群体劝阻英宗亲征,拥立郕王即位,复又力主以礼奉迎英宗还朝,这些行为含有效忠君主之意向,然皆是以社稷利益为政治考量的基点。由此反映出士大夫这一政治角色确有忠君之内涵,然其旨归不限于对君主个人意愿的... 在明代土木之变过程中,士大夫群体劝阻英宗亲征,拥立郕王即位,复又力主以礼奉迎英宗还朝,这些行为含有效忠君主之意向,然皆是以社稷利益为政治考量的基点。由此反映出士大夫这一政治角色确有忠君之内涵,然其旨归不限于对君主个人意愿的服从,更根本的诉求还是将君主纳入社稷,亦即国家管理体系与利益层面,从整体着眼,以是否有利于实现朝廷的稳定与百姓的福祉等政治诉求,作为判断何种行为取向更具有合理性的依据,这是士大夫的核心政治价值观。在土木之变过程中,先秦以来社稷为重,君为轻的政治理念被反复强调,并成为明代士大夫群体意识形态中较为活跃的一种倾向,这种倾向构成支撑明中期以后士风趋向张扬的重要资源。从此而后,明朝臣下的谏诤之风陡然而盛,士大夫之君臣共治天下的政治理念趋于清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稷 君主 士大夫 政治价值观 明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放前河北省的租佃关系 被引量:1
13
作者 乌廷玉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92-98,共7页
一、佃农的一般状况 1.河北省佃农的分布:据1933年实业部调查,河北省佃农占农户总数13%,半佃农占25.4%。1937年以后的十余年间,在日伪及国民党扩大内战时期,由于政治腐败,剥削沉重,自耕农破产加速,河北省佃农所占比例进一步扩大。据... 一、佃农的一般状况 1.河北省佃农的分布:据1933年实业部调查,河北省佃农占农户总数13%,半佃农占25.4%。1937年以后的十余年间,在日伪及国民党扩大内战时期,由于政治腐败,剥削沉重,自耕农破产加速,河北省佃农所占比例进一步扩大。据河北省土改时期的档案记载,1947年在冀南区十四个典型村中,贫农占总户数37%,中农占56%。在冀中区四十一个典型村中,贫农占31%,中农占61%。在冀东区二村,贫农占22%,中农占43.5%。由此可见,河北省在解放以前,在全省57个典型村中,贫农平均占农户总数30.2%,中农平均占总数53.5%,以上两个阶层共占农户总数83.7%。但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放前 河北 租佃关系 高利贷 地主 地租形态 剥削率 佃约 佃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亚区域的历史透视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乃和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7-30,共4页
进入21世纪以来,"东北亚"成为国际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区域。无论是令世人眩目不暇的各种争端和事件,还是萦绕耳畔的建构"东亚共同体"的各种声音,都需要探究甚至"拷问"其深层次的缘由。回顾历史,... 进入21世纪以来,"东北亚"成为国际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区域。无论是令世人眩目不暇的各种争端和事件,还是萦绕耳畔的建构"东亚共同体"的各种声音,都需要探究甚至"拷问"其深层次的缘由。回顾历史,有助于排解众多令人难以纾解的现实纠结和困惑;审视当下,有益于辨识悠长历史演变的旋律和节奏。对东北亚史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探讨尝试着在理论层面上建构新的解读东北亚历史的"路线图";对东北亚区域文人史观的考证呈现出微观实证研究"尺树寸泓"的细腻质感;对东北亚空间的历史透视凸显了中西古今相互比照的"力道";对现代东亚国际体系建构时期区域安全模式的分析扩展了东北亚史研究的空间和维度;对后冷战时代东北亚区域一体化的剖析考验着东北亚各国在主观上如何抉择。历史的"筋骨血肉"俱在,历史学却"身姿百态",因而,东北亚的新"变局"需要新的"东北亚史研究"去辨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亚区域 历史透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国际学术界 美国外交政策 太平洋战争 “东北亚” 冷战初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共同体的观念建构——徘徊于逻辑与历史之间 被引量:1
15
作者 任东波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21,共3页
近年来,“东亚共同体”问题已经成了东亚各国学术界不同领域热烈讨论的一个共同话题。不仅如此,东亚各国的商界和政界的精英也参加进来,以不同方式鼓动和推进“东亚共同体”的构建。东亚各国经济上相互依赖的加深固然给“东亚共同体”... 近年来,“东亚共同体”问题已经成了东亚各国学术界不同领域热烈讨论的一个共同话题。不仅如此,东亚各国的商界和政界的精英也参加进来,以不同方式鼓动和推进“东亚共同体”的构建。东亚各国经济上相互依赖的加深固然给“东亚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不可否认,对迅速发展变化的东亚地区前景的担忧,是许多人鼓吹“共同体”意识的另外一种重要推动力量。经过千百年的演进,东亚似乎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是像现在欧洲国家一样,超越民族国家的界限,形成一种新的共同体?还是要重蹈欧洲国家的旧日覆辙,在融成共同体之前也来一番你死我活的较量?无疑,对东亚历史的再认识是我们思考这一问题的起点。目前东亚国家不仅生活在现实里,也徘徊在历史中。东亚国家间关系中时隐时现的矛盾和问题,无不与历史的纠葛纠缠在一起。人们不仅要问:我们构建“东亚共同体”的历史基础有多少?或者说历史能给“东亚共同体”的构建带来什么?正是为了解读这些问题,我们组织了这个专栏。应邀参加本专栏讨论的作者有在国际学术界声明显赫的“学界泰斗”,也有初出茅庐的青年学子。尽管他们的地位和视角不同,观点差异很大,但思考的主线都是“东亚共同体”的历史经验问题,每一篇文章都不乏予读者以启迪的真知灼见。我们相信这组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共同体 观念建构 逻辑 历史 东亚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谁来引领东亚共同体:历史经验与现实思考
16
作者 王秋彬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1-23,共3页
近年来,“东亚共同体”问题已经成了东亚各国学术界不同领域热烈讨论的一个共同话题。不仅如此,东亚各国的商界和政界的精英也参加进来,以不同方式鼓动和推进“东亚共同体”的构建。东亚各国经济上相互依赖的加深固然给“东亚共同体”... 近年来,“东亚共同体”问题已经成了东亚各国学术界不同领域热烈讨论的一个共同话题。不仅如此,东亚各国的商界和政界的精英也参加进来,以不同方式鼓动和推进“东亚共同体”的构建。东亚各国经济上相互依赖的加深固然给“东亚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不可否认,对迅速发展变化的东亚地区前景的担忧,是许多人鼓吹“共同体”意识的另外一种重要推动力量。经过千百年的演进,东亚似乎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是像现在欧洲国家一样,超越民族国家的界限,形成一种新的共同体?还是要重蹈欧洲国家的旧日覆辙,在融成共同体之前也来一番你死我活的较量?无疑,对东亚历史的再认识是我们思考这一问题的起点。目前东亚国家不仅生活在现实里,也徘徊在历史中。东亚国家间关系中时隐时现的矛盾和问题,无不与历史的纠葛纠缠在一起。人们不仅要问:我们构建“东亚共同体”的历史基础有多少?或者说历史能给“东亚共同体”的构建带来什么?正是为了解读这些问题,我们组织了这个专栏。应邀参加本专栏讨论的作者有在国际学术界声明显赫的“学界泰斗”,也有初出茅庐的青年学子。尽管他们的地位和视角不同,观点差异很大,但思考的主线都是“东亚共同体”的历史经验问题,每一篇文章都不乏予读者以启迪的真知灼见。我们相信这组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共同体 历史经验 现实思考 东盟 东亚多边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欧洲一体化运动发生发展的基本历史动因 被引量:2
17
作者 惠一鸣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66-71,共6页
欧洲一体化运动是一场史无前例的人类工程。它诞生的前提条件是欧洲在本世纪前半期所 经历的毁灭性灾难。欧洲人从中认识到了民族主义发展模式的危害,开始寻求共同发展、共同繁 荣的道路。欧洲的历史为这个选择奠定了观念上、文化上和... 欧洲一体化运动是一场史无前例的人类工程。它诞生的前提条件是欧洲在本世纪前半期所 经历的毁灭性灾难。欧洲人从中认识到了民族主义发展模式的危害,开始寻求共同发展、共同繁 荣的道路。欧洲的历史为这个选择奠定了观念上、文化上和社会形态上的基础。冷战的爆发使这 一运动的发展获得了加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 一体化运动 法兰克王国 民族主义 德国 法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人自称“中国”考论 被引量:14
18
作者 赵永春 李玉君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43-149,共7页
辽人"中国意识的觉醒",并非是到了辽兴宗以后才出现,而是早在契丹建国之初,契丹人就已经受其先祖鲜卑人以及隋唐契丹"化内人"的影响,开始以"炎黄子孙"自诩,并以"中国"自居了。到了辽圣宗时期,... 辽人"中国意识的觉醒",并非是到了辽兴宗以后才出现,而是早在契丹建国之初,契丹人就已经受其先祖鲜卑人以及隋唐契丹"化内人"的影响,开始以"炎黄子孙"自诩,并以"中国"自居了。到了辽圣宗时期,由于契丹人正统意识觉醒,又在自称"中国"的基础上,开始自称正统。辽兴宗以后,中国正统意识进一步增强,公开向国人及宋、高丽等国宣称辽朝是中国正统。辽人自始至终自称"中国",主要是利用和发挥历史上比较宽泛的"中国"概念,以为自己居于"天下之中"的缘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人 中国 炎黄子孙 正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代品官命妇获封赠途径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赵永春 王姝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5-171,共7页
金代妇女获得朝廷封赠品官命妇封号,主要途径是依靠家庭成员中品官达到一定品阶后的推恩。当品官达到封赠标准时,作为品官妻室的正室、继室均可从夫荣而受封,次室受封赠,其夫至少为一字王或爵级正从一品以上。作为品官母辈,凡符合封赠资... 金代妇女获得朝廷封赠品官命妇封号,主要途径是依靠家庭成员中品官达到一定品阶后的推恩。当品官达到封赠标准时,作为品官妻室的正室、继室均可从夫荣而受封,次室受封赠,其夫至少为一字王或爵级正从一品以上。作为品官母辈,凡符合封赠资格,品官家庭中嫡母均可凭子贵受封赠为品官命妇;庶母、继母若凭子贵而受封赠,其子至少为一字王或正从三品以上爵。金代妇女亦可凭孙、曾孙辈贵而受封,但其孙、曾孙至少或为一字王,或为正从三品以上爵。同时,金代少部分妇女亦可通过自身功绩而受封为品官命妇。金廷通过诸多途径封赠品官命妇,最终仍是稳定官员、标榜这类女性美德与达到社会教化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代 品官命妇 封赠 《金史》 《大金国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国民族理论构建的再探索 被引量:7
20
作者 赵永春 李玉君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4-122,167,共10页
民族应该划分为狭义民族和广义民族两种,狭义民族是指具备斯大林所说的民族四大特征或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民族六大特征的具体的某一个民族共同体,如汉族、匈奴族、蒙古族等等;广义民族则指具有或某种程度具有民族特征的包括两个... 民族应该划分为狭义民族和广义民族两种,狭义民族是指具备斯大林所说的民族四大特征或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民族六大特征的具体的某一个民族共同体,如汉族、匈奴族、蒙古族等等;广义民族则指具有或某种程度具有民族特征的包括两个狭义民族以上的多个狭义民族的人们共同体,如原始民族、古代民族、游牧民族、中华民族(即国族)等等。目前一些学者所引用的西方和日本学者有关民族“是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民族定义,不过是广义的“国族”定义而已,既不包括狭义民族,也不包括其余的广义民族,不能颠覆具有普遍意义的民族概念。从西方传入的“族群”概念涵义模糊,如果说“族群”是处于“政治共同体”的“民族”下位的话,那么,“族群”就具有发展成为“政治共同体”的“民族”并建立自己民族国家的必然前景,是十分有害的;如果说“族群”是指斯大林所说的具有四特征的“民族”下位的话,不见得比斯大林所说的“部族”高明多少;如果说“族群”是指斯大林四特征的民族的话,更没有必要用“族群”颠覆“民族”。我国学者已经在吸取、改造斯大林民族理论的基础之上形成了我们自己的民族理论体系,没有必要以西方没有形成统一认识的民族理论为圭臬,并按照他们的理论用“国族”和“族群”去颠覆民族,应该形成我们自己的有关民族理论的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国族 族群 斯大林民族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