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2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吉林大学文物室藏古陶文 被引量:4
1
作者 吴振武 于闰仪 刘爽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94-99,共6页
吉林大学文物室藏着一批古陶文实物 ,皆未经著录。作者按国别与时代 ,对这些陶文作了分类整理。文中对若干陶文的释读 ,提出了新的意见。
关键词 陶文 吉林大学 考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说选刊》的复刊与改版——当代文学选刊面貌生成之一
2
作者 李振 王震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5-113,共9页
世纪之交文学刊物的改制大潮,在推动文学变迁、作品传播和作者凝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长达四十多年的办刊历史中,《小说选刊》于1995年的复刊和2006年的改版,应该是两次重要且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文学节点。促使《小说选刊》... 世纪之交文学刊物的改制大潮,在推动文学变迁、作品传播和作者凝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长达四十多年的办刊历史中,《小说选刊》于1995年的复刊和2006年的改版,应该是两次重要且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文学节点。促使《小说选刊》复刊、改版的因素,既有出版市场发生了变化这一外部原因,也有影响期刊出版的运行机制、编辑理念等内部原因。对它们的考察,既可以看作是对当代文学选刊面貌生成的一种考察,也可以看作是对当代文学如何生产、传播,以及经典化的内部肌理的一次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选刊》 复刊 改版 文学选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晚唐的社会变迁与文学中的情感呈现
3
作者 刘顺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7-102,共16页
中晚唐是重大历史事件后制度、观念与社会结构的调整期,感知古今之别、重视历史流变中的制度变迁与历史体验,为中晚唐文学的情感呈现奠定了基调。身处财经、地方行政及举选制度叠加更变中的士人,有着浓厚的漂泊、孤独、困窘乃至怨恨等情... 中晚唐是重大历史事件后制度、观念与社会结构的调整期,感知古今之别、重视历史流变中的制度变迁与历史体验,为中晚唐文学的情感呈现奠定了基调。身处财经、地方行政及举选制度叠加更变中的士人,有着浓厚的漂泊、孤独、困窘乃至怨恨等情感,同时也因其职任而有不能当其职的愧悔与自省。在频繁的迁移与激烈的资源竞争中,重视两性之情与亲子之爱,以及借途私人空间的营造安顿身心的疲惫,成为士人应对生存压力的重要路径,并由之产生了新型家庭关系与男女关系模式。但缘于生存与身份认同的压力,中晚唐士人在对弱者有着深切同情的同时,对处于同一圈层的士人却有着人心不古、人面兽心的感慨与指责。人之为人的问题也由之在人兽之间的框架下,得到了具体的展现,并构成了中晚唐文学拼图中一个崭新的板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唐 社会变迁 制度更变 情感基调 愧悔与自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调研——以96条标语口号分析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严俊 禹平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3-57,共5页
标语口号不仅可以宣传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理念和措施,而且也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标志。在对长春市、辽源市人口与计生标语口号抽样调查基础上,对吉林省人口与计生标语口号现状进行评估。吉林省的人口与计生标语口号语言规范,... 标语口号不仅可以宣传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理念和措施,而且也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标志。在对长春市、辽源市人口与计生标语口号抽样调查基础上,对吉林省人口与计生标语口号现状进行评估。吉林省的人口与计生标语口号语言规范,内容科学合理,从正面鼓励、倡导入手,态度鲜明,含义明确,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确保了标语口号被社会公众所认可接受,产生积极正面的社会影响。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了解受众需求,宣传内容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针对不同群体开展体现人文关怀特点的标语口号宣传;充分利用各类传播媒介,特别是新兴媒介,探索宣传新形式,实现人口与计生标语口号宣传的广覆盖;从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整体文明层次的角度,对城市的公益广告牌统筹规划,将人口与计生标语口号纳入公益广告宣传的重要内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与计划生育 标语口号 现状 吉林省 传播媒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烧船厂”与近代吉林城市消防变迁——以宣统三年吉林省城大火为中心 被引量:2
5
作者 管书合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0-65,共6页
宣统三年(1911)四月,吉林省城吉林市发生了一起特大火灾。引起这场火灾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城市建筑风格不利防火,二是消防力量相对不足,三是官府扑救不力。火灾结束以后,吉林市进行了以消防为中心的城市重建。在政府统一规划下,拓宽... 宣统三年(1911)四月,吉林省城吉林市发生了一起特大火灾。引起这场火灾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城市建筑风格不利防火,二是消防力量相对不足,三是官府扑救不力。火灾结束以后,吉林市进行了以消防为中心的城市重建。在政府统一规划下,拓宽街道,制订临街房屋样式,限制各种易于引火的木制品的使用,还制定了其他一系列加强消防的办法。社会各界也开始创办各类民间救火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市 火灾 清政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花落玫瑰兴:花之喻与中国近现代文学女性的情感嬗变
6
作者 王桂妹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0-91,共12页
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巨变推动着国人的情绪样貌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变,“情与爱”突破传统礼教的束缚上升为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参数,尤其对女性解放产生了空前的影响,借助文学女性笔下的“花之喻”便可豹窥中国近现代女性的情感嬗... 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巨变推动着国人的情绪样貌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变,“情与爱”突破传统礼教的束缚上升为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参数,尤其对女性解放产生了空前的影响,借助文学女性笔下的“花之喻”便可豹窥中国近现代女性的情感嬗变。以秋瑾、徐自华、吕碧城、张默君等为代表的第一代知识女性偏爱梅花,她们的咏梅诗既继承了传统文人借花比德的精神传统,也展露出近代知识女性各具风采的情感特征。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承载着现代爱情意蕴的玫瑰取代传统梅花成为新文学女性热烈情感和自由追求的载体。但是,源自西方的爱情玫瑰舶来本土之后却发生了有趣的形变,由“夜莺玫瑰”转变成“杜鹃玫瑰”并在玫瑰的颜色上有了红白之分,由此透露出新文学女性情感嬗变中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花 玫瑰 情感嬗变 文学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职业女性“花瓶”之称及文学书写
7
作者 王桂妹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7-83,共7页
“花瓶”是20世纪30—40年代社会保守派对现代职业女性的蔑称,意指这些女性没有实际工作能力,只配装点门面乃至供人赏玩,由此也激发了思想界的论争以及女性为洗雪花瓶之辱所作的抗争与反思。作为一种备受热议的社会现象,“女性与花瓶”... “花瓶”是20世纪30—40年代社会保守派对现代职业女性的蔑称,意指这些女性没有实际工作能力,只配装点门面乃至供人赏玩,由此也激发了思想界的论争以及女性为洗雪花瓶之辱所作的抗争与反思。作为一种备受热议的社会现象,“女性与花瓶”也成为文学争相描摹的对象,并受到新兴媒介的关注。由社会舆论、文学书写、新兴媒介共同塑造的“花瓶”形象既记录了中国现代职业女性的初始状态,也与当下职业女性的境遇构成了远程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职业女性 花瓶 文学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经验的“感性”溯源与当代美育价值 被引量:4
8
作者 孟凡君 《社会科学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8-144,共7页
在现代美学史上,审美经验概念的诞生具有里程碑意义。对“审美经验”进行语义溯源、本体追问和辩证反思,“感性”构成其核心语义。审美经验的“感性”研究史包含着感官感性、感性认知、感觉等整个语义家族的生成和流变。在当代认知神经... 在现代美学史上,审美经验概念的诞生具有里程碑意义。对“审美经验”进行语义溯源、本体追问和辩证反思,“感性”构成其核心语义。审美经验的“感性”研究史包含着感官感性、感性认知、感觉等整个语义家族的生成和流变。在当代认知神经美学与审美人类学的探索中,审美经验的神经生理实体和客观经验对象化、实体化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在20世纪以来的工业理性背景中,审美经验的多重语义与复杂语境模糊并弱化了“感性”意涵及其功能。重提审美经验的感性本质,这将指引我们焕发其感性内涵,同时把当代理性精神和原则融入其中。因而,当代美育应当是包含着科学理性精神的“新感性”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经验 感官感性 感性认知 新感性 美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能更X了”构式的功能及其形成机制
9
作者 禹平 赵晓明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5-73,共9页
“不能更X了”构式形式上是情态的否定表达,后附语气词“了”触发构式定型。“不能更X了”结构的构式化具有认知上的理据性,认知突显转移推动语义范畴渐变,客观识解转向主观识解促进主观义的形成。“不能更X了”构式经历性状强化和感叹... “不能更X了”构式形式上是情态的否定表达,后附语气词“了”触发构式定型。“不能更X了”结构的构式化具有认知上的理据性,认知突显转移推动语义范畴渐变,客观识解转向主观识解促进主观义的形成。“不能更X了”构式经历性状强化和感叹提升等程序,具有感叹性评价功能。构式的发展演化主要体现在“能”的语义范畴变化,与语言接触、语体环境、语用频率及语言使用者的交际心理等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能更X了” 突显转移 构式化 功能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互动教学设计的策略分析 被引量:19
10
作者 韩雪松 牟永贵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58-160,共3页
教学包含教和学两个过程,涉及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而两个主体和两个过程又和谐统一在课堂教学设计之中。教学的关键在于互动,而互动教学成功的关键又在于教学设计。互动教学设计体现了行为主义的教学设计观、认知主义的教学设计观和建... 教学包含教和学两个过程,涉及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而两个主体和两个过程又和谐统一在课堂教学设计之中。教学的关键在于互动,而互动教学成功的关键又在于教学设计。互动教学设计体现了行为主义的教学设计观、认知主义的教学设计观和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观。互动教学设计的策略是"四个注重",即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多媒体教学、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注重模块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互动教学设计 认识 影响因素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专题讨论) 被引量:3
11
作者 方长安 王桂妹 +2 位作者 王本朝 方长安 黄发有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2期117-120,共4页
[主持人语]20世纪的中国,被迫卷入了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全球化对中国最重要的影响,莫过于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建构与确立。20世纪中国文学是全球化历史的产物。它既记载了古老中国被迫向世界敞开大... [主持人语]20世纪的中国,被迫卷入了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全球化对中国最重要的影响,莫过于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建构与确立。20世纪中国文学是全球化历史的产物。它既记载了古老中国被迫向世界敞开大门、承认并学习“他者”的苦难历程,也积极参与了“国民性”的挖掘和改造工程,参与了现代民族国家地理的绘制和新的中国形象的想象与构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生、发展和基本特征,同民族主义情绪之间存在着直接而深刻的关联。然而,由于现代世界和中国历史上的某些事件,特别是民族主义本身的复杂性,使得长期以来文学研究界很少关注民族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间的复杂关系,更谈不上系统而深入的学理式分析研究。有鉴于此,我们试图从不同角度和方面梳理、审视民族主义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运动与思潮的影响,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中所表现出的民族主义情感、意识及其书写方式和特征。 20世纪跨度很大,民族主义在不同时期的表现程度、形态与特征也颇为不同,它对文学的辐射情形和文学对它的反应程度在不同时期也有着很大差异。所以,在研究中,我们努力回到历史现场,弄清当时知识分子特别是作家们是如何理解、言说民族和民族主义的,弄清他们的理解、言说背后复杂的国际、国内政治与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西方 民族主义 想象 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学院“有限市场化”发展战略模型与要素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褚鑫 岳辉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11-215,共5页
如何在孔子学院的发展过程引入市场机制是孔子学院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笔者描述了孔子学院"有限市场化"发展战略模型的要素:以"和"为核心的辩证中庸思想;以"礼"为核心的社会价值观;以"... 如何在孔子学院的发展过程引入市场机制是孔子学院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笔者描述了孔子学院"有限市场化"发展战略模型的要素:以"和"为核心的辩证中庸思想;以"礼"为核心的社会价值观;以"需求"为核心的市场文化。进而提出了孔子学院"有限市场化"这一新概念。我们利用孔子学院"有限市场化"的理论模型描述和测度了孔子学院融入市场的机制和过程。我们认为,孔子学院"有限市场化"是符合中国特色和国际市场需求的发展模式,是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最基础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学院 有限市场化 媒介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展示危机到参与重建——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发展简论 被引量:4
13
作者 吴景明 刘中树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56-264,共9页
生态危机是生态文学产生的前提,生态文学是文坛对生态危机的积极应对。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形成了先声、发生、发展和深化四个阶段,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生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倡导人与自然和谐,批判生态现状、反思问题根源、感... 生态危机是生态文学产生的前提,生态文学是文坛对生态危机的积极应对。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形成了先声、发生、发展和深化四个阶段,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生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倡导人与自然和谐,批判生态现状、反思问题根源、感悟自然奥秘、建构诗意精神家园,体现了文学在工业化时代对人文精神的坚守和对"生态乌托邦"的守望,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社会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危机 生态文学 发展阶段 艺术特征 主题价值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文学时代的“经典焦虑症”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健 刘素敏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1期128-132,共5页
伴随着经典文学时代的终结与后文学时代的来临,"经典焦虑症"在文学研究中普遍蔓延开来。这是由经典性期待而生成的一种恐惧的、焦虑性的"情感综合症"。它既是对当代文学的经典缺失的焦虑,也是对当代文学危机的忧虑... 伴随着经典文学时代的终结与后文学时代的来临,"经典焦虑症"在文学研究中普遍蔓延开来。这是由经典性期待而生成的一种恐惧的、焦虑性的"情感综合症"。它既是对当代文学的经典缺失的焦虑,也是对当代文学危机的忧虑与恐惧,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经典文学时代走向后文学时代的时代症候,出入于各种经典话语场。正是文学经典主义的现实存在及人们对文学经典主义的坚持,导致了"经典焦虑症"的产生。只有顺应文学生活的转变,才能正确地认识当前随着各种新媒介崛起与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形成的,有别于经典文学时代的各种"后文学"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问题 经典焦虑症 信息社会 后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乡文学: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自然文化追求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学谦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71-77,共7页
还乡文学是 2 0世纪乡土文学的一种形态 ,其中心话语是自然文化 ,即归依自然。它是一种心理原型。在还乡文学中 ,乡土人生及其风俗人情是自然文化的价值隐喻 ,具体表现为三种价值形态 :一、精神家园 ,是现代人疲惫、孤独的灵魂的安息之... 还乡文学是 2 0世纪乡土文学的一种形态 ,其中心话语是自然文化 ,即归依自然。它是一种心理原型。在还乡文学中 ,乡土人生及其风俗人情是自然文化的价值隐喻 ,具体表现为三种价值形态 :一、精神家园 ,是现代人疲惫、孤独的灵魂的安息之地 ;二、精神动力 ,激发人生不断求索、奋进 ;三、批判的尺度 ,是进行社会批判、文化批判、文明批判的终极价值 ,特别是在文明批判方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乡文学 心理原型 终极价值 终极审判 20世纪 中国 乡土文化 精神家园 文明批判 文化批判 社会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解放与家国话语:抗战时期的“贤妻良母”论争及文学书写 被引量:11
16
作者 王桂妹 王思侗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0-189,共10页
在中国女性解放的现代历史进程中,晚清时期所输入的传统与现代并蓄的新式教育理念“贤妻良母主义”,虽经五四时期现代“娜拉精神”的冲击而黯然失色,但并没有就此销声匿迹,而是成了一股强劲的隐性挑战力量,并在抗战前后勃兴为一场大规... 在中国女性解放的现代历史进程中,晚清时期所输入的传统与现代并蓄的新式教育理念“贤妻良母主义”,虽经五四时期现代“娜拉精神”的冲击而黯然失色,但并没有就此销声匿迹,而是成了一股强劲的隐性挑战力量,并在抗战前后勃兴为一场大规模的“妇女回家论”和“贤妻良母主义”大论争。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进步知识界(女界)在驳斥国民政府及保守知识界复古论调的同时,也向广大女性提出了“从国家”“从民族”,做“国家的良母”“民族的贤妻”的新要求,号召广大女性走出家庭,积极参与到抗战救亡的洪流中。与之相应和,抗战文学也对民族救亡所需要的新贤妻良母进行了身心重塑,进一步书写了抗战女性在担负国家民族与家庭母职/妻职之间的困境,发出了女性解放的进一步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贤妻良母 娜拉精神 《妇女生活》 《妇女共鸣》 “二从八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学的典范:阿来的“山珍三部” 被引量:9
17
作者 于国华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9-63,共5页
阿来的《三只虫草》《蘑菇圈》《河上柏影》三部小说具有浓厚的生态意识。小说从被今天的消费社会强烈需求的青藏高原物产入手,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平等与相互关联,展现了藏地人对自然敬畏的新特征,批判了破坏生态系统和谐,将自然引向深渊... 阿来的《三只虫草》《蘑菇圈》《河上柏影》三部小说具有浓厚的生态意识。小说从被今天的消费社会强烈需求的青藏高原物产入手,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平等与相互关联,展现了藏地人对自然敬畏的新特征,批判了破坏生态系统和谐,将自然引向深渊的欲望动力,同时指出了人与自然和解的希望所在,从而成为生态文学的典范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来 《三只虫草》 《蘑菇圈》 《河上柏影》 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全球化语境下美国戏剧文学的发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胡铁生 韩松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6-110,共5页
美国戏剧文学是在欧洲戏剧文学传统的影响下,在以政治剧为起点、以本民族的"人学"为己任、把"小人物"搬上舞台、对社会及人类自身进行批判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然而,美国戏剧文学的发展之路也曾遭遇了大众消费价值... 美国戏剧文学是在欧洲戏剧文学传统的影响下,在以政治剧为起点、以本民族的"人学"为己任、把"小人物"搬上舞台、对社会及人类自身进行批判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然而,美国戏剧文学的发展之路也曾遭遇了大众消费价值与文艺思想价值之间的冲突;在现今阶段又受到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传统意义上的戏剧文学几乎在性质上被彻底颠覆。秘鲁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略萨为当代美国戏剧文学走出困境做出了榜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戏剧文学 全球化因素 本土化因素 借鉴与发展 局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记忆与时代精神的碰撞——福克纳与大江健三郎互文性创作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靳丛林 姜文莉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9-76,共8页
福克纳与大江健三郎都在与自我和他者的互文中获得灵感,创作出救赎人类灵魂的作品。在两位作家各自互文性的书写中,家宅空间意象的构建与蛛网式作品群内人物的穿梭与再现,使作品内涵与文学传统得以传承;与宗教经典《圣经》的对话中,折... 福克纳与大江健三郎都在与自我和他者的互文中获得灵感,创作出救赎人类灵魂的作品。在两位作家各自互文性的书写中,家宅空间意象的构建与蛛网式作品群内人物的穿梭与再现,使作品内涵与文学传统得以传承;与宗教经典《圣经》的对话中,折射出他们的拯救意识。比较两位作家具有互文性的创作,深入挖掘他们作品中相似的叙事策略下潜藏的不同的历史、文化与政治意蕴,能够为解读大江健三郎迷宫式的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文性 空间意象 人物再现 时代精神 拯救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文学批评史研究的百年历程 被引量:5
20
作者 杨冬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0-77,共8页
自从乔治·圣茨伯利的《欧洲批评和文学趣味史》问世以来,西方文学批评史研究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的艰难历程。然而,时至今日,人们依然对近百年来的批评史研究缺乏一个系统的回顾。本文在概述这一学术史演进历程的基础上,重点评述该... 自从乔治·圣茨伯利的《欧洲批评和文学趣味史》问世以来,西方文学批评史研究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的艰难历程。然而,时至今日,人们依然对近百年来的批评史研究缺乏一个系统的回顾。本文在概述这一学术史演进历程的基础上,重点评述该研究领域的四部代表性著作,并就批评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作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史 百年历程 西方 文学趣味 演进历程 研究领域 学术史 代表性 方法论 著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