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贸易条件变动的宏观经济效应——理论解析与动态计量检验 被引量:10
1
作者 邓创 吴超 《南方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17,共17页
通过构建包含贸易条件的DSGE模型和SV-TVP-FAVAR模型,依次对中国贸易条件变动的宏观经济效应展开理论解析和动态计量检验。研究发现:(1)贸易条件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冲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贸易弹性的高低,当贸易弹性较高时,贸易条件恶化尽... 通过构建包含贸易条件的DSGE模型和SV-TVP-FAVAR模型,依次对中国贸易条件变动的宏观经济效应展开理论解析和动态计量检验。研究发现:(1)贸易条件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冲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贸易弹性的高低,当贸易弹性较高时,贸易条件恶化尽管有助于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但对消费和投资将产生显著的"挤出效应";(2)货币政策目标对贸易条件变动的动态传导机制具有重要影响,以价格稳定为目标的货币政策能够有效缓解贸易条件恶化对消费和投资的"挤出效应";(3)中国贸易条件恶化对宏观经济主要变量的影响在短期内和中长期内存在明显不同,并且在不同时期也表现出显著的阶段性差异,相比于两次金融危机时期,经济新常态下贸易条件恶化的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相对较小,并且对消费和投资产生的"挤出效应"也有所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贸易条件 宏观经济效应 DSGE模型 SV-TVP-FAVA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规制推动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吗?——基于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执行的策略互动视角 被引量:39
2
作者 林秀梅 关帅 《南方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99-115,共17页
通过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打破资源和环境的诅咒,是保持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必要条件。现有对环境规制如何影响经济结构转型的研究往往忽略了财政分权下的地方政府间经济增长竞争引致的环境规制互动行为,进而导致研究结论存在较大差异。... 通过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打破资源和环境的诅咒,是保持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必要条件。现有对环境规制如何影响经济结构转型的研究往往忽略了财政分权下的地方政府间经济增长竞争引致的环境规制互动行为,进而导致研究结论存在较大差异。文章基于政府竞争视角,借助两区制空间Durbin模型对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执行的策略互动行为进行检验,随后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并进行了稳健性检验与传导机制分析。研究发现:标尺竞争机制下,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执行存在相互模仿行为,即邻近地区降低环境规制强度,本地区亦会相应降低环境规制强度,彰显出环境规制的非完全执行特征;环境规制未能促进本地产业结构合理化,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执行互动行为不利于邻近地区产业结构合理的均衡化发展;环境规制有效推动本地产业高度化进程,且地区间环境规制互动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促进产业高度化发展;机制分析结果显示,地方政府环境规制策略互动行为削弱了要素配置效率,不利于产业结构合理化,同时,环境规制激发创新补偿效应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因此,引导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执行良性竞争,有效发挥环境规制对产业转型升级积极作用,有助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规制 执行互动 产业结构合理化 产业结构高度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民币汇率波动与名义利率调控模式选择 被引量:4
3
作者 刘达禹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43-50,共8页
目前,随着贸易保护主义强势复兴和美联储加息窗口的不断迫近,中国货币政策调控难度显著加大。特别是在面对当前经济和汇率的协同下行压力时,利率的调整方向亟待阐明。有鉴于此,构建了一个刻画利率与汇率联动机制的经验方程,随后采用时... 目前,随着贸易保护主义强势复兴和美联储加息窗口的不断迫近,中国货币政策调控难度显著加大。特别是在面对当前经济和汇率的协同下行压力时,利率的调整方向亟待阐明。有鉴于此,构建了一个刻画利率与汇率联动机制的经验方程,随后采用时变系数状态空间模型对其进行估计,从而为阐释利率与汇率间的联动机制提供了经验解释。研究表明:首先,利率与汇率间的关联机制并非一成不变,其中,当人民币币值存在趋势性变化苗头时,中央银行将采取利率顺向操作以降低币值变化的时间成本,而在正常情况下,其通常将采取逆向操作来稳定币值;其次,现阶段中央银行稳定币值的政策意愿依旧明显,这说明人民币仍不具备长期贬值的趋势和苗头;最后,近期利率阶段性下行主要是受到产出和通胀持续低迷的牵拉,这意味着维持国内经济平稳增长,坚守不发生系统性紧缩风险的底线仍是货币政策调控的首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义利率调整 汇率波动 滚动相关系数 状态空间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利折价之谜——基于大股东掏空与监管迎合的探索 被引量:33
4
作者 马鹏飞 董竹 《南开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59-172,共14页
本文以2008-2015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构建"股利支付动机-股利价值效应-股利折价"的分析路径,从大股东掏空与监管迎合视角分析中国"股利折价之谜"。研究发现,当大股东利用现金股利掏空公司时,中小... 本文以2008-2015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构建"股利支付动机-股利价值效应-股利折价"的分析路径,从大股东掏空与监管迎合视角分析中国"股利折价之谜"。研究发现,当大股东利用现金股利掏空公司时,中小投资者倾向退出投资,股利支付公司的价值受损,形成股利折价;但监管迎合动机下的现金股利反而对公司价值存在正向效应,表明投资者认同上市公司迎合监管行为,监管迎合不是股利折价根源。进一步分析发现,大股东还可能将监管迎合作为掩饰其掏空的"面具"。本文首次对"股利折价之谜"进行分析并对其根源精准定位,揭示监管政策的积极作用,反对以往"监管悖论"观点;同时提出未来监管政策应重点关注大股东掏空,提高股利支付公司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金分红 股利折价 大股东掏空 公司价值 监管悖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