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无法解决固有问题 被引量:1
1
作者 艾媛 魏征 《职业技术教育》 2005年第16期72-73,共2页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因违背测试原则而不得不进行"重大"改革.
关键词 大学英语 六级考试 四级考试 语言交际能力 测试内容 题型 高等教育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成人外语教育体制的思考
2
作者 韩丽娜 刘淑范 隋丽爽 《职业技术教育》 2005年第34期91-92,共2页
关键词 外语水平 教育体制 成人 新时期 社会发展 实际应用能力 科技进步 继续学习 资格证书 教育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审美与诗歌文本的陌生化 被引量:7
3
作者 王萍 周桂君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8-112,共5页
诗歌文本的“陌生化”研究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陌生化”手法旨在恢复对生活的感觉,达到审美愉悦。从认知角度讲,感觉的获取过程与认知结构关系密切。一方面,“陌生化”手法破坏了思维的惯性,使已有的认知结构受到冲击;另一方面,认... 诗歌文本的“陌生化”研究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陌生化”手法旨在恢复对生活的感觉,达到审美愉悦。从认知角度讲,感觉的获取过程与认知结构关系密切。一方面,“陌生化”手法破坏了思维的惯性,使已有的认知结构受到冲击;另一方面,认知结构所具有的建构性质又使其被破坏的部分在动态中得以重构。在诗歌文本中,“陌生化”既借助直觉的神秘得以实现,又在意义与所指的关系中展现其审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陌生化 认知结构 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译介学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孙萍 綦天柱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7-92,共6页
译介学专门研究跨文化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起的桥梁作用以及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和价值,研究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在转换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文化信息失落与变形,研究“创造性叛逆”等问题。应用译介学理论研究文学翻译,... 译介学专门研究跨文化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起的桥梁作用以及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和价值,研究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在转换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文化信息失落与变形,研究“创造性叛逆”等问题。应用译介学理论研究文学翻译,会使视野更为开阔,也会加深对文学翻译的理解和认识。根据译介学理论,由中国翻译家用汉语译出的、以汉文形式存在的外国文学作品为创造和丰富汉民族文学所作出的贡献与汉民族本身的文学创作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译介学从理论上肯定了文学翻译是一种再创造活动,肯定了译者的再创造价值,也肯定了翻译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介学 文学翻译 再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管理对构建教学情境的启示 被引量:5
5
作者 崔艳辉 索明茹 孟宪华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2-55,共4页
在学校教学中,学习者和教师共同构成了学习组织,实现知识创造和转移是这一组织的重要目的。依据Nonaka的知识管理研究成果,组织实现的知识创造和转移是发生在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组合(Combination)与内化(In... 在学校教学中,学习者和教师共同构成了学习组织,实现知识创造和转移是这一组织的重要目的。依据Nonaka的知识管理研究成果,组织实现的知识创造和转移是发生在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组合(Combination)与内化(Internalization)等四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基本过程都是在相应的"Ba"(情境)中完成的,知识创造和转移的过程是经由这四个阶段构成的螺旋式演进模式。由于知识创造和转移是产生在一定情境下的,所以学校组织中学习者高绩效的知识创造和转移客观上要求必然有系统、完整的教学情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情境 知识管理 情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静”理论视域下的“消极能力”说——中国古代哲学理念与济慈诗论比较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周桂君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97-103,共7页
“消极能力”(NegativeAbility)是济慈最重要的诗歌创作理论之一,“消极能力”说体现的是诗人对创作主体的创作状态的思考。“虚静”说首先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后为文艺批评采用,也体现了对创作主体的创作状态的思考。“虚静... “消极能力”(NegativeAbility)是济慈最重要的诗歌创作理论之一,“消极能力”说体现的是诗人对创作主体的创作状态的思考。“虚静”说首先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后为文艺批评采用,也体现了对创作主体的创作状态的思考。“虚静”理论与“消极能力”说颇为契合,以作为哲学概念和文艺批评术语的“虚静”理论审视济慈的“消极能力”说,不仅可以阐释济慈“消极能力”的内涵,还可以为该理论的研究提供一个新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极能力 虚静 济慈 哲学 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视:约翰·济慈的莎评范式 被引量:2
7
作者 周桂君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04-108,共5页
“注视”是让.斯塔罗宾斯基提出的文学批评术语,是他对文学批评的隐喻式描述。批评主体与作家的创造意识虽不能融为一体,“注视”却要求批评家全身心地投入作品中,对作品进行批评式阅读;长久的“注视”会把人的视线引入神秘的领域。在... “注视”是让.斯塔罗宾斯基提出的文学批评术语,是他对文学批评的隐喻式描述。批评主体与作家的创造意识虽不能融为一体,“注视”却要求批评家全身心地投入作品中,对作品进行批评式阅读;长久的“注视”会把人的视线引入神秘的领域。在莎评中,济慈热情地“注视”文本并在“注视”中寻找创造的灵感和契机,并将“注视”的焦点对准“神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视 济慈 莎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用学视角下的诗歌解码——以济慈的《秋颂》为例
8
作者 周桂君 王萍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0-114,共5页
从语用学角度对诗歌进行解码是帮助我们理解诗歌思想内涵与艺术魅力的有效手段。文章以济慈的诗《秋颂》为例,探讨了语境、语用主体与诗歌意义构建之间的关系,认为《秋颂》不仅颂赞了自然之美,也是一首故土之颂和生命赞美诗。对于语境... 从语用学角度对诗歌进行解码是帮助我们理解诗歌思想内涵与艺术魅力的有效手段。文章以济慈的诗《秋颂》为例,探讨了语境、语用主体与诗歌意义构建之间的关系,认为《秋颂》不仅颂赞了自然之美,也是一首故土之颂和生命赞美诗。对于语境和语用主体的灵活运用,又使得诗歌拥有了使其艺术之美任意驰骋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 《秋颂》 语境 语用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法与第二语言习得 被引量:1
9
作者 谢丹文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2-63,共2页
自然法是一种语言教学法,在第二语言习得的应用过程中应遵循一定原则。虽然自然法也存在一些不足,但它对交际、口语及语感的重视在今天我国的外语教学中仍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自然法 第二语言 习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