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微环境中CD4和CD8阳性T细胞表达与血管新生的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拉宗 王建霞 +6 位作者 崔倪 李明月 邢树刚 任博 张丽红 李伟 李玉林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69-1073,I0005,I0006,共7页
目的: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微环境中CD4及CD8阳性T淋巴细胞的表达,探讨其与乳腺癌间质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7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及10例癌旁组织中CD4、CD8及CD34的表达,并对其在癌及癌旁组织中的... 目的: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微环境中CD4及CD8阳性T淋巴细胞的表达,探讨其与乳腺癌间质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7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及10例癌旁组织中CD4、CD8及CD34的表达,并对其在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进行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CD4、CD8及CD4与CD8阳性表达率的比值(CD4/CD8比值)与MVD的相关性。结果:CD4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2.63±11.53)%,低于癌旁组织[(34.09±10.41)%](P<0.05),随着乳腺癌组织学级别的升高,CD4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P<0.05)。CD8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4.27±9.03)%,高于癌旁组织[(10.51±1.8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乳腺癌组织学级别的升高,CD8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P<0.01)。在癌旁组织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D4/CD8比值分别为3.24±1.02和2.16±2.17,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乳腺癌组织学级别的升高CD4/CD8比值降低(P<0.01)。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MVD值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并且随乳腺癌组织学级别的升高,MVD值呈递增趋势。相关性分析,MVD与CD4阳性表达率呈负相关关系(r=-1.000,P<0.001),与CD8阳性表达率呈正相关关系(r=0.984,P<0.001),与CD4/CD8比值呈负相关关系(r=-0.984,P<0.001)。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间质CD4阳性T淋巴细胞减少,CD8阳性T淋巴细胞增多,CD4/CD8比值下降,提示在乳腺癌微环境中T细胞处于免疫抑制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T淋巴细胞 肿瘤血管新生 CD4 CD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流动力学注射对小鼠肝损伤及肝脏的自然修复作用 被引量:5
2
作者 李胜男 张海英 +4 位作者 孙千惠 李艳茹 葛鹤 杜瑜 王琳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75-280,共6页
目的:观察水流动力学注射所致肝组织损伤的形态学特点,探讨肝脏修复的过程和机制。方法:25只雌性Balb/c小鼠在3s内经尾静脉注射大体积(1.8~2.0mL)生理盐水。根据注射后时间将小鼠分为30min组、8h组、1d组、3d组和7d组,每组5只鼠。6只未... 目的:观察水流动力学注射所致肝组织损伤的形态学特点,探讨肝脏修复的过程和机制。方法:25只雌性Balb/c小鼠在3s内经尾静脉注射大体积(1.8~2.0mL)生理盐水。根据注射后时间将小鼠分为30min组、8h组、1d组、3d组和7d组,每组5只鼠。6只未注射雌性Balb/c小鼠作为对照组。小鼠内眦静脉取血,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利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肝脏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小鼠肝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表达情况。利用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小鼠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表皮生长因子(E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Cyclin D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Bax和Bcl-2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8h组小鼠肝质量/初始体质量比值明显下降(P<0.05),7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1d组小鼠血清中ALT水平明显升高(P<0.01),7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镜下,与对照组比较,30min组小鼠出现肝细胞肿胀及少量出血,每高倍视野下肝细胞数量明显减少(q=4.760,P<0.05)。与30min组比较,8h组小鼠肿胀的肝细胞数量减少,出血坏死灶扩大,每高倍视野下的肝细胞数和双核细胞数均明显增多(q=7.310,P<0.01;q=7.200,P<0.01)。与8h组比较,1d组小鼠出血坏死灶减少,肝细胞数和双核细胞数均减少(q=4.966,P<0.05;q=6.596,P<0.01),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组小鼠坏死灶基本消失,7d组小鼠肝脏结构与对照组相似。与对照组比较,8h组和1d组小鼠肝细胞PCNA指数均明显升高(t=4.458,P<0.01;t=15.557,P<0.01),7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30 min组小鼠胆管细胞PCNA指数明显升高(t=3.985,P<0.01),7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min组TNF-α、IL-6、EGF和VEGF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8h组(q=4.952,P<0.05;q=14.750,P<0.01;q=14.750,P<0.01;q=13.551,P<0.01)。3d组小鼠肝组织中HGF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30min组和8h组(q=5.031,P<0.05;q=4.631,P<0.05),8h组和3d组小鼠肝组织中TGF-α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30 min组(q=4.592,P<0.05;q=8.137,P<0.01)。8h组和1d组小鼠肝组织中Cyclin D1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7d组(q=4.736,P<0.05;q=5.213,P<0.05)。1d组小鼠肝组织中Bax和Bcl-2 mRNA表达水平比值明显高于30 min组(q=5.731,P<0.01)。结论:水流动力学注射可引起急性肝损伤,表现为肝细胞肿胀并形成出血坏死灶。肝损伤在1周左右可自然修复,与肝再生有关的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参与修复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流动力学注射 肝损伤 肝再生 细胞因子 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梅黄酮对小鼠脑胶质瘤GL26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邢树刚 张丽红 +4 位作者 金明华 李百慧 武则馨 房波 李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55-961,共7页
目的:观察杨梅黄酮对小鼠脑胶质瘤GL261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的影响,为杨梅黄酮应用于胶质瘤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体外培养小鼠脑胶质瘤GL261细胞,实验分为对照组和不同浓度杨梅黄酮组,应用CCK-8法检测细胞的存活率,流式细... 目的:观察杨梅黄酮对小鼠脑胶质瘤GL261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的影响,为杨梅黄酮应用于胶质瘤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体外培养小鼠脑胶质瘤GL261细胞,实验分为对照组和不同浓度杨梅黄酮组,应用CCK-8法检测细胞的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GL261细胞的细胞周期,Hoechst 33342染色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GL261细胞的细胞凋亡情况,应用Transwell小室检测各组GL261细胞迁移数目和进入小室下部的细胞数量,应用RT-PCR法检测杨梅黄酮处理前后GL261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CCK8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20μmol·L^(-1)杨梅黄酮组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P<0.01)。细胞周期检测,与对照组比较,40μmol·L^(-1)杨梅黄酮处理组GL261细胞G1期比例升高(P<0.05),S期比例降低(P<0.05)。Hoechst 33342染色,杨梅黄酮组GL261细胞出现凋亡小体。流式细胞术AnnexinⅤ/PI荧光双染检测,与对照组比较,杨梅黄酮组细胞早期凋亡率和晚期凋亡率均增加(P<0.05)。Transwell小室迁移和侵袭实验,与对照组比较,5、10和20μmol·L^(-1)杨梅黄酮组发生迁移的细胞数目明显减少(P<0.05)。Transwell小室检测,与对照组比较,杨梅黄酮组进入下室的细胞数目明显减少(P<0.05),且随着杨梅黄酮浓度的增加,穿过Matrigel的细胞数目逐渐减少。与对照组比较,5和10μmol·L^(-1)杨梅黄酮组GL261细胞中MMP-2和MMP-9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结论:杨梅黄酮可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并抑制其迁移及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GL261细胞 杨梅黄酮 细胞增殖 细胞侵袭 细胞凋亡 基质金属蛋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源于人躯干皮肤真皮的成纤维样细胞的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潜能
4
作者 吕爽 徐金影 +6 位作者 冯卫 张泽川 李美英 毕波 孙东杰 李玉林 池光范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5-249,I0003,I0004,共7页
目的:研究从人皮肤真皮组织中分离培养的成纤维样细胞向中胚层细胞分化的潜能,初步探讨其替代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用于组织损伤和缺损修复的可行性。方法:将一定大小的成人腹部全层皮肤组织分别用分散酶和Ⅰ型胶原酶消化,分离... 目的:研究从人皮肤真皮组织中分离培养的成纤维样细胞向中胚层细胞分化的潜能,初步探讨其替代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用于组织损伤和缺损修复的可行性。方法:将一定大小的成人腹部全层皮肤组织分别用分散酶和Ⅰ型胶原酶消化,分离获得真皮来源总细胞。单层培养扩增的细胞在含有一定浓度N2、B27、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的无血清培养液中进行悬浮培养,并收集培养液中悬浮存在的球状细胞聚集体(SDDSs),用含胎牛血清的培养液进一步单层扩增细胞。以免疫细胞荧光法分析细胞和鉴定细胞的分化特性。结果:真皮中分离的一些单个细胞在无血清培养液中分裂增殖形成SDDSs;在含血清的单层培养条件下,从SDDSs分离培养的细胞增殖活跃,细胞表达间充质干细胞标志物CD90、CD105和波形蛋白;分别向骨细胞、软骨细胞以及脂肪细胞诱导分化后,呈现类似于BMSCs分化特点,分化的细胞呈茜素红、番红O和油红O特殊染色阳性反应,但真皮细胞分化形成的软骨细胞番红O染色弱于骨髓干细胞来源的软骨细胞。结论:结合无血清培养和有血清培养法,可从人真皮组织中分离培养具有向软骨细胞、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潜能的细胞,此细胞将有望替代BMSCs用于临床组织损伤修复的再生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真皮 间充质细胞 软骨细胞 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