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噬菌体DK-13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
1
作者 王梦雅 刘家齐 +3 位作者 姜海霖 李菁华 赵春燕 黄红兰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6-304,共9页
【目的】筛选并分离出能裂解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噬菌体,分析其生物学特性,并探究其对污染猪肉的杀菌作用。【方法】采用双层平板法分离鉴定噬菌体,并测定其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等,对其基因组进行测序分析以及裂解功效的测定。【... 【目的】筛选并分离出能裂解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噬菌体,分析其生物学特性,并探究其对污染猪肉的杀菌作用。【方法】采用双层平板法分离鉴定噬菌体,并测定其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等,对其基因组进行测序分析以及裂解功效的测定。【结果】从医院污水中分离鉴定能特异裂解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nteroinvasive Escherichia coli,EIEC)的噬菌体并命名为DK-13,其呈典型的蝌蚪状外形,包含一个正二十面体的头部和一个可收缩的螺旋对称的尾部,属于肌尾噬菌体科(Myoviridae)噬菌体;生物学特性表明:最佳感染复数为0.01,潜伏期约为10 min,裂解期约为70 min,噬菌体DK-13能在50℃,pH 5.0-10.0条件下存活。全基因组测序表明,噬菌体基因组长约172 275 bp,GC含量为40.18%,预测其共有293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s,ORF),未发现已知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应用试验表明:被污染的猪肉中表现的杀菌效果良好,宿主菌的数量明显减少。【结论】分离并鉴定一株新的烈性噬菌体DK-13,DK-13具有潜伏期短、裂解效率高等优势,在食品安全方面具有很大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 噬菌体 噬菌体疗法 食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中药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诱发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18
2
作者 宋晨雪 王昱博 +7 位作者 刘传贵 谢静姝 路艳娇 王婷 王国强 王亚伟 王放 郑敬彤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89-792,共4页
目的:以传统中药清胃止痛微丸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诱发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采用高通量PCR芯片技术检测炎症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情况,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10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并发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为治疗组,以清胃止... 目的:以传统中药清胃止痛微丸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诱发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采用高通量PCR芯片技术检测炎症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情况,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10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并发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为治疗组,以清胃止痛微丸联合三联疗法对患者进行治疗14d;随机选取健康者10人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研究对象的外周血,应用QIAGEN人类抗菌应答PCR芯片进行外周血总RNA检测,分析治疗前后84个炎症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情况。结果:筛选出20个炎症相关基因差异表达。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差异表达的20个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上调(Fold-change>2);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该20个基因表达水平下调,且11个基因接近健康对照组水平(Fold-change<2)。差异表达基因中包括NLRP3炎性复合体相关基因,其中治疗组患者治疗前CASP1、IL1B、NLRP3和PYCARD基因表达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上调(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CASP1、IL1B、NLRP3和PYCARD基因的表达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调(P<0.05)。结论:清胃止痛微丸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诱发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NLRP3炎性复合体相关基因的表达,干扰机体与抗菌应答相关的先天性免疫应答,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R芯片 清胃止痛微丸 NLRP3炎性复合体 组合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吸虫病合并胆道多发性结石和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误诊为布加综合征1例报告 被引量:6
3
作者 徐艳玲 赵旭 +8 位作者 郭晓林 季慧范 张颖 宋鑫月 王景宇 孙晓峰 刘凯 赫荣华 高普均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514-1516,共3页
肝吸虫病,又称华支睾吸虫病,是常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胆管炎、胆囊炎、胆石症等,也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如胆道梗阻、脓肿、胆管癌等-([1-2])。当疾病进展至晚期,肝脏形态学发生改变,肿大的肝脏压迫肝内血管可导致肝脏... 肝吸虫病,又称华支睾吸虫病,是常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胆管炎、胆囊炎、胆石症等,也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如胆道梗阻、脓肿、胆管癌等-([1-2])。当疾病进展至晚期,肝脏形态学发生改变,肿大的肝脏压迫肝内血管可导致肝脏淤血改变,继发肝静脉或下腔静脉阻塞性疾病,类似布加综合征。本例患者最初即被误诊为布加综合征,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形吸虫 胆结石 肝硬化 胆汁性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教材建设及专业课程内容的课程思政一体化设计的思考与探索 被引量:6
4
作者 倪朝辉 刘彬 +1 位作者 贺丹 李凡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54-1256,共3页
本文以专业教材和课堂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作为切入点,以医学微生物学为例,探讨教材建设和课程内容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及应关注的科学问题与精神,以期唤起更多专业教师对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一体化设计的思考。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医学微生物学 教材建设 课程内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寄生虫学实验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被引量:5
5
作者 崔黎明 刘利 +1 位作者 辛暨丽 李淑红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4-217,共4页
为了激发学生对寄生虫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寄生虫学专业知识与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适应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在寄生虫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科特点,改... 为了激发学生对寄生虫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寄生虫学专业知识与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适应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在寄生虫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科特点,改进寄生虫学实验课教学方法,以探讨寄生虫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寄生虫学实验教学效果的影响。采用强化教师管理、完善实验设计、与生活实例相联系,传统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充分发挥示教标本的作用、有效利用实验室资源等多样化教学手段,改善寄生虫学实验教学方法。通过改进寄生虫学实验教学方法,形成了具有寄生虫学特色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寄生虫学实验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虫学 实验教学 教学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形成易感基因芯片的研制及效果评价 被引量:2
6
作者 冉楠 马明星 +8 位作者 庞志强 王泽雨 刘月 郑瑞鹏 卢俊英 张超 陈光 章宏 王放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2-187,I0007,共7页
目的:探讨血栓形成易感基因芯片的研制方法及初步临床验证,建立一种快速且高通量检测血栓形成易感基因突变的方法。方法:根据GenBank上已发表的血栓形成易感基因序列,将设计好的参照探针和特异性探针点置于醛基化处理的玻片上,经紫外交... 目的:探讨血栓形成易感基因芯片的研制方法及初步临床验证,建立一种快速且高通量检测血栓形成易感基因突变的方法。方法:根据GenBank上已发表的血栓形成易感基因序列,将设计好的参照探针和特异性探针点置于醛基化处理的玻片上,经紫外交联后固定,制成血栓形成易感基因芯片。以阳性参考品(各检测位点突变型和正常型基因)和阴性参考品(双蒸水)为模板,经PCR反应后与芯片进行杂交,对基因芯片的有效性进行检测。以靶序列经过测序验证的人类基因组DNA为模板,经PCR反应后芯片进行杂交,检测基因芯片的特异度和灵敏度,并对来自吉林、河南和云南3个地区的健康受试者150人和有不明原因血栓性疾病家族史的血栓患者24例进行临床验证。分析指标为检测相应位点的杂交信号强度。结果:以阳性参考品和阴性参考品为模板进行杂交,相应位点出现特异性的杂交信号,说明基因芯片检测位点有效。用于检测选定突变位点的基因芯片均有特异性的杂交信号,说明基因芯片的特异性良好。标准基因组DNA逐级稀释后检测基因芯片的灵敏度为50~100mg·L-1。临床验证结果,在健康受试者150人中8人检出血栓形成易感基因突变,在有不明原因血栓性疾病家族史的血栓患者24例中20例检出血栓形成易感基因突变,该芯片对不明原因血栓性疾病家族史的血栓患者血栓形成易感基因突变检出率明显高于健康受试者(P<0.05)。结论:研制的血栓形成易感基因芯片具有良好的特异度和灵敏度,对血栓形成易感基因有较高的检出率,在血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易感风险评估中具有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形成易感基因 基因芯片 聚合酶链式反应 血栓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