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葡萄糖酸-δ-内酯对常见病原生物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3
1
作者 施雨露 侯芳玉 +2 位作者 耿志辉 韩淑梅 盛学成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03-605,共3页
目的 :观察葡萄糖酸 -δ-内酯 (Glucono-δ- lactone,G-δ- L )对常见病原生物的抑制作用。方法 :通过人工培养的方法 ,在体外检验了 G-δ- L对淋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毒性大肠埃希菌、福氏痢疾杆菌、乳酸杆菌和阴道毛滴虫的抑制作... 目的 :观察葡萄糖酸 -δ-内酯 (Glucono-δ- lactone,G-δ- L )对常见病原生物的抑制作用。方法 :通过人工培养的方法 ,在体外检验了 G-δ- L对淋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毒性大肠埃希菌、福氏痢疾杆菌、乳酸杆菌和阴道毛滴虫的抑制作用。结果 :G-δ- L对上述致病菌和阴道毛滴虫均有较强的抑制效果 ,对乳酸杆菌抑制作用较弱。结论 :G-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酸-Δ-内酯 病原生物 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2
作者 李咏梅 李凡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41-43,共3页
为了解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 (Shigatoxin producingEscherichiacoli ,STEC)stx1,stx2 ,eaeA ,hlyA 4种毒力基因的分布情况 ,以及分离株对 18种抗生素的敏感性 ,采用多重PCR(multiplexPCR ,mPCR)法对分离株进行毒力基因的分子生物学鉴... 为了解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 (Shigatoxin producingEscherichiacoli ,STEC)stx1,stx2 ,eaeA ,hlyA 4种毒力基因的分布情况 ,以及分离株对 18种抗生素的敏感性 ,采用多重PCR(multiplexPCR ,mPCR)法对分离株进行毒力基因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用WHO推荐的K B法对分离株进行抗生素的敏感性测定。产志贺毒素的大肠埃希菌共有 4 6株 ,其中 2种毒素均产生的有 2 2株 (4 7.8% ) ;单纯产生stx1的有 16株 (36 .9% ) ,stx2 的有 8株 (17.4 % ) ;4种毒力基因均存在的有 19株 (4 1.3% ) ,血清型为O15 7∶H7,而非O15 7∶H7血清型的菌株 (2 3/46 )中 ,4种毒力基因同时存在的仅有 3株 (6 .6 % ) ,但有 13株 (5 6 .9% )hlyA基因阳性。全部STEC对复方新诺明耐药 ,对链霉素耐药率为 2 8.3% ,氨苄西林为 30 .4 % ,红霉素为 6 9.6 % ,而且有 5株对至少 4种以上抗生素多重耐药 ,耐药谱为复方新诺明 链霉素 红霉素 氨苄西林。非O15 7型STEC耐药菌次为 12 2 ,而O15 7型为 6 3。可见 ,mPCR法可以快速检测STEC特征性毒力基因 ,以判定其致病性能。非O15 7型STEC对抗生素较易形成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贺毒素 大肠埃希菌 分子生物学鉴定 耐药性 食物中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春工业大学4325名2003级学生人体肠道寄生虫病调查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朱冬元 熊志宏 +6 位作者 照丽香 耿志辉 侯元 刘永茂 魏清 刘利 李淑红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80-980,共1页
关键词 人体肠道寄生虫病 2003级 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 学生 大学 工业 长春 流行病学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RS主要病原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刘继丽 李凡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37-539,共3页
重症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 ( SARS)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在短期内对于SARS病毒的各方面基础性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作者仅对 SARS病毒引起肺组织损伤及
关键词 重症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 肺炎 病毒性/病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丝酵母性阴道炎的病原菌检测及RAPD分析
5
作者 韩淑梅 贺丹 +5 位作者 张晓霞 张宇 许丽波 田庄 横山耕治 王丽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27-530,共4页
目的:探讨女性假丝酵母性阴道炎的病原菌种类,分析其随机扩增DNA多态性(RAPD),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及流行病学监测提供依据。方法:刮取106例疑似假丝酵母性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分离培养并鉴定病原菌;利用10种随机引物(RAPD1~10)对分离... 目的:探讨女性假丝酵母性阴道炎的病原菌种类,分析其随机扩增DNA多态性(RAPD),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及流行病学监测提供依据。方法:刮取106例疑似假丝酵母性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分离培养并鉴定病原菌;利用10种随机引物(RAPD1~10)对分离病原菌进行RAPD分析。结果:①分离获得假丝酵母72株,其中白假丝酵母56株(77.78%),非白假丝酵母16株(22.22%),包括光滑假丝酵母6株(8.33%)、热带假丝酵母4株(5.56%)、克柔假丝酵母1株(1.39%)及其他假丝酵母5株(6.94%);②RAPD分析表明:有2种引物(RAPD2和RAPD5)可以获得较清晰、稳定的特异性带型,具有较明显的种间遗传变异性和种内遗传相似性。结论:假丝酵母性阴道炎病原菌以白假丝酵母为主。随机引物RAPD2和RAPD5比较适于白假丝酵母和热带假丝酵母的分型、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丝酵母 假丝酵母性阴道炎 随机扩增DNA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青少年超重及肥胖现状调查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杨颖 刘彬 李凡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20-423,共4页
目的:分析2008年吉林省青少年超重、肥胖现状和分布特点,为青少年肥胖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2008年吉林省6505名9~18岁青少年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测量收集资料,计算体重指数(BMI),利用WGOC标准(中国肥胖... 目的:分析2008年吉林省青少年超重、肥胖现状和分布特点,为青少年肥胖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2008年吉林省6505名9~18岁青少年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测量收集资料,计算体重指数(BMI),利用WGOC标准(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标准)和IOTF标准(欧洲肥胖问题工作组标准)对不同年龄段的BMI、超重率和肥胖率进行分析。结果:按WGOC标准分析,吉林省9~18岁青少年总体超重率为10.07%,肥胖率为6.90%,超重加肥胖率为18.51%;按IOTF标准分析,吉林省9~18岁青少年总体超重率为11.74%,肥胖率为4.30%,超重加肥胖率为16.05%。与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7~22岁男生超重率为8.20%,肥胖率5.07%;女生超重率4.61%,肥胖率2.6%)比较,吉林省青少年总体超重率和肥胖率明显增高。11~14岁是肥胖症的高发阶段,12岁是肥胖症发生最危险年龄。对于同年龄段,男生的肥胖率明显高于女生,按WGOC标准,9~18岁男生超重率为11.94%,肥胖率为10.05%;9~18岁女生超重率为8.50%,肥胖率为4.27%。在12岁时男生超重率为19.77%,肥胖率为20.53%;12岁女生超重率为12.84%,肥胖率为10.89%。结论:吉林省青少年肥胖状况呈上升趋势,男生肥胖状况明显重于女生,学校、家长等应该对此引起注意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肥胖症 体重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黄连粉针剂体外抗病毒药效学研究 被引量:21
7
作者 易世红 王放 +3 位作者 王丽萍 赵春燕 魏强 李凡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90-492,共3页
目的 :明确双黄连粉针剂抗病毒作用谱及体外抗病毒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组织细胞培养法、染料摄入法检测双黄连粉针剂对各种病毒的作用 ,改变给药时间、途径 ,探讨双黄连粉针剂抗病毒作用环节。结果 :双黄连粉针剂具有明显抗流感病毒、... 目的 :明确双黄连粉针剂抗病毒作用谱及体外抗病毒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组织细胞培养法、染料摄入法检测双黄连粉针剂对各种病毒的作用 ,改变给药时间、途径 ,探讨双黄连粉针剂抗病毒作用环节。结果 :双黄连粉针剂具有明显抗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 型、单纯疱疹病毒 、 型、柯萨奇病毒 B3 、柯萨奇病毒 B4 、柯萨奇病毒 A16、新型肠道病毒 71型的作用 ;对脊髓灰质炎病毒 型、埃可病毒 6型、麻疹病毒、水泡性口炎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双黄连粉针剂与鱼腥草针剂相比 ,其抗病毒效果显著。结论 :双黄连粉针剂是一种较广谱的抗病毒针剂 ,抗病毒作用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黄连 粉针剂 抗病毒 细胞病变 中药 药效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花泌炎灵片乙醇提取物对大肠埃希菌超微结构的影响及其抑菌作用机制 被引量:11
8
作者 赛景影 胡亚 +7 位作者 张超 柏元祥 王冀邯 王槐栋 关世慧 董君雪 牟佳 王放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7-120,共4页
目的:研究银花泌炎灵片95%乙醇提取物对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和临床耐药菌株的体外抑菌活性,阐明其抑菌机制。方法:采用管碟法分别测定银花泌炎灵片95%乙醇提取物对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ATCC25922和18株泌尿系感染产超广谱B一内酰胺酶... 目的:研究银花泌炎灵片95%乙醇提取物对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和临床耐药菌株的体外抑菌活性,阐明其抑菌机制。方法:采用管碟法分别测定银花泌炎灵片95%乙醇提取物对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ATCC25922和18株泌尿系感染产超广谱B一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的体外抑菌活性,测定其最小杀菌浓度(MBC)。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药物作用后菌体超微结构改变。结果:银花泌炎灵片95%乙醇提取物对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ATCC25922和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MBC50和MBC90分别为100g·L-1和150~300g·L-1。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经银花泌炎灵片95%乙醇提取物作用后大肠埃希菌菌体表面出现塌陷,两端可见凹陷和刺状突起,有的细菌严重变形;负染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药物作用后菌体折光性明显变差,菌体变形出现褶皱,且部分细胞壁出现凹陷;超薄切片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药物作用后菌体固缩膨大,细胞壁模糊不清甚至缺失,细胞质固缩解体,形成小空泡。结论:银花泌炎灵片95%乙醇提取物对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ATCC25922和产ESBLs大肠埃希菌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其抑菌机制可能是药物干扰或破坏大肠埃希菌细胞壁合成或破坏菌体内大分子量蛋白,以致菌体超微结构出现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花泌炎灵片 乙醇提取物 大肠埃希菌 电子显微镜 抑菌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干和马齿苋对46株绿脓杆菌体外抑菌试验的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于军 徐丽华 +2 位作者 王云 肖洋 于红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0-131,共2页
目的 :探讨射干、马齿苋对绿脓杆菌 ( PA)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 :取射干、马齿苋水煎剂对4 6株PA进行 MIC试验 ,统计 MIC50 和 MIC90 。结果 :射干水煎剂对 PA MIC范围为 31.2 5~ 3.90 g/ L,MIC50 为 7.81g/ L,MIC90 为 15.62 g/ L;马... 目的 :探讨射干、马齿苋对绿脓杆菌 ( PA)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 :取射干、马齿苋水煎剂对4 6株PA进行 MIC试验 ,统计 MIC50 和 MIC90 。结果 :射干水煎剂对 PA MIC范围为 31.2 5~ 3.90 g/ L,MIC50 为 7.81g/ L,MIC90 为 15.62 g/ L;马齿苋水煎剂对 PA MIC范围为 31.2 5~ 7.81g/ L,MIC50 为15.62 g/ L,MIC90 为 31.2 5g/ L。结论 :射干、马齿苋于体外对绿脓杆菌有较强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干 马齿苋 绿脓杆菌 MIC 体外抑菌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性氧氟沙星滴眼液抑菌效力的检测及其结果评价 被引量:11
10
作者 张超 赛景影 +4 位作者 张晓天 谢静姝 宋晨雪 牟佳 王放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3-116,共4页
目的:探讨2种市售一次性氧氟沙星滴眼液对细菌及霉菌的抑菌效力,阐明未添加防腐剂的一次性氧氟沙星滴眼液仍具备合适的抑菌效力。方法:采用《中国药典》2010版(二部)抑菌效力检查法指导原则,测定2种一次性氧氟沙星滴眼液对金黄色葡萄球... 目的:探讨2种市售一次性氧氟沙星滴眼液对细菌及霉菌的抑菌效力,阐明未添加防腐剂的一次性氧氟沙星滴眼液仍具备合适的抑菌效力。方法:采用《中国药典》2010版(二部)抑菌效力检查法指导原则,测定2种一次性氧氟沙星滴眼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003]、大肠埃希菌[CMCC(B)44102]和铜绿假单胞菌[CMCC(B)10104]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菌落计数法记录药品对白假丝酵母菌[CMCC(F)98001]及黑曲霉菌[CMCC(F)98003]作用不同时间(0、7、14和28d)后的活菌数。以非一次性氧氟沙星滴眼液作为阳性对照组。结果:2种一次性氧氟沙星滴眼液对黑曲霉菌作用7、14和28d后,黑曲霉菌数未见增加,白假丝酵母菌生长基本被抑制;2种一次性氧氟沙星滴眼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MIC值均为5.9mg·L-1。一次性氧氟沙星滴眼液与非一次性氧氟沙星滴眼液抑菌效力相同。结论:随机选购的市售2种一次性氧氟沙星滴眼液的抑菌效力符合《中国药典》2010版(二部)抑菌效力检查法指导原则中对标准眼用制剂的要求,不添加抑菌剂的抗生素类滴眼液亦具备合适的抑菌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氧氟沙星滴眼液 抑菌效力 微量肉汤稀释法 菌落计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菌中药银花泌炎灵片的体外和体内抗细菌内毒素作用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鑫磊 呼洁 +5 位作者 张晓天 段子鹏 王槐栋 刘传贵 郑敬彤 王放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76-280,共5页
目的:探讨传统抑菌中药银花泌炎灵片的抗细菌内毒素(LPS)作用,为其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银花泌炎灵片为研究对象,体外采用鲎实验法检测其抗LPS活性。体内实验选取90只ICR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药物对照组,LPS对照组,LPS低、中... 目的:探讨传统抑菌中药银花泌炎灵片的抗细菌内毒素(LPS)作用,为其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银花泌炎灵片为研究对象,体外采用鲎实验法检测其抗LPS活性。体内实验选取90只ICR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药物对照组,LPS对照组,LPS低、中、高剂量预防组和治疗组,每组10只。低、中、高剂量预防组和治疗组小鼠分别灌服低剂量(0.4g·mL-1)、中剂量(0.5g·mL-1)和高剂量(0.6g·mL-1)银花泌炎灵片溶液,药物对照组小鼠灌服0.6g·mL-1银花泌炎灵片溶液,LPS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小鼠分别灌服等体积生理盐水。除空白对照组和药物对照组外,各预防组(于末次给药后3h)、治疗组(于第1次给药前3h)和LPS对照组均按18mg·kg-1腹腔注射LPS溶液,记录给予LPS溶液后48h内各组小鼠的体质量、血液指标和脏器指数。结果:体外鲎实验法,将100g·L-1银花泌炎灵溶液稀释至6.25g·L-1后仍然具有抗LPS活性。体内实验,与空白对照组比较,LPS对照组小鼠体质量、白细胞(WBC)数、红细胞(RBC)数、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比容(Hct)和血小板(PLT)数均降低(P<0.05或P<0.01),脾脏和肺脏指数升高(P<0.01)。与LPS对照组比较,低剂量治疗组和中剂量预防组小鼠体质量在注射LPS后24h升高(P<0.05),高剂量和中剂量预防组小鼠体质量在注射LPS后36h升高(P<0.05),中剂量预防组小鼠体质量在注射LPS后48h升高(P<0.05);高剂量治疗组小鼠WBC数升高(P<0.05);低剂量治疗组和中剂量预防组小鼠RBC数升高(P<0.01),低剂量治疗组和低、中、高剂量预防组小鼠Hb数升高(P<0.05或P<0.01),低、高剂量预防组小鼠Hct数升高(P<0.05或P<0.01),低、高剂量预防组小鼠PLT数升高(P<0.05);中剂量治疗组小鼠肝脏指数降低(P<0.01);高剂量治疗组小鼠肺脏指数降低(P<0.05);低、高剂量治疗组和低、中、高剂量预防组小鼠脾脏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银花泌炎灵片在体外和体内均具有抗细菌LPS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花泌炎灵片 内毒素 鲎试验 血液指标 脏器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芪蛭降糖胶囊对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11
12
作者 张晓天 陈禹 +7 位作者 于春江 袁语泽 郑敬彤 张超 赛景影 宋晨雪 谢婧书 王放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05-811,共7页
目的:探讨芪蛭降糖胶囊(QJ)对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IR)的作用,阐明其药物作用的分子药理机制。方法:100只Wistar大鼠采用高脂饮食联合注射链脲佐菌素(STZ)的方法复制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建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DM),参芪降糖颗... 目的:探讨芪蛭降糖胶囊(QJ)对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IR)的作用,阐明其药物作用的分子药理机制。方法:100只Wistar大鼠采用高脂饮食联合注射链脲佐菌素(STZ)的方法复制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建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DM),参芪降糖颗粒阳性对照组(SQ),芪蛭降糖胶囊低(QJL)、中(QJM)和高剂量组(QJH),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NC)。芪蛭降糖胶囊低、中和高剂量组药物浓度分别为0.34、0.68和1.35g·kg-1;参芪降糖颗粒药物浓度为0.27g·kg-1。大鼠建模成功后,给予相应浓度药物干预治疗8周。经药物干预后,应用血糖检测仪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大鼠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IRI)和脂质代谢相关生化指标,Real Time PCR法测定肝脏组织中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和葡萄糖转运体4(GLUT4)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ELISA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脂联素(ADPN)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FBG、FINS和IRI显著升高(P<0.05或P<0.01);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显著升高(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显著降低(P<0.05);肝脏组织中IRS-1、PI3K和GLUT4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血清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5),血清ADPN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芪蛭降糖胶囊低、中、高剂量组及参芪降糖颗粒阳性对照组大鼠FBG和IRI显著降低(P<0.01);芪蛭降糖胶囊中、高剂量组及参芪降糖颗粒阳性对照组FINS显著降低(P<0.05);芪蛭降糖胶囊中剂量组及参芪降糖颗粒阳性对照组血清TC、TG和LDL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HDL水平显著升高(P<0.05);肝脏组织中IRS-1、PI3K和GLUT4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芪蛭降糖胶囊中、高剂量组及参芪降糖颗粒阳性对照组血清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血清ADPN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芪蛭降糖胶囊具有改善糖尿病大鼠IR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改善糖脂代谢、影响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芪蛭降糖胶囊 糖尿病 实验性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受体底物1 磷脂酰肌醇-3激酶 葡萄糖转运体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芩甙对铜绿假单胞菌R质粒的消除作用 被引量:18
13
作者 刘克 关键 +3 位作者 李菁华 马琳 史红艳 关显智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49-50,56,共3页
测定黄芩甙对铜绿假单胞菌R质粒的消除作用 ;以携带R质粒的铜绿假单胞菌株PA16为靶细菌 ,以黄芩甙作为R质粒消除剂 ,进行R质粒体内外消除试验 ;体外消除实验结果表明 ,黄芩甙对PA16的消除率为 5 .1% ,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 ,也高于EB对照... 测定黄芩甙对铜绿假单胞菌R质粒的消除作用 ;以携带R质粒的铜绿假单胞菌株PA16为靶细菌 ,以黄芩甙作为R质粒消除剂 ,进行R质粒体内外消除试验 ;体外消除实验结果表明 ,黄芩甙对PA16的消除率为 5 .1% ,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 ,也高于EB对照组的结果 ;体内R质粒消除率为 12 .0 % ,明显高于对照组 ;黄芩甙在体内外对铜绿假单胞菌R质粒具有较强的消除作用 ,为其实际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甙 铜绿假单胞菌 R质粒 消除作用 中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干提取液对铜绿假单胞菌PA11株R质粒体内外消除作用 被引量:15
14
作者 于军 于红 +1 位作者 肖洋 吴春凤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0-171,共2页
目的 :以射干提取液为质粒消除剂 ,对铜绿脓假单胞菌 PA1 1株 R质粒进行体内外消除试验 ,使消除子恢复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 :取射干水煎剂对 PA1 1株进行最小抑菌浓度 ( MIC)试验 ,统计 MIC50 和 MIC90 。结果 :射干水煎剂对 PA1 1株... 目的 :以射干提取液为质粒消除剂 ,对铜绿脓假单胞菌 PA1 1株 R质粒进行体内外消除试验 ,使消除子恢复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 :取射干水煎剂对 PA1 1株进行最小抑菌浓度 ( MIC)试验 ,统计 MIC50 和 MIC90 。结果 :射干水煎剂对 PA1 1株 MIC为 31 .2 5 g· L-1,MIC50 为7.81 g·L-1,MIC90 为 1 5 .62 g· L-1。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干 假单胞菌 铜绿 R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LRP3、AIM2和CASP1基因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发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国强 牟佳 +6 位作者 李元 袁语泽 王昱博 宋晨雪 谢婧书 郑敬彤 王放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0-133,共4页
目的:探讨固有免疫中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黑素瘤缺乏因子2(AIM2)、半胱天冬酶1(CASP1)基因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L-18)炎症因子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期(AECOPD)患者体内的表达情... 目的:探讨固有免疫中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黑素瘤缺乏因子2(AIM2)、半胱天冬酶1(CASP1)基因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L-18)炎症因子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期(AECOPD)患者体内的表达情况,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收集健康对照组(12例)和AECOPD患者(20例)的痰液,分别进行痰处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NLRP3、AIM2和CASP1基因表达水平,通过ELISA法检测痰上清中的IL-1β和IL-18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ECOPD组患者NLRP3、AIM2和CASP1基因表达分别上调3.83、1.70和2.42倍,NLRP3、AIM2和CASP1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1),AECOPD组患者痰上清中IL-1β和IL-18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结论:NLRP3及AIM2炎性体参与AECOPD的病理过程,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固有免疫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 黑素瘤缺乏因子2 半胱天冬酶1 固有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桃楸树皮提取物对SMMC-7721、MCF-7和A549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14
16
作者 潘丽艳 郭喜平 +5 位作者 李淑红 崔黎明 刘冰 刘利 赫荣华 田玉玲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4-127,共4页
目的:观察胡桃楸树皮提取物(JMME)对SMMC-7721、MCF-7和A549 3种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确定其抑瘤的药用价值,通过检测JMME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端粒酶活性变化阐述其抑瘤机制。方法:分别以25、50、100、200、400和800 mg.L-1JMME... 目的:观察胡桃楸树皮提取物(JMME)对SMMC-7721、MCF-7和A549 3种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确定其抑瘤的药用价值,通过检测JMME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端粒酶活性变化阐述其抑瘤机制。方法:分别以25、50、100、200、400和800 mg.L-1JMME作用于体外培养的SMMC-7721、MCF-7和A549肿瘤细胞72 h,采用MTT法检测生长抑制率;以200 mg.L-1JMME作用于体外培养的SMMC-7721、MCF-7和A549,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细胞凋亡;PCR-ELISA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不同浓度JMME(25、50、100、200、400和800 mg.L-1)对SMMC-7721的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3.06、21.77、29.88、41.74、69.82和78.08;对MCF-7的抑制率(%)为24.91、38.63、49.72、61.84、65.69和81.28;对A549的抑制率(%)为12.32、26.21、41.65、55.38、62.87和80.13;与对照组比较,JMME各浓度作用的3种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均升高(P<0.05),抑制率随JMME对SMMC、MCF-7和A549细胞的浓度的增加而增高(P<0.05)。JMME对SMMC、MCF-7和A549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211.21、111.07和176.20 mg.L-1,对MCF-7的IC50小于其他两种瘤细胞株。经不同浓度JMME作用单位视野内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细胞间隙增大,细胞体积明显缩小,细胞失去原有的形态,胞体皱缩变圆,出现膜发泡现象,对照组无此变化。提取DNA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见DNA Ladder,表明3种肿瘤细胞经不同浓度JMME作用后出现不同程度凋亡。3种肿瘤细胞与阴性对照组比较端粒酶活性升高,而经过JMME作用后端粒酶活性均受到了抑制,抑制率分别为42.86%、73.30%和58.78%。结论:胡桃楸树皮提取物在体外有抗肿瘤活性,其机制可能与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端粒酶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桃楸树皮提取物 抗肿瘤 细胞凋亡 端粒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颈部肿瘤患者及其一级亲属对诱变剂的敏感性和人参茎叶皂苷Rg3的抗诱变作用 被引量:9
17
作者 崔雪玲 刘冰 +1 位作者 祝威 李淑红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16-318,共3页
目的 :研究头颈部肿瘤的遗传因素及人参茎叶皂苷 Rg3的抗诱变作用。方法 :采用诱变剂敏感性实验检测肿瘤高危人群。结果 :患者组与一级亲属组中博莱霉素 ( BLM)所致的每细胞染色单体断裂率 ( chromatid breaks per cell,b/c值 )比较差... 目的 :研究头颈部肿瘤的遗传因素及人参茎叶皂苷 Rg3的抗诱变作用。方法 :采用诱变剂敏感性实验检测肿瘤高危人群。结果 :患者组与一级亲属组中博莱霉素 ( BLM)所致的每细胞染色单体断裂率 ( chromatid breaks per cell,b/c值 )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 P>0 .0 5 ) ,但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 P<0 .0 1 ) ,而人参茎叶皂苷 Rg3对 BLM所致的每细胞染色单体断裂率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P<0 .0 1 )。结论 :头颈部肿瘤患者的一级亲属应列为肿瘤易患高危人群 ,人参茎叶皂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肿瘤 遗传学 人参皂苷 谤变剂敏感性 博莱霉素 药理学 抗诱变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草药五加皮和茯苓的拮抗镉诱变作用 被引量:12
18
作者 吕团伟 刘孟宇 +1 位作者 李淑红 刘冰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98-600,共3页
目的:观察五加皮和茯苓对小鼠体细胞遗传物质有无致突变性,以及对镉(Cd)所致突变的抗诱变作用。方法:70只小鼠随机分成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N.S)、CdSO4诱变组(1/5半数致死量,即17.6mg·kg-1)、五加皮实验组(1、2及4g·kg-1)、... 目的:观察五加皮和茯苓对小鼠体细胞遗传物质有无致突变性,以及对镉(Cd)所致突变的抗诱变作用。方法:70只小鼠随机分成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N.S)、CdSO4诱变组(1/5半数致死量,即17.6mg·kg-1)、五加皮实验组(1、2及4g·kg-1)、茯苓实验组(2.5、5.0及10.0g·kg-1)、五加皮拮抗镉诱变组(CdSO4+五加皮各剂量组)、茯苓拮抗镉诱变组(CdSO4+茯苓各剂量组),每剂量组5只动物。药品均经口服给药。按Heddle建议MNT方法进行微核实验。结果:五加皮各剂量组的微核率均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茯苓各剂量组的微核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CdSO4诱变组比较,五加皮拮抗镉诱变组、茯苓拮抗镉诱变组的微核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但各剂量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五加皮拮抗镉诱变组的微核率与茯苓拮抗镉诱变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五加皮和茯苓对小鼠体细胞遗传物质无致突变毒性,对CdSO4诱发的体细胞遗传物质损伤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是良好的抗诱变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加皮 茯苓 抗诱变 微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17转录因子RORγt和BATF及Th17相关细胞因子在中性粒细胞亚型哮喘发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国强 王昱博 +7 位作者 张维杰 王歆然 张文锦 吴恬 关雪娃 陈芳 郑敬彤 王放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6-110,共5页
目的:检测中性粒细胞亚型哮喘(NA)患者痰上清中辅助性T细胞17(Th17)特异性转录因子维甲酸相关核孤儿受体γt(RORγt)、B细胞转录激活因子(BATF)及外周血中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7(IL-17)和白细胞介素22(IL... 目的:检测中性粒细胞亚型哮喘(NA)患者痰上清中辅助性T细胞17(Th17)特异性转录因子维甲酸相关核孤儿受体γt(RORγt)、B细胞转录激活因子(BATF)及外周血中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7(IL-17)和白细胞介素22(IL-22)表达水平,探讨其在NA发病中的作用。方法:以56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为研究对象,4.5%生理盐水雾化诱导痰,经细胞MGG染色进行哮喘的炎症亚型分型,分为嗜酸性粒细胞亚型哮喘(EA)组(26例)和NA组(30例),以常规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NC组,28人)。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法检测痰上清中BATF和RORγt mRNA表达水平。空腹抽取各组研究对象肘静脉血10mL,Ficoll密度梯度离心后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ELISA法测定血清中IL-8、IL-17和IL-22蛋白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中Th17细胞(CD4+IL-17+细胞)的百分率。结果:与NC组和EA组比较,NA组患者血清中IL-8、IL-17和IL-22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NC组比较,EA组患者血清中IL-8、IL-17和IL-22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C组和EA组比较,NA组患者痰上清中BATF和RORγt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NC组和EA组比较,NA组患者PBMC中Th17细胞百分率均明显升高(P<0.01);与NC组比较,EA组患者PBMC中Th17细胞百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17转录因子RORγt和BATF参与了NA患者气道炎症发生过程,且Th17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IL-17和IL-22的异常表达与NA的全身反应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亚型哮喘 辅助性T细胞17 B细胞转录激活因子 维甲酸相关核孤儿受体γ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桃楸提取物对S_(180)肉瘤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11
20
作者 郭建华 崔黎明 +3 位作者 李淑红 刘利 赫荣华 刘冰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86-289,共4页
目的:研究胡桃楸提取物(JMME)对小鼠S180肉瘤的抑制作用及其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对3组荷瘤鼠(每组10只)用0.023、0.045和0.090 g.kg-1.d-1JMME灌胃给药,同时设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检测JMME对小鼠体内移植性肿瘤S180肉瘤的抑瘤率;以... 目的:研究胡桃楸提取物(JMME)对小鼠S180肉瘤的抑制作用及其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对3组荷瘤鼠(每组10只)用0.023、0.045和0.090 g.kg-1.d-1JMME灌胃给药,同时设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检测JMME对小鼠体内移植性肿瘤S180肉瘤的抑瘤率;以细胞培养观察JMME对S180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MTT法观察JMME对肿瘤坏死因子(TNF)活性和白细胞介素2(IL-2)诱生水平的影响。结果:JMME具有明显的抑制肿瘤的作用,不同浓度的抑瘤率分别为32%、43%和56%,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增殖抑制率可高达60.1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TNF活性及IL-2诱生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JMME具有显著抑制肿瘤的作用,其抑瘤作用机制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并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桃楸提取物 肉瘤180 肿瘤坏死因子 白细胞白介素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