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脉性阴茎勃起功能障碍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发生机制 被引量:6
1
作者 宋志宇 张纪周 +4 位作者 付彤 孙珉丹 张永瑞 洪敏 赵忠文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26-929,1003,共5页
目的:建立动脉性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D)动物模型,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选取雄性Wistar大鼠30只,通过结扎大鼠双侧髂内动脉设立实验组(n=15),采用假手术设立对照组(n=15)。饲养4周后,对2组大鼠行注射阿朴吗啡(APO)实验和电刺激海绵体神... 目的:建立动脉性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D)动物模型,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选取雄性Wistar大鼠30只,通过结扎大鼠双侧髂内动脉设立实验组(n=15),采用假手术设立对照组(n=15)。饲养4周后,对2组大鼠行注射阿朴吗啡(APO)实验和电刺激海绵体神经(ICP)实验,评价其勃起功能;利用电镜观察2组大鼠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的超微结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组大鼠阴茎组织中一氧化氮合成酶(NOS)的表达。结果:在APO实验中实验组大鼠的勃起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大鼠打哈欠次数两组之间无变化(P>0.05);在ICP实验中实验组ICP增幅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电镜显示实验组大鼠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超微结构发生基底膜增厚、细胞膜平整、空泡增多、核固缩和染色质积聚改变;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实验组阴茎组织中NOS染色弱于对照组。结论:采用结扎雄性大鼠双侧髂内动脉方法建立ED动物模型较为简便、可行且可靠;动脉性ED的发生与阴茎组织细胞超微结构改变和NOS低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性勃起功能障碍 动物模型 大鼠 Wist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