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25万玛依岗日幅地质调查成果与进展 被引量:11
1
作者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Jilin University(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6, Jilin, China)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1期51-56,共6页
发现了有化石依据的早古生代地层;在果干加年山发现大量的古生物化石;在中浅变质岩解体出早二叠世地层;否定了羌塘中部隆起区存在中元古界变质基底;羌北发现石炭—二叠纪较为连续的类化石序列;发现上泥盆统;厘定了新近系康托组与唢呐湖... 发现了有化石依据的早古生代地层;在果干加年山发现大量的古生物化石;在中浅变质岩解体出早二叠世地层;否定了羌塘中部隆起区存在中元古界变质基底;羌北发现石炭—二叠纪较为连续的类化石序列;发现上泥盆统;厘定了新近系康托组与唢呐湖组的对应关系;在尼玛县绒玛乡温泉附近和古木乡南西采集了大量头足类、笔石、竹节石等化石;补充、厘定完善了羌南、羌北岩石地层序列;石炭纪基性岩墙群和羌塘中部面积最大的复合岩基———本松错岩体以及新近纪火山岩研究取得进展;在角木日地区发现一套保存完整的蛇绿岩;发现和确定了果干加年山构造混杂岩体;进一步探讨了羌塘基底和南北向构造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5万 地质调查 玛依岗日幅 成果与进展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5万门巴区幅地质调查成果与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Jilin University(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61, Jilin, China)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00-110,共11页
地层方面,将原上二叠统蒙拉组重新厘定为前奥陶系松多岩群;将旁多群解体;将原桑巴群细分为马里组和桑卡拉佣组;在嘉黎断裂带内发现了多尼组。岩石方面,确定了发育于嘉黎断裂带中的超镁铁质—镁铁质岩为嘉黎缝合带内的蛇绿岩,形成于晚三... 地层方面,将原上二叠统蒙拉组重新厘定为前奥陶系松多岩群;将旁多群解体;将原桑巴群细分为马里组和桑卡拉佣组;在嘉黎断裂带内发现了多尼组。岩石方面,确定了发育于嘉黎断裂带中的超镁铁质—镁铁质岩为嘉黎缝合带内的蛇绿岩,形成于晚三叠世;发现冈底斯岩浆弧带上存在晚三叠世花岗岩;沿色日绒—巴嘎一带发现了晚侏罗世二云母花岗岩;在扎雪地区发现了钾玄质的浅成侵入岩;证实了区内始新世火山岩的存在;将区内的变质期划分为加里东期和燕山期两期,并查明了其温压条件。构造方面,发现了扎雪 门巴韧性变形带和色日绒巴嘎脆韧性变形带;确定测区构造至少经历4次不同层次的构造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5万 地质调查 门巴区幅 成果与进展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AHP的功效系数法的岩质边坡稳定性分级 被引量:9
3
作者 秦胜伍 曹荣国 +2 位作者 李广杰 马中骏 吕江峰 《灾害学》 CSCD 2016年第4期27-32,共6页
针对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的模糊性与多指标性特点,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Ⅰ、Ⅱ级指标权重,提高了0.1~0.9标度法所确定权重的客观性并克服了单一性,且避免了同一对指标比较时的不一致性,量化了不连续性基础指标。引入功效系数法对不同... 针对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的模糊性与多指标性特点,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Ⅰ、Ⅱ级指标权重,提高了0.1~0.9标度法所确定权重的客观性并克服了单一性,且避免了同一对指标比较时的不一致性,量化了不连续性基础指标。引入功效系数法对不同类型的基础指标进行功效系数值归一化求解,结合功效系数值与Ⅰ、Ⅱ级指标权重向量计算得出总功效系数值,据总功效系数值大小划分稳定性级别。在模糊层次分析法基础上,运用功效系数法对永吉岩质边坡进行稳定性评价、分级的结果与实际调查情况相符。证明该方法对岩质边坡稳定性分级具有很好的适用性与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 层次分析法 功效系数法 岩质 边坡 稳定性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沙质荒漠化土地动态变化遥感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高会军 姜琦刚 霍晓斌 《灾害学》 CSCD 2005年第3期36-40,共5页
采用1975年M SS卫星图像、2000年ETM卫星图像为遥感信息源,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方法,通过建立科学的沙质荒漠化土地类型和动态变化类型分类系统,对我国北方地区近25年来的沙质荒漠化土地进行了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沙质荒漠化土地呈明... 采用1975年M SS卫星图像、2000年ETM卫星图像为遥感信息源,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方法,通过建立科学的沙质荒漠化土地类型和动态变化类型分类系统,对我国北方地区近25年来的沙质荒漠化土地进行了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沙质荒漠化土地呈明显的发展状态,其面积明显增加,强度明显增大。其面积增加了7 369.71km2,平均每年增加294.79km2,发展区面积90 663.90km2,稳定区面积140 167.06 km2,逆转区面积69 147.33km2,发展区的面积比逆转区的面积大21 516.57km2。总体呈现“整体发展,局部逆转”和“面上破坏,点上治理”的变化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遥感 沙质荒漠化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山北缘山前构造带的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尹成明 田丽艳 +1 位作者 任收麦 马寅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275-1282,共8页
东昆仑山北缘山前构造带位于柴达木盆地南部,中新生代以来受东昆仑山和阿尔金断裂双重构造作用的影响,其油气成藏赋存规律尚不十分清楚。结合前人的资料,根据最新的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对研究区主要断裂的构造特征、活动性质、时代及其对... 东昆仑山北缘山前构造带位于柴达木盆地南部,中新生代以来受东昆仑山和阿尔金断裂双重构造作用的影响,其油气成藏赋存规律尚不十分清楚。结合前人的资料,根据最新的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对研究区主要断裂的构造特征、活动性质、时代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认为东昆仑山北缘断裂与东昆仑山隆升、阿尔金断裂活动相关,中新世早期和早更新世末期为2期主要的活动期次,控制了该区生烃凹陷、油气成藏和后期的次生油藏。因此,研究东昆仑山北缘山前构造带的演化规律对寻找同类型油气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东昆仑山 山前构造带 油气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