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方经济社会学曲折发展的原因分析
1
作者 董才生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4-6,共3页
西方主流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社会学各自基本假定上的片面性及其进一步的发展 ,是西方经济社会学跌入停滞徘徊状态的根本原因 ;西方主流经济学和西方主流社会学在各个不同的时期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的不同的研究形式 ,是推动西方经济社会学... 西方主流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社会学各自基本假定上的片面性及其进一步的发展 ,是西方经济社会学跌入停滞徘徊状态的根本原因 ;西方主流经济学和西方主流社会学在各个不同的时期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的不同的研究形式 ,是推动西方经济社会学向前发展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经济社会学 片面性 发展形式 经济学 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学在当代的建构
2
作者 董才生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1-6,共6页
在全球一体化、高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代 ,经济社会学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以马克思主义 ,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的指导原则 ,以全面、合理的“现实人”为基本假定建构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学 ,是促使经济社会学在当代真正稳定、健康... 在全球一体化、高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代 ,经济社会学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以马克思主义 ,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的指导原则 ,以全面、合理的“现实人”为基本假定建构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学 ,是促使经济社会学在当代真正稳定、健康地向前发展的有效途径。立足于当今世界现实 ,根据经济社会学学科的特点 ,在批判继承西方经济社会学的基础上 ,从基本假定、基本理论、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建构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学。使之成为反映时代特征、符合学科特点、超越西方经济社会学的全面、科学、崭新的经济社会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现实人 全面性 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学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建构理论视角下的社会工作者身份认同研究——以深圳市社会工作者为例 被引量:19
3
作者 王文彬 余富强 《社会工作》 2014年第6期57-66,153,共10页
近年来,深圳市社会工作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大陆社会工作发展的"标兵"。与此同时,深圳市专业社会工作者流失比较严重,社会工作者流失率逐年攀升。伴随着社会工作行业的发展,如何看待社会工作者身份的建构过程和遭遇的"重... 近年来,深圳市社会工作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大陆社会工作发展的"标兵"。与此同时,深圳市专业社会工作者流失比较严重,社会工作者流失率逐年攀升。伴随着社会工作行业的发展,如何看待社会工作者身份的建构过程和遭遇的"重重危机",已成为我们必须追问的问题。本文试图在社会建构理论视角下,去探讨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社会工作机构、同工、居民等各种社会力量,是如何与社会工作者自身一起建构和形塑了社会工作者群体的身份认同,以期通过这些考察与探讨,去了解社会工作者身份认同现状,并希望从此角度去理解社会工作行业的发展,提出改善社会工作者身份认同现状的一些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建构理论 社会工作者 身份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位社会的消解及社会建设的难题 被引量:2
4
作者 姜地忠 王国伟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119-124,共6页
单位曾是人们生活的中轴,在向市场体制过渡的过程中,单位社会逐渐地被消解,“单位人”开始向“社会人”转变。这一过程的实质是,人们的生活空间、行为模式、利益格局、思想方式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转变的压力,也就意味着迥异于... 单位曾是人们生活的中轴,在向市场体制过渡的过程中,单位社会逐渐地被消解,“单位人”开始向“社会人”转变。这一过程的实质是,人们的生活空间、行为模式、利益格局、思想方式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转变的压力,也就意味着迥异于单位社会的后单位社会的来临。与此同时,社会发展的逻辑和发展的方式也会随之而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位 单位社会 后单位社会 社会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相对剥夺感的疏导 被引量:5
5
作者 刘威 周业兵 《沈阳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3期57-59,共3页
农民价值失衡的诱因主要包括参照群体的选择、个体生活状况的社会变迁和个体持有的公平理念三个方面。指出对农民的相对剥夺感要加以引导和化解,建立农民群体价值失衡的心理疏导机制。
关键词 相对剥夺 价值失衡 心理缺失 疏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对外观念对早期现代化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田毅鹏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0-37,共8页
人类文明的产生是多元的。工业革命前 ,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 ,中国形成了带有强烈“自我中心”色彩的对外观念 ,诸如“中国中心”的地理观、华尊夷卑的文化观、封闭自足的经济观、“六合之外 ,圣人存而不论”的对外认知观念等。这种传统... 人类文明的产生是多元的。工业革命前 ,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 ,中国形成了带有强烈“自我中心”色彩的对外观念 ,诸如“中国中心”的地理观、华尊夷卑的文化观、封闭自足的经济观、“六合之外 ,圣人存而不论”的对外认知观念等。这种传统的对外观念体系在地理大发现、西力东侵 ,人类文明格局剧变的形势下 ,障碍了国人对世界的理性认识 ,影响了传统世界秩序观的解体和近代世界秩序观的形成 ,淡化了国人的危机意识 ,延缓了清王朝近代外交观念的产生 ,对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启动发轫产生了巨大的滞阻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外观念 华夷观念 早期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民族国家与东亚认同 被引量:1
7
作者 田毅鹏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12,共3页
近年来,“东亚共同体”问题已经成了东亚各国学术界不同领域热烈讨论的一个共同话题。不仅如此,东亚各国的商界和政界的精英也参加进来,以不同方式鼓动和推进“东亚共同体”的构建。东亚各国经济上相互依赖的加深固然给“东亚共同体”... 近年来,“东亚共同体”问题已经成了东亚各国学术界不同领域热烈讨论的一个共同话题。不仅如此,东亚各国的商界和政界的精英也参加进来,以不同方式鼓动和推进“东亚共同体”的构建。东亚各国经济上相互依赖的加深固然给“东亚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不可否认,对迅速发展变化的东亚地区前景的担忧,是许多人鼓吹“共同体”意识的另外一种重要推动力量。经过千百年的演进,东亚似乎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是像现在欧洲国家一样,超越民族国家的界限,形成一种新的共同体?还是要重蹈欧洲国家的旧日覆辙,在融成共同体之前也来一番你死我活的较量?无疑,对东亚历史的再认识是我们思考这一问题的起点。目前东亚国家不仅生活在现实里,也徘徊在历史中。东亚国家间关系中时隐时现的矛盾和问题,无不与历史的纠葛纠缠在一起。人们不仅要问:我们构建“东亚共同体”的历史基础有多少?或者说历史能给“东亚共同体”的构建带来什么?正是为了解读这些问题,我们组织了这个专栏。应邀参加本专栏讨论的作者有在国际学术界声明显赫的“学界泰斗”,也有初出茅庐的青年学子。尽管他们的地位和视角不同,观点差异很大,但思考的主线都是“东亚共同体”的历史经验问题,每一篇文章都不乏予读者以启迪的真知灼见。我们相信这组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民族国家 东亚认同 区域统合 区域“空间分裂” 区域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困境下传统思维惯习的现代再现——关于人们对“啃老现象”的一致性评价的解释
8
作者 姜地忠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106-108,共3页
“啃老”与中国文化所提倡的“孝”的精神是相背离的。但是,人们并未指责他们不孝敬老人,反倒不约而同地反应出一种一致性的理解和认同态度。除了对下岗失业人员生活困境的同情外,中国传统文化所形塑的思维惯习是更为深刻的社会因素。
关键词 “啃老现象” 思维惯习 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