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抗争何以可能--以反支配的权力为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彭斌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6-131,239,共6页
社会抗争过程在本质上表现为权力的生产与运用过程。社会抗争者所塑造的权力并非通常意义上的支配性权力,而是反支配的权力。社会抗争之所以可能,其根本原因在于抗争者受到支配性权力的压迫,其动力来源于抗争者所生产的反支配的权力,其... 社会抗争过程在本质上表现为权力的生产与运用过程。社会抗争者所塑造的权力并非通常意义上的支配性权力,而是反支配的权力。社会抗争之所以可能,其根本原因在于抗争者受到支配性权力的压迫,其动力来源于抗争者所生产的反支配的权力,其过程则体现为反支配权力的生产和运用过程。在反支配权力的运用过程中,社会抗争者会在既定的社会结构、场域和情境中不断地触探权力关系网络,运用各种反支配的策略以实现自身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抗争 权力 支配性的权力 反支配的权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哲学实践智慧的品质 被引量:3
2
作者 牛小侠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7-71,共5页
与以往哲学不同,马克思哲学是人类历史实践智慧的结晶,它基于现实人的立场,不仅合理地解释了现实世界,而且改造着现实世界。具体表现在:基于人的现实生活状况,以理论这一思想武器对以往"无人"的哲学理论进行批判,即马克思哲学... 与以往哲学不同,马克思哲学是人类历史实践智慧的结晶,它基于现实人的立场,不仅合理地解释了现实世界,而且改造着现实世界。具体表现在:基于人的现实生活状况,以理论这一思想武器对以往"无人"的哲学理论进行批判,即马克思哲学"求真"的实践智慧;基于人的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亲身参与政治斗争,为社会的"公平正义"进行斗争,即马克思哲学"求善"的实践智慧;在理论批判和政治斗争中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现实社会(资产阶级社会)矛盾的解决途径,进而预示新社会形态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这表征了马克思哲学"真善美"统一的实践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哲学 实践智慧 思想批判 政治斗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三重超越 被引量:2
3
作者 曹瑜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4-20,共7页
从马克思对"感性的生命实践活动"所做的充分论述的"事实性"与"现实性""、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及"科学理性"与"人道主义"等的统一性来看,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 从马克思对"感性的生命实践活动"所做的充分论述的"事实性"与"现实性""、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及"科学理性"与"人道主义"等的统一性来看,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除了对世界存在的前提性追问之外,还展开了对于"人类"及其"社会"的存在状况的历史性考察与展望。并且,作为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指导思想的唯物辩证法,在本质上就是生命实践过程及生命活动本身的体现和阐释。这种"感性的活动"体现为一种实践哲学意义上的道德活动——"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所进行的全面生产活动本身就内含一种道德伦理。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实践存在论、实践阐释学、实践伦理学等内涵及其超越向度的阐发,可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当代西方哲学的交流与互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实践哲学 实践存在论 实践阐释学 实践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我国权力清单制度的运行逻辑与现实考量 被引量:15
4
作者 张力 任晓春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8-54,共7页
权力清单制度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依法以清单公开的形式对行政权力事项进行清理,以锁定政府职权边界,强化行政问责与监督的一种权力制约机制。该制度的提出与运行,彰显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集体依法行政的执政智慧与责任担当... 权力清单制度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依法以清单公开的形式对行政权力事项进行清理,以锁定政府职权边界,强化行政问责与监督的一种权力制约机制。该制度的提出与运行,彰显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集体依法行政的执政智慧与责任担当。我国权力清单制度还面临三大现实考量,主要表现在"依清单行政"的地方性实践造成了对"依法行政"的内涵式剥蚀,权力清单的地方差异与配权乱象使其难以发挥"给权力编织笼子"的制度功能,清单编制机构的不协调及其相应责任制度的缺失,使得制度效用大为降低。为此,必须坚定依法行政理念,正确厘定权力清单的法益职能;规范清单内容,合理设计清单编制流程;调适与权力清单设置相关的法制体系,建立权力清单动态管理机制;搭建阳光政务平台,完善清单监督与责任机制,让依法行政成为各级政府的工作常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力清单制度 依法行政 责任清单与问责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位制变迁中工人与国企情感疏离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张晓溪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2-88,共7页
本文以东北J市H企业为例,探究单位制变迁过程中集体情感疏离问题。通过国企变迁三阶段①的调查研究发现,疏离原因有三:其一,在公私合一向公私分化的转换过程中,“公”与“私”的制度规范开始流变,工人处于茫然状态。其二,公私分... 本文以东北J市H企业为例,探究单位制变迁过程中集体情感疏离问题。通过国企变迁三阶段①的调查研究发现,疏离原因有三:其一,在公私合一向公私分化的转换过程中,“公”与“私”的制度规范开始流变,工人处于茫然状态。其二,公私分立向公私多元化变革,代表公权力的管理层权力获得强化的同时,伴随的是工人私权利的弱化,“公”的制度与“私”的个体之间被简化为人与人的关系,公、私内容与形式产生错位与扭曲。其三,在公私分立向公私多元化转换过程中,“公”的制度授予性角色延续,公私沟通理性不足,职业伦理、公共文化认同受阻。本文认为,单位制度变迁背景下,国企形构的公私合一向公私分立、公私多元化转换过程中,员工处于“无意义”状态、情感疏离之中。理想的公私分化、公私多元与公私互构实为契约精神、契约法定关系建构的开始,它容括职业道德伦理与行动法则各个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位制 情感疏离 单位人 无意义工作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