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9篇文章
< 1 2 8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用心于“真”--吉林大学资深教授孙正聿先生访谈 被引量:4
1
作者 孙正聿 赵龙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8,共6页
孙正聿教授多年来从事哲学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他提出,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要用心于"真":一是真诚,要有抑制不住的渴望;二是真实,要有水滴石穿的积累;三是真切,要有举重若轻的... 孙正聿教授多年来从事哲学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他提出,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要用心于"真":一是真诚,要有抑制不住的渴望;二是真实,要有水滴石穿的积累;三是真切,要有举重若轻的洞见;四是真理,要有抽丝剥茧的论证。以真诚的渴望、真实的研究和真切的体悟而形成真正的道理,才能产生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真诚 真实 真切 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
2
作者 朱文君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于2004年被确定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现有专职研究员17人、兼职研究员5人。中心主任孙正聿,副主任孙利天、贺来,主任助理张盾,行政副主任朱文君;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国社会科学...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于2004年被确定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现有专职研究员17人、兼职研究员5人。中心主任孙正聿,副主任孙利天、贺来,主任助理张盾,行政副主任朱文君;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景源研究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理论 大学哲学 吉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 重点研究基地 人文社会科学 副主任 学术委员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社会工作的生活性基础:理论与实践的反思 被引量:1
3
作者 芦恒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92,共9页
社会工作的数字化发展促使社工提供精准化服务,赋能社区治理。数字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数字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建基于“生活性”,具有生活导向。在“生活性”框架下,时下社会工作的数字化发展在客观和主观层面都面临困境:客观层面表现... 社会工作的数字化发展促使社工提供精准化服务,赋能社区治理。数字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数字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建基于“生活性”,具有生活导向。在“生活性”框架下,时下社会工作的数字化发展在客观和主观层面都面临困境:客观层面表现为生活空间的抽离、时间的边界模糊和历史生成性缺失;主观层面表现为生活常规被忽视和生活情感的缺失。为此,数字社会工作应在生活情境搭建、智治空间整合、数字时间体验、社区数字化治理等方面夯实客观性生活基础,整合线上的“虚拟性、变动性、精英性”与线下的“现实性、稳定性、大众性”;在数字化常规化行为、情感表达的完整性等方面夯实主体性基础,实现线上“特殊性、客体性”与线下“常规性、情感性”相统一。双重统一能够促使社会工作在更好适应数字化时代之变的同时,坚持生活中的不变,帮助服务对象在数字化环境下过上更有意义的生活,推动社区智治体系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性 数字社会工作 生活实践 生活情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发展社会学: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
4
作者 田毅鹏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6-125,共10页
进入21世纪,在世界发展格局剧变和全球南方国家崛起的背景下,发展社会学界试图在反思批判传统发展社会学的基础上,建构起融发展理论、发展政策和发展模式实践为一体的新发展社会学。在学科研究对象问题上,新发展社会学力倡拓展研究界限... 进入21世纪,在世界发展格局剧变和全球南方国家崛起的背景下,发展社会学界试图在反思批判传统发展社会学的基础上,建构起融发展理论、发展政策和发展模式实践为一体的新发展社会学。在学科研究对象问题上,新发展社会学力倡拓展研究界限,聚焦发展中国家的再发展和发达国家的后现代发展困境,围绕发展社会学学科理论命题重建、社会非常态运行研判、城乡均衡发展、发展政策实施等重大问题展开研究。强调不能仅仅关注以国家为单元的宏观发展模式运行,而应同时对以地域为单元的中观发展模式和以“个体行动者”为单元的微观发展模式给予关注,以建立起发展模式与其所在本土社会间的契合性及复杂关联,推进新发展社会学由一般性的“原理阐述界定”扩展为植根于本土经验案例系统的实证研究,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实现发展社会学研究的转型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展社会学 全球南方 发展理论 发展模式 发展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前期中国乡村建设运动之社会政策蕴涵初探
5
作者 田毅鹏 刘书田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8-77,178,共11页
自19世纪70年代社会政策概念在欧洲诞生之时起,其学科便主要是围绕着城市工业社会激烈的劳资矛盾和社会问题而展开政策体系建构的。20世纪初,在社会政策相关理论初入中国之时,同样带有突出的“城市主义”和“工业主义”特点。但随着时... 自19世纪70年代社会政策概念在欧洲诞生之时起,其学科便主要是围绕着城市工业社会激烈的劳资矛盾和社会问题而展开政策体系建构的。20世纪初,在社会政策相关理论初入中国之时,同样带有突出的“城市主义”和“工业主义”特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梁漱溟、晏阳初等为代表的乡村建设学派面对当时乡村凋敝的社会环境,并基于村落社会的历史传统,在全国各地展开了一系列关乎乡村发展的社会政策实践,形成了以乡村复兴为主要目标的乡村社会政策体系。该体系从政策价值体系建构、政策实施主体、领域性社会政策实践等方面展开,充分彰显出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所具有的丰富的社会政策蕴涵,成为世界乡村社会政策重要的发端标志之一。虽然乡村建设社会政策实践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并未达到复兴乡村的目标,但却拓展了世界社会政策发展的传统界限,其所体现出来的乡村社会政策蕴涵对世界社会政策的边界拓展具有重要价值,也为当代中国乡村振兴社会政策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建设运动 社会政策 乡村社会政策发端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哲学观:一种关于生存之道的哲学
6
作者 刘福森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9-51,共13页
当代生态哲学是在西方近代哲学——形而上学存在论哲学的危机中产生的,是在对这种哲学的自觉的反思和批判中才得以构建起来的,是一种关于生命的生存之道的哲学。生态哲学的构建经过了从实体到关系、从属性到功能、从“生命的个体性”到... 当代生态哲学是在西方近代哲学——形而上学存在论哲学的危机中产生的,是在对这种哲学的自觉的反思和批判中才得以构建起来的,是一种关于生命的生存之道的哲学。生态哲学的构建经过了从实体到关系、从属性到功能、从“生命的个体性”到“生命的系统整体性”的哲学视阈的根本转换。如果说西方近代的存在论哲学所阐释的是物的“存在之理”,那么当代的生态生存论哲学所阐释的则是生命的“生存之道”。生态哲学确立了“生态生存论”的哲学路向,从根本上消除了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的主客体关系。自然界不再被理解为一种与人无关的“客观事实”,而是被理解为一个生命生存的系统,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被理解为“人的生命生存”与“自然生命生存”构成的“生命生存的共同体”。生态哲学消解了不能从“是”中推导出“应当”的伦理困境,确立了一个建立在人与自然“共同生存价值”基础之上的、非理性的、后现代的生命生存的生态伦理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哲学观 存在之理与生存之道 因果决定论 后果决定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层矛盾纠纷调处的“小马拉大车”问题及其纾解——以专业性社会组织赋能为路径
7
作者 张帆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9-181,共13页
实现基层矛盾纠纷的善治,具有筑牢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根基的重要价值。当前我国的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实践面临着“小马拉大车”的结构性困境,基层治理主体所保有的权力、资源和能力与矛盾纠纷聚集基层且愈发复杂、强烈的表达样态不甚匹配... 实现基层矛盾纠纷的善治,具有筑牢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根基的重要价值。当前我国的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实践面临着“小马拉大车”的结构性困境,基层治理主体所保有的权力、资源和能力与矛盾纠纷聚集基层且愈发复杂、强烈的表达样态不甚匹配。实践证明,单纯依靠政治、行政和司法资源向基层下沉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国家与社会密切互动的崭新治理格局中,将新质态的“专业性社会组织”引入基层矛盾治理格局,是构成“壮马拉轻车”的重要解纷机制创新。专业性社会组织具有的组织制度性、专业技术性、群众亲和性、公信中立性、网络链接性等显著优势可以转化为基层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的治理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矛盾化解 专业性社会组织 小马拉大车 枫桥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适性动员:面向复合型灾害的基层社会动员逻辑
8
作者 贾玉娇 傅昱玮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48,共12页
党政体制作为理解当代中国政治体制和国家治理的标识性概念,业已成为政治学、社会学和公共管理学等学科领域的热点议题。然而,既有研究疏于考察党政体制与社会系统的互动,而这一互动过程实质上已外化于基层社会动员的具体实践中,表征了... 党政体制作为理解当代中国政治体制和国家治理的标识性概念,业已成为政治学、社会学和公共管理学等学科领域的热点议题。然而,既有研究疏于考察党政体制与社会系统的互动,而这一互动过程实质上已外化于基层社会动员的具体实践中,表征了独特的中国国家治理范式。伴随复合型灾害的涌现及其不确定性的凸显,如何建构与这一特殊治理情境相契合的新的分析框架已成为国家治理的一项基本研究议题。这一议题立足于复合型灾害治理情境,着眼于深化和拓展党政体制的概念范畴,尝试建构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分析框架,即“调适性动员”。该框架的理论逻辑在于:基于政治统合与地方性情境融合的合一,以消解不确定性催生的模糊治理边界,并实现社会治灾基础的整体性建构。其实践逻辑在于:通过校准治灾任务、重塑治灾组织、下沉治灾资源以化解应急态下常规制度失灵问题;通过党组织的嵌入与延伸、转译治灾政策、发动地方能人以激活常态下社会成员的治灾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政体制 社会动员 复合型灾害 不确定性 调适性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工作的探索创新
9
作者 刘威 《学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2-42,213,214,共13页
坚定不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工作,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思想根源和现实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治理、社会建设和群众工作有机统一、相得益彰的“三位一体”工作。它强调从“问题补救”向“赋能... 坚定不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工作,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思想根源和现实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治理、社会建设和群众工作有机统一、相得益彰的“三位一体”工作。它强调从“问题补救”向“赋能增韧”的理念范式扩展,实现了从“单一纾困”向“动员枢纽”的角色定位跃升,从聚焦“老弱病残”等传统弱势群体,转向包含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数字边缘群体、新社会组织参与者在内的更广泛的社会成员,主动识别并回应那些隐匿在数字洪流中、游离于传统社会服务外,但同样面临生活和发展困境的“隐形群体”。与服务对象的拓展相适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工作的工作空间和服务场景也随之扩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工作在新的服务理念、角色定位、服务主体和对象、场景工具等一系列要素上,实现了对传统社会工作、西方社会工作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工作 社会治理 “三位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生产者、哲学消费者与原始文本的元哲学价值
10
作者 伊桑·兰德斯 马妮(译) 李大强(校)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8-195,共18页
近年来,在哲学认识论的研究中形成了两种对立的方法论。传统阵营以实验哲学及其支持者为主,依据人们对哲学著作的反应或直觉来推断哲学认识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学者追从多伊奇和卡佩伦,将实验数据搁置一边,转而依据对哲学名... 近年来,在哲学认识论的研究中形成了两种对立的方法论。传统阵营以实验哲学及其支持者为主,依据人们对哲学著作的反应或直觉来推断哲学认识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学者追从多伊奇和卡佩伦,将实验数据搁置一边,转而依据对哲学名著文本的仔细研究作出推论。换句话说,争论发生在两个阵营之间:以哲学消费(哲学阅读和理解)为中心,以哲学生产(写作)为中心。本文研究以哲学原始文本以及哲学生产的其他证据为中心的动机,并指出此种观点的不足之处。根据希尔斯对传播(propagation)与传递(transmission)的区分,文章认为哲学的社会认识论并不能证明近来对哲学原始文本的关注是合理的。因为哲学消费者的哲学知识很可能只是受哲学生产者的启发,而不是以生产者的认识论状态为基础,所以实验哲学一直以来都是正确的——如果我们想知道哲学的认识论立场(standing),就需要从哲学的消费者那里寻找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觉 思想实验 案例方法 文本分析 证词 元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数字鸿沟走向数字包容:社区老年“线上—线下”社会资本的联动发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竞月 吕楠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2-158,共7页
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要求。对于老年人来讲,自从退出单位组织以后,社区成为承载其夕阳生命的真实场域,而在中国传统家庭“强关系”对老年人群的支持功能不断弱化的背景下,作为“弱关系”的社区社... 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要求。对于老年人来讲,自从退出单位组织以后,社区成为承载其夕阳生命的真实场域,而在中国传统家庭“强关系”对老年人群的支持功能不断弱化的背景下,作为“弱关系”的社区社会资本如何为老年群体提供持续性的工具性与情感性支持,成为当前一个日益重要的研究议题。现存的社区老年“线下”社会资本存在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供需不平衡和可持续性不强的缺憾,当下的“线上”社会资本也存在技术壁垒以及缺乏正确引导、可能导致不良行为传播等问题。而社区老年“线上—线下”社会资本的联动则能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并在社区的正确引导下,持续保持“线下”社会资本形成的社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鸿沟 数字包容 “线上—线下”社会资本 人口老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驱逐”伯夷:一个反思法家政治哲学的视角
12
作者 蒋范 《江淮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55,共7页
自孔子以后,伯夷、叔齐便被当作“古之贤人”广为历代学者颂扬。有别于此,法家在对待伯夷的问题上采取了极为特殊的策略:驱逐。这并非因为伯夷违背了某项法令,而是由于他的出现削弱了法的适用性,破坏了法制和国家政治运行的基本逻辑。... 自孔子以后,伯夷、叔齐便被当作“古之贤人”广为历代学者颂扬。有别于此,法家在对待伯夷的问题上采取了极为特殊的策略:驱逐。这并非因为伯夷违背了某项法令,而是由于他的出现削弱了法的适用性,破坏了法制和国家政治运行的基本逻辑。通过分析法家对“伯夷”问题的特殊处置,既可以看到法家政治哲学的基本视角和主要思路,也可反思法家思想:一是法家政治哲学的极化思维,包括法家对人性问题、政治现实、法制手段和国家构建等方面的解读;二是法家政治哲学对道德的忽视。“伯夷”问题还涉及文明与政治关系、边缘个体的现代意义等问题。对这类边缘人物的理解,则提供了一个中华文明现代性的诠释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逐 伯夷 法家 政治哲学 边缘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时代大学教育的“成人”与“成材”
13
作者 王庆节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64,52,共6页
新近,南方一位大学校长提出改革方案,其中包括大力削减人文学科的未来规模。一石激起千层浪,消息传开后,引发巨大反响。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发言,表达意见。这反映出在当今社会生活正在发生巨变的关口,不仅大学文科,整个大学乃至全社会都... 新近,南方一位大学校长提出改革方案,其中包括大力削减人文学科的未来规模。一石激起千层浪,消息传开后,引发巨大反响。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发言,表达意见。这反映出在当今社会生活正在发生巨变的关口,不仅大学文科,整个大学乃至全社会都在积极思考,如何转型应对以及如何在新时代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材 大学教育 大学校长 成人 人文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大钊哲学思想与当代中国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14
作者 刘雄伟 《宁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21,共7页
任何民族的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都需要本民族特有的基本生存经验的支撑,也可以说,都需要奠基在本民族特有的存在论视域之上,因而对本民族特有的存在论视域的审视和澄明就成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前提性问题。李大钊作为中国... 任何民族的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都需要本民族特有的基本生存经验的支撑,也可以说,都需要奠基在本民族特有的存在论视域之上,因而对本民族特有的存在论视域的审视和澄明就成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前提性问题。李大钊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创性人物,正是基于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觉解而澄清了中国文化单一性的存在论视域,并由此实质性地冲破了第二国际所主导的正统阐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创造性解读和创新性转化。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来说,李大钊可称得上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引入中国的第一位思想家,他在“开端”位置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主性解读,对于构建新时代中国哲学自主知识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大钊 当代中国哲学 自主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益均衡机制与社会安全——基于吉林省城乡居民社会安全感的研究 被引量:20
15
作者 宋宝安 王一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06-112,共7页
进人新世纪之后,全球性的风险社会已经来临,保护和促进社会安全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课题。公众的社会安全感问题,不但具有反映社会安全状态的晴雨表功能,同时也具有直接影响社会稳定的现实品格。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利益分配格局... 进人新世纪之后,全球性的风险社会已经来临,保护和促进社会安全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课题。公众的社会安全感问题,不但具有反映社会安全状态的晴雨表功能,同时也具有直接影响社会稳定的现实品格。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利益分配格局均衡程度和社会弱势群体边缘化程度,是决定公众安全感以致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在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利益均衡机制还没有来得及建立和完善的条件下,社会矛盾的累积不可避免。从根本上排除影响社会安全的结构性隐患,有效规避社会风险,亟须构建以完善底线公平为基点、以提供上升流动机会为目标、以塑造社会公共价值为取向的利益协调机制,均衡社会成员的贡献补偿,调节过分悬殊的收入分配差距,促进边缘群体的上升流动,从而为实现社会长治久安奠定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社会安全 底线公平 上升流动 社会公共价值 吉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协商:企业参与农村社会福利供给的路径探索与共同富裕——基于吉林省白山市某案例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杨轶华 祁晓民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0-121,共12页
企业参与农村社会福利供给,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吉林省白山市的BMZ公司为个案,对其参与当地DS村福利供给的案例进行全面剖析,研究发现,传统“单向参与”模式下企业参与农村福利供给面临着福利供... 企业参与农村社会福利供给,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吉林省白山市的BMZ公司为个案,对其参与当地DS村福利供给的案例进行全面剖析,研究发现,传统“单向参与”模式下企业参与农村福利供给面临着福利供求结构失衡、参与方式阙如与行为失范等一系列困境,这些问题掣肘企业参与社会福利的功能释放。究其根源,企业以“工具性”为核心的功能定位的福利供给,忽略农民农村的社会、文化需求和经济利益,使农村福利发展陷入了悖论。实践表明,以“公共性”为核心的“公共协商”模式在满足农民基本需求、防控农村社会风险和促进农民生计发展等方面效果显著,这为企业参与农村福利改善、推动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了路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企业社会责任 利益相关者 公共协商 农村社会福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和哲学”论纲:社会和谐发展观的中国哲学理念 被引量:7
17
作者 漆思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12,共8页
“易和哲学”是“易”思维与“和”思维的辩证综合,是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的特质,体现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层结构与中国哲学思维的创新范式。在当代,“易和哲学”契合全面协调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构成了反思批判现代性文明和创建... “易和哲学”是“易”思维与“和”思维的辩证综合,是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的特质,体现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层结构与中国哲学思维的创新范式。在当代,“易和哲学”契合全面协调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构成了反思批判现代性文明和创建社会和谐发展观的中国哲学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和哲学”“易”思维 “和”思维 和谐发展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重度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分析——基于吉林省十县(市、区)的调查 被引量:3
18
作者 贾玉娇 宋宝安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2期76-81,共6页
基于残疾人群体内部的需求异质性与既有制度安排一般性间的矛盾,选择农村重度残疾人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通过随机抽取吉林省十县(市、区)农村中的93356名重度残疾人作为样本,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的社会保障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 基于残疾人群体内部的需求异质性与既有制度安排一般性间的矛盾,选择农村重度残疾人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通过随机抽取吉林省十县(市、区)农村中的93356名重度残疾人作为样本,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的社会保障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农村重度残疾人社会养老保障存在资金需求缺口严重、社会保障需求与社会保障覆盖率失衡、社会保障制度设置与社会保障需求预测错位等问题。以此为基础,提出转变政府相关部门对重度残疾人实施社会保障的观念、加大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社会保障资金投入、加强农村重度残疾人社会保障事务管理、提高农村重度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制度化水平、加强法制建设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重度残疾人 社会保障 制度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哲学与信仰的确立——兼论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志勇 刘增明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13-115,共3页
文章以恩格斯提出的确立信仰的途径即实践的途径、政治的途径、哲学的途径为依据,着重从即哲学实践与信仰、哲学教育与信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信仰确立的启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四个方面论述哲学与信仰确立的关系。指出在价值多元化... 文章以恩格斯提出的确立信仰的途径即实践的途径、政治的途径、哲学的途径为依据,着重从即哲学实践与信仰、哲学教育与信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信仰确立的启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四个方面论述哲学与信仰确立的关系。指出在价值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我们还是应倡导一种积极的、健康的、高尚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哲学 哲学教育 价值多元化 马克思主义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正义的社会是否可能?——罗尔斯对马克思《资本论》的政治哲学解读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庆丰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11 146,146,共8页
罗尔斯认为《资本论》澄清和深化了马克思的观点。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如何被侵吞的,其潜在的理论意图在于论证资本主义是一个支配和剥削的制度。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谴责存在着一个正义预设:劳动是生产的... 罗尔斯认为《资本论》澄清和深化了马克思的观点。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如何被侵吞的,其潜在的理论意图在于论证资本主义是一个支配和剥削的制度。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谴责存在着一个正义预设:劳动是生产的唯一相关要素,所有社会成员都拥有获得和使用社会生产资料和自然资源的平等权利。共产主义作为没有强制的、激进的平等主义,实质上是一个超越了正义的社会。在罗尔斯看来,这一超越正义的社会是不可能的,因为在这种社会中人类丧失了正义感。马克思的真正价值在于其"民主的计划经济"的思想对于弥补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制度的致命缺陷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尔斯 马克思 劳动价值论 正义预设 超越正义 共产主义 《资本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